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竹 径 (旅游地理论坛) -> 山色空蒙雨亦奇 October 31, 2024

山色空蒙雨亦奇

用户登陆 | 刷新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1617
武功等级: 北冥神功
     (第一重)
内力值: 602/602

山色空蒙雨亦奇



作者: 断桥残雪

  西安旅游报在发表我的散文“宋朝的雨”时配了两幅插图。都是风光,一幅是
湖上的堤与桥,堤边有被风吹拂的杨柳;还有一幅也是水阁亭榭。编辑的意图是想
用这两幅画来衬托文章的意境。作为作者我自然是很高兴的,只是我横看竖看,这
画上的风景与我文中写到的西湖风光似是而非,说它是,也是湖水烟波,长堤石桥,
垂柳轻舞,也是江南的阁,江南的亭;说它非,拿着这两幅画到西湖里来寻找,是
找不到的。可见,西湖的山水是有它的灵性在的,也不是随便找一幅画就能摹仿得
了的,即使看上去很象,也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尤其是雨中的西湖,更是有着别
处没有的韵致的。我想西安的编辑如此看重我的这篇拙文,是因为我写了西湖的雨
景。而这样的雨景,一定是连西安这样的城市里也颇难领略的。

  雨中去看西湖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一个是游人稀少,湖边游人如织时是看不
到真正的西湖的,看西湖是要静静地去看的,就象读一本好书,人声鼎沸的环境里
是读;一杯茶,一盏灯,只闻轻风,独坐明月下也是读。第二个好处是撑一把伞在
雨里走,雨在头上哗哗地下着,心境就沉下来了,搁湖里一般地清爽了,望出去的
柳在雨雾里象一把绵软的刷子在心尖上拂过来,又拂过去,就把日积月累的一些凡
尘都洗走了。

  去看雨中的西湖在我看来最好的地方是在苏堤。这主要是从长堤的位置考虑。
在堤上走,可看西湖的两边,可过六座坡度很高的桥,还能看到两个与西湖山水密
不可分的人物,一个是堤的南端,苏东坡纪念馆外站着的苏轼;另一个是堤的北端,
松柏、红墙掩映中的岳王庙。

  苏堤的命名与苏轼有关。苏轼在杭州当过相当于市长的太守,他在任上对杭州
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他用挖出来的湖中葑泥堆起一条长
堤,改变了西湖的格局,使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湖泊一下子显出它的不同凡响来。
后人为了纪念苏太守的功绩,特意将这条堤取名为苏堤。现在,还在堤的南端建起
了一座苏东坡纪念馆。我们在参观纪念馆时不光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
他在当太守时作出的各种计划并为实现这些计划而作出的各种努力。

  很多游人到了杭州,由于季节关系,不一定能碰上雨天,而且真得是遇上了雨
天也会觉得心情很糟,以为这是破坏了游兴,其实不然,游西湖而能遇上雨天的游
客是上天赐予的良机,若去湖畔一走,会有许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所无法体验的
感受。要知道苏堤春晓在西湖十景中是排在第一的。

  堤上有六座桥,杭州人习惯叫它们为六吊桥。我很小的时侯就知道有六吊桥这
个名字,就觉得奇怪。难道说桥是吊起来的不成?后来我到杭州,特意去看苏堤上
的六座桥,桥确实是六座,但并没有什么东西,比如用一根铁索之类的悬空吊着。
杭州人的普遍解释是这六座桥由于它的坡度比一般桥要高,远看象吊起来的一样,
就叫它们六吊桥了,而且走完这六座桥以后人是会很吃力的。我为此特别去走过
(而不是平常的漫步)六吊桥,坡面是陡了一些,但也没有感觉到太明显的吃力,
我想这大约与我边走边看两边的风光有关。如画一样的风景在眼前向后缓缓倒去,
我就是走在画里面的人了。

  六吊桥是有名字的,从堤的北端依次向东分别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
山桥、锁澜桥、映波桥。细心一点的游人在走完这六座桥时能看到不同的景致。

  站在跨虹桥上,东面是俯卧在湖上的西泠桥,西泠桥旁原先是钱塘名妓苏小小
墓,现在虽无墓,却依旧有一座慕才亭吸引着游人怀想“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
处是苏家”。一个烟花女子竟然在西湖边占了一块地盘去,大约是苏小小不愿做富
家公子的姬妾而宁可做一个出类拨萃的红粉佳人有关。从桥上西望,则是曲院风荷,
曲院赏荷可近水置身荷丛,也可登高领略接天莲叶无穷碧,十里芰荷香到门的奇观。
至于月夜看荷,更是清趣横生,真正是四壁藕花,香风入座;三间水榭,明月满湖。
跨虹桥名的来历是因为夏天雨后初晴,常会有一道彩虹垂落桥面,故名跨虹。只是
这道彩虹我却一直无缘相见。

