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竹 径 (旅游地理论坛) -> 印度见闻 November 24, 2024

印度见闻

用户登陆 | 刷新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1617
武功等级: 北冥神功
     (第一重)
内力值: 602/602

印度见闻



作者:tradelove

1

五月初刚刚去了趟印度. 有一些见闻和感想, 趁现在还没把它们忘掉, 赶紧写下来一些.

在印度的日子,我读的报纸主要是"印度斯坦时报"和"印度论坛报". 感觉他们关于中国的报道不是很多, 大概每两天在国际版上会有一则关于中国的或长或短的报道. 当然, 在其他报道中也常常会涉及中国的情况, 譬如关于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方面.

另外,我在印度时,SARS在中国和香港还没有缓和下来. 所以报纸上每天差不多会有对中国和香港的SARS疫情的报道, 这算是额外的中国报道吧. 感觉印度报纸对香港的各方面好象比较关注, 大概是因为印度人在香港比较多吧.

印度人对SARS的态度是并不很在乎. 这跟我们中国人刚开始时的态度比较类似. 印度那边公司接待我的有个中层主管, 当我跟他谈到SARS时, 他笑呵呵地说, "这不算什么啊. 十几亿人中死个二三百人. That's nothing." 我心想, 你倒好,这灾难没有发生在印度, 所以你可以笑得那么轻松地说, "That's nothing." 不过, 隔岸观火的态度之外, 我想, 他的态度也能反映印度人对生命珍惜的程度.

5月15日那天,印度北部Ludhiana发生一起火车事故,两节车厢被烧着,死38人,伤100多人.我在"联合早报"上看到这则简短的消息后,马上去印度Yahoo上找,想看更详细的报道. 结果印度Yahoo首页上并没有相关的新闻. 我当时想: 大概是印度Yahoo报道新闻的速度慢吧. 可当我点开"更多新闻...(More...)"时, 却发现报道当天火车事故的新闻被深藏在里面. 这让我很吃惊: 印度Yahoo的首页上列有6~7条新闻(关于印巴关系, 以巴和平, 美伊战争等等), 却没有把死38人的火车事故列进去.

这让我想起自己国家: 死个几十上百的事故多得很, 除了切身相关的人之外, 一般老百姓并不是很关心. 对中国政府不满的人士动不动就以此来攻击中共的专制和漠视人命. 但我想, 专制也许是中国政府的特征, 但漠视人命恐怕是中国人民而不是共产党的特征. 专制和漠视人命之间好象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因为印度的民主和漠视人命可以并存得很好, 新加坡政府的相对专制也可以和珍惜生命相容得很好.

我是从香港转机去印度的. 经过新德里机场的海关时, 没有任何检查SARS的设备,尽管这趟班机来自香港. 只填了张表, 让我们自己报告有无病情.

我去的那个印度城市极热, 加上水土不服, 刚到的头几天, 很不舒服. 因为刚刚经过香港, 我老担心这是因为自己染上了SARS, 更担心我会传给更多的人.

所以,我不时地摸前额,总觉得自己的温度不对. 终于,这种担心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我找到印度方的接待人员, 请他们安排我去医院看看. 他们有点儿觉得我小题大作. 我一再解释, 万一我真的得了SARS, 会给他们公司造成很大损失和麻烦. 最后他们还是派车把我送了去医院检查, 结果当然是我没有高温.

(要不, 我现在就不在这儿写文章了:-)

2

在5月13日的"印度论坛报"观点栏读到下面这篇文章. 我觉得它比较能反映许多印度人对中国的看法.

****************上海的今与昔 ***********************
(作者: Triochan Singh Trewn)

五十年代的冷战岁月里, 当印度的旗舰开进上海港时, 美国和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却是相当冷淡的. 伦敦和华盛顿正在千方百计地搞关于中国的国防力量的情报.

船上所有人都能为访问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感到兴奋. 中国的军队热情很高,他们刚刚以的闪电般的速度和力量扫遍了整个广阔的国土. 船从印度尼西亚海峡行驶到长江口,然后进黄埔江, 一路上船员们都洋溢着这股兴奋. 靠港后,印度的大使馆人员登上甲板, 船员们在甲板两边列队, 大家向岸上欢呼的人群致意.

