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茶 室 (午后闲话论坛) ->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November 22, 2024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用户登陆 | 刷新 本版嘉宾: 轩轩 追忆

stefanzhang

发表文章数: 83
武功等级: 野球拳
     (第九重)
内力值: 141/141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特约评论】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文化先锋网特约评论〕“观察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最令人震惊的是:
四个受害者,根本没有人去关心。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此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
漠!马加爵事件本身已经变成公众的一场狂欢,它就是一个公众娱乐节目,这
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它已经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文化先锋
网 www.whxf.net)


------------------------------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
陈黎:北京青年周刊记者
时间:2004年3月17日晚10点~11点
地点:北京~上海


陈黎:你个人感觉大众传媒是如何报道马加爵事件的?表现出一些什么样的特
质?

朱大可:事实上我非常注意观察媒体对马加爵事件的报道。最令人震惊的是:
四个受害者,根本没有人去关心。几乎所有的媒体对此都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冷
漠!马加爵事件本身已经变成公众的一场狂欢,它就是一个公众娱乐节目,这
就像美国打伊拉克一样。它已经超出了法律或道德事件的范畴。如果它是一个
道德事件,媒体或公众就会惊呼:“这个人真是坏啊!坏透了!”一定会用这
种词的。可现在,说马加爵坏透了的人越来越少。就算有人说过,也只是说说
而已。大部分人对他的评价,就是觉得这个人很奇怪,很特别,也很好玩。媒
体关于被害人的报道,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我看到的只有很短的一
篇,也只是轻描淡写而已。被害人的相片,他们的生平情况,他们的父母对孩
子被害是什么感受?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报道。由于媒体的引导,公众关心的
焦点是:马加爵究竟为什么要杀人?他是怎样杀的?杀人过程中他采用什么方
法?又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动机?他逃到哪里去啦?有没有被抓住啊?怎么把
他抓住的啊?谁举报他的?他有没有反抗啊?诸如此类。这里面充满了戏剧性
和娱乐性的元素。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居然没有人去关心被害者,关心他们的
身世,更没有人想要去慰藉在痛苦中辗转反侧的死者家人。媒体有时需要装正
经,公众则早已现出了赤裸裸的狂欢表情,无论如何,他们狂欢的本质是相同
的!这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个社会已经放弃了基本的道德同情心,所有人
的关注焦点之集中在杀人犯身上,使整个事件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

陈黎:这么说媒体的报道完全是娱乐性的?

朱大可:对啊。如果说有道德心的话,必然要关心被害者。无论如何,在一个
比较正常的社会,关心杀人犯和关心被害者最起码应该是同等的;而在一个更
为健康的社会,被害人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人的“看客心态”,鲁迅早
年就揭示过。他的小说《药》是一个例证。这次“马加爵狂欢”,是《药》年
代的某种延续,只是主人公有革命者换成了杀人犯,但它同时也带有“媒体资
本主义”的鲜明特征。这种把凶杀事件娱乐化的倾向,特别是把极端的死亡事
件娱乐化,西方相当普遍。最典型的就是美伊战争,人们不管它是正义还是非
正义,也不管到底它死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受尽苦难;人们只关心
发了多少枚导弹,出现了多少个弹坑,新式武器的神奇技术效能,如此等等,
完全沉醉于对轰炸现场的美学观赏之中,从中获得极大的娱乐快感。萨达姆在
地洞里被捕的过程也是如此。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逐步走向了高潮,接着是狱
中书信、审判、死刑,新闻事件迅速转变成变成了一种不知结局的、跌宕起
伏、高潮频现的电视连续剧。甚至有人说马加爵怎么那么快就被抓住了?怎么
这么轻易就范?他为什么没有进行反抗,就像萨达姆当时没有反抗一样,很多
人说萨达姆至少应该打死几个美军。他们的表现很令人失望,这是共同的看戏
逻辑在发挥作用。在晚期的资讯资本主义时代,大众传媒扮演了导演的角色,
它必然要密谋、组织并参与到公众的狂欢中去。

陈黎:媒体报道的道德感是如何弱化的?

