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听雪轩 (教育哲学论坛) -> 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ZZ) | November 22, 2024 |
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ZZ)
用户登陆 | 刷新 | 本版嘉宾: 快刀浪子 星空浩淼 XXFF |
yinhow 发表文章数: 727 |
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ZZ) 南方周末 2005 11 10 ●杨曾宪,1948年出生于青岛,1965年开始自修人文学科,1978年起发表论文,1979年调入青岛社科所(社科院),现任研究员。1996年享受国务院津贴。 □杨曾宪 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围绕着“泡沫学术”已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泡沫学术”误国误民,贻害无穷 当今中国学术界,虚假繁荣背后隐藏的种种丑恶现象已被逐渐曝光,学术腐败、造假、剽窃……“世俗”社会中的丑恶现象,“神圣”学术殿堂中统统存在,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针对这些现象,有先生主张制定、强化学术规范,我认为属扬汤止沸;有先生提出整肃学术刊物、防止“私人花园”,我认为也难釜底抽薪。因为学术失范也罢、刊物异变也罢,都是泡沫学术的伴生物;而泡沫学术泛滥,才是万恶之源。学术的意义,不在对前人知识量的重复,而在质的推进。真正的学术研究,需更新知识、创新思想、发展理论,这是学术的价值所在、生命所系,也是学术元规范。如果不能贡献出有价值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无论怎样的“皇皇巨著”、“重点课题”,都是泡沫学术。泡沫学术本质上是反学术的。而要彻底消除泡沫学术,必须釜底抽薪,这就是我所一直主张的学界要实行“学术大裁军”。但今天细细想来,这更属痴人说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泡沫学术不仅没有被遏制的迹象,反而愈加泛滥;尽管人人知道泡沫学术没学术价值,却依然趋之若鹜。存在是合理的,任何社会现象背后都有利益驱动。泡沫学术之所以“繁荣”,就因为它的科学、人文价值虽是虚假的,但换回的巨大经济、社会利益却是真实的。泡沫学术误国害民,却利官利己。像劣币驱逐良币、赝品打败真迹一样,泡沫学术泛滥,完全是一种合乎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现象。
|
||
yinhow 发表文章数: 727 |
Re: 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ZZ) 泡沫学术“多赢”的经济效益 假设一位讲师或助研要评副高职称,他用2万元买书号,出版一部“砖著”,每年再用2500元买版面,发表二三篇“论文”,四年下来,他共投入3万元……一旦副高待遇兑现,前期投入二三年内便可收回……此后,他用同样方法,可获得正高职称、解决了房子,甚至戴上了“官帽”,然后,便成为“官学一体”的博导。 坦率地讲,目前在我国围绕着“泡沫学术”已形成一个巨大的“经济产业链”。 仅就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同样严重,笔者因缺少研究不论)这块,粗略估计一下,在这个链条上各级政府每年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包括约50万人的“人头费”、基建办公科研费、各种基金奖金等等),它所拉动带动的上下游产业效益在3000亿-4000亿左右,对国家GDP的“贡献率”在2%-3%之间。 这之中,减去产生教育效益(高校文科教师的教学成果)、具有学术价值(包括社科单位对策研究)的部分,其中最少一半,所产出的成果属泡沫学术范畴(这也是GDP统计的一大弊端,尽管增加数千亿资金运转量,却对社会毫无积极效益)。这是不难定量判断的。