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烽火台 (时事见闻论坛) -> ZT: 杨振宁,您爷不为爷了,我们岂能装孙子? | November 22, 2024 |
ZT: 杨振宁,您爷不为爷了,我们岂能装孙子?
用户登陆 | 刷新 | 本版嘉宾: M31 like |
No-go 发表文章数: 369 |
ZT: 杨振宁,您爷不为爷了,我们岂能装孙子? 杨振宁,您爷不为爷了,我们岂能装孙子? 2004年岁末最轰动的社会新闻,大概就是82岁的老科学家杨振宁要娶一位芳龄28岁的翁帆小姐为妻了。鉴于这桩婚事的是是非非已有众多的议论,笔者不想对此再作进一步评论。在这篇短文里,我只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何这桩婚事会在神州大地如此轰动,网上恶语如潮?我想,除了杨振宁先生是一位知名民的公众人物以外、除了年龄上54岁的悬殊差距以外,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中华文化上的原因:杨振宁---这位中国人心目中的“老爷子”忽然变得爷不为爷了,我们还能继续假装孙子么? 让我们先从“孝顺”这个概念谈起。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儒家的孝道,而“孝”这个概念又通常和“顺”联系在一起,所谓“孝顺”是也,它把对年长者的关爱和尊重多少演变成了这样一层含义:对于非原则的问题,晚辈们对长辈要无条件地顺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去年央视晚会上的小品节目《粮票的故事》。一位老爷爷记忆力衰退了,给孙子来来回回讲的就是那么几个故事,但为了讨老爷子的欢喜,儿子却逼着孙子次次都佯装兴奋状地“洗耳恭听” ——在中国人看来,晚辈们的理应如此:“老爷子”没几年活了,想着法子让他老人家开开心有什么不好?反正他说归说,你做归做…… 中国之大众就是以这样的心态迎合着从海外回来的、叶落归根的杨振宁老人,这正是源于建立在家族基础之上的“孝顺”概念的社会化。 (博讯 boxun.com) 杨振宁老人家从美国退休回国定居,清华大学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在校园中央的一处绿树环绕的核心地带,专门建造了一套豪华的大师别墅。为此,有人批评道,要在西方国家,给予一位早就远离了学术高峰期的退休学者如此礼遇,是绝不可能的事情。虽然西方的公众人物也可以通过其名人效应来谋利,如卸任的总统可以通过四处讲演获取丰厚的报酬,但这一切完全是市场行为:它只是说明,有人愿意购票聆听讲演、有企业愿意花钱资助以获广告效益而已。杨振宁老人家到清华来仅仅是教授大学生的物理、带几个研究生,为此提供如此高贵的礼遇有什么理由呢? 但国人要这么做,自然有其理由,有其“孝顺”的依据:对于这样一位对世界科学事业做出了如此重大贡献的学者,他已为中华民族挣了面子,现在,他老人家的归国又极大地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其社会效益之巨大,难道能用经济账来衡量吗?现在,祖国富强了,我们也不缺这一点经费,对于这样一位爱国老人,享用一套别墅,这有什么过分吗? 事实上,这就是中西方社会文化的重大差异:在西方社会里,您干一份活就挣一份钱,您的目前的酬劳、荣誉及地位,完全取决您目前的状态是否依然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承认。当您目前的状态已经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承认之时,您就应当知趣地退出舞台了。但在中国社会却大不一样:一个人以往的辉煌似乎可以永久性地熠熠生辉,一直到老。这种光芒压抑着后来者,使得后人不得不对其仰视。对于依然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的长者,人们也不得不表现出某种“孝顺”状。接下来的阐述或许会更加生动地说明这层含义。 这些天来,老杨先生忽然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所以,笔者在Google里把“杨振宁”这三个字在网上检索了一把,阅读了众多杨先生的高论,这才真让我大跌眼镜。进一步把“杨振宁质疑博导制度”这几个字检索以下,居然有590条之多——这个标题阐述的是杨先生日前在海南博螫举行的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的一次非正式发言。在这个简短的发言中,杨老说了些什么?