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柏拉图的科学哲学
- 卢昌海 -
本文是替《Newton 科学世界》杂志撰写的科学史专栏随笔 |
| 柏拉图 (428/427 BC - 348/347 BC) |
在西方哲学史上, 苏格拉底 (Socrates) 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重要到了之前的哲学家可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Pre-Socratics)——这是因为之前的哲学家大都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苏格拉底的兴趣却以政治、 伦理等为主, 由此将整个哲学的注意力延伸到了人文领域。
罗马时代的哲学家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 因而称苏格拉底为
“将哲学唤落天堂的第一人”。 对科学史来说, 苏格拉底的出现意味着原本不分家的哲学与科学变得可以分离了,
相应地, 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身分也变得可以分离了, 比如苏格拉底本人就只是哲学家而不被称为科学家。
此外, 苏格拉底擅长公开论辩, 由此发展出了一套 “有苏格拉底特色” 的论辩式的阐述技巧,
其特点是精于归纳 (induction)、 注重定义 (definition) 等,
以至于亚里士多德将引进归纳和定义的荣誉归于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这些特点深刻影响了他最著名的弟子柏拉图 (Plato)。 这位可跟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并称西方文明两大最重要先贤的哲学家也擅长论辩式的阐述技巧——事实上, 柏拉图的很多文字直接就是以苏格拉底论辩
“实录” 的形式出现的[注一]。
此外, 柏拉图也像苏格拉底那样对人文领域怀有浓厚兴趣,
并且通常也不被称为科学家[注二],
虽然他曾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 科学——尤其数学——功底显著高于苏格拉底。
不过, 无论是否称其为科学家, 柏拉图对科学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这种影响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科学理论,
而主要是通过两个其他方面: 一个是他所建立的柏拉图学院 (Platonic Academy,
也称柏拉图学园), 那是一个吸引了大批顶尖哲学家 (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 断续传承近千年的学院,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柏拉图本人是否在学院直接教书尚有争议);
另一个则是他关于科学的见解——这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有很大区别,
后者提出的是科学见解, 柏拉图谈论的则有相当部分是关于科学的见解。
这种见解后来成了科学与哲学间的一个交叉领域——科学哲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的研究对象。
因此, 柏拉图可视为科学哲学的开创者之一。
与先前的哲学家相比, 我们对柏拉图的了解有一个巨大的便利之处,
那就是多数先前的哲学家要么没留下文字, 要么所留文字已然失传,
只能从往往混杂了其他见解的后人转述中管窥。 柏拉图却简直是奇迹,
他的哪怕以现代眼光来看也算得上卷帙浩繁, 用莎草纸等古代媒介承载更是远超
“等身” 的著作大比例地流传到了今天[注三]。
不过另一方面, 虽著作广为流传, 我们对柏拉图的生平却知之甚少——比如对其生卒日期的考证皆有数以年计的误差,
其出生地乃至真实名字亦不无争议。 据希腊传记作家拉尔修 (Diogenes Laërtius) 称, “柏拉图” 这一名字乃是希腊语昵称,
意为宽阔、 宽广等, 用于形容身材、 前额或渊博流畅的辩才等, 其真名则是亚里斯多克斯 (Aristocles)。
由于拉尔修比柏拉图晚了数百年, 此说本身也不无争议, 但若属实, 我们倒要感谢取此昵称的人——因为否则的话,
西方文明两大最重要先贤就变成了亚里斯多克斯和亚里士多德, 有些绕口了。
本文已收录于电子书《最壮丽的世界线》 以上预览约为本文内容之 20% 欲读剩余部分
>>>>>> 请购买该书 <<<<<<
-
B. Farrington,
Greek Science,
(Penguin Books, 1961).
-
D. Fowler,
The Mathematics of Plato's Acade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T. Heath,
A History of Greek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1).
-
M. Kline,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
D. C. Lindberg,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The Univeris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
G. E. R. Lloyd,
Early Greek Science: Thales to Aristotle
(W. W. Norton & Company, 1970).
-
A. S. Mason,
Plat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
Plato,
The Dialogues of Plat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1994).