朱大可:今天的大众传媒的道德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了。正义性、道德感、是非
标准,这些伦理学范畴的东西在这种过程中都被省略了。过去面对一个突发的
血腥事件,人们首先是进行道德判断,媒体报道这类事件用的词通常是“残忍
的”、“卑劣的”、“下流的”、“无耻的”等等,媒体扮演了正义审判者的
角色。现在这种词用的越来越少了。媒体没有说马加爵是杀人魔头啊,他们用
的是比较中性的词,因为媒体完全懂得公众的心理。甚至有人问有没有人给马
加爵写情书呀?听起来很“无耻”的问题。老一辈的人会这样质问说:这样的
人你能给他写情书吗?你写得下去吗?你的手难道不颤抖吗?但到了晚期资本
主义时代,道德作为社会调节器的功能已经非常弱化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变
化。

陈黎: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有什么标志性事件?

朱大可:在 90年代,如果那个事件和国家利益有关,民族主义者会产生极大的
道德义愤,比如美国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或者是海南撞机事件。但
“马加爵事件”与民族主义无关;伊拉克事件肯定是一个全球性标志,但它没
有发生在国境内,中国人是袖手旁观的看客,所以它仍然只是非道德性的娱乐
事件。中国本土的新闻娱乐化,这个转折点也就在这一两年。这可能就是“零
年代”的特点。“零年代”是我对21世纪前10年的命名。在“零年代”里,所
有的一切都归零了,包括道德在内。马加爵事件使我非常强烈地意识到,对于
一个凶杀类的、包含浓烈道德元素的事件,最后被彻底娱乐化了,成了一场集
体的狂欢,变成了娱乐性消费的盛大对象,这一切可以说是从马加爵开始的。
后现代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道德感的弱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媒体就
是一种溶剂,它把什么都溶解了――把各种道德化的、坚韧的、有刺的东西,
全都溶解成一团模模糊糊、暧昧不清的东西,他必须保证你吃下去无害。有道
德感的东西是有害的,它会让人生气、痛苦、不快活、以及产生各种反抗和改
造的欲念。现在人们要的只是轻松快活。经过媒体的无害化加工之后,人们吃
着就觉得比较舒服,这也是现代犬儒主义的一种精神特点。

陈黎:你说马加爵事件是转折点,你认为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类似的媒体行为?

朱大可:那当然!媒体会越来越起劲,媒体需要这种突发事件来刺激受众。甚
至有些媒体在蓄意制造这种东西。现在出来马加爵这么好的新闻卖点,真是天
赐良机,媒体当然会大肆渲染。但无论它怎如何炒作,它都无法摆脱道德归零
的立场,也就是蓄意把凶杀事件中的道德元素下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把它才能
变成无害的新闻,公众也才会以享乐的心态来消费它,媒体的市场才会变得越
做越大。马加爵事件是一个里程碑,我敢预言,此后,如果再有类似的事件发
生,一定会再度成为公众狂欢的对象。一个反面的例子是,在央视的春晚上,
主持人倪萍至今还在孜孜不倦地煽情和挤观众的眼泪,结果每次都成了公众的
笑柄。

陈黎:对,你看现在大量的报道都是马加爵落网过程、他的逃跑路线、举报人
是怎么发现他的,诸如此类。

朱大可:是啊,这些都是娱乐。这种娱乐化与国家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以前
类似的事件也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这样大肆地张贴通缉令,一直贴到家喻户
晓为止,也没有这样动用这么多的警力,更没有如此大规模地动用过公共平
台。政府的这种全新的行政手法、事件的高度透明化,为媒体和公众的资讯狂
欢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我认为马加爵事件也是新闻报道模式的一个转折点,国
家主义话语进行了自我调整,尽管动机与媒体不同,但它也同样需要降低道德
感。因为道德这个东西是双刃剑,它会触发人们对国家体制和社会疾病的各种
联想。例如孙志刚和黄静案件,所以它宁可让媒体来使它娱乐化,这种无害化
的新闻消费,能使极端新闻变得更加安全。娱乐化就是等于给那些恶性事件新
闻上了安全套。

陈黎:大众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狂欢的?你和张闳一起编过《21世纪文化地
图》,能不能给我们简单画一幅大众的狂欢路线图?

