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08-08-27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0,097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2,176,299
昨日点击数 6,803
今日点击数 913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眩目的八月 (下)

- 卢昌海 -

<< 接上篇

五. 榜首

为期两周的奥运比赛很快结束了。 这是一场高水平的盛会, 用意识流主持人韩乔生先生的话说, “世界纪录就像玻璃瓶一样, 一次一次地被运动员打破”[注一]

在这场盛会中, 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如愿以偿地见证了一位新奥运英雄 - 菲尔普斯 (Michael Phelps) - 的诞生。 这位 “除了一对大耳朵, 身上没有其它异物” 的游泳天才象 “一只水中的大鸟”, 在水立方那 “可以浇水、 洗衣服、 洗地板, 还可以三次利用去冲大街和建筑物” 的池水中八夺金牌, 七破世界纪录, 成为奥运有史以来首位一人一届独得八枚金牌的运动员。 菲尔普斯不仅自己出了名, 还使一位长得有点象他的英国游客在北京遭到热情粉丝的围观 (NBC 特意采访了那位英国游客), 至于 “英雄的母亲” 菲妈妈, 则更是变得和菲尔普斯本人一样家喻户晓, 据说已被广告商盯上了。 美国队另一个如愿以偿之处是维持了奖牌榜第一的位置。 美国是世界上少数用奖牌总数而非金牌数作为首要排序依据的国家。 这种排序方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别的不说, 试想菲尔普斯获得的若不是八块金牌而是八块铜牌, 美国人一定不会如此兴奋。 不过, 美国将奖牌总数视为国家成绩的排序依据, 倒并非是为此次奥运量身定设的, 更不是金牌数落后中国之后才想出来的意淫手段。 NBC 主持人每次提到 “美中两国居奖牌榜前两位” 时, 总会立刻补上一句 “但是中国获得了更多的金牌”。

在这场盛会中, 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则心满意足地收获了史无前例的 51 枚金牌, 以领先美国 15 枚金牌的巨大优势登上了金牌榜的榜首。 不仅如此, 中国在奖牌总数上也达到了创纪录的 100 枚, 只比美国少 10 枚。 这意味着在几乎所有合理的金、 银、 铜牌权重体系中, 中国此次奥运的成绩都超过了美国。 这一结果出乎了赛前多数人的预料。 多年来, 中国队在对外宣布目标时很好地贯彻了小平同志 “韬光养晦” 的战略方针。 当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很谦虚地宣布自己的目标是 “保持第二集团前列” 的地位, 结果 “悍然” 入侵第一集团。 而此次北京奥运, 据说国家体育总局早在去年秋天就表示争夺金牌总数第一的想法是 “不切合实际” 的, 结果却很切合实际地把美国队掀翻在地。

当然, 比赛成绩只不过是比赛成绩, 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下, 奥运成绩担负着类似国家形象那样的政治任务, 其水平与全民体育素质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而且就事论事地讲, 中国此次的成果也带有一定的东道国优势。 从历史上看, 奥运的东道国优势曾大到过不可思议的地步。 在前五届中, 除第一届的希腊以一枚金牌之差屈居第二外, 其余各届 (分别由法、 美、 英、 瑞典主办) 均由东道国夺得榜首。 不过自 1920 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开始, 东道国优势已无法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 (唯一的例外是 1936 年的柏林奥运会), 自那时起直至二十世纪中叶, 世界体坛进入美国独霸的时代。 此后, 苏联体育的崛起又将世界体坛带入了美苏争霸时期, 直至 1988 年的汉城奥运会。 汉城奥运是苏联在奥运舞台上的谢幕演出, 并且也是本届北京奥运之前最后一次有国家的金牌数超过 50。 苏联解体后, 除 1992 年以独联体形式夺得过金牌总数第一外, 美国重新垄断了金牌榜, 直至上届雅典奥运。 中国此次的 51 金, 不仅是二十年来首次有国家的金牌数超过 50。 而且也是过去一百年间除美苏相互抵制的莫斯科与洛杉矶奥运会外第二高的金牌数 (仅次于 1988 年汉城奥运会上前苏联的 55 金)。 考虑到美国在 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借主场之利也只获得过 44 枚金牌, 51 金这一纪录有可能会维持较长时间。