-
A. Wedberg,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018 年 9 月 14 日完稿 2018 年 11 月 30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
网友: liechi (发表于 2018-12-05)
我觉得从逻辑上讲, 把理念和现实事物的关系类比于集合和集合元素间的关系不大合适。
虽然集合元素之间各有不同, 但是他们都一定要符合集合定义出来的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
差异只存在于元素之间, 而不在元素和集合条件之间。
我觉得 (如果硬要类比的话) 或许理解成一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样本具体值会好一些。 虽然这样的比喻也不大合适且没有必要,
因为理念的概念, 我觉得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从而需要借助类比。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8-12-05)
这个类比不是为了便于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 而是意在讨论理念论对后世数学发展的一个可能的影响方向。
另外, 这个类比也并非我的独创, 而是文献里也有所谈及。 或许可以通过这样的例子理解这个类比: 比如理念是 “红”,
元素是所有红的东西。
-
网友: liechi (发表于 2018-12-06)
理念 “红” 按照我的理解并不对应于所有红色的东西, 而是对应所有与红近似的颜色。 按照集合的观点,
理念 “红” 应该是这个集合里一个特殊的元素, 而不是集合本身。 对于物体如何拆分, 从而使它对应于其理念是个有点麻烦的问题,
比如红的圆盘可以对应 “红”, “圆” 等, 但是也可以认为有个 “红色圆盘” 的理念, 见过这方面的讨论,
可以算是柏拉图理论里面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
由于不知道您参考的文章里, 作者如何阐述理念和集合的类比的, 所以在这一节上, 我感到在您的行文里, 逻辑略有不顺。
从文章里看不出来您引用的是哪篇文章, 若告知其文, 我也拜读一下, 以便理解其论述的情景。
另外, 您最后提到拉普拉斯 (和拿破仑) 的话, 这实在是在科学发展史上最荡气回肠的一幕。 您在引用前用了 “比如”,
但是, 这段话似乎难以作为您提到的 “虽然那时的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是真心相信神的存在” 的例证。
虽然我认为您的表述前后都是符合事实, 但是觉得中间用 “比如” 相连似乎不妥。:)
我一向从您的文章里受益匪浅, 包括这篇。 所以这点意见只是对具体行文的商榷 (我也是写作爱好者), 不是对您文章观点的否定。
-
网友: liechi (发表于 2018-12-06)
不好意思, “虽然那时的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是真心相信神的存在,
但不认为神会每时每刻干预自然使他们跟普通教徒乃至正统教义卓然有别”, 这句话是个整体, 我在上一个回复的最后部分没有引用完整。
我理解你说的 “比如” 应该是着重于这句话的后半部分, 但是拉普拉斯的观点跟那些相信神存在,
只是认为他不会干涉世界运行的科学家也是很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 “比如” 显得有点和前文不搭。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8-12-06)
liechi 网友客气了, 你所提出的细节讨论非常好, 以前办论坛时我跟网友常有此类讨论, 不仅对 polish 文章措辞时有助益,
有几篇旧作甚至完全是因讨论而撰写的。
理念跟集合的相似性可参阅文末资料中 Wedberg 的著作——不过不要诧异于我的表述跟他不同,
我读柏拉图的理念论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跟集合论的某些部分不无相似, 从他的著作中看到类似的提及只不过印证了这种印象非我独有,
从而决定介绍。 但具体表述是照我自己的看法而非 Wedberg 的 (也因此, 这个系列被界定为 “随笔”)。
至于拉普拉斯, 一般认为他是有神论者 (虽然这一点不无争议), 我文末举他为例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举的。
在这一背景下, 他是相信神的存在, 但不认为神会干预自然的后世科学家的一个例子。
-
网友: liechi (发表于 2018-12-06)
关于拉普拉斯的信仰判断, 我是根据对他的一些言论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的, 没有仔细考察,
看了下维基百科里关于他的词条里对他信仰的描述, 还是难有定论。 我之前说的有点武断了。
Wedberg 的书估计一时难以买到, 等有机会的时候再学习。 谢谢。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4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