朱大可:在中国文化的视野里,最早进入狂欢状态的是王朔。他利用反讽和戏
拟手法,让大众通过他的电视连续剧进行了小规模的狂欢。90年代初《编辑部
的故事》,是作家以个人话语方式对公众产生影响的范例。他反讽式话语开始
到处泛滥,这种话语原本属于北京的一个亚文化社群,最后却变成了全国人民
的话语方式。这是公共话语狂欢的第一阶段,贯穿了整个90年代,一直到周星
弛的《大话西游》为止。《大话西游》在98年上映,人们真正看懂它是在2001
年,那时就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中国开始进入“大话时代”。“大话时代”的
标志是对经典文本进行亵渎性的解构,手法大都是戏拟,什么《祥林嫂炒股》
啊、《为人民币服务》啊,就是让一个严肃的经典人物或一种经典政治理论变
得滑稽起来。最近不是出了一个李文版的《狂人日记》嘛?这个就是《大话西
游》的延续。大话时代有好几个阶段,最早是文字戏仿,后来出现了“大史
记”《分家在十月》,央视的一帮人搞的,属于活动影像类的戏拟,把电影《列
宁在十月》拿出来把玩一番。现在网上流行“酷索”(KUSO),是对平面图片
进行戏拟和改写,比如把周星弛的图片截一段,上面放另外一句话,对图片进
行解构,重新建构其语义。去年整整一年就是“酷索年”,网上铺天盖地的全
是酷索图。这些都是大众狂欢的方式,大众通过这些手法消解了国家主义话语
的严肃性,从中寻找新的话语乐趣。话语的狂欢从没有达到过今天这种广度和
深度。互联网在其间扮演了重大的角色,它为话语的狂欢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
平台。

陈黎:那么你如何看待马加爵这样的狂欢型新闻事件呢?

朱大可:马加爵事件表明,现在又有第四种狂欢方式,就是新闻追踪,特别是
恶性事件的新闻追踪。公众突然发现有了更刺激的狂欢方式,但这种狂欢方式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它必须有一个主人公,这个主人公必须是一
个罪犯,他制造了一场恶性事件;第二是他必须展开逃亡,如果马上抓住,这
个事件就结束了,不好玩了,只有逃亡才能延展戏剧的时间,并由此激发人们
的悬念。这其中还应当插入一些细节性的情节,比如途中的抓捕和逃脱、爱情
和营救,等等,事后的揭秘也是狂欢所必需的内容,虽然他被抓住了,高潮已
经来临,但戏剧还在继续上演,真正的结尾应当一直延伸到他的死亡,人们还
会关心马加爵临死前说了什么?他的最后的忏悔,他被处死的方式,以及他赴
死前的最后表情,等等。此外,人们还会制造各种附加的娱乐性文本,比如
《马加爵落网记》、《马加爵自白书》、《马加爵健美技巧》等等,还可以据
此拍电影、电视剧,写报告文学,成为全国人民的公共资源。总之,这个时代
互联网和平面媒体的高度发达,为公共狂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媒体就像一群
嗷嗷待哺的豺狼,看见肉就扑上去。马加爵是他们的猎物。与警察相比,媒体
才是真正的狩猎者。

陈黎:人们现在越来越爱看纪录片,是不是也出于同样的原因?

朱大可:是啊,看故事片不过瘾,因为它太虚假。从911事件开始,人们逐渐熟
悉了这种新闻消费方式,突然间世贸大厦倒了,突然间巴格达陷落了,这些事
变充满了不可预知的惊险困素,这是最富于刺激性的。你看这两天,全世界都
在问,拉登到底藏在哪里啊?美国人能不能抓到他呀?马加爵扮演了一个中国
的拉登,他是一个应运而生的戏子,奔走在我们不知道结局的纪录片里,成为
这个时代“最亮丽的风景线”。

陈黎:你前面说到了,媒体为什么没“扑向”受害者?