中国历史性地, 并且以如此巨大的优势登上奥运金牌榜的榜首, 不禁让我有一种轻微的失重感。 以往每届奥运, 我都相当紧张地关注中国队的每一块金牌 (中国搞了多年的金牌战略, 我也不能免俗, 明知金牌甚至奖牌数都绝不等同于国家的整体体育素质, 却还是不自禁地关注), 看总名次能否前进一步, 没想到才经过了短短几届奥运, 前面居然就没人了, 看到后来竟有一种象看亚运那样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也许是一个很好的转机, 让人能把注意力从单纯的金牌数量转向其它方面, 比如更多地关注金牌大国、 体育强国、 举国体制等概念。 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从这些角度进行思考, 可能会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有更大的益处。 当然, 中国此次的优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东道国之利, 四年后的伦敦奥运可能会是一种检验, 这是一个诱人的悬念。

中国登上金牌榜榜首引发的另一种关注, 是未来奥运规则会在多大程度上出现针对中国的变更。 与金牌数量的繁荣不同, 中国体育在国际体育决策层中并未建立起相应的 “软” 力量。 比如中国这个举世公认的乒乓王国, 在国际乒联变更乒乓规则时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中国体育目前这种 (相对而言) 有牌无权的状况, 打个比方来说, 有点象比较富有的 “打工仔”。 国际奥委会内一直有对奥运 “瘦身” 的呼声, 去年甚至还通过改革决议, 要求自 2020 年起只保留 25 个核心奥运项目 (目前有 28 个)。 究竟什么项目会被逐出奥运会呢? 现在还无定论, 但据说中国 “国球” 乒乓球有入围的可能性。 正如中国希望从体育的崛起中展示国家的崛起, 西方国家也或明或暗地将政治的角力延伸到体育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这位富有的 “打工仔” 若无法建立起相应的软实力, 难保不会因 “征税” (甚至是定向 “征税”, 比如针对跳水、 乒乓球等中国高度垄断的项目) 而遭放血。

六. 报道

这段时间观看 NBC 的奥运报道, 可能是我有史以来对单一美国电台关注时间最长的一次。 NBC 对此次北京奥运的报道在总体上是比较友好的, 除报道比赛 (通常是有美国运动员参加的比赛) 外, 还穿插介绍了很多中国的文化、 美食、 教育、 自然风光及现代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那些介绍, 连同频繁出现在报道背景上的北京奥运场馆等处的亮丽景观, 为中国作了极好的广告。 每天早上 (指美东时间) 打开电视, 还能看到一段 “Chinese 101” (相当于 “中文点滴”) 节目, 几位 NBC 主持人在演播室外操着蹩脚的口音摇头晃脑地学讲中文词语。 我记得他们学过的词语有: “恭喜”、 “加油”、 “八块金牌” (那是在菲尔普斯获得八块金牌后)、 “沙滩排球” (那是在美国女子沙滩排球队击败中国夺得金牌后)、 “谢谢” 等, 周围的观众也兴高采烈地跟着念, 气氛相当生动。

不过, 在 NBC 的报道中, 也有个别镜头是带有误导性的。 比如中国体操运动员程菲与美国运动员 Alicia Sacramone 在跳马比赛中获得了相同的分数, 最终却是程菲获得铜牌, Sacramone 只获得第四名, 这一结果引起了美国方面的不满。 从场上的表现来看, 程菲的两跳成绩相差悬殊, 第一条得了高分, 第二跳却膝盖着地得了低分 (跳马的分数是两跳的平均分), Sacramone 的两跳成绩则比较平均。 NBC 在报道此事时, 反复将程菲失败的第二跳与 Sacramone 的镜头作对比, 给未看过完整比赛的观众一个很荒谬的印象, 误以为程菲就是凭借那样失败的一跳胜过了 Sacramone。

对于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的刘翔退赛一事, NBC 也作了比较详细的报道, 播放了刘翔退赛的整个过程, 包括他在进入 “鸟巢” 之前及退出 “鸟巢” 之后的举动。 看过那些镜头后我的判断是: 刘翔退赛绝非是事先的安排。 这不仅是因为刘翔在进入 “鸟巢” 前的伤痛表现与后来在跑道上发生的一切完全 consistent。 而且也是因为刘翔既然参加了起跑, 说明假如一切果真是出于事先安排, 则他的退赛安排应该是让他跑出去之后才退出。 既然这样, 即便有人抢跑, 刘翔也应当回到起跑线, 等起跑后再退出。

