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08-02-01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4,009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981,645
昨日点击数 3,237
今日点击数 1,627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早期通信片断集锦

- 卢昌海 -

本文汇集了我与早期网友通信时的一些信件片断, 这些片断叙述了我初到美国及随后几年的生活、 心情及经历, 虽然极其简略, 且不成系列, 但也算是一些零星的回忆。 [2008-01-30]

到异国他乡最直接的感受莫过于寂寞了。 对我来说这种感受随着纽约第一场冬雪的飘落而变得更为明显。 我是一个非常爱雪的人, 也许是杭州的雪太少, 也许是杭州的雪景太美, 从小我就喜欢下雪, 看不尽那银装素裹的透明世界, 数不完那漫天飞舞的轻盈花瓣。 多少童年的欢声笑语都融进了纯洁无暇的白色天地里。 只有到了美国后, 我才真正读懂了雪景背后那浓浓的寂寞。 寂寞又何尝不是一种纯洁呢? 那年冬天, 望着窗外悄然飘落的雪花, 忽然觉得世界好寂静, 自己好孤单。 风中的雪花不知会落于何方, 就像是我在异国他乡的命运写照。 说来也奇怪, 这种由雪而生的孤寂带给我的只有感慨却没有伤心, 仿佛晶莹的雪花只是轻柔地拂去了尘积在一个人心灵上的喧嚣与嘈杂。 也许是我太爱雪了, 孤独也会被美丽抚平。

... ... ... ...

一九九九年写于纽约

工作随感

... ... ... ...

我工作已经一个月了, 由于公司迟迟没有给我提供专用的计算机, 因此我上班只是看看书而已, 好在我已经看了二十几年的书了, 倒也没觉得怎样。 只是闲着时格外盼望下班, 每天五点一到, 我拔腿就走, 从公司大楼重新来到夏日的阳光下竟然有一种小鸟出笼的感觉, 真是好笑。

上星期五是我第一次正式写程序, 也是第一次在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八小时。 当然没有特殊情况我是绝不超时工作的, 自从离开物理以来, 工作和生活在我心中就分离了。 我虽然有时会在晚上看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书, 但这只是我一向对新东西的好奇心的延续而已, 终究不像以前对物理那样了。 唉, 离开物理已经有几个月了, 我在书店仍常常驻足于物理数学的书架前。 看着那一本本书, 就不禁有一种伤感袭上心来。 有时候我觉得物理就像自己的初恋一样, 每每想起来就牵动自己的心灵。 以前写主页时也有一种对着屏幕倾诉心情的感觉。

... ... ... ...

二零零零年七月写于纽约

时差

... ... ... ...

我昨天半夜才拖着疲惫的步履回到纽约的家中, 足足比预期的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 害得等我音讯的父母担了不少心。 除了飞机晚点外, 纽约机场附近的地铁停驶也是我晚到家的原因之一。

这次回国的时间虽然比以前要短, 却仍然难以免除带着咳嗽返回纽约的命运。 回国的时候没感到什么时差效应, 还沾沾自喜了一阵, 不料回纽约却依旧方寸大乱。 昨天只睡了五个小时就睡不着了, 今天下午却又困又乏, 坐在椅子上就恍恍忽忽地闭上了眼睛, 办公室里其他同学的声音听起来那么遥远, 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飘来的 ... ...

... ... ... ...

二零零零年写于纽约

文化

... ... ... ...

在美国的经历和感受说来话长。 至于用了多长时间适应美国的生活, 若以表面上适应为标准, 并没有用太长的时间。 几个月之后在生活上就大致形成了规律。 我在美国的前一年半是自己做饭的 (生平头一遭), 第一次到 Supermarket 买东西时颇有一种站在十字路口, 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 但一段时间之后就习惯了。 若以心理上适应美国文化为标准, 那我大概永远也谈不上适应了, 因为我本来就没有打算要适应美国的文化。 直到今天美国的节日 (包括圣诞节在内) 在我心目中仍和普通的周末没什么两样。 我甚至有些怕过节日, 因为长长的节日带给我最多的就是孤单了。

... ... ... ...

二零零零年写于纽约

日记

... ... ... ...

我一直没有真正记过日记。 小时候曾有过记日记的想法, 不过由于没什么可以保留 Privacy 的地方, 终究也没付诸现实。 念中学时语文老师要求每周写一篇随笔, 我的有些随笔是描写自己当时心情的, 在内容上近似于日记。 到复旦后我开始每天记叙我在物理方面的想法, 在记叙方式上是日记, 不过在内容上则有意避开了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心理的记录。 这倒不是我自我封闭, 只是不习惯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在纸上罢了。 其实我与人交谈时是基本上不回避涉及自己内心世界的话题的。 不仅不回避, 我还很喜欢朋友间这种真诚的交流。 我不喜欢人太多的聚会, 总觉得在这种人多的场合下人们说话太客套、 太虚伪, 似乎每句话都要刻意表现自己在人前的风度。 其实集体聚会是交友的好场合, 我以前错过了许多这样的场合。

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些记日记的人, 他们往昔的喜怒哀乐, 歌哭嬉闹都留下了清晰的记录。 而我的从前却像船后飞散的浪花一样, 不可避免地渐渐迷失在悠远的时间长河里。

... ... ... ...

二零零零年写于纽约

网络小说

... ... ... ...

