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竹 径 (旅游地理论坛) -> 北极日记 November 24, 2024

北极日记

用户登陆 | 刷新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1617
武功等级: 北冥神功
     (第一重)
内力值: 602/602

北极日记



作者:苏雨农

2003年9月12日 星期五 晴

  北京时间9月12日17:30,国航CA991航班终于起飞,我们的北极之旅也终于起航了。这次出发真是好事多磨,先是因为签证问题,我们被迫取消了阿拉斯加的行程,在预订出发日期的前两天,又因为某些手续没有办完,让我们留在北京过了中秋,即便是今天到了机场,飞机又推迟两小时起飞,万事开头难,但愿在旅行中能够一切顺利。

  飞行的目的地是温哥华,飞行时间10小时,实际上在路上我们就已经多少弥补了一些去不了阿拉斯加的遗憾。因为国航这趟班机的航线就飞经了部分北极地区。飞机从北京起飞后,一直向北,经过西伯利亚、楚科奇海、白令海峡,进入阿拉斯加上空再向南到达温哥华。别看这里非常寒冷,对飞行来说却是很好的航线,早年冷战时期,北极的冰海下美苏的核潜艇时常穿行,这里也是军事禁区。如今飞机经过这条航线,比直接跨越太平洋飞行时间缩短,不用中途降落,而且北极上空气流平稳,飞机很少颠簸。飞机起飞不久就是黑夜,但由于飞机一直向东前进,很快天又亮了,而且又回到了12号,向下望去,是一片崇山峻岭,有的山顶上覆盖了冰雪,河流、湖泊夹杂在山间,这想来就是落基山脉的一部分,由于接近太平洋,看到的便是山水相间的峡湾地形。



  今天是9月12日,107年前,也就是1896年的9月14日,李鸿章从温哥华乘船回国,这是清朝访问加拿大的最高级官员了。在当时那个年头,美洲大陆北部正掀起前所未有的淘金热潮,也使得我们将要前往的育空地区,从一片蛮荒逐渐为人所知。那一次,李鸿章为了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以头等钦差大臣的身份出访,顺路周游世界,访问了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加拿大是他的最后一站,他从美国五大湖来到多伦多,然后乘火车到达温哥华。他曾感叹加拿大数千里之地,坐火车数日可以穿越。然而他乘船回国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相比起百年后的喷气式飞机来,又不知慢了多少。不过对我们来说,9000多公里的路程,快是快了,倒这15个小时的时差也真挺难受的。

  “9-11”两周年纪念刚过去一天,如果我们降落在200公里以南的美国西雅图,可能会感受到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而温哥华机场里却是一片祥和,丝毫不受影响,与此相应,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是不紧不慢,我们出关就整整花了3个小时,此时的北京,正是凌晨5、6点钟,把人折磨得精疲力尽。

  这里就是美丽的温哥华,他位于加拿大的西南角,离美国很近,是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被称为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今天是17度,一走出机场我们就已经感受到这里的空气是多么令人舒畅。在加中友好协会的介绍下,我们住在一所家庭旅馆“林家客栈”, 10个人正好把房间占满了。房东林先生亲自开车把我们从机场接过来,他几年前刚从大陆移民过来,所以我们在这里感受不到一点异国的气氛。住所在温哥华的近郊,附近没有一座高层建筑,最多就是3层,这点我在飞机降落前就注意到了,从机舱俯瞰市区,满眼也都是低层的建筑。由于太疲劳,只是在旅馆门外走走,有两个印象,一个是这里的华人太多了,路边商店有不少中文的招牌,去商场里走了走,很多商店的售货员都是华人,而且也可以说汉语,中餐的味道却是怪怪的。温哥华算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也不过130多万人口,其中华人可能就占了1/4,目前有30多万,是华人最集中的地方;除了华人之外,印巴人也很多,商店、机场等地都有不少头上缠布,蓄着长须的工作人员。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这里的人实在是太守秩序,遇到红灯,即便没有车、即便等好几分钟,也自觉等候;汽车遇到行人,远远就停下来,等人走过再前进。买东西只要是一个人以上,也自动排起一队。也只有这点让我感觉到了和国内的不同。