朱大可:这是一个忽略。应该讲受害者本身也是戏剧的一部分,但由于现在道
德偏差,使得媒体突然间没有反应过来。这是中国媒体不成熟的一面,公众也
很不成熟,公众至少要装模作样地掉点鳄鱼的眼泪嘛!前两天我还听到两个学
生在议论说,反正我们现在也没事干,不如花点工夫找马加爵吧,事成后平分
这20万。与其说他们是想弄这个钱,还不如说想参与亲自到这场猫捉老鼠的欢
乐游戏中去。马加爵案件,显然是国家主义教育长期以来煽动仇恨和展开无爱
教育的必然结果,而晚期资本主义的暴力游戏,旨在进一步把这种仇恨加以娱
乐化。媒体是它们的同谋。

陈黎:还有一些人冒充马加爵呢,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

朱大可:为什么有人会去冒充马加爵,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情。从前谁敢去冒
充被通辑的嫌犯啊?现在不是这样了!第一个冒充者出现在一个网吧里,以后
又先后出现了好几个,大家都争当这个角色。很多人要通过参与这场游戏,在
扮演虚拟角色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他们的行为更像是一些儿童,积极地介入到
全民化的公共游戏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渴望扮演一个杀人犯的角色,爬
上比春节联欢晚会更加广阔的舞台,去满足观众的暴力消费欲求。毫无疑问,
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文化先锋网 www.whxf.net)

(说明:本文是北京青年周刊的电话采访记录稿。北京市委宣传部前日下文,
不许媒体再刊发有关马加爵的报道和评论。在京媒体从18日起全部刹车)


发表时间:2004-03-21, 09:46:52 作者资料

流云

发表文章数: 721
武功等级: 弹指神通
     (第二重)
内力值: 468/468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我认为这个孩子很可怜。同时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存在不少畸形家庭,和人性不健全的家长。
也反映出社会的冷漠。
马加爵是社会中毒素的受害者,我们应该帮助和同情他。他太无助了才会逼向今天这一步的。
他是个聪明而且善良的好孩子,他的行为是那些缺少人性的人逼他的。
如果我审判他的罪,我会宣布他无罪,而且给他不少帮助,让他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充分发挥的他聪明才智,为人们做贡献。
我们应该以友好的态度看待他,而不是以凶神恶煞的眼光去看他,他是无辜而可怜的受害者。


给心灵一个停留的港湾。


发表时间:2004-03-22, 04:21:27 作者资料

stefanzhang

发表文章数: 83
武功等级: 野球拳
     (第九重)
内力值: 141/141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社会固然有责任,但不能通过杀人来解决问题啊!


发表时间:2004-03-22, 07:03:16 作者资料

流云

发表文章数: 721
武功等级: 弹指神通
     (第二重)
内力值: 468/468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我想他自己也不想杀的,别人太过分才刺激了他。由不得他。


给心灵一个停留的港湾。


发表时间:2004-03-22, 07:50:47 作者资料

星空浩淼

发表文章数: 1743
武功等级: 九阳神功
     (第五重)
内力值: 617/617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这位朱大可,问题根本没有分析到点子上

人们并不是不关心不同情那四个受害者,而是对这件事本身背后的原因分析得比较多,不希望再出现类似事情。现在的人比较理性成熟,看问题不再片面,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鼠目寸光,总希望找到一种规律性的东西来避免再次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去,如果我们国家出了一个杀人犯,我们只知道说这个杀人犯如何如何坏;而一旦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这种事,首先一定要归结到人家的罪恶的社会制度上。其实国外发生类似的事情,他们自己往往先从社会原因,个人成长中的原因以及该人的精神状态着手,不象我们那样简单粗暴枪毙了事,那是我们社会尚处愚昧落后的状态的表现。
如今大家对这件事情的反应,恰恰说明了大家思想在成熟,素质在提高。
说实话,本人当时很是替马加爵心痛,还对自己说“我这是怎么啦?居然同情一个杀人犯?”后来发现绝大多数人跟我感觉类似,才知道这是一个正常反应。