  从东浦桥上东望,隔湖即是楼阁参差的孤山。孤山在新老西湖十景中都榜上无
名,但它在西湖景区里却是一个有着浓缩成份的景点。放鹤亭与梅妻鹤子的林逋,
他写得“山园小梅”一诗就足以让他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坛里占上一席之地。清朝
学者俞樾讲学的俞楼现在已经修缮一新,走近俞楼,就仿佛听见俞先生正在向行人
朗读他的得意之作“游九溪十八涧记”的片断: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
东泉,高高下下树。文澜阁是孤山历史与文化最为浓厚的藏书楼。这座初建于1782
年的楼阁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阁内保存的《四库全
书》是于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由清高宗命儒臣编辑的。参与编辑者达三百多人,
耗时十年才得以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其中经部
分为诗、书、乐、易、春秋、孝经、四书、小学、五经总义10类;史部分为正史、
编年、别史、什史、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纪事本末、诏令奏议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什家、释家、
道家、艺术、谱录、类书、小说家、天文算法14类;集部分分为楚辞、别集、总集、
词典、诗文评5类。全书共收书3503种,册面皆缥绢,用四种颜色区分,经部绿绢,
史部红绢,子部蓝绢,集部灰绢。《四库全书》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到清乾隆为止
三千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天算、舆地、科技、医药等方面著作的集
大成,也是我国继《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后的又一部丛书,而且是最大
的一部丛书。文澜阁内的东侧碑亭立有光绪皇帝所题的“文澜阁”三字碑。我第一
次面对碑亭时有一丝淡淡的怅然。这儿,因为游人的少而显出了冷清,铁链上已经
长满了铁锈,光绪的题词苍劲有力,它与阁内的藏书寂寞地倾听着湖水的呢语。不
知道书中有没有留下编撰者的姓名?他们是不能和帝王一样留下题词供后人回忆的。
就象康、乾到杭州游山玩水,也是要有行宫的,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山公园、浙
江博物馆等处就是当年皇帝的行宫,“西湖天下景”则是御花园,一般的老百姓是
不能随便进入的。

  因为孤山的独特,现在我们还能在孤山的草坪上见到两尊雕像,一奠是秋瑾,
一奠是鲁迅。现代人能或站或坐在孤山那儿供人瞻仰是凤毛麟角的,可见这两位是
真的了不起。

  站在压堤桥上东望,映入眼帘是阮公墩和湖心亭两座湖上绿岛,转身西看则为
郭庄。在名气上,湖心亭似乎要比阮公墩大得多,但阮公墩后来却进入了新西湖十
景,湖心亭则依旧没有什么名份。夏季,一到天黑,阮公墩就热闹了起来,新建的
环碧山庄中会上演一出庄主阮公抛绣球择快婿之类的传奇戏文,这样的戏文总是演
不完,男人都想被绣球抛中了好接一位美貌的娘子作妾。墩上的人在笑语着,湖心
亭就只好在湖上寂寞地安静着。

  郭庄原先是大户人家的别墅无疑。其建筑风格也是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最明
显的地方是它的湖上有庄,庄中有湖,与整个西湖融为一体。从庄上的平台上东眺,
苏堤象一条绿色的飘带,六座桥好似带上的六个结,把苏堤绾成一线。柳成行,远
看成了一抹轻笼在堤上的绿色烟雾。庄内的湖其实是在建造别墅的时侯圈进了一角
西湖形成的,这被圈的西湖一角,又被房子分割成两半。一半是太湖石叠出来的山
在水中摆出玲珑的姿态,另一半是水面映着房子的重檐,夏天会有睡莲开出的白色
的、红色的、粉红色的花在水上芬芳。房子说是房子更象亭,两侧开门,另两侧就
是木窗一扇连着一扇,推窗是水上的莲,再推窗是水上的山。郭庄是我去得次数较
多的地方,在湖上著名的三庄(另有刘庄、汪庄)中,郭庄进出最为方便,适合普
通百姓进出,另外两庄就不同了,一个是国宾馆,一个也是上了档次的宾馆,没有
钱和身份作通行证,一般是不会进去的。郭庄是对外开放的,有了园林部门出售的
IC卡就能进出自如。去郭庄当然不光是眺带子一样的苏堤,也不仅是看水上的莲,
去郭庄喝茶是一件充满诗情的事。雨在湖上画着一个又一个的笑涡,从我坐着的亭
内望去雨就成了无数条的线,扯也扯不断。瓦上的雨声淅淅沥沥,细诉从前。喝得
是盖碗茶,蓝边碎花瓷碗底卧着绿色的茶叶,象一面一面的绿色小旗,它们曾经在
山坡上迎风招展过,此刻就在我的眼前安详地沉思,关于水,关于雨,关于嘴唇。

  桥下南侧是一座“苏堤春晓”的碑亭,内存的御碑为清康熙年间刻下的原物,
有好些年头了,是历史文物了。从碑亭继续南行,就是望山桥。这里是远眺西湖周
围诸山的最好去处了。东面的吴山上现在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城隍阁。西边是丁
家山下的刘庄。远处是以双峰插云出名的南北两峰以及层峦叠嶂的群山。在这数座
青翠的山峰中,吴山是最具人文历史价值的。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南界,吴山
也因此而得名。吴山是由紫阳、云居、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
眉等十多个小山连成,五代吴越时钱武肃王在山上建城隍阁,所以此山又名城隍山。
这当然是老早的事情了,钱王建的城隍阁也早已在历史的烟云中灰飞烟灭。我们现
在看到的城隍阁是近年重建的,据说登阁要比较贵的票价,还引起了山脚下居民的
愤愤不平,连好事的小报也参与了此事的渲染。居住在吴山脚下的居民也算是皇城
根下的人了,居然连看看一座城隍阁也要自掏腰包,这如何是好?