  晚上大家看了个碰头会,讨论了一下明天的安排。20天内要开车往返8000公里,行程还是比较紧张的,今天晚上得好好休息,明天要准备一下考察的设备和车辆,可惜温哥华这么美丽的城市难有机会深入看一看了。

9月13日 温哥华 晴

  夜里忽然醒来,是三点多种,正是北京时间的晚上6点多,即使是上夜班的时候也该起床吃晚饭了,难怪会醒,熬过这一阵睡得就香了,时差也算基本倒过来。

  今天我们方正科技北极科考队的成员们主要是留在温哥华,准备一些路上要带的东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重要的就是租车,因为我们要一直向北直达北冰洋,越往北天气越冷,路况也越不好。在网上查了一下,在这样的城市,租车是和旅馆订房、订机票同样重要的事情,也非常方便,机场门口就有大量的租车公司,出租的基本是福特、雪佛莱这样的美国车。房东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地方,是华人开的租车店,有零公里的日本车,他带领我们前往。这家租车店名叫“乐逍遥”,店里的职员古先生介绍说,温哥华有很多家租车公司,他们是华人第一家,顾客也主要面对华人,一般是附近阳光假日酒店的客人、探亲和旅游者,老板是香港人,店里一共有100辆车,全部是日本产的。开始我们还有些犹疑,但一见到这车,就异口同声的说“不用看了,就是它了”。这是一辆丰田2004款“SIENNA”车,3.5升排量,5座自动档,不但车型漂亮,配置豪华,最主要的是后部空间很大,足够放下所有的空间和行李。这么好的一辆车,才3万多加元,相当于20多万人民币。这种车从设计到生产完全在美国,在北美的销量也是数一数二,何况这种新车在质量上丝毫不用担心了。当然,租金也贵了不少,3周大概在2000加元左右。同样时间租辆旧些的美国车,连保险等各种费用都算上,大概也就是不到1000多加元,合6000人民币,比国内还要便宜些。

  我们从国内来,凭国内的驾照就可以使用3个月,如果在国内做了公证,还可以凭此换领加拿大的驾照。但有了车,也不敢随便就开走,还得熟悉一下道路,据说加拿大交规很严。房东带着我们绕了绕,其实根本就在于一个“让”字,无论拥堵还是通畅,礼让都是第一原则,无红绿灯的路口无论有车没车,都要停下等候三秒,了望之后再前进,右转弯也是如此,所以直行车可以毫无顾忌的快速通过。如果要并线,旁边的车辆也肯定让行,看到行人更要远远停住,决不会出现国内因为抢行而有许多车卡在一起,或者行人、自行车、汽车相互争先的情况。这使我们特别不适应,觉得自己挺“肉”,而且怕违反了规则,开到哪儿都得先停下来看看。当然,在这里开惯了车,如果到北京去,遇上高峰时间堵车,这么“礼让”下来,真不知要等到哪年了。

  解决了车的事情,又跑了几家超市,购买了地图、食品、水等,还去了家建材市场,买了几根ABS管,这是用于到北冰洋和马更些河岸边,打钻到河底取岩芯用的。办完了这些事,也到了傍晚,我们科考队的副队长李大建亲自下厨,做了一锅白菜粉丝丸子汤,大家吃得很痛快,明天开始真的要和中餐告别一段时间了。

  明天就要开始向北进发,我想起在离开北京之前,很多同事、朋友都关心的向我询问北极的情况,我本身也是一无所知,但看了些材料之后,颇感科普的重要性,北极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充满了神秘,所以我把大家对北极最主要的几个误解来解释一下。

  一、你们什么时候能到北极点?

