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镜 厅 (人物传记论坛) -> 一位有趣的学者 November 22, 2024

一位有趣的学者

用户登陆 | 刷新

快刀浪子

发表文章数: 1200
武功等级: 天山折梅手
     (第五重)
内力值: 546/546

一位有趣的学者



现代学者,古式文人
——记科学史家、翻译家戈革先生

田 松 

  2001年6月5日,戈革先生接受了丹麦女王马格丽特二世授予的“丹麦国旗勋章”。这是戈革先生倾二十年之力独自翻译十一卷《尼耳斯·玻尔集》所应得的回报,是丹麦对于一位传播本国优秀知识分子思想的外国人的真诚感谢。在此之前,曾有翻译家叶君健先生因为翻译安徒生而获得了同样的褒奖。
  安徒生和玻尔,是丹麦这样一个小国为人类奉献出的两位文化巨匠;叶君健和戈革,是向中国介绍人类优秀思想的两位翻译大家。当然,就全世界来说,了解安徒生的人要远远多于知道玻尔的人;就中国而言,叶君健也远远比戈革有更高的知名度。这是他们各自所处的文化领域使然。相比之下,戈革先生的工作更为艰难,因为能够翻译玻尔的人同样要远远少于能够翻译安徒生的人。当然,无论安徒生还是玻尔,无论叶君健还是戈革,他们对人类和中国的贡献,是不可以妄论高下的。
  然而,论高下排座次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这个传统至少从曹操青梅煮酒的时候就开始了。回顾二十世纪的科学文化巨人,顶尖的二位非爱因斯坦与玻尔莫属。这二位的高下也一直在议论之中。显然,爱因斯坦在公众心中的名望要远远高于玻尔,因为爱因斯坦是位媒体上的英雄,家喻户晓。但是在很多物理学家及科学哲学家心中,玻尔的影响绝不逊色,甚至要高出爱因斯坦。戈革先生认为,如果二十世纪没有相对论,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而如果没有量子理论,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将完全改观,至少电视和计算机都不会出现。关于爱因斯坦有很多神话,比如原子弹,在大众传媒的宣传中,是来自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MC2,甚至有说爱因斯坦后悔发现了这个公式。但实际上,爱因斯坦之推动原子弹不在于他科学上的工作,而在于他应西拉德之约在致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的信上签了名。原子弹涉及到一系列物理和化学上的发现,在这个发现者名单中可以没有爱因斯坦,而玻尔因其提出的原子核液滴模型不能不列入其中。至于E=MC2,如果不是爱因斯坦给出这个原理性的公式,别人也会从原子核物理和化学实验中总结出类似的经验公式。
  戈革先生的这些议论遭到很多人的非议,典型的说法是“研究谁就说谁伟大”,潜台词是借着抬高研究对象而抬高自己。无庸讳言,这种说法相当准确地概括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其潜台词却是从道德动机的角度进行批评。这种道德批评常常遮蔽了事实本身。实际上,一个学者热爱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不奇怪,因为他比别人了解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即使有些过誉的评价也在情理之中。关键在于,这个评价是以什么做支撑的:是虚假的,还是真实的?是来自踏踏实实的学术工作,还是来自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
  一两个具体的案例不足以说明两位科学文化巨人谁更伟大,一定要让他们分个高下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我还是愿意倾听戈革先生的高论。因为戈革先生首先是位科学史家。他的评价是建立在结结实实科学史研究之上的。他的研究不是像许多学者那样为了排座次而有了先行的主题,相反,他的论高下是他学术之余的议论和感慨。
  戈革先生是位严谨的学者。戈革先生斥责国内许多妄论玻尔的人,从来没有读过玻尔的原著(包括中译),就敢于夸夸其谈。这使我对从前某些自以为是的言论感到汗颜。戈革先生自称是全世界读玻尔文章最多的人。因为玻尔集是许多专家编辑的,而玻尔的全部著作和文章的中文译者却只有他一位。并且,迄今为止,玻尔集只有中文译本。所以戈革先生的自称不是吹牛,只是事实的陈述。所有能读到中文玻尔文章的人,都应该感谢戈革先生的工作。当然,戈革先生的翻译不只限于玻尔。二十几年来,戈革先生出版的译著总字数已经达到1500万,涉及到了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史的方方面面。所以戈革先生完全有资格为二十世纪的物理英雄排座次论高下。