  吴山上一奇岩,上刻朱熹手书“吴山第一峰”。话说北宋柳永的朋友孙何任两
浙转运使坐镇杭州时,柳永去看他,无奈门卫狗眼看人低,不给通报。柳永遂作词
一首赠与孙何,并请当时的钱塘名妓楚楚在孙何的中秋晚宴上高歌,立即引起了孙
何的注意,问此词作者是谁?答曰柳七,柳七是谁?柳七就是柳永。孙何方知老朋
友也在杭州。这首词就是有名的《望海潮》。读过一点宋词的都会记得这首千古绝
唱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且说《望海潮》传入北方金国后,金主完颜
亮竟萌生了渡江灭宋的念头。特别是当他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更是对
江南的美景垂涎不已。他秘密派人到杭州描绘西湖山水全景图,拿回来挂在屏风上,
还添上自己跨马立于吴山之巅的画像,并题有一诗,其中后面两句是:提兵百万西
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个典故是真是假不知道能否在博物馆之类的地方考证到,
倒是完颜亮在大举伐宋失败后,被部下杀死于瓜洲。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吴山还在,
那块奇岩还在,金、宋却先后灭亡了。

  六吊桥中的第五桥是锁澜桥,近看是三潭印月,远眺是宝石流霞。这两处是一
老一新的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从湖水中脱颖而出,已经是西湖的标
志性建筑了,也是西湖的点晴之笔。据说月圆之夜在三潭印月赏月是最令人心旷神
怡的。如何观赏也是因人因地而定的,只是我没有在满月的夜晚上过这座湖中的绿
岛,所以也没有福份欣赏到月下的三塔是如何的风姿绰约。在我站在苏堤上独眺湖
上时,想起了一些资料关于赏月的记载:“每当皓月当空,塔内点烛,洞口蒙以薄
纸,灯光从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与天空倒映湖中的明月相映,景色幽美。”
若真有如此雅兴之作,湖水中一定是漂满了数不清的月亮,在涟漪中荡漾。

  宝石山上的一座塔形姿挺拔,亭亭玉立,尤其是一早一晚,霞光与湖水交相辉
映时,塔身涂满了万道流霞,是十分壮观的。而月下看塔,是一个剪影,正袅袅娜
娜如江南的出浴女子,披着轻纱站在山上沐风饮露。宝石山下有一块石名秦皇缆船
石。这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了,它能告诉我的是即使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只要和皇
帝有了牵连,不论是真是假,就能流芳百世。

  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是六吊桥的第六桥。站在这座桥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聆听
南屏晚钟。南屏晚钟的钟声与南屏山的地质构造有关。据专家对地质钻探资料的分
析,南屏山一带地下多溶洞,山体又多孔穴,山体下部势若屏障,主峰又巍然壁立,
一旦净寺等寺院敲响晚钟,大钟的振动频率能使岩石、洞穴产生共鸣,钟声传向西
湖上空,到达对岸的山岭就回音迭起。南屏晚钟也由此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现在
的净寺里有一尊巨大的铜钟,重达十吨以上。铭文如下:相叩以义,相应以心。无
情说法,眼处闻声。此岸彼岸,小鸣大鸣。千秋万世,相承和平。刻下这段铭文是
因为大钟的捐资者是日本人。如果中日两国正如铭文所言能千秋和平,真是两国百
姓的福气了。

  南屏晚钟一般是在举行大典时才会敲响,比如每年的除夕,就会有很多人聚集
在净寺期待钟声的响起。钟声敲一百零八声即止。这个数字通常的说法是以应十二
月,二十四气,七十二侯之数。但现代人在敲响南屏晚钟时更多的是祈求平安与健
康。这应该是与钟声本身的意义相一致的。

  走完了苏堤,西湖的一半风景就在心中了。这当然是以眺望的姿势欣赏。如果
是在雨中,走在堤上,说不定会遇上一个宋代的女子向你打听苏太守的住处。要是
运气再好一点的话,也许就碰上苏轼本人了。苏轼为因为你在雨中赏景而认定你是
一个能读懂西湖的人,然后,他会邀你去他的庭院一坐,若是苏老先生心情好,是
一定会送你他亲书的条幅的,上面书得自然是苏轼即兴创作的诗或词。

  若是诗,必是这一首无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
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苏轼已经送过无数的游人了。再送一次又何妨?


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 ...


发表时间:2003-12-29, 08:46:22  作者资料

XXFF

发表文章数: 480
武功等级: 空明拳
     (第五重)
内力值: 419/419

Re: 山色空蒙雨亦奇



十分钟西湖特色游!


XXFF


发表时间:2004-01-19, 02:12:49  作者资料

凌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