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0-02-19 以来
本文点击数
7,185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223,031
昨日点击数 6,110
今日点击数 6,717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20.01)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Twitter | Mastodon <<<<<<

全部 理科 文史 社会 其它

博 文

注 释

【小闲事】 不爱凑热闹的性格使然, 在圣诞元旦之间那个很多人请了假的星期, 我选择了在清静的办公室里上班; 元旦后的这两天, 当高速路和旅馆都已不再拥挤时, 则开始出游。 偶尔有些项目, 我自己兴趣不大, 就让家人玩——比如这会儿, 一个人在休息室找个靠窗的位置, 对着苍茫的远山, 倒上一杯茶, 拿出几本书, 看看书, 看看景, 间或发条微博, 很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发布于 2020-01-02

众所周知 (当然, 这个 “众” 是有范围的), 朗道有一个著名的 “理论物理最低标准”, 由一系列考试来衡量。 最近读朗道甥女迈娅·比萨拉比的《朗道传》, 发现这个 “最低标准” 对于朗道回复邮件很有帮助, 可以尽情鼓励又不当滥好人。 典型的信件往来是这样的: 来信者向朗道述说自己基础太差、 年纪太大等等困难, 询问如何学习物理。 朗道总是给予温暖的鼓励, “面对浩如烟海的材料时, 感到不知所措……是很自然的”, “25 岁的年龄并不算很大, 我的年纪是您的两倍”, “完全不必害怕我, 我不会吃了您的”, 等等。 然后便是 “我把理论物理最低标准邮寄给您, 如果您愿意的话, 可以逐科参加我和我的同事们主持的考试”。 可是——后世的我们知道, 朗道这个 “理论物理最低标准” 被戏称为 “朗道势垒”, 数十年间只有 43 人通过。

发布于 2020-01-05

读各种旧神话, 其中的想象, 比如各种怪模样 (巨人、 巨兽、 “三头六臂”, 等等)、 各种相互转变 (“三十六变”、 “七十二变”, 等等), 各种超能力 (骑猛兽、 飞天遁地、 分开红海水, 打不死、 烧不死、 起死回生、 长生不老, 等等), 大都是小孩子也能臆想的。 真正让我觉得有创意的只有一个: 《西游记》里孙悟空和如来佛赌赛那一段。

发布于 2020-01-08

将一张平铺在桌上的纸随意揉成一团, 挂在原先范围之上, 则纸上必有一点的位置恰好在原先位置的正上方。 这是数学上 “不动点定理” 的有趣推论。

发布于 2020-01-10

「谁都不会因为生下来是奴隶而有罪; 但是, 如果一个奴隶不但不去追求自己的自由, 反而为自己的奴隶地位进行辩护和粉饰…… 那他就是理应受到憎恨、 鄙视和唾弃的下贱奴才了。」——列宁

列宁同志的这句话适合赠给小粉红们。

发布于 2020-01-10

Ref: 《列宁全集》第 26 卷.

言论的相对性: 领袖之言也好, 党报社论也罢, 最大的尴尬是在野和在朝的言论会 “双手互博”。 前一条微博所引的列宁的话如此, 昔日《新华日报》等的大量社论亦不例外。 汕头大学出版社曾出过一本 1949 年之前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社论选, 很快就被咔嚓。 那些社论很多都够得上如今删帖炸号的标准了, 而如今大红大紫的胡主编之流的言论, 在 1949 年之前的党报上, 只能当反面典型。

发布于 2020-01-11

所提到的社论选是《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1962 年初, 苏联物理学家朗道遭遇车祸受了重伤。 在几乎倾国之力的抢救下, 数月之后, 终于逐渐恢复了神智和语言能力。 医院于是请来精神病专家测试他的智力:

“请您画个圆圈。” (朗道认真地画了个十字)
“嗯。 那么现在请您画个十字。” (朗道画了个圆圈)
“您为什么这么做? 请您按照我的要求做。”
“我正是按照您的要求做的。 您请我做蠢事, 我满足了
 您的愿望。”
“是的, 可是您做的都是相反的!”
“这都是些愚蠢的题目, 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 您倒是
 有权怀疑我的智力水平了。”

一直觉得精神病专家是一群爱弄玄虚的家伙。 倒不是断定他们的吃饭家当是伪科学, 而是觉得哪怕跟病人随便攀谈几句, 就该知道测试需不需要从侮辱对方智力的层面入手。 病人是人, 而不是参加图灵测试的机器, 医者也得有点情商才是。

发布于 2020-01-12

Ref: 《朗道传》 (by 迈娅·比萨拉比).

朗道甥女迈娅·比萨拉比的《朗道传》里有一则朗道跟催眠师的故事很是有趣 (当然, 也发生在朗道出车祸之后): 朗道讨厌催眠, 可医院仍请来了催眠师, 后者还带来了两位年轻人。 催眠师施行 “催眠术” 后, 两位年轻人很快就睡着了, 可朗道始终面带嘲弄地盯着催眠师, 看得后者额头冒汗, 最后失败而去。 “怎么样?” 医生走后朗道妻子问朗道。 “哗众取宠,” 朗道挥了挥手冷笑道: “他还带了两个骗子在这里睡觉。”

发布于 2020-01-13

昨日微博中的朗道跟精神病专家的故事与之相映成趣, 可参阅。

读朗道甥女迈娅·比萨拉比的《朗道传》毕。 此书总体来讲略有些水, 结构亦有些臃散, 可能跟作者不是物理学家有关。 另外, 此书字体偏大, 稍有些不合我的偏好 (小时候高年级语文课本的字体比低年级的小, 那时盼着长大, 便无形中偏好了小字体)。 不过此书作者的特殊身份使此书的许多内容具有独特性——独特的信息或独特的解读, 虽然独特也往往意味着孤证, 只宜以一家之见视之。 书中最令我吃惊——然亦最须存疑——的是对朗道学生栗弗席兹的看法。 朗道车祸后不再做研究 (用朗道自己的话说是因为 “让一个病人去研究科学, 这真是太滑稽了”——彼时霍金同学尚未出名), 但寻常意义上的智力基本恢复了, 却——按此书的记叙——唯有栗弗席兹不以为然, 常指示探病者用简单得近乎羞辱的题目测试朗道的智力, 惹其暴怒, 然后以此为由让医生相信朗道的情绪不正常。 书中对栗弗席兹此举的解读是暗示其因朗道出车祸而取代了朗道的位置, 试图维持。 这是对栗弗席兹非常严重的指控。

发布于 2020-01-15

2020-06-25 补注:
最近读到刘寄星的 “《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一文, 文中认为朗道晚年与栗弗席兹的关系恶化是出自朗道夫人的挑唆。 不过迈娅虽也提到朗道夫人说栗弗席兹坏话, 却称自己亲自观察并印证了朗道夫人的说法。

在一本讲量子计算的书里读到一句话 (大意): 人工智能是跟长达十亿年的自然进化相竞争。

由此引申出的一个观点是: 对人工智能来说最难的不是在人造游戏——比如下棋——里取胜, 而是实现真正属于进化直接产物的能力——比如一个五岁孩子在各种光照、 远近、 表情之下识别人脸的能力。

发布于 2020-01-16

Ref: Quantum Computing since Democritus (by S. Aaronson).

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20-01-17。

「老夫自幼生性愚鲁, 反应迟缓, 行动笨拙, 从来得不到父兄师长的喜爱——在校读书, 成绩颇好, 但没有一位老师喜欢过俺! 一生多经变乱, 屡受屈枉折磨, 有限之生命大半被别人控制, 不能自主。 然而生具痴骨, 饱中 “书毒”, 从很年幼时便 “志于学”, 坚决要玩命地 “做学问”, 一生数十年间, 仅 “纯学术的” 著译之书 (都很 “滞销”) 即出版了数十册, 总计近二千万字。 这就用掉了我绝大部分可以自主支配的生命时间矣。」——戈革

发布于 2020-01-20

Ref: 《半甲園丛稿》自序.