刘翔退赛是本届奥运最大的遗憾之一, 可以与之相比拟的其它遗憾也许要数是有争冠实力的美国男女 4x100 接力双双因最后一棒交接失误而遭淘汰。 这些事件的发生, 使得刘翔 vs 罗伯斯, 美国男女 vs 牙买加男女这三场西门吹雪 vs 叶孤城式的巅峰对决化为了泡影, 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我平时不常看比赛, 此次奥运转播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罗伯斯 (Dayron Robles) 的样子, 这位年轻的古巴高手戴着一付眼镜, 形象竟颇为斯文, 而刘翔也绝无 “肌肉男” 的感觉。 如果说男子 110 米栏的多数选手是猛将的话, 那么这两位最顶尖的高手看上去却像是儒将。 但愿他们今后有机会在各自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同场竞技。

七. 雅量

此次奥运在开幕之前曾饱受波折, 比如境外火炬接力屡遭藏独分子搅场, 境内则出现了西藏骚乱事件。 奥运前出台的各种管制措施 (尤其是言论管制) 也受到媒体的关注。 在负面报道最集中的时候, 耗资巨大的北京奥运大有拿中国的热脸去贴西方的冷屁股的感觉。 与此同时, 在中国国内也出现了不少关于 “扰民奥运” 的抱怨。 但就在这种纷乱的局面中, 中方高层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策: 在北京的三处公园设立示威区。 这一决策一经出台, 立即引起了各路媒体的好奇与关注。 许多海外媒体表示了审慎的欣赏, 虽然它们大都也注意到了中方并未公布示威区的运作细则 (尤其是批准条件)。 而国内的报道及评论则打出了 “喜闻北京奥运期间开辟三示威区”、 “向民主化国家迈出的重要一步”、 “设立奥运示威区彰显大国气度”、 “设游行示威区胜过获得百枚奥运金牌” 等振奋人心的标题。

应该说, 示威区的设立是一个高招, 甚至是一个奇招, 可以与当年克林顿访华时中方所用的一招相比拟。 克林顿当年的访华是某 “风波” 之后美国总统的首次访华, 引起了各界极大的关注, 西方媒体更是端着放大镜 (或显微镜) 细细找茬, 而就在这节骨眼上, 中方毫不手软地抓捕了几位异见人士, 此消息一经传出登时舆论哗然。 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会谈气氛已经糟透了, 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 中方却奇兵突起般地通过现场直播江泽民与克林顿的记者会而扭转了气氛, 赢得了不少海内外媒体的好评, 其中包括一些一直抨击中国的美国媒体。 中方通过做一件原本被外界认定绝不可能做的事情, 扭转了舆论上的不利局面。 在这点上, 示威区的设立与昔日那场现场直播的记者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遗憾的是, 与那场后来成为事实的记者会不同, 此次的示威区虽然设立了, 却连一场示威也不曾出现。 在奥运结束前的第四天, 即 8 月 19 日, 新华社公布了一条消息, 宣布自 8 月以来, 北京主管机关共接到 77 起示威申请, 其中 74 起因具体问题得到解决而自行撤回; 两起因手续不全正在补充; 还有一起则因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而被拒绝。 由于示威申请需提前五天提出, 因此新华社的消息实际上涵盖了整个奥运期间 (此后递交的任何新申请均已无法做到提前五天)。 在新华社的消息发布后不久, NBC 制作了一段新闻, 在其中他们对一位申请者的家属进行了采访, 得知该申请者在递交申请后就被警方带走了。 NBC 记者随即采访了北京警方, 被告知没有任何人因申请示威而被扣留。 但在走访北京城外一处监狱时, 记者却获得狱方的证实, 得知那位申请人的确被扣留在了那里。 除 NBC 外, 另外一些海外媒体也报道了诸如境外申请者被 “劝” 离北京或被阻入境, 以及境内申请者无法拿到申请表的消息。

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对我们这些不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人来说可能是永远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从逻辑上讲, 我们既不能排除 NBC 报道中提及的申请人恰好因其它原因而被扣留 (从而不与北京警方关于 “没有任何人因申请示威而被扣留” 的说法相矛盾) 的可能性, 也不能排除其它海外媒体造谣生事的可能性。 但与中方在以往重大国际事件中处理异见人士的做法联系在一起, 在缺乏直接的反证前, 我实在很难把所有海外媒体的报道都当成子虚乌有。 至于新华社所宣布的 77 次示威申请全都以合法乃至自愿的方式得到处理, 我只能说, 那么多申请百分之百地没有导致真正的示威, 这化解矛盾的水平, 实在太接近 “金正日同志全票当选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 的水平了。