他老人家在质疑:“为什么一个讲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呢?讲师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这样在最前沿冲锋陷阵的年轻人是带研究生的最佳人选……”这席话怕要让人笑掉大牙,杨老先生对中国学术圈的了解,就这个程度?如果说,在欧美,大学里的讲师(确切地说,只是欧洲某些国家称讲师,北美只有等同的助理教授)的确是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是在最前沿冲锋陷阵的年轻人,这当然一点也不假。要知道,美国任何一所科研型的大学,只要空出一个助理教授的职位,通常会有成百上千的博士来竞争,而99%的竞争者都会被淘汰出局。有多少被淘汰出局的博士最后为了谋生,最后不得不脱离学术界?好的专业的博士,尚可在公司里成为一位专业人士,差一点的专业,如数理专业、人文专业的博士,将有多少最后要沦落到去做非专业工作甚至去打体力工的!正因为如此,欧美大学里的讲师完全可以被认为是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的在最前沿冲锋陷阵的年轻人,他们的确是大浪淘沙的佼佼者。但中国的国情呢?在中国大学里目前还只是混到讲师职称的人,怕是连博士学位都没有吧!不敢说全部的讲师,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搞科研方面,大概连风都没有摸到,岂谈带研究生?!90年代中期以后,中科院搞了个“百人计划”,高校系统也有所谓的“长江学者”,号称要吸引一批跨世纪的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对于“长江学者”,最后各院校招到一批什么样的人物我不大了解,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最后招来的都是些什么人物?不要说能够达到美国大学助理教授量级的人物,就连获得了国外博士学位的人物(或者说竞争大学助理教授时被淘汰出局者)都几乎没有几个。目前大部分“百人计划”的获得者都是国内的土博士,只不过是到国外去干了几年博士后,喝了几口洋水的“海龟”而已。在国际上本行业的学术圈里只能帮着打下手甚至打杂的,回了国后,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国家级的学科带头人了——这就是中国科技界的悲惨现状。再看看,“杨振宁质疑博导制度”这几个字检索居然有590条之多,它只是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杨振宁老爷爷在给孙子们讲的这个故事,的确人们在煞有介事地倾听着。我们这些“孝顺”的、当孙子的听众不但且当故事听着,还要洗耳恭听,适当的时候更要故作惊讶状:您是我们的爷爷,我们要让您开心。但是,听归听,做归做。有关部门不至于会真地把“博导制度”取消,让讲师也来带博士吧,那样的话,中国的博士不出几年就会在数量上恶性膨胀,博士文凭也进一步沦落为“短训班结业证”一样的东西了……好了,不妨再回到“杨翁恋”的主题上来。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认为,还有必要再加一条:爷爷孙孙。当爷爷的要真象个爷爷,做孙子才能真正地装好孙子。或者说,这些年来,国人一直还心甘情愿地把您杨老当爷爷一样地伺候着,也是应为您杨老的的确确表现良好:爷一直为爷,并没有不爷过。但,这几天,您杨老先生怎么忽然又焕发起革命青春起来了,一下子要娶个孙子辈的,爷不为爷了,这下, 我们还能继续假装孙子么? 赵平波 2004年12月25日于加拿大多伦多
|
||
Tom 发表文章数: 420 |
Re: ZT: 杨振宁,您爷不为爷了,我们岂能装孙子? 是的.
|
||
星空浩淼 发表文章数: 1743 |
Re: ZT: 杨振宁,您爷不为爷了,我们岂能装孙子? 今天报纸上报道他们已经在海南度蜜月了。两人样子还是很甜蜜 我觉得,我们最多只能在心里判断是否是爱情,此外不宜多加评论,更不应该攻击。这纯属个人私事。这个也跟杨争功劳是两回事。 杨的确不顾国情说了一些没有道理的话。例如上面提到的他说讲师也可以带博士的事情,就是全然不顾中国实际的胡说了。中国别说讲师,就是一些重点大学的正教授,作昌海兄和sage兄的博士研究生都不配(这个没有一点夸张!!!)。国内某重点大学有一个带博士的正教授,今年刚刚考上国内另外一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结果他自己边带博士边读博士(而且是同一个专业),按照学龄来算,他的学生还是他的师兄了。 唯有与时间赛跑,方可维持一息尚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