下午,官员们和一些船员被分批邀请到岸上. 当时商店里的货物很少,而且都是当地生产的. 人民币很不稳定. 不过, 中国人的体质大致还可以, 尽管缺少高质量的医疗用品. 相比之下,印度船上的水手看起来象摔跤选手.

中方接待人员向我们介绍, 为了解决苍蝇和老鼠带来的危害, 政府重奖那些能抓100个苍蝇或10只老鼠的人. 这一措施有助于消灭霍乱和瘟疫.

不过,情况还是不大好. 在欢迎印度船员的接待会上, 医生李周明告诉我们, 当地所具备的医疗设备应付不了任何急诊: 霍乱, 心脏病, 或需要动手术的外伤. 就在他来参加接待会前, 一个年轻妇女拉着生病的丈夫,哭着向他求救.

城市里到处都是自行车和人力黄包车. 只有一半学龄儿童能上学, 而这些学校的设备陈旧不齐.

变化真大啊! 几个月前, 我从旧金山回国途径上海转机. 我旁边是著名的"Jane's Publications" 的一位记者. 他对上海一带很熟, 所以在候机时,他主动提出带我去上海一游, 使我有机会看到上海的巨大进展.

街道都是一尘不染, 两边林立着许多高层建筑. 有些高楼配有直升机起降场, 旅馆的总台都备有自动设备. 百货大楼里有波西米亚水晶制品,鱼子酱, 最高档的法国葡萄酒和香水.

我们去看了一个现代玩具制造中心和一所学校. 玩具厂极大,占地超过三平方英里, 每天生产10万个自动和普通玩具.而他们生产的Barbie洋娃娃, 成本只有欧洲,美国或印度的一半.

在一个免费的公立小学, 小孩们穿得很好,正在吃中饭. 中饭有三道,有牛奶,鱼,乳酪,薯片,米饭,桔子汁,色拉和冰淇淋. 饭厅里相当干净. 而所有食品都是由机器自动地配备好的.

在随意的交谈中, 所有中国人都对印度人表达了敬意.

在这次颇具教育意义的行程快结束时,我打算买一本旅游指南. 旅游指南的最后一页有张亚洲地图. 当我发现我们印度的"Arunachal省"在这张地图上不属于印度时,非常震惊. 我一句话也没说, 把旅游指南扔回柜台上, 回去趁我的班机. 我感到很恶心, 所以把我的一份Cosco Pacific Ltd(中国最大的海运公司)关于在上海Yanghan建1000亿元的深水港的报告也扔掉了.
********************************************************

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作者的心情大概有两层:

首先,五十年代时,中国显然不如印度,至少在他看来.印度的军舰能不远千里地开到中国,中国那时肯定不行.还有,那时中国的卫生条件也不行.而现在,中国的很多方面已超过去了. 譬如上海的卫生条件, 在他看来实在很好,以至他两次用"一尘不染(spotlessly clean)"来形容.(其实,上海的卫生还远远称不上一尘不染;不过比起我见过的几个印度城市的脏乱来,说上海一尘不染也不算太过.另外上海有那么好条件的免费小学, 这也不大可信.)

还有,在他看来, 五十年代时,印度在很不利的国际环境中(美英都敌视中国)向中国示好建交.可中国至今仍把印度的一个省当作自己的领土.他大概因此觉得中国人对印度忘恩负义,所以最后对中国感到十分厌恶.(我觉得他有点娇情,他对五十年代的历史都知道得那么清楚,应该不会不知道六十年代自己国家和中国还为领土争端打过仗.不至于要等到无意中看到中国的地图才突然震惊地意识到中印之间的矛盾吧?)

3

在印度的日子, 我总是喜欢把所见所闻拿来和中国相比; 就象当年刚到美国时, 喜欢把美国的方方面面和自己国家比较. 不过, 因为我在印度走的地方并不是很多, 相信比较的结果也难免是片面的.

我到过的印度城市包括新德里, Agra (印度最负盛名的泰姬陵的所在地), 和Chandigarh (我去出差的地方, 是新德里西北面的Punjab省的首府). 它们都局限在印度的西北部.