  戈革先生是位古味十足的人。我与戈革先生交往已有三年,经常感到他应该生活在几百年前。他以古时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但是,在人心不古的今天,他的要求常使被要求的人觉得不近人情。而戈革先生之不肯随意通融,不肯轻易从权,这使得他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据说戈革先生在名片上自称:“被孤立的科学史工作者”。其我行我素可见一斑。
  戈革先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学者,这是他率真性情的自然表现。我在认识戈革先生之前对他的好骂人早有耳闻,又听说他发文章常要求不得更改一字,而他的文章又过于有杀伤力,甚至在学术论文中,也常常要捎带着嘲讽、斥责那些在他看来妄论学术的人。戈革先生之臧否人物,向来不留情面,很少有人能入得他的法眼。“不学无术”“无稽之谈”“不入流的”等尖刻词语不时现于笔端。我读戈革先生之自选集《史情室文帚》,常常会为老先生的火气而暗自发笑。能把科学史做出个性,实在令人惊叹。当然,许多刊物都不能遵从戈革先生的要求,有时不仅要删去火气过大的词语,甚至要删去阐释学术观点的段落。这常常使戈革先生气愤不已。
  作为一位古风十足的文人,戈革先生爱惜自己的文字,一字之立,旬日踌躇,岂容他人染指,尤其不能容忍那些国文、物理和科学史水平均远不及己的编辑胡乱删改。戈革先生一直有一个心愿,出版一部自选集,把被删掉的文字再恢复过来。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的一个总结。1999年,戈革先生终于自费出版了《史情室文帚》,可是这心愿完成得很不圆满。戈革先生再三要求校对包括图片在内的全部文稿,但是出版社却始终没有交付图片的清样,自行开印并装订成书,图片次序严重错乱。这在要求不高的人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不能容忍的错误。但是对于一个一生追求完美的人,则如梗在喉,如刺在背,羞于赠人。无奈,戈革先生在香港一家出版社把这部书重新出了一遍,并增添了几篇文章。这次出版的费用来自他兄嫂的遗赠。可惜,港版的印刷又不够清晰,我甚至怀疑出版商没有出激光片,用硫酸纸制的版,这未免太不严肃了。曾有位老师对我说:学者以学问说话,文人以文章说话。信然。出自选集不啻为中国文人学者在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之外的第三件人生大事。然而戈革先生穷半生心血的文字竟然要兄嫂的遗赠才能这样勉强出版,真是令人心酸。戈革先生命里多难,已经出版的十卷玻尔集先后换了几家出版社,第十一卷至今还没有落实,他一直盼望的能够同时出齐全部十一卷玻尔集的出版社,更是渺无踪影。至于他自己的文集,怕已经不能再出了吧?
  戈革先生恪守君子的道德,在坚持自己的权利上不肯让步。曾有电视台准备请戈革先生出镜。戈革先生认为:你占用了我的时间,利用了我的智慧,所以应该向我付费。这使得到处被宠的电视台编导大感意外,觉得遇到了外星人。戈革先生也同样尊重他人的权益,不管那人是谁。他曾专门给我打电话,问港版《史情室文帚》是否可以将我的一篇被他称赞的文章收入作为附录。这对我来说,当然是荣幸之致。戈革先生做翻译,不但要求出版社购买书的版权,还要求出版社按照国际惯例逐一购买书中图片的使用权。为此也与某些出版社有过纠纷。