其实, 撇开这件事情背后的玄机不论, 就媒体透露的情况来看, 在提出申请的人当中, 有很多人的示威主题是与奥运及政治无关的纯民事诉求, 比如 NBC 采访过其家属的那位示威者, 他要抗议的是自己的房子因修建道路而遭拆迁之事 (当然, 不排除该道路恰好是奥运道路的可能性, 不过如果那样的话, NBC 应该会在报道中提及), 其它有些申请则是有关劳资纠纷、 医患纠纷、 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我觉得, 这些民事方面的申请, 哪怕真的能够全数化解, 从策略上考虑, 也不妨批准其中的一两起, 让示威区名至实归,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将一场民主秀 - 哪怕是鸟笼子里的民主秀 - 进行到底, 恐怕要比塑造一个掩耳盗铃般的绝对和谐更有利于 “国家形象”。 有关方面有魄力接受示威区的设想, 却无雅量允许真正的示威, 实在令人遗憾。

八. 闭幕

最后侃两句闭幕式。 闭幕式比开幕式逊色不少, 而且有点红色 (或黄金甲?) 卷土重来的感觉, 那塔形的舞台比起开幕式的卷轴也大有不如。 不过, 考虑到闭幕式在场地的准备上远不如开幕式那样充足 (“鸟巢” 直到闭幕那天还在进行比赛), 而且运动员进场后, 闭幕式已无法获得全部场地的使用权, 从客观条件上讲, 也很难期望闭幕式能与开幕式相比。 纵观整个开幕式与闭幕式, 对我来说一个最大的共同遗憾是没有一首新歌能给我留下印象 (除非把没有印象也算作是一种印象)。 在本文的最后, 让我转贴几张闭幕式的图片来纪念这届令人眩目且注定青史留名的北京奥运:

焰火之夜

焰火之夜

欢乐之夜

欢乐之夜

伦敦巴士

伦敦巴士

注释

  1. 此处及下面的引文均取自网上流传的韩乔生 (韩大嘴) 奥运语录, 不过据大嘴本人 complain, 其中有些话是网友栽给他的。

站长往年同日 (8 月 27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季冬   (发表于 2008-08-28)

    看你写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 (先拍拍马屁)。 关于申请示威者被关押, 示威区空无一人, 应该确有其事。 个人认为也许并非上头的本意。 上头的本意本来是好的, 体现泱泱大国也是有 “气度” 的。 可是往下执行时却出现问题。 谁愿意在自己的地头上出事儿呀? 万一上头追究下来,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先将申请者 “请” 入派出所, “协助解决问题”。 这么一来 “风险” 自然降低不少。 不好意思在下也曾是圈内人, 中国官场风气如此, 这件事倒也容易理解。

    我们这里闭幕式转播居然换成了华语解说, 解说员中文词汇量有限, 看得很别扭。

  • 卢昌海   (发表于 2008-08-29)

    “解说员中文词汇量有限”——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篇介绍新加坡式中文的文章, 其中提到在新加坡式中文中, 大到西瓜, 甚至地球, 都可以说是 “一粒” (即 “一粒西瓜”、 “一粒地球”), 是不是真的?

  • 网友: 季冬   (发表于 2008-08-29)

    新加坡人的形容词很少, 一个 “美” 字就能大行其道。 老太太可以在菜场望着一条鱼感叹:“真美!” 小姑娘也能为 “美美的” 一双鞋子抢得头破血流。 此外, 量词也很贫乏, 新加坡艺人张玉华小姐就曾在台湾闹过不少笑话, 说: “眼睛很大粒”。 其实, 不光是眼睛, 凡是圆形的东西都是 “一粒粒的”。 小至 “一粒西瓜”, 大至 “一粒地球”。 这还算好的, 再看看这个 “只”。 新加坡不说 “一头猪”、 “一匹马”, “一只鸡”, 所有的都是 “猪只”、 “鸡只”、 “牛只”, 就连人也是 “大只”、 “小只”。 我一个朋友一去公司, 就被人赞为 “好大只”, 害得他整天担心有人将他送去过磅。

  • 卢昌海   (发表于 2008-08-29)

    呵呵, 其实 “一粒地球” 这一说法倒颇有几分佛家 “须弥芥子” 的境界。:)

  • 网友: superstring   (发表于 2008-08-31)

    关于示威区的问题, 真的极有可能像季冬网友所说, 最顶级的决策者原意是好的, 就算形式上装一装 democracy, 也比不装或不屑于装强上千万倍。 但是下面具体执行的一级为了彻底体现 “和” 的精神, 说到底就是给权力献媚, 把事情做成了金正日水平。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