从中国人的城市观来看, 这几个城市可能都不是很有现代气息. 即使在首都新德里,也很少有现代化的高层建筑. 居民区是以二三层独门独院的小楼为主. 有一些公寓楼,也是以低矮的两三层为主. 这一点和美国比较相象. 这方面, 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样的住宅条件应该比中国的好. 中国城市在近些年也开始向城郊发展独门独院的所谓别墅. (我老家在国内一个小城市郊区的农村. 刚刚三四年前, 人们还在纷纷抛掉村里的老房子, 跑到城里去买房子, 做城里人. 但最近几年道路建设快, 一下子农村跟城市的距离很近了, 有几个城里的亲友甚至嘱托我爸给他们在村里弄块地皮, 他们准备过两年来村里建”别墅”. 可见这些年国内观念更新之快.)

去印度之前, 我以为这个国家人口如此之大, 而领土只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应该会有大量的高层建筑来容纳这些人口. 亲眼见了才知道并不是那样. 不过, 以前早就和一个印度同事谈到过人口问题, 他认为印度的问题不是人口多, 而是分配不公, 因为印度可耕地很大, 有足够的资源养活这么多人. 现在想想, 就可耕地而言, 印度可能确实和中国差不多.

不象美国的民宅大多是尖顶, 印度的住房基本上是平顶的,跟印象里中东阿拉伯人的住宅风格有点象. 绿化不错, 房前屋后往往种了花和树(可惜我都不认识, 除了芒果树, 因为我至少还认识树上结的芒果 :-). 我在Chandigarh住的旅馆周围的民居都不错, 有些甚至堪称豪华. 我粗粗地转了一圈, 发觉每家都有小车, 有的甚至有两三辆.

后来我跟印度公司的员工谈起这点, 说感觉这里的市民比较富裕. 这几个员工刚好来自印度南方. 他们点头称是,说相对于印度其他地方, 这个城市的确比较富裕, 因为Punjab人比较会做生意, 能闯荡. Chandigarh几乎每一家都有亲戚在欧美. 他们可能只是在国外开出租车, 但他们寄钱回来购置土地以及进行其他投资, 所以这儿的亲人受益不少. 我不由想起在美国东海岸见过的许多开汽车旅馆(motel)的印度裔. 他们说, 对对, 许多Punjab在那儿就是干这行的.

不过, 他们说, 印度其他地方总体上并没有这么富. 总的说来, 印度东部地区比较穷. 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在中国, 往往是东部沿海比较富裕, 而西部地区比较穷. 所以, 原来我以为印度也会是东南和西南沿海一带比较富裕. 没想到竟然是这个西北内陆的城市比较富.

我说, 在中国, 往往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去国外发展多一些; 所以原以为印度也会是沿海的人们出国多一些. 他们笑着说, Punjab人只要跨过国境就可以出国了. 我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的含意. 不过, 因为Punjab过了国境就是巴基斯坦, 也许他们是指印度人到了巴基斯坦后再去欧美, 就比较容易一些吧. 我想, 也许是印度早年比较亲苏联,所以早年去西方国家不容易, 而逃到巴基斯坦后就比较容易了.

4

前面说到我所见的几个印度城市不是很有现代化气息. 我想,给我造成这个印象的不仅仅是缺少高楼大厦,而更是由于它们都没有给我一种整洁感.(美国许多小城市也根本看不到高层建筑,但是当你置身于洁净的街道,平整的草坪以及修缮得很有条理的建筑,你哪敢嘲笑人家是乡下.)

Chandigarh 的住宅区给我的印象很不错. 但到了大街上,到了商业区,情况就不大一样. 街道边绿化还是不错,都种着树.街道两边也有草,但决不是草坪,因为不但草是乱草,没人修剪(剪草的要求有点太高:-); 而且连长草的那块地也不平整. 在这个城市的街道边, 我始终没看到一块很平整的地. 而总是些高低不平的土堆,象是道路刚刚造好,还没来得急清理路边的残局; 但事实上大多数街道应该已有些年头了. 这一点感觉我国的城市做得更好一点.