  其实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通常来说,凡是北极圈(北纬66度33分)以北的区都可以称为北极地区。它包括北冰洋的绝大部分水域、格陵兰岛、冰岛等岛屿以及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北部地区,总面积大约有2100万平方公里。真正的北极点在北冰洋内,相当于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距离北冰洋岸边还有将近两千公里,直到目前来说,能真正到达北极点的也是少数人。第一个到达这里的是美国人皮尔里,时间是1909年;1993年,香港摄影家李乐诗乘飞机在北极点降落,成为第一个抵达极点的中国人;1995年,6名中国科学家和探险家乘飞机在北纬 88度附近降落,然后乘狗来雪橇前进了200余公里到达极点。其实,就北极点来说,探险的意义大于科学的意义,研究北极并不是以到达极点作为评判标准。

  二、我国的“长城站”在什么地方?

  我国只有在南极设立了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包括长城站和中山站,因为南极洲大陆没有主权,各个国家都可以在那里建站开展科学研究。而北极则不然,北极地区的陆地分属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芬兰、丹麦、冰岛、瑞典8个国家,当然不能在别国的土地上建站,而北冰洋内是浮冰而不是大陆,也不能开展长期的研究。当然也有一个例外,这就是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1920年,英美等18个国家在巴黎签定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德条约。这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1925年,中国、前苏联、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协约国。该条约使斯瓦尔巴德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换句话说,中国人也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如今,各国科学家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立了一大批极地科考站和研究所。2001年,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考察队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朗伊尔宾建立了临时科考站,中国在此设立长期考察站也将为期不远。

  二、给我带一只企鹅来

  只有南极才有企鹅,北极的代表动物当然是北极熊,这是北极当之无愧的“霸主”,巨大的北极熊身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800公斤,一次就要吃40公斤的东西。在北冰洋的海水里,它们可以连续畅游四、五十公里。别看动物园里的北极熊又懒又笨,它可是一位相当厉害的短跑高手,又力大无穷,如果我们真的见到了北极熊,恐怕躲还躲不及,哪儿敢和它亲密接触呢。除了北极熊之外,北极地区的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大陆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驯鹿、麝牛、旅鼠、北极兔等,海中则有鲸鱼、海豹、海象等。

9月14日 星期日 多云间阴有小雨

  今天,中科院北极科考队的队员们开始向北进发了。从温哥华到乔治王子城,沿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号、97号公路行进700多公里路程,大约12小时抵达。

  早晨,外面下起了小雨,有点冷,队员们把仪器、行李放进车内,8:30正式出发,客栈的林老板开车带我们到高速公路入口,温哥华整个处于丘陵地带,市内高低起伏,高速公路入口恰好位于高处,直到这时,我才看到前方远处市中心高楼林立的繁华景象。

  与国内不同,这里的高速公路没有收费处,路牌指示也很清楚,从温哥华向东的高速路,是“Trans Canada”的一部分,也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1号公路。今天我们行进的整个范围,都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大约从该省的南部来到中部,海外的华文媒体称这里为“卑诗省”,我不喜欢这个名字,但是写起来比“不列颠哥伦比亚”简单多了。

  雨还不小,公路两旁全是丘陵,但是这些小山包都隐藏在烟雾之中,亦真亦幻,偶尔透出一片深绿色,云雾滚滚环绕其间,宛如仙气飘荡,间或看到一条河流穿行犹如墨绿的玉带,想不到城市的近郊就有如此美景,我们早起本有些困倦,看到这些也精神起来。向东仅100多公里,在“HOPE”镇折向北行,但愿这个镇能带给我们“希望”,这里仍然是1号公路,但已经不是封闭式快速路,而是普通的 “Highway”,再向北都是这样的道路了。没多久就进入了山区,别看是山路,可是路况非常好,一般是双向两车道,偶尔一侧变为两条车道,路面非常平坦,视野也很好,绝无坑坑洼洼的地方,一般来说,正常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公里。我们之中没有一个到过这里,都有点忐忑,不过看了路牌指示,居然也没走错。这里的限速牌众多,最高也就是每小时100公里。路上车不多,但基本遵守限速规则,如果前车速度慢,又是单行道,也没有逆行超车的现象,而是老老实实跟着,直到前车让路为止。