  说戈革先生古味十足,不只是因为他的性情,也因为他的才气。戈革先生对于诗、书、画、印等中国古文人曲不离口的技艺都有很深的功力。在《史情室文帚》中,有戈革先生赠送玻尔家夏屋的一幅画,可见其诗、书、画。戈革先生也曾认真地请我看一首诗,手抄,A4纸复印。可惜我不懂诗,不敢说不好,也不敢说好——言不由衷,是为阿谀,小人也,必为戈革先生所鄙夷。只将那页诗稿好好收藏。同样爱好古文人基本功的江晓原曾亲口对我说,今人所写的旧体诗,他最欣赏的是戈革先生。如今,戈革先生的旧体诗稿正在江晓原主持的网站“上海交大科学·历史·文化频道”上逐渐刊出。
  戈革先生酷爱治印,自称平生刻石上万。这又是一个事实的陈述。许多人都知道戈革先生曾给我写了一封公开信。但其实我与戈革先生最早的往来是因为他的篆刻。当时我在一家行业报主持副刊,做文摘版时转载了于光远先生的文章《佛眼通》,佛眼通是某些大师给于老封的尊号,戈革先生便专为于老治了一方闲章“佛眼通”,也被我一同转载了。我辗转打听到了戈革先生的地址,寄去了样报和稿费,并附了一封表示仰慕的短信,只是信末署的是我做责任编辑用的笔名。戈革先生当然不知那人便是田松。后来也曾经见过于光远先生在香港出版的一个短文集,百十个字的短文,每一篇都配有戈革先生特制的篆刻。
  戈革先生最让我震惊的是“金庸小说人物印谱”。金庸小说中的全部人物,几乎所有人都有至少一方印,加上题名在内,共计一千五百余印。不但有“潭婆”,竟还有“小娟”,不但有“虚竹”“天山飘渺峰灵鹫宫主”,竟还有“梦郎”。一章一章地刻下来,历时一年有余方大功告成,而此时老先生已年跨古稀。其印谱同样令人惊叹。戈革先生一共制作了三部原印印谱,用白卡纸逐一打好线格,将宣纸上的印章剪下,粘贴在格子里,下面用钢笔写上印文,有的还附有小注。比如,《天龙八部》中“慧净”印旁注有一行小字:“他捉到一只‘冰蚕’”。有趣!整部印谱包括目录在内,近四百页。其工作量之大,非酷爱金庸者不得为。我与戈革先生初识之时,曾有心求印一二,但又不忍劳烦老先生,终究没有开口。戈革先生去年因为工作过度,视网膜脱落,如今已经封刀。戈革之印不复加增矣!
  最近,看到戈革先生自述治印逸事,方知钱锺书先生的常用的几枚名章,亦出自戈革之手。
  作为一位北京及清华的物理专业毕业生,而有如此深厚的国学功底,不要说今天已经绝无仅有,就是在他的同辈中,也是凤毛麟角。一个现代学者,骨子里是位古典文人。

  在港版《史情室文帚》新增的几篇文章中,便有《神童不一定像老头——致田松先生的公开信》。时为1998年,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传媒上流行的关于量子思想源自中国古代思想的遐想进行了驳斥。文章引起了戈革先生的共鸣,他提出了一些补充例证,同时对我的几句不恰当的话提出了批评。当时我在东北,有朋友看到了《中华读书报》,特地打电话给我。我连忙找个网吧,拜读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公开信,受宠若惊。当时我因为这篇文章受到了一点压力,戈革先生的声援让我感到温暖。按照中国古训,礼尚往来,我应该以一封公开信回复先生。但若我们一老一少如此一唱一和,未免有互相吹捧之嫌,必为戈革先生所不喜。我连忙写(不是敲)了一封回信,对老先生的信表示感谢,并承认我文中的随意之语出自心中尚存的民族虚荣心,出自媚俗的心态。同时,对戈革先生指出的学术与爱国之关系,表示了进一步的赞同。
  戈革先生在信中说:“不加分析地无限夸大和捏造中国古文化的‘伟大性’及其对西方文化的所谓‘影响’,这绝不能说是什么‘爱国主义’。因为这种荒谬作法只能引起国际正派学者和其他有识之士的鄙视和耻笑。那其实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是一种‘害国主义’,哪里有什么‘爱国’之可言!只有当你艰苦不懈作出比他们更坚实的工作时,人家才会承认你,敬重你,那才真正能够为国争光,才是真正的爱国。”
  戈革先生以他自己的工作,证明了他是一位高尚的爱国者。

