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竹 径 (旅游地理论坛) -> 为上海辩护 | November 24, 2024 |
为上海辩护
用户登陆 | 刷新 |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1617 |
为上海辩护 作者:羽醇 因为是上海人,反倒不大方便谈论上海。对于故乡的怀恋和偏爱,本来是人性的一种。但是这种本性在上海人身上表现出来,便容易被笼统地归到狭隘或傲慢一类中去。 上海因为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环境较中国大多数地区优越些。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一座千万人的城市,少不了有些肤浅之辈,偏要把这份优越感摆在脸上,不免替这城市得罪了不少人。结果,许多上海人为了免是非,在谈到自己的城市时就比较沉默。不得不发言的时候,也尽量显得客观公正。说过两句好话,倒要想出三句坏话来平衡。其实这种态度是不怎么自然的,是不得以而为之。人在谈到自己故乡的时候,是有权力偏心一些的。就象那个女战士在上甘岭上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大家觉得很自然,不见得认为她在骄傲排外。换个上海人上去唱唱看。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固然是值得称道的。如果凑巧母亲生得有些姿色,好象也不应该妨碍子女理直气壮地表达感情。 上海人在全国各地人眼中是有着约定俗成的形象的。记得听过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北方人,出差来到上海,向一个上海人问路:“请问到五角场坐几路公共汽车?”上海人很热心,操着上海式普通话说:“其实不用坐车,沿着这条马路,跑过去二十分钟就到了。”北方人决定步行。走到五角场一看表,差不多二十分钟,遂感叹说:“上海人身体就是差,我走过来只要二十分钟,他跑过来也要二十分钟。” 懂得上海方言的人知道,在上海话里,有时候“跑”就是“走”的意思。这个误会,是语言的差异造成的。但是因为故事中的北方人对上海人有一个先入为主的stereotype,所以他自然地选择了这个stereotype来解释发生的事。不知道流传在各地的关于上海人的故事,有多少是源于“跑”和“走”这样的误会。 上海和中国其他地区的隔阂,我想,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隔阂。上海是中国受西方商业文化浸染最早、影响最深的地区。当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主流文化仍然根植于黄土地中时,上海的洋行和公司正培养着另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上海人身上的特点,诸如“亲兄弟,明算帐”,初初交往中若即若离的距离感,朋友义气的淡化,办事的细致和认真,无非是商业文化取代农耕文化的结果。事实上,商业文化越发达的社会,这些特点便越昭彰。上海这一点命运多舛的商业文化,和美国比较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上海人在中国因为喜欢和朋友算清经济帐而被指为小肚鸡肠,但是上海人来到美国,还是要过一阵才能学会象美国人那样自如地饭后各掏各的钱包。上海人在中国因为不习惯豪爽地拍胸捶背、称兄道弟而被称为“格涩”,但是要真正接受西方的privacy概念,还是需要时间。 农业社会的淳厚人情自然让人怀念,但是无论愿意与否,整个中国终究是在向商业社会转型。也许上海和其他地区在观念上的区别,是终究能够渐渐沟通的吧。 上海的男人和女人,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又以上海男人比较不幸,承受诸多恶名。对于这一点,从来也没有能够想通。上海男人固然身量较北方男人单薄,肤色比较白,吴侬软语听上去不够铿锵,作派上也比不上北方人豪放,但是这个差别说来说去,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别。见到与自身不同的事物,便看不惯,这本身便有了狭隘的嫌疑。在广大南方地区中单挑上海出来戏谑,实在也没有多少道理。(不信的话,可以到苏州去听苏州男人说话。) 至于嘲笑上海男人“洗三角裤”,就很有些断章取义。上海男人为女人分担家务,的确是有这风气。既然分担家务,不见得洗了全家的衣物,单跳过三角裤不洗。因此被抓住小辫子,认为做男人做得没有志气。一个男人如果只会得洗三角裤,当然比较成问题。但是绝大多数上海男人,是家里家外两头兼顾的。并且,认为男人不可以碰触女性内裤的这种心态,本身就值得置疑。其中没有说出来的前提,是认定了女人的不洁和低下,其本质和女性不可以入祠堂之类的忌讳是一脉相承的。 上海的女人总算口碑还不是太差。张爱玲说上海女人是“粉蒸肉”,广东女人是“糖醋排骨”。我感觉中上海女人是生鱼片。时代不同了,脂肪的含量自然要有所下降。但仍然滑腴鲜美。轻盈地、灵巧地、讲究造型地出现在你面前,价格不菲。 说到上海,是一种类似亲情的、融入血液中的喜爱,已经不需要什么理由。虽然偏心,可是听见有人说上海有“贵族”气,却还是不能够同意。上海哪里是贵族呢。中国的城市里,北京南京是世袭的公卿,杭州苏州是书香门第的名士,即使洛阳、西安,也比上海更够格作贵族。上海没有那样的家世。上海独特的气质也不是贵族式的散淡从容。说上海有“贵族气”,大概是指上海的欧化气质。上海欧化的浪漫气质在中国城市中显得特出,拿到世界范围一比,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足以为贵族出身的凭据。 上海其实是极有人间烟火味的城市,是极其脚踏实地的城市。如果要以人物作比,上海更象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而不是陈丹燕笔下的戴西。她不是金枝玉叶,而是一个出身于弄堂的平民,聪明伶俐,努力上进。有过辉煌的际遇,见过世面,也耐过萧条寂寞。一旦机遇到来,她那一颗上进的心又活泼泼地跳动起来。 有一个来自德国莱比锡的朋友,是扶轮社奖金获得者,因为要给其他扶轮社成员介绍他的故乡,特地从德国订来介绍莱比锡的录像片。片末说:莱比锡现在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世界上唯一比莱比锡增长更快的城市,只有上海。意外地在介绍其他城市的片子里听到上海的名字,心中一喜。上海也许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最现代化的城市,最有历史的城市,可是,终究有一个“最”是属于她的——她是最肯上进,活得最兴兴头头的城市。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
||
like 发表文章数: 526 |
Re: 为上海辩护 客观全面. 九十年代初学校里的上海学生有容易区分的特征: 头发有型,衣着有款,此外北京,广州还有温州的学生略在其下.不知其它地方的人现在在这方面赶上来多少.那时比起上海,本地卖的衣服贫乏多了,偶去北京看到大商场也只空有大架子. 上海最先展示给人的特点就是时尚,衣着外形上的讲究表现了上海居国内时尚的前沿的一个测面. 上海话系听起来感觉很轻巧,不免让人想这里的人聪明得说话都知道如何省力气. 对关于上海人的种种说法没有更多体会,只是赞同上海乘客有意见就和司机理论的公民作风,不似不敢公言只背后骂街的本地做法. 落后地方与发达地方之间的互贬是永恒的主题,原始粗糙向合理精致的转变却难以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