  出太阳了,阳光照在云彩上,映衬着地面呈现出多种色彩,最好的油画也难及其一,远方是蓝天、白云,蓝得透亮,白得圣洁,地平线尽头是杉树林的深绿色,两旁是绿色和金黄的草地,另一种清澈的蓝色的湖泊,柏油路面在阳光照耀下,分别呈现黑、灰色,这些色彩美得那么真实,那么有层次。我们唯有啧啧赞叹,很想下来拍照,一来忙于赶路,二来路边不好停车,只能前行,我只好打开车窗,顶着汽车高速前进带来的大风,高举相机拍摄。

  有的地方也不然,两旁的青山变成了光秃秃的石头山,这便是北美大陆古冰盖留下的痕迹,原来大概在1万多年前,整个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地区,都处在劳伦泰德冰盖的覆盖之下,有3000米厚,随着末次盛冰期的结束,地球温度升高,冰盖逐渐融化,使得海平面升高了几十米。这次北极科考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观察大冰盖遗迹的情况。科考队员杨逸畴教授介绍说:我们前进的路线处于西边的海岸山脉和东边的落基山脉之间,沿路是卑诗省最重要的河流弗雷塞河,整个地区呈现出亚北极地带的风光,植物品种丰富,主要是杉树、白桦、杨树等。如今冰川虽然已经消融,但还是有不少痕迹保留了下来,比如公路两旁的U型谷地,以及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个个湛蓝清澈,有的呈方向性,也就是冰川当年流动的路线了。从纬度上看,温哥华大概和哈尔滨差不多,但是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如春,自然是受海洋的影响,而再向北行去,随着纬度的升高,越来越寒冷,西侧的海岸山脉,也挡住了海洋温暖的空气。还有的丘陵并无岩石,也是光秃秃的,草是焦黄色,还有黑色的焦木,这便是森林大火肆虐的结果,据说林火的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小时,比汽车还快。前几个月卑诗省刚刚发生一次大规模林火,甚至威胁到了温哥华,这可能就是这些惨象的祸根了。

  路上也会经过一些城镇,规模基本不大,行进300多公里来到一个叫做“Cache Creek”(凯什克里克)的地方,1号公路和97号公路交汇,我们继续沿97号公路继续行驶,连续前进5个小时,大家都有些疲劳,肚子也开始叫唤,只见路旁有个小镇,便停了下来,有趣的是这个小镇名字叫作“克林顿”。进了一家小饭馆,饱餐了一顿,吃的当然是汉堡、炸鸡、薯条,饭馆内的客人听说我们是来自中国,前往北极科考,不禁连连赞叹。在下午的路上,看看阳光正明媚,就在一个湖边休整,这个湖叫做“118英里房间湖”,可能和陕北的“三十里铺”意思差不多,青山、白云、碧湖、农舍,其实这样的美景在路边比比皆是,但我们终于有机会举起相机一通狂拍了。

  再往后的路就比较艰苦,天渐渐黑了,开了那么远,都有点疲劳,又是山路,雨也下起来了,我们不得不把速度放慢。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我一看才想起现在是北京时间的早晨,我收到的是新浪网发出的当天第一条头条短信,想不到在这个深山老林也不误天下大事。一抹晚霞消失在路边,我们仍然在摸索前行,直到将近晚上9点,才看到前方的点点灯火,总算到达了目的地--乔治王子城,这是卑诗省北方最大的城市了,才不过75000人,即使是这么一个小城,在我们今后的旅程里也不会再遇到。据说这里文化、旅游业都很发达,全市有120所公园,1000多个湖泊,可惜我们无缘观赏,明天一早还要赶路,而当务之急是找个地方住。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摸黑,我们开车缓慢行进,在城市里摸索,拐进一条街口,忽然路面所有的人冲我们大喊“One Way”,原来是走了单行线,虽然只有50米,这里的人的交通意识可想而知,我们赶紧溜掉。最后总算找到一家汽车旅馆。晚饭省略掉了,连上网也没有地方,好在还有热水,可以洗去一天的疲劳,看来更艰苦的还在后面。