流云妹的感受就是大多数人的感受。


惟有与时间赛跑,才能保持一息尚存


发表时间:2004-03-22, 10:29:09 作者资料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1617
武功等级: 北冥神功
     (第一重)
内力值: 602/602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我赞同 stefan 的看法。马的事件虽然折射出整个社会生态和教育系统的畸形之处,马本人的遭遇也确有令人同情之处,但这些都不足以为马的杀人罪行开脱。在最低限度上,被马所杀的同学罪不至死(而且那些同学背后未必就没有需要社会和家庭来检讨和承担的责任),马却将之杀害了,这是抹杀不了的罪行。倘若照流云MM那样因为同情马的遭遇就判马无罪,无疑将大大鼓励人们以个人的判断来取代法律,个人认为可杀就杀,个人认为可罚就罚,这样法律基本上就沦为了私刑。若如此,整个社会必将陷入极大的混乱。人类社会用司法取代个人来作为惩恶的依据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它在总体上远比私刑更为公正。我们要对这一事件背后的许多东西加以反思,但马超越司法而剥夺了他人的生命,他是一个罪犯,这一点不会因为他有令人同情的背景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他本人也是社会畸形生态的受害者而改变。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2004-03-22, 20:30:17 作者资料

santiyago

发表文章数: 104
武功等级: 罗汉拳
     (第二重)
内力值: 151/151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这个人心里承受能力太差!
为这点小事就要杀人,还不如去自杀来得好(不过最好等他对父母尽孝之后)
此人乃不仁不孝之辈。bs之


发似三春雪,须如九月霜


发表时间:2004-03-22, 23:03:28  作者资料

流云

发表文章数: 721
武功等级: 弹指神通
     (第二重)
内力值: 468/468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昌海哥哥的说法比较全面,而理智。我赞同。


给心灵一个停留的港湾。


发表时间:2004-03-22, 23:38:55  作者资料

鱼无双

发表文章数: 418
武功等级: 野球拳
内力值: 404/404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不知道为什么,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讨厌朱大可。


我知道我的生命很轻,像鱼游过海底,像鸟飞过天空,不留下一丝痕迹,也没有人怀念。
欢迎大家访问www.9517.net


发表时间:2004-03-23, 09:58:50  作者资料

stefanzhang

发表文章数: 83
武功等级: 野球拳
     (第九重)
内力值: 141/141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朱大可的解读方式还是反映了许多人的心态的,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忽然出现这样的事件人的心理难免会产生某种特别的快感,人们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这种快感而不是一味地用道德感加以约束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特别是,当人们不再一味地谴责凶手,相反反思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时更是一种进步,这既尊重了罪犯作为人的权利,同时也令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有了可能。过去社会用伦理道德来统一思想的后果是窒息了思想,窒息了人的活力,已经被证明为不可取。

还想说明的是,后现代思想在我看来应该算是一种划时代的思想,这种思想和传统思想(包括启蒙思想)相比显得既深刻又比较有趣,它所蕴含的游戏精神和传统思想的一本正经恰好可以构成一种补充,偶尔在看到央视的新闻联播包括地方台的新闻节目时,我会感到特别的荒谬与滑稽,这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后现代社会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了。


发表时间:2004-03-24, 01:12:05  作者资料

发表文章数: 252
武功等级: 华山剑法
     (第九重)
内力值: 358/358

Re: 马加爵事件: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我觉得朱大可的话很有意思,他应该是认为国人这四种“狂欢”的方式是不对的,但从他的表达(如果没被编辑过)上看,给人一种他很兴奋的感觉。

他要说明什么?
“政府的这种全新的行政手法、事件的高度透明化”难道不对吗?这和道德应该没有实质上的联系,而且所谓的公众狂欢真的存在吗?少数几个无聊的人的举动不能代表公众吧?过于片面。

此外,国家并不会因为“它会触发人们对国家体制和社会疾病的各种联想”而产生动机说“需要降低道德感”,相反的,我认为正是因为在教育还很落后的情形下,产生了一些道德败坏的情况,而国家正在极力改变。朱大可的话颠倒因果。

“第一个冒充者出现在一个网吧里,以后又先后出现了好几个,大家都争当这个角色。很多人要通过参与这场游戏,在扮演虚拟角色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他们的行为更像是一些儿童,积极地介入到
全民化的公共游戏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渴望扮演一个杀人犯的角色,爬上比春节联欢晚会更加广阔的舞台,去满足观众的暴力消费欲求。毫无疑问,人民需要这样的戏子。”
这一段推理更奇怪了,从一个两个人发展到观众的暴力消费欲求再到人民需要:他这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


爱上了拥有点点繁星的天空


发表时间:2004-03-24, 07:40:38  作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