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听雪轩 (教育哲学论坛) -> 波氏兄弟事件和科学与人文之争 | November 22, 2024 |
波氏兄弟事件和科学与人文之争
用户登陆 | 刷新 | 本版嘉宾: 快刀浪子 星空浩淼 XXFF |
快刀浪子 发表文章数: 1200 |
波氏兄弟事件和科学与人文之争 ·方舟子· 今年10月下旬,有一则小道消息借助互联网在理论物理学家中间流传, 说是法国有一对孪生兄弟,发表了至少4篇狗屁不通的“理论物理学”论文; 还在同一天,在电视摄影机前,获得法国名牌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 这对孪生兄弟姓波格丹诺夫(Igor & Grichka Bogdanov),据说 是俄罗斯、奥地利贵族后裔,今年53岁。年轻时在法国的大学学应用数学,之 后从事电视科普工作和科幻小说写作,拍摄了一些深受欢迎的科普、科幻节目, 成为法国电视明星,被法国大众视为天才的“爱因斯坦兄弟”。1991年他们出 版了一本畅销书《上帝与科学》,被美国天文学家川(Trinh Xuan Thuan)指 控抄袭其著作。官司陆陆续续打了几年,在1995年获得庭外调解。按波氏兄弟 的说法,他们在写作这本书时来了灵感,对宇宙创生过程有自己的想法,想到 大学进一步深造。但按某些人的猜测,由于这本书的作者介绍中称兄弟俩获得 博士学位,波氏兄弟害怕被人揭穿,才急着去拿一个博士学位。 不管怎样,兄弟俩在1990年代初先去法国波尔多(Bordeaux)大学读了两 年书,转学去了法国名校布尔戈尼大学(Universitye de Bourgogne),师从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弗拉图(Moshe Flato)。弗拉图在1998年去世后,改由数 学家斯登海默(Daniel Sternheimer)担任兄弟俩的导师。1999年,弟弟以最 低等级通过答辩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哥哥则未能通过答辩,但答辩委员会决定, 如果他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可以再试一次。在去年和今年,波氏兄 弟合作在理论物理刊物上发表了3篇论文,哥哥自己发表了2篇(其中1篇登在 台湾出版的刊物上)。今年7月,哥哥也以最低等级通过答辩获得了物理博士 学位。 兄弟俩本来也没打算在学术界混下去,仍去干他们的老本行——拍电视。 他们的论文多发表在级别不高的学术刊物上,本来也会像绝大多数科学论文一 样无人注意。但在10月下旬,美国匹兹堡大学一位物理学家在一封电子邮件中 向一位同事透露了波氏兄弟获得博士学位的内幕,这位同事又将它转给许多 物理学家,迅速成了物理学界的重大新闻——这个“内幕”有一些不实之处, 所以该物理学家后来向波氏兄弟公开道歉。许多人听到传闻后才把波氏兄弟的 论文找出来看个究竟。这些论文研究的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属于量子引 力论、超弦理论的领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霍金研究的领域)。据专家评论, 它们其实是用一些术语拼凑起来的毫无意义的垃圾论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 几年前的索卡尔(Alan Sokal)事件。在1996年,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索 卡尔向后现代派文化研究著名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 投了一篇用量 子引力论研究社会文化的论文。在论文发表后,索卡尔在另一杂志上宣布那是 个恶作剧,那篇论文是用量子力学的术语拼凑起来的毫无意义的垃圾,目的是 为了让这份对科学一窍不通却喜欢抨击科学的后现代派代表刊物出出丑,把那 些反科学主义者搞得灰溜溜的。 现在理论物理学家们不能不担心,波氏兄弟事件会不会也是个恶作剧,是 人文学界人士对索卡尔事件的报复,目的是要出理论物理学的丑?10月23日, 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理论物理学教授贝伊兹(John Baez)即以《物理学被 逆向索卡尔恶作剧骗了?》为题,在互联网物理研究讨论组(sci.physics.research) 公布了此事,引起了激烈讨论,至今已有近200个跟贴,包括波氏兄弟、索卡 尔以及索卡尔的主要论敌之一、科学知识社会学(一个认为科学知识只是文化 建构而非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学流派)的头面人物柯林斯(Harry Collins) 都参与了讨论,波氏兄弟并多次答复了对其论文的质疑。美国《纽约时报》、 英国《独立报》、《自然》杂志等报刊也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纽约时报》 报道的题目是《法国物理学家的宇宙学理论创造了它自己的大爆炸》,很能反 映这场争论的激烈程度。 争论的焦点是,波氏兄弟是恶作剧还是真诚地在做科研?他们的论文是毫 无价值的垃圾还是虽然有不少错误但是也算正当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怎么会通 过审稿被接受发表?他们怎么能靠这样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等等。对媒体来 说,它们更感兴趣的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是否已玄到了这种程度,以致连理 论物理学家自己都难以分清垃圾论文和正当论文?而后现代派反科学人士却想 利用这一事件,为索卡尔事件挽回点面子。柯林斯做为一个人文学者,不怕出丑, 跑到物理学家扎堆的物理研究讨论组发表高论,用意即在此。