9月15日 星期一 阴有雪 乔治王子城-圣约翰堡

  由于昨天比较疲劳,科考队决定今天前进到圣约翰堡再进行短暂的休整,这里距离乔治王子城有470公里。

  昨夜赶写稿件,睡下已经是凌晨,刚刚躺下,头脑还处在兴奋的状态中,忽然听见窗外响起女子的哭叫声,进而是男子的吼声,刚刚平息一会儿,哭声再次想起,越来越大,离我们的窗口近了,接着又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还有步话机的声音,迷迷糊糊的听着像是警察,闹了约有半个小时,终于平静下来,哭声喊声渐渐远去。可能只睡了两个小时,早上到时间腾地跃起,但觉得困倦不已。一打听,才知道夜里那个女声是喝醉了酒,睡在一个住客房间内,偷了他的钱包,警察来带走她,她又耍赖。据说城里颇有些这样的人,靠救济为生,但很快把救济款浪费在酒桌上,只好从事不光彩的营生。

  天气有点阴,我们还是沿97号公路向北行进。在我们车窗外,伸出一跟塑料管,连接着一台仪器,同车的考察队队长王国博士不停地检查仪器上显示的数字,这便是“微电脑激光粉尘仪”,专门用于测量空气粉尘浓度,也是本次考察制作北美大陆空气粉尘剖面的主要依据。王国博士介绍说,这台仪器是科技部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测量的粉尘浓度可以精确到0.001毫克(百万分之一克),而以前的仪器只能精确到0.01毫克。空气粉尘包括花粉、细菌和其它固体颗粒,从伸出窗外的软管吸入仪器中,通过激光进行测量,空气粉尘浓度是判别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仪器上显示,我们行进的大部分路段上,浓度仅为每立方米0.002毫克,在温哥华的旅馆里,是0.012毫克,温哥华市内是 0.008毫克,而北京的室内达到0.28毫克,市内还会更高。

  一路上仍然是山区,但道路比昨天更加起伏,经常是驼峰一样的路线。路旁的针叶林明显增多,一条河流始终与道路平行,再向北则草场逐渐增多。开了没多远,就下起小雪,也有雾气,忽然眼前景色一变,青山变成银白色,有了雪山!这是向北行进以来第一次看到雪山,经测量这里大约在北纬55度左右,山上基本是到半山腰有雪,而下面仍然是杉树林,我们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地找到一个地方停车拍照,可惜雾气比较大,难于一睹雪山真容。如果是昨天一样的晴天,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中午在切特温德小镇吃了顿“肯德基”,从这里再向前约100公里,就到了著名的道森克里克(或者称为道森溪),说这里著名,是因为这儿是阿拉斯加公路的起点。这条公路是链接加拿大南部繁华地带到北部以及阿拉斯加的纽带,为育空地区打开了一扇大门,也是北部地区发展的源泉。该公路建于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攻占了阿留申群岛的一部分,已经严重威胁到阿拉斯加,为了解除对美国本土的威胁,以及希望通过白令海峡向苏联运输援助物资,罗斯福总统下令修建公路连接不列颠哥伦比亚和阿拉斯加中部大城市--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公路是件大工程,包括百余座桥梁,长达2400公里(准确的起始点是从道森克里克到阿拉斯加的德尔塔章克申,从这里连接理查森公路到费尔班克斯)。但是,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这条公路便可以供军事交通使用;1942年11月在风景优美的克卢恩湖畔士兵峰举行了通车典礼,第二年公路完全竣工。这条公路便获得“历史性土木工程路标”称号,至今总共只有16件工程赢得此奖。这条公路除了可称为土木工程上的奇迹之外,风景也是非常优美,沿途山峰湖泊温泉众多,是最适于开车旅行的线路之一,可惜从现在来看,天气已经转凉,道路条件也逐渐恶劣。阿拉斯加公路的起点应该在道森克里克的镇中心,我们急于赶路,把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地点也错过了,只好有待返回时再寻找。走到此地,雪时有时无,但路面比较湿滑,遇到大下坡和连续弯道,不得不异常小心,像56公里处有座美丽的佩斯河大桥,当地土著的“第一民族”将该河流命名为和平河,作为两个部落的分界线。到这里之前就有一个非常大的下坡,以及急弯,下坡前还有汽车试刹车处。