街道上, 商店前都比较脏乱, 废纸和灰尘等垃圾到处都是, 这和中国是比较象的. 不过, 国内有一些城市(譬如上海)在这方面搞得还不错.同样是大城市,新德里给我的印象就差多了.

因为牛的神圣, 所以常常有牛在大街上慢悠悠地踱着步. 我的一个美国同事从印度出差回来, 跟一个印度同事谈起此事说: 牛是神圣的,对,这没错; 但不能让牛在外面随便乱走,主人应该把牛管好; 看着那些牛在路边脏地里打滚,我怎么也看不出有神圣的感觉.

另外就是贫民窟. Chandigarh的贫民窟据说是相对较少的.我看到过两片比较大,其他的就是零零星星地散布在街道边的空地上. 前面说到的住宅区比较整洁,因为是私人的地产.没人敢去有人私人地皮上乱搭帐篷或搭简易房子,那是犯法的. 但是大街边有些空地是公共的, 所以就有外地来的贫民随便在那儿搭帐篷或简易房子住下来. 有印度同事告诉我,因为这些贫民也有选举权,所以政府不敢强制把他们赶走. 最好的结果是,等到一片贫民窟发展得越来越大,引发许多诸如用水,环境,卫生等问题后,政府可能会出面建一些象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寓楼,来安置这些贫民.

因此, 贫民窟根源是贫穷; 但是印度的民主, 让贫民窟得以存在. 要是在中国,地产局或公安局的人恐怕早就来把这些贫民窟强行拆掉,把这些贫民遣反了. 当我和印度人聊起贫民窟,告诉他们中国的城市没有或很少有贫民窟,我会有短暂的自豪, 但又马上意识到, 我国并不是没有产生贫民窟的根源. 同样的农民问题, 在中国被盖在了农村; 而在印度, 只是被摆到了城市的台面上.

因为我自己就从农村出来, 所以对贫民窟这个问题比较矛盾: 一方面它意味着农民的自由流动, 那是我支持的; 另一方面它给城市建设带来困难, 给城市造成污染. 我想, 可以取一种中间的办法: 不限制农民向城市自由流动; 但同时要限制在城市的违章占地和建房. 这样, 农民在城市的去留就基本上由市场来调节. 如果农民在城里买得起房子或租得起房子, 能体面地生活, 为什么不让他们到城市发展? 而原来的城里人如果落魄到住不起城里的房子, 为什么就不能到农村或便宜的小城镇就居住和谋生?

让我觉得比较乐观的是,近几年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好象在朝这个方向走. 沿海有些地方已经渐渐取消用政策来界定城市居民,而是让市场来调节这个问题. 但是听说有些城市(如北京)还在用户口,暂住证等手段想方设法不让农民常住成为城里人.

有些人观点比较激进一些, 认为不能为了城市的体面而限制农民在城里做盲流. 不管人家生活在街道边, 屋檐下, 垃圾堆里, 或天桥底下等等, 人家都有自由. 我觉得不妥. 民主自由是好, 但如果象印度那样,任凭穷人随便在城里落脚, 使城市环境变得很糟乱, 确实也有损广大市民的利益.

人还是需要体面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面不完全是空的.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而生活质量, 除了温饱和舒适, 还包括体面(decency). 我觉得, 一个民族追求体面的程度, 几乎与它的发展成正比.

印度的街头衣着滥褛的人很多, 相信有的人实在是因为穷, 但有的人可能只是不想破费去买件体面的衣服, 因为周围环境没有给他们追求更多体面的压力. 在中国的城市里,现在连民工也知道要弄套象样的西服.(虽然在有品位的城里人眼里, 民工穿上西服也还是土:-)

在 Chandigarh火车站等车时, 大白天的, 我看到很多人横七竖八地躺在站台上睡觉, 有的连块布或纸都不垫, 就地躺下睡在那儿. 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在徐州火车站候车厅里那种景象. 我感觉现在国内好象不是这样了.(希望这感觉不是因为我没去过国内差的地方.)

总之, 感觉现在我们中国人已经很追求体面了, 但印度人好象还不是那么迫切. 这让我觉得很有信心: 中国会比印度发展得快, 至少在接下去的几年里.


Everything that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 ...


发表时间:2003-12-29, 22:46:15  作者资料

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