  以戈革先生之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外语能力和中文能力,做科学文化之翻译正得其所。戈革先生国文功底厚,既有精雕细刻之炼字,又有得心应手之挥洒,时有惊人之笔。这使得他的译文也弥漫着浓郁的个性,呈现出独特的文风。比如他翻译某人对玻尔互补思想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用“前所未有”,“史无前例”,而是用“未之前闻”。非以中文自傲者,不敢如此下笔;其不屑流俗亦可见一斑。
  戈革先生因自信而固执。比如就Niels bohr之译法,戈革先生再三强调,非“尼耳斯·玻尔”不可。前一个用“耳”,后一个用“尔”。而以时下的翻译体例,大多取“尔”舍“耳”。因为“耳”字出现在人名中,确实也有些奇怪。戈革先生坚持耳尔并用,估计也要和出版社费很多口舌。戈革先生曾专文说明:这是王竹溪等物理界前辈当年编写“物理学名词”时制订的体例,凡外文中的l,对应“耳”,外文中的r,对应“尔”。我虽然觉得这种坚持并不必要,但是为了表示对戈革先生及王竹溪等前辈的敬意,在我的博士论文中一律遵从了他们的体例。
  
  今戈革先生年已八十,依然笔耕不辍,继续着他所热爱的事业。他不用电脑,所有的文稿都是一笔一画地写出来的。尤其让我敬佩的是他还做以中文排序的索引。一个词一个词地逐页翻检,一本译著,单是做索引便要用一个星期。翻译之外,戈革先生还常常写一些耐看的小文,谈古论今,讲一讲中外逸事。当然,其中的火气是免不了的。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熔万物为白银。


发表时间:2005-04-16, 05:10:51  作者资料

快刀浪子

发表文章数: 1200
武功等级: 天山折梅手
     (第五重)
内力值: 546/546

Re: 一位有趣的学者



《拜鞠庐吟草》的故事

江晓原

 
  寒斋有《拜鞠庐吟草》一册,并非正式出版物。
  拜鞠庐主人先将一张A4纸对折,然后画上左右各九行的乌丝栏,对折处还有燕尾── 完全描成旧时线装书的样子。再将这张A4纸复印数百份,接着就在这些纸上手自抄录历年 诗词旧稿。事毕,再复印了十几份,赠送知音好友。我这一份前有题记云:
  晓原博士得余吟草,有嗜痂之赏,谓将什袭而珍藏之。虽称许过当,亦令老夫有加倍知己之感也。杜工部怀青莲句云: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我非谪仙人,何足以当此乎!呵呵!
       辛未白露玄天之行前二日古稀叟戈革记于蓟门烟树之北

意态飞扬,极见个性。正文前有“拜鞠庐”、“浩劫余生”及昂首翘尾雄鸡肖形印(此印可列入拜鞠庐主人最得意的数印之中──所有的印章也都是主人自己操刀篆刻的)。

  拜鞠吟咏,有缠绵悱恻,风流旖旎者,如:
  绿暗红稀春已去。夜合花开,相伴怜朝暮。百尺朱楼楼外路,晨风落尽花千树。   独倚危栏听燕语。比翼来时,曾见伊人否?待得明年飞柳絮,江南或有相逢处。
                ──鹊踏枝·和冯十四首之十一

亦有游戏笔墨,打油玩笑者,如:
  半寸烟头作瓣香,路人相聚此一堂。登台雅似龙行雨,候缺急如狗跳墙。系带拖泥 还带水,蹲坑跃马复横枪。若教西子蒙不洁,柳叶双眉点额黄。                
──登异香楼四首之四

这拜鞠庐主人,就是中国石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戈革。也是多卷本尼尔斯·玻尔文集的 中译者,以及数十种物理学著作或教材的作者、译者或编者。可是他又做旧体诗、又填词、 画国画、搞篆刻、玩书法、玩玉、玩葫芦──旧时文人的各种花样,他几乎玩全了。

  初识拜鞠庐主人,是在十七年前。
  那时我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念研究生,一日,同屋一个物理学史专业 的同学对我说:“你看这戈革先生怪不怪,我导师叫我多去他处请益,可是我每次去,他都 只是叫我带一部金庸武侠小说回来看──上次是《笑傲江湖》,这回是《天龙八部》!”当 时我刚巧读过一篇戈革的辩论文章,里面旁征博引,庄谐并陈,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对戈革 印象深刻──我有个良好习惯,读到好书好文就会记住作者。现在一听他又有如此行止,当 时就对这同学说,下次再去,我们一起去。
  不久我和这位同学一起去拜访了戈革。初次见面,具体谈了些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只 记得和他谈到了香艳诗词。我说我喜欢香艳诗词。我们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从此我家成了他 书斋的常客──据他后来对别人说,这和我首次见面就肯坦然表示自己喜欢香艳诗词大有关 系。我们之间谈话题材极为广泛,如历史、文学、时事等等,但是从不谈论科学史的“专业”。 多数时候是谈论诗词和篆刻。