  沿阿拉斯加公路前进70公里左右,就到了今天的落脚点--圣约翰堡,这个小城只有不到2万人,有不列颠哥伦比亚北部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田的贸易、供应中心。城市虽小,但超市、旅馆不少,很快找到了一家汽车旅馆。安顿好之后,还找到了一个中餐馆,店里的老板娘是华人,只能说几句生硬的汉语,她说她曾去过北京,墙上挂的古代美女装饰品就是在北京买的,店里还摆放了兰花。听说我们也是从北京来,她惊异不已,因为加拿大华人虽多,大部分在繁华地区,能在这里听到乡音,真是难得了。

  向北走了两天,只走了1000多公里,离目的地伊努维克还有2000多公里,必须抓紧赶路,而晚上雪又下大了,我们不禁有些担心。

加拿大时间9月16日(北京时间9月17日) 雪转多云 圣约翰堡-沃森湖

  今天一早出发,天黑到达,沿阿拉斯加公路辗转前行900公里,离开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进入育空地区。

  走了两天,体会到有两难,一是上网难,一是开车难。看来我们还是高估了加拿大的
科技发展水平,以为沿途上网非常方便,其实不然,在温哥华,我们在林老板家的客栈轻松上网,是因为这里是家庭旅馆,家里自己接了线。后面走的几个城市,只有非常高档的宾馆内才有宽带接入,而一般旅馆只能通过电话线拨当地帐号,但这里又不像国内到处都有上网卡卖;网吧很少,都是早早关门,据说每个镇子只有当地图书馆可以上网;上不了网,传不了稿件,几个记者干着急,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在旅馆、商店等地找些好心人,临时借用他们的网线传稿。原先设定的路程,平均每天要跑800公里以上,也根本行不通,这里路况虽然很不错,车也少,最快时速可以达到150,但毕竟是山区,不是全封闭的高速路,即使我们每天省去一顿饭,也得起早贪黑开十几个小时才行,对我们这些人生地不熟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而最大的问题是,晴天的时候还可以,一旦下雪,天冷路滑,几乎无法前行。昨天晚上开始下雪,还不小,雪花飘飞,气温骤降,已经有3、4个队员有点感冒,又没法上网,路途耽搁怎么完成考察任务?大家的心情都比较压抑。

  早晨,雪停了,车上覆盖着一层白雪,路上的雪已经化了,我们照常早起出发,为节省时间,剩下的面包加热一下、从前台要些咖啡就当作早餐。路面没有积雪,但比较湿滑,我们沿着前车的车辙印前进,遇到弯道都特别小心,还是出现了一次侧滑,有惊无险。第一次停车休息的时候,车门两边都是一层冰。如果一直这样,那可太危险了。前方还是如驼峰般起伏的道路,三面都是覆盖着积雪的青山,两旁的树叶黄、绿色相间,但天空中是一片片乌云,犹如压在心头。走了俩小时左右,忽然前方道路的颜色有些变化,太阳出现在云层的缝隙中,这就有希望了,没多久,天色放晴,雪很快化干净了,我们也加快了速度。同样是阳光照耀,这里比刚离开温哥华时多了一种色彩,就是雪山的白色,这样的景色难得就难得在既有雪山,又有树木,随海拔升高而变化明显。

