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竹 径 (旅游地理论坛) -> 《可可西里》误导观众 November 24, 2024

《可可西里》误导观众

用户登陆 | 刷新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1617
武功等级: 北冥神功
     (第一重)
内力值: 602/602

《可可西里》误导观众



  撰文/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

  被“险恶化”的青藏高原

  “媒体不要把青藏高原说得那么可怕,吓得人都不敢来了。”二十几天前,我与几位专家在青藏高原考察采访,其中一位科学家这样说。

  他道出一种现象:媒体有夸大青藏高原环境的艰险,把青藏高原“险恶化”的倾向。

  在有关青藏高原的书籍、杂志、报纸和网络上,我发现很多描写受先入为主观念所左右:寒冷、荒凉、缺水、空气稀薄、高山反应、无人区、生命的禁区等。即使有些人去过青藏高原,他们的观感也是错误的。因为出发前,他们已经把青藏高原模式化了,满脑子荒凉、艰险的观念,看到的也必然是荒凉和艰险。

  这种倾向的典型代表,就是最近获了几个大奖、很受欢迎的电影《可可西里》。

  艺术允许虚构和夸张,但有基本的原则:基于情理,合乎逻辑。何况《可可西里》还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地方编写的呢。

  《可可西里》误导观众

  为突出人物高大,电影的环境描写不顾基本事实,把可可西里“险恶化”了。影片中,出现了冷湖,但冷湖与可可西里中间隔了一个柴达木盆地。冷湖与柴达木到处是沙漠,而可可西里没有沙漠。

  可可西里地区的主导地理景观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即大部分地区是有植被覆盖的,因此才有藏羚羊等众多野生动物。把可可西里的环境描写成沙漠或荒漠,会造成观众对那里环境的错误认识。尤其是巡山队员陷入沙漠,最后被沙漠掩埋的一段更是虚构的离谱。可可西里没有沙漠,藏羚羊、偷猎者、巡山队员没有必要到沙漠中;再则沙漠的承重能力很强,不会陷人。

  可可西里亦非无人区。且不说淘金者、捞卤虫者长年累月生活在那里,从古到今一直就有牧民到那里放牧,古人类学家还在乌兰乌拉湖和等马河等地发现了早期人类生活在那里的证据,如旧石器等。

  不是荒漠,是中国第一水乡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我看到了一张最新编制的中国湖泊分布图,这张图上的信息更可让我们对可可西里有新的认识。可可西里不仅不是荒漠,而且是中国的水乡,是中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仅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70多个,湖泊率高达7.5%,已接近世界上湖泊率最高的“千湖之国”芬兰,比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更要高出许多。因此我们可以称可可西里为“可可西里水乡”。

  “可可西里”,藏语为“可爱的少女”之意,这正说明在藏族同胞眼中,可可西里不仅不险恶,而且风光优美,妩媚动人。

  可可西里和青藏高原被“险恶化”,是因为造英雄,树典型的需要。似乎哪里有英雄人物,哪里的自然环境就要被妖魔化。《可可西里》不应沿袭这一套路。

  谁的家乡是生死考验之地

  事物是复杂的,青藏高原尤为复杂多样,它也许是世界上地理景观最丰富的地区。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康定县,沿着力丘河行走,两岸有掩映在桃花丛中的宫殿般的藏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的河滩草地、低头吃草的马……我觉得那里比江南更江南的田园风光。

  黄河源头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虽已海拔4千多米,我在最寒冷的12月底到达那里,然而感受的不是艰难和险恶。我看到一位小姑娘在湖边的山坡上放羊,到处黄草如金的,草原鼠探头探脑,时有群群黄羊从公路上飞越而过,冰封的湖面上,有一处尚未封冻,一群野鸭在静静游动……

  在这海拔4千多米的兴海县,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当地摄影师告诉我,每当六七月油菜花开,这里是一片金色的海洋,会吸引许多摄影师前来摄影。

  我听得出,说起家乡来,他们的声调中充满自豪。

  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家乡说成是“每天都要经历生死考验”的地方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2005-06-16, 19:14:45  作者资料

liu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