  戈革是天生有才情的,所作诗词极有风格。例如他步冯延巳原韵的十四首鹊踏枝(即蝶 恋花),旖旎多情,缠绵悱恻,我以为与冯作相比,犹有过之。十四首前后若断若续,背后 似乎有一个美丽哀艳的爱情故事──曾问过他有无本事,他笑而不答。关于戈革填词的鲜明 个人风格,可以举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说明:
  自与他成为谈诗论文之交后,因我非常喜爱其作品,他每有新作,常会抄了寄给我── 后来我回到上海工作,不能经常去他那里了,所以只好书信往来。有一天我太太在摘菜,我恰好在把玩宋词,吟哦了几首之后,我又随意念了一首桌上戈革刚寄来的新作,太太忽然在厨房里说:“这首是谁的?好像没见过,倒象是戈革的。”我一听,跳起来说,正是他的!我们立刻意识到,这决非巧合,而是戈词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缘故。我立即将这一幕写信告诉 戈革,他回信很高兴,又有了新作──喜遇知音,不免感慨溢美一番,有“博士敲词,美人 摘菜,平章竟到骊黄外。千秋不见汉衣冠,画眉旧韵添新态”之句,也可算是小小佳话矣。
  至于篆刻,我以前自己也刻着玩玩,但自从见了戈革的作品,就爽然自失,几乎不再奏 刀了。他的篆刻风格多样,正式问世的有经济导报社(香港)出版的于光远《碎思录》,书 中有他的篆刻作品百余件。他更大的作品是《金人谱》──为金庸全部作品中的全部有姓名 的人物刻了印,其印蜕厚厚数十册,他大约只拓了十余份,寒斋就藏有一份。
  他自述治印“了无师承,亦无传人,其泽一世而斩”,又说治印是他可以指导研究生的 专业之一,我觉得这决非夸大之辞。他为我治了名章、闲章、藏书印共七枚,这还不算,还 泽及我太太和女儿,她们都有戈革为她们治的名章。对此他那些物理学史的学生大惑不解─ ─他们向他求一印也很难。


  从戈革叫研究生读金庸,到他作《金人谱》,读者应该知道他必然是个“超级金迷”。 作为“金迷”的戈革,也是不同凡响。
  认识戈革时,我尚非金迷,我之成为金迷,原因不在戈革而在金庸──实在是他的小说 太吸引人了。自我成金迷之后,每次与戈革晤谈,必谈金庸。我从他那里借了倪匡的《我看 金庸小说》、《再看金庸小说》、《三看金庸小说》……、《十看金庸小说》,快读一过, 特别记得倪匡利用为金庸短期代笔写《天龙八部》连载时将阿紫“谋杀”,和他“常为张彻 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的自述对联。
  戈革对金庸有许多高见,我一直建议他写出来。有一天忽然接到他的来信,说已经开始 写一本谈论金庸武侠小说的书,书名定为《挑灯看剑话金庸》,我听了非常兴奋,立作二绝 去祝贺。谁知书稿成后,他却和责任编辑发生了不快──他从来不许编辑自说自话改他的稿 子,而责任编辑却认为《挑灯看剑话金庸》的稿子不理想,改动颇多。两人谈不到一起,这 书最终竟未能出版。
  等我自己开始带研究生时,我已经可以侧身于“资深金迷”之列。这时我才意识到当年 戈革只管叫那同学看金庸小说,实在是对该同学大大的爱护!如今我也经常建议研究生们去 读读金庸。为什么如此?也许有人会猜测,我是想让学生吸取文学养料,或是借鉴写作技巧? 其实都不是。原因何在?我这里还不想说──我想将这一点“知识产权”多保护几天,待我另写专文来交代。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熔万物为白银。


发表时间:2005-04-16, 05:16:48  作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