  热情的Mark

  上午的行程不长,中午12点到达了纳尔逊堡,这个镇子只有不到5000人,但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北部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这座小工业城市其实已有200年历史,有北美最大的天然气处理厂,还是著名的狩猎场所。我们沿着小镇寻找餐馆,眼看没走多久又要出城,向左一拐打算往回找,恰好发现路边有座餐馆墙上用中文写着“丽园”,英文则是“香格里拉”。进去一看,店里有一男一女两位华裔,都上了年纪,菜单上没有中文,仔细一看,有一道居然是“鸡肉、牛肉面”,好,最想吃的就是这个。店里的老人家只能说广东话,他用笔写在菜单上,告诉我们他是广东台山人,祖上从1840年来到加拿大,他本人则是1949年辗转经香港来此,从他沧桑的脸上,可以看出早年华人移民的辛酸史。等,菜的工夫,看看桌上的华文报纸,恰好有篇报道介绍新浪网短信业务的发展,想不到在这么偏远的地方也能看到单位的消息。热汤面端上来了,满满的一大碗,味道不错嘛,原来我们科考队员李克明亲自下厨指点,把炸鸡蛋改成卧鸡蛋,又增加了蔬菜,这可是我们到加拿大以来最香的一顿饭了。

  吃饱喝足得想法解决传稿件问题,饭店对面有一间小屋,似乎是个电信公司的营业部,我们走进去询问,一位中年男子热情地让我们用他的工作电脑,很快就完成了稿件传送,我们向他表示感谢,他则要求和我们合影,我告诉他我来自新浪网,明天他的照片全球华人都能看到,他也非常高兴,还告诉我们沿路应该再哪儿停留,帮我们查前方各城市的天气预报,给我们看他钓到大鱼的照片,真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加拿大人的热情好客。

  动物乐园

  离开纳尔逊堡,又进入了山地。查地图得知,这将是一段风景非常优美的路段。路面蜿蜒崎岖,山上白雪皑皑,这就是斯通山省级公园,是阿拉斯加公路最高点,达到了1300多米,也被称为是该公路风景最美的地点。前面一辆车在“高峰湖”旁边停了下来,原来是看见了鹿,这是我们沿途第一次看到野生动物出现,两头鹿似乎不太怕人,甚至就在路边吃草,只有汽车经过时才挪动几步,因此我们又是一通狂拍。其实这里的景色才是最惊人的,远处高高的雪山上雾气缭绕,山上密布的杉树挂满积雪,高速公路如玉带绕山而行,而眼前的湖水呈青色,想必深不见底,这才是人间仙境。再往前走,就发现刚才的一通狂拍是过于紧张了,不但还有鹿,而且还是鹿群,大约有十来只,在路边悠闲的寻找食物,路边就能看到这么多,可见这里野生动物的数量,汽车疾驶向前,忽见旁边山上有个黑色的动物,比牛小,比狗大,我们猜测是黑熊,后来证明果然我们猜对了,因为沿途又看见两只小熊,直到第三只出现,我们才停了下来,这只个头比较大,正在路边缓慢爬行,我们两辆车在路边停靠半天拍摄,也没有惊动它。



  我们穿行在雪山溪流之间,沿途的美景如此之多,简直无法用语言叙述,按原定计划,我们打算在蒙卓湖公园住宿,据介绍这个湖是不列颠哥伦比亚最美丽的湖泊之一,但旅游的旺季是夏天,我们赶到的时候,这里没有一个游人,干冷干冷的,进饭店一问,这里的房价太贵,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两倍,店里的服务员告诉我们前方60公里的利亚德温泉也可以住宿,这个地方也是非常著名的旅游点,但我们到的时候,只有一个小旅馆开门,房间也不够,而下一站就是沃森湖,在200多公里开外了,没办法,全速前进,争取在天黑之前赶到,好在路况不错,不到两个小时,天刚黑,这个镇子只是临街边有些房屋,但却是我们在纳尔逊堡之后500公里内看到的唯一城镇了。这里已经属于育空地区,而且刚刚进入北纬60度线,找到旅馆已经是21:30,今天在路上整整开了14个小时,太疲劳了,但是可以为明天节省将近300公里路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2004-03-11, 22:34:40 作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