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2-02-08 以来
本文点击数
4,918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221,602
昨日点击数 6,110
今日点击数 5,288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数字世界回忆录》自序

- 卢昌海 -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曾在 Asimov on Science Fiction (《阿西莫夫论科幻》) 一书中, 对科幻小说的起源作过一段简述。 他说 (经我发挥后的大意), 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候, 科技发展极其缓慢, 多数人穷其一生也看不到实质变化, 从而不易对未来世界产生遐想。 直到 19 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 科技发展才 “提速” 到使人能在一生之中见证实质变化的程度, 也才自然而然使人意识到 “未来” 可以跟 “现在” 有实质的不同——用阿西莫夫的原话来说, “The future is then, for the first time, discovered”。 这种未来意识的觉醒, 引发了对未来世界的好奇, 也使得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关于未来世界的遐想, 应运而生。

阿西莫夫的这一简述针对的虽是未来, 却可以启发我们用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待过去及回忆。 因为 “未来” 跟 “现在” 既然可以有实质的不同, 那么换个方向看, “现在” 跟 “过去” 又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技发展的这种直到今天依然延续着的 “提速”, 不仅让未来世界变得令人好奇, 也使过去及回忆变得陌生而有趣了——那回忆哪怕只是琐碎的个人经历, 也依然可以有超越个人的意义。 因为那经历发生在 “过去”, 而 “过去” 是一个跟 “现在” 不同的世界, 在某些方面, 或者对某些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 甚至有可能像 “未来” 一样新奇。

对数字世界来说, 情况尤其如此。

因为数字世界的日新月异不仅超越了过去的任何时代, 也比当今的几乎所有其他领域更迅猛。 对数字世界来说, 哪怕仅仅回到十几二十年前, 就已经是一个没有微博、 没有微信、 没有智能手机、 没有高速网络…… 的世界。 对年轻一代的读者来说, 那也许是一个像外星球一样陌生的世界。 甚至对我自己来说, 也诚如已收录于本书, 且跟本书共享标题的 “数字世界回忆录” 一文所言: “竟已有隔世之感”。 我在数字世界的经历, 跟数字世界本身的历史有着显而易见的平行性。 因此, 在那 “隔世之感” 的背后, 是数字世界本身的沧桑巨变, 而本书则既是对我在数字世界所经历的人和事的个人回忆, 也是对数字世界沧桑巨变的历史侧记——跟之前的《旧日时光》一样, 也是一段基于个人视角的微观历史。

在我的电子书中, 本书是 “往昔追忆系列” 的第三本。 该系列的这三本书不仅在时间上相互衔接, 而且起码在表观上恰好形成了一种领域性的 “分工”: 其中《旧日时光》侧重于生活 (或所谓人生与情感), 《我的航海日志》 (1991 – 1997) 侧重于科学 (或所谓学业与学术), 本书则侧重于技术 (数字世界的技术)。

不过, 这三本书初看起来虽只有《旧日时光》是关于生活的, 但实际上, 成年之后的每一个时期, 我的生活都是围绕一个日常以外的主题展开的。 比如在《我的航海日志》 (1991 – 1997) 所涵盖的时期, 我的生活是围绕学业与学术展开的, 而在本书所涵盖的时期, 我的生活是围绕数字世界同时也以数字世界为平台展开的。 也因此, 就本书而言, 虽然名义上是关于数字世界的, 那数字世界却渗透到了很多貌似八竿子也打不着的领域里——比如我的交友, 我的写作, 甚至我的婚姻。 这些在本书中都会有所述及。

而这一切的中枢乃是我的主页。

三年前 (即 2019年), 我在微信的 moment 上自我转发了一篇 2009 年的旧作: “十年网事 十年网友”, 并在转发时写了这样一段导言:

今年是我个人主页创建满 20 年的年份。 在整个中文网上, 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个人网站 (指真正发表个人文字而非个人创建却以他人文字为主的网站) 恐怕也不多了吧。

这段导言所述及的, 是我对主页的最感自豪之处。 事实上, 像我主页那样的个人网站岂止是 “恐怕也不多了吧”, 说是 “绝无仅有” 也未见得有多夸张。 甚至哪怕不限于中文网, 而将范围扩大到整个互联网, 像我主页那样个人设计、 个人编程, 收录如此多个人文字、 存在时间如此之长的主页也极难找到了。 如今——乃至很多年以来——的个人网站绝大多数是依托现成平台的, 不仅风格千篇一律, 历史也相当有限。 其实别说是那些个人网站, 就连它们所依托的平台本身, 也大都不如我的主页来得 “资深”, 或已先于我的主页而凋零了。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从这个意义上讲, 当读者造访我的主页时, 是在造访数字世界里一个极其另类的存在。 而本书除了是对数字世界沧桑巨变的历史侧记及对我在数字世界所经历的人和事的个人回忆, 它的很多内容也是对这个另类存在的详细记述。

做完了这些背景介绍, 最后还要提醒读者几点——都是关于回忆类文章的老生常谈。

首先是要提醒的是: 时间是相对的——这不是在讲授相对论, 而只是提醒读者, 本书中的很多时间用词 (比如 “今日”、 “如今”、 “✕年前” 等等) 乃是相对于文章的写作之时, 而不是本书的制作之时, 更不是读者阅读本书之时。 因此, 但凡读到时间上怪异的句子 (比如 “繁星客栈的前世今生” 一文里的 “……直至今日也没有完全解冻的 IT ‘冰期’”), 要记得对照文末的写作时间来理解 (比如 “繁星客栈的前世今生” 撰于 2005 年 6 月, 故前述句子里的 “今日” 指的是 2005 年 6 月)。

其次, 收录于本书的文章因撰于不同时期, 在用词上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有时候说 “数字世界”, 有时候说 “虚拟世界”, 有时候称 “电脑”, 有时候称 “计算机”。 这些差异对一本文章合集来说, 并无强行消弭之必要, 故在制作本书时未予 “武力统一”。

最后, 则是收录于本书的很多文章属夹叙夹议, 其中的 “议” 有些是评论, 有些是预测, 都只代表写作之时的观点。 无论当年的评论被后来的我继续认同还是已经抛弃, 无论当年的预测被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还是推翻了, 制作本书时都未予注释, 这点也要提醒读者。

>>>>>> 浏览样章 | 购书链接 <<<<<<

相关链接

站长往年同日 (2 月 8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7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