我看了几篇你说的安妮宝贝的文章。 我以前常去的中文书库在我的 Homepage 上都有连接。 你提到的黄金书屋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最近我不常去书库了, 在网上看书太伤眼睛。 有时间的话我一般去几个论坛看看新的文章。 我不喜欢个性冷酷、 游戏人间、 玩弄感情的人物以及以这种人物为主体的文章。 这类人物经历的悲剧很少能让我感动。 许多现代小说作者好象觉得人物只有这样才显得 “酷”, 我却觉得如果这类人在这个世界上如鱼得水, 事事春风得意那才是社会的畸形和悲哀。

... ... ... ...

二零零零年写于纽约

巴尔的摩

... ... ... ...

我这次去 Baltimore 乘坐的是 Columbia 乒乓球俱乐部的车。 他们在 John Hopkings Univ 有几场乒乓球比赛。 总共只有五名队员, 却很奢侈地乘坐一辆可坐几十人的 bus。 为了提高 bus 的利用率 (并减轻一点 “罪恶” 感), 俱乐部给所有中国学生都发了 email, 欢迎想去 Baltimore 玩的学生搭车同行。 结果加上我们这些 “游客”, 总共也不足 20 人, bus 仍然是空空荡荡的。

我们六点钟就出发了, 纽约还沉浸在周末清晨的睡梦中, 街上的车辆稀稀落落。 顺着 Manhattan 长长的街道望去, 灯火闪亮。 远处的交通信号逐次地由红变绿。 车内的同学有的在听 Walkman, 有的斜躺在椅子上继续未完的睡梦, 我则坐在最靠前的位置上看街景。

Baltimore 比我印象中的远多了, 足足开了三个半小时才到达。 我们的运气很不好, 前一天那里还是暖和的大晴天, 今天却下起雨来了, 我偏偏百密一疏忘了带伞。 为了等雨小些, 我们兼做了一会儿啦啦队。 雨势稍小, 我们 11 名 “游客” 便一同出发了。

由于 John Hopkings Univ 所在处的交通不便, 我们搭乘三辆出租车去市区, 你猜怎么着? 同样的起始点, 三伙人付的车费分别是 $5.70、 $7.30 和 $12.90! 大家会齐后一比价, 不免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付 $5.70 的欢呼雀跃, 付 $12.90 的咬牙切齿, 我所付的是 $7.30 (当然每人只要付 1/4),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倒也心安理得。

说实在的, Baltimore 不是一个好玩的城市, 我以前曾经在去华盛顿的途中在这儿的 Inner Harbor 停留过半小时, 当时阳光明媚、 游人如织, 感觉还可以。 此次旧地重游, 才发现以前的半小时其实已经把这座城市唯一值得游玩的地方游遍了。 Baltimore 虽说有 80 万人口, 感觉上却十分的冷清, 据说治安也不好。 加上天色阴沉, 给我留下了一个黯淡的印象。

... ... ... ...

二零零零年写于纽约

联邦大楼亲历记

... ... ... ...

虽然我在纽约待了快六年了, 对这座城市不可谓不熟悉, 不过大都会博物馆却还真没去过。 其实不仅是大都会博物馆, 连自由女神像、 帝国大厦顶楼等地方也都没去过。 每次总是对自己说, 反正在纽约, 什么时候不能去玩呢? 这情形与在杭州时十分类似, 去公园大半是陪人去, 自己平时则满足于找张椅子坐在湖畔轻风下看看书。

今天我去纽约的联邦大楼查询自己的工作许可。 那许可二月初就批准了, 但直到今天还没收到。 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答大意是: 移民局办事可没准头, 等到哪一天都是正常的。 不过我越等越觉得邪门, 终于硬着头皮去联邦大楼排那令人发毛的长队。

联邦大楼前有一个小型的下沉式广场, 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广场上人头趱动, 不看排队人的表情还以为是彩票开奖了。 这队伍足足花了十七八盏 (热) 茶的时间才排完。

刚进大楼的门就遇到麻烦: 我那小巧玲珑的、 与钥匙挂在一起的迷你型旅行剪刀被大楼金属探测仪判定为利器! 当门卫用两根手指拈着我的小剪刀, 告诉我说这样的利器不能带入大楼时, 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小剪刀的战斗力和联邦雇员们吃饭用的叉子比起来, 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问: “我可以把它留在这儿, 走时再拿回吗?” “不行”, 门卫说: “留在这里就算是联邦大楼的财产了。” 我心想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为了工作许可, 只好牺牲我的小剪刀了 (幸亏我的手表没被判定为是 007 用的那种)。

进了大楼继续排队, 用一位排在我前面的难友的话说, 联邦大楼的游戏规则是: “You have to wait for two hours in order to wait for another four hours here” (你必须排上两小时的队, 以便有机会在这里再排另外四小时的队)。 在三楼和九楼间被踢了几次皮球, 浪费了几个小时 (当然等待期间我溜出去理了个发, 办了一两件琐事, 总算不是守株待兔), 最后查明原因是某联邦雇员将我学校的地址中的 120th ST 打印成了 20th ST!

原因是查明了, 不过接下去的事还得自己写信去另一个联邦机构办理, 那机构不在纽约, 想拿剪刀行凶都没门。 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以求索 ... ...

... ... ... ...

二零零零年写于纽约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