但是就像某些人 文学者所惯用的那样,他歪曲了论敌的观点,被一位物理学家以及索卡尔指出 之后,不得不向索卡尔道歉。国内某些追随柯林斯的人文学者也试图把这两个 事件混为一谈,怀疑波氏事件是人文学者对科学界反咬一口,暗指这回是轮到 科学界出丑,并质问“科学是否与人文一样,发展到了相当深的技术层面,非 一般人所能理解?”,“科学家对科学就天然有判断力吗?部分声称的科学工作 者对人文就天然敢说三道四,甚至说人文就是胡说吗?一种持老旧科学观的人 仍然始终有权以科学权威自称吗?” 我们必须看到,由波氏兄弟事件而联想到索卡尔事件,只是传闻刚开始、 事实真相还不明朗时的一种推测,现在可以否定了。且不说他们断然否认自己 是在搞恶作剧并尽职地回答对其论文的学术质疑,他们也没有搞恶作剧的动机。 做为以科普为业的公众人物,这项丑闻对他们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有损其形象 (相反的,索卡尔通过恶作剧而成了科学界的英雄和公众人物)。我读了波氏 兄弟与理论物理学家在网上的交流,虽然看不大明白其专业内容,但从措辞看, 也可以感觉到兄弟俩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不屈不挠地捍 卫自己的观点,而专家们则认为其基本概念不清、专业训练缺乏,用最基本的 专业知识开导他们。这和我见过的一些“业余科学家”很相似,他们本来就 是自认为是科学天才、爱突发科学奇想的业余科学家嘛。 其实我们中国人在见多了“假的真文凭”后,并不难理解波氏兄弟的所作 所为,无非是娱乐界名人想拿个博士文凭镀镀金而已。其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也 明白这一点,他们很清楚兄弟俩的学术水平并不够格,只不过或者是觉得不拿 报酬读了十年博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何况现在有个博士学位又没什么了不起 的(其导师的话),或者觉得可以表彰一下兄弟俩对科普的贡献(一位答辩委 员会成员的解释),就勉勉强强让过了,甚至还刁难了一下。至于其论文竟 能在数家学术刊物上发表,那只能是怪编辑、审稿者不太负责任,没有认真看 稿,也许兄弟俩来自著名研究小组这一点让编辑和审稿者有了先入为主的正面 看法。不够格的、假的、伪科学的甚至“业余科学家”的论文出现在正儿八经 的学术刊物上,并不是很罕见的事,前不久中国不也有“业余数学家”号称在 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他对费尔马大定理的简洁证明嘛。反正现在学术刊物这 么多,一个被拒就换一个,总有刊物标准不高或审稿者看走眼的时候。 真要拿这种不够格的论文和文凭的例子攻击科学界,还有的是。这个事件 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一开始被怀疑是恶作剧。但是即使真是恶作剧,也无 法用于证明科学家已失去了对科学的判断能力,毕竟个别科学家无法代表科学 界,就像个别人文学者无法代表人文学界。索卡尔也一再声称,他的恶作剧 “并没有证明文化研究的整个领域,或对科学的文化研究--更不要说科学社 会学--是荒唐的。也没有证明这些领域的学术标准是宽松的。(也许是如此, 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其他依据之上。)”他只不过用这个戏剧化的事件吸引大家 的注意,随后用“其他依据”证明的确“如此”:出了一本专著《学术欺诈行 为》(Intellectual Imposture)详细揭发了后现代的反科学“大师”们对科学 不懂装懂的面目。显然,反科学主义者如果想拿波氏兄弟事件说事,也该去写 一本类似的专著揭发科学大师们不学无术的面目才行。 那位在中国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学者针对波氏兄弟事件质问:“科学 是否与人文一样,发展到了相当深的技术层面,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问得实 在是本末倒置。科学(特别是前沿科学)已发展到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相当深 的技术层面,这应该早就是个共识,也许只有“业余科学家”才不买这个账。 该问的是人文是否已发展到了像科学这样的专业化程度。某些人文学者自以为 如此,而索卡尔等人已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他们不过是用欺诈手段故弄玄虚。 人文学科由于缺乏自我修正机制,所以欺世盗名者可以横行,不学无术者甚至 能被尊为大师——即使是索卡尔等人的揭发,也无损于他们在人文学界的地位。 但是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修正机制,所 以在国际科学界很少有人会因为假论文而成名,即使欺诈一时成功引起了注意, 最终也会被科学界自己的人揭穿而身败名裂(只在一时一地横行的学术骗子不 属于这种情况)。林肯的名言:“你可以欺骗多数人于暂时,你可以欺骗少数 人于永久,但你不能欺骗多数人于永久。”只有在科学界才无比正确。即使科 学某个领域已发展到只有极少数人才懂的地步,也没有学术骗子横行的空间。 波氏兄弟事件由物理学家首先揭发,引起注意后又由多位物理学家加以评议, 正是科学有自我修正能力的一个证明。 2002.11.26.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
快刀浪子 发表文章数: 1200 |
Re: 波氏兄弟事件和科学与人文之争 不知波氏兄弟的论文是民科般的胡猜乱想,还是只是低水平的文章。如果是前者,那么此事比索卡尔事件更让人吃惊。因为索卡尔事件还可以解释为“社会文本”的编辑对索卡尔的物理水平的信任,和他们在论战中急需一位来自物理行业的同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