如今的拜年可类比数学中的映射分为四种: 最高级是亲自写针对对方的问候语, 相当于一对一映射; 次一级是亲自写针对所有人的问候语, 相当于一对多映射; 再次一级是用网上的现成问候加了称呼发给对方, 相当于多对一映射; 最次则是将网上的现成问候不加称呼发给对方, 乍一看还以为是广告, 相当于多对多映射。

发布于 2020-01-24

上个月陪女儿看完 “Violet Evergarden” 后, 将我喜欢的第 14 集里的那段歌剧存了下来, 结果今天发挥了重要作用: 女儿早晨起床很慢, 往往要催好多遍, 今天我换了个办法, 催一遍后直接播放那段歌剧, 然后下楼将面包放进烤面包机, 结果等我上楼, 发现在这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 女儿不仅已起床, 而且坐在我的沙发上看那段歌剧了!

发布于 2020-01-27

向博友们推荐《数学文化》 2019 年第 4 期上的《齐民友访谈录》。 《数学文化》杂志上的数学家访谈大都很深入, 不避重、 不就轻, 扎实有料。 在图书 “三审三校” 趋于严苛的时代, 杂志文章的原汁原味更是可贵。

发布于 2020-01-28

昨晚看了 Star Trek: Voyager 的第 3 季第 7 集 “Sacred Ground” (圣地), 是迄今看过的 Star Trek 故事里最烂的, 简直是 “Chritian Novels” (基督教小说) 的科幻翻版。 Star Trek 里有若干故事的背景是 “土著” 将 (其他文明的) 科技当成 “神迹”, 有点像知名伪科学散播者 Erich von Däniken (艾利希·冯·丹尼肯) 的观点。 那种观点在 Star Trek 的背景下拿来编故事倒是无妨, 但昨晚所看的那一集有所不同, 几位资深 “土著” 用典型宗教式的故弄玄虚 (其间还夹杂着对科学的冷嘲热讽) 指导 Janeway, 且全都精确兑现, 与其说是 “土著” 将科技包装成 “神迹”, 不如说是讽刺 Voyager 上的人试图将 “神迹” 诠释为科学, 堪称宗教意淫的翻身仗。 从迄今看过的 Voyager 系列的故事来看, 这个系列对宗教的态度比较暧昧, 除昨晚所看的那集外, 对 Chakotay 所属之 “传统文化” 的描述几乎是正面肯定神秘主义, 以前看过的第 1 季第 9 集 “Emanations” (发射) 所描述的一种 “土著” 的死亡文化, 则虽大体沿袭将科技当成 “神迹” 的路子, 却在结尾处安排 Janeway “发现” 一种神秘的能量, 暗示 “土著” 所信的死后世界是真实的。

发布于 2020-01-29

读张新颖所著《沈从文的后半生》毕。 这本书大量援引原始资料, 铺陈得当, 文笔平实, 是我欣赏的传记写法。 具体评论懒得写了, 这么说吧, 此书使我对沈从文其人产生了兴趣, 且所读虽为电子版, 却勾起了买实体书的兴趣 (此书新近出了姊妹篇《沈从文的前半生》, 有机会当一并购买)。

虽说具体评论懒得写了, 有一点感想仍可一述——是关于西南联大的: 沈从文晚年的访客中包括了陈省身、 丘成桐、 钟开莱、 王浩等数学家, 相识的渊源都跟西南联大有关。 那样能结下深厚情谊而非泛泛的文理交融在今天的高校很难寻觅了。

发布于 2020-01-29

第二条微博发布于 2020-01-30。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2 月 19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7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