譬如,每年数万种学术出版物,数十万篇学术文章,依我所见,有原创价值的不超过1%-2%。但即便这样,依然满足不了学者们出版发表的“需求”,学术刊物加码再加码,学术论文集印了一本又一本,出版社书号也成了珍稀资源,总是供不应求。凡稀缺资源就有商品价值,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化大讲经济效益的今天,文人变商人,“页码”与“书号”便都明码实价或暗码虚价地进入了市场。所谓学术文章发表难、所谓学术著作出版难,那是对清贫学者而言的;只要你有钱,绝对都不难。其实,大多数编辑们心中明白,自己编的学术著作、发的学术文章,是没多少人读的;但不编这些东西,奖金甚至工资从哪里来啊!因此,“泡沫学术”养活了学术报刊,也促进了出版、图书、印刷业的发展,其巨大的文化产业效益是明摆着的。 但问题是,作者们何苦炮制这些泡沫学术然后赔钱发表出版呢?这是圈外人们经常感到疑惑的地方。其实,只要算一笔投入产出账,就会明白其动机所在了。假设一位讲师或助研要评副高职称,他用2万元买书号,出版一部“砖著”,每年再用2500元买版面,发表二三篇“论文”,四年下来,他共投入3万元。假设他每年工资补贴总收入3万,四年投入只占其总收入的1/4。他的这些泡沫成果有没有人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完成量化指标,申请副高。尽管职称标准中对学术质量有严格要求,但实行起来却往往有“量”无“质”;即便遇到较真的评委,多数打个招呼也就摆平了。一旦副高待遇兑现,他每年最少可增收1万-2万,前期的投入两三年内便可收回,生活水平不仅不降低,反而大大提高了。此后,他用同样方法,可获得正高职称、解决了房子,甚至戴上了“官帽”,然后,便成为“官学一体”的博导。每次的投入,事后都能加倍索回。当然,博导不需直接买版面了,但交易是同样存在的,譬如请编辑出席什么会呀,开出天价讲课费呀,馈赠什么礼物呀等等。而博导也不需要自己掏钱买书号了,他的课题经费可能多得花不完;他所面临的,是能炮制多少“砖著”的问题了。此时的博导,已是批量生产泡沫学术(如什么“大典”、“藏书”、“通史”、“全书”等等)的“学术包工头”,真正的学界“权”威了。 由此可见,对泡沫学术的投入,无疑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了,只有超级傻瓜才算不清这笔账呢!反之,如果你恪守学术道德,甘心“十年磨一剑”,最后可能连副高也未必评得上,连房子都没得住!因为真正的科研是高风险的,十年磨出来的未必就是“好剑”;即便磨出一把“好剑”,世上已无识剑人,你也只能抚剑长叹!可见,在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下,不泡沫的学者,甚至难以存身;而泡沫学者,却如鱼得水,名利双收!这好比一个书法爱好者,穷其一生之力,也未必企及启功水平;但如果他编个什么名堂,找人附会贴金,混充当代大师,却可借得虚名,跃上龙门,大红大紫,赚遍大江南北。面对这种泡沫艺术家,内行也只能一声叹息,徒呼奈何! 这就是泡沫学术越反越多的症结所在,因为它几乎是当代学人特别是年轻学者惟一可依赖的学术路径了。而一旦进入这个“泡沫学术循环圈”之中,便会身不由己,“泡沫”越做越大、钱袋越来越鼓———谁见钱不亲呢?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者、编辑、评委,人人都在经济上得利,真正是“多赢”局面———惟一吃大亏的是国家。
|
||
yinhow 发表文章数: 727 |
Re: 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ZZ) 泡沫学术“多赢”的“社会效益” 杨曾宪 厚厚的“砖著”往那一放,谁能说那不是重要的学术成果呢?何况,大家彼此彼此,你说我泡沫,你就没泡沫?更何况,沉甸甸的红包,早就把你的口封住了。更何况,捧别人为“学科带头人”,自己早就是“学术大师”了。 人们难免要问:既然“国家”吃亏,为什么依然年年大笔投钱呢?其实,道理说穿了很简单,泡沫学术能满足“泡沫政绩”需求。我相信财政部,特别是审计署官员是不愿当这个“冤大头”的,但学术泡沫不是经济泡沫,它是审计不出来的;而对于主管教育的部门来说,泡沫学术恰恰是他们的政绩所在;他们不仅没有代表国家,严格资金投放,按学术规律支持科研,反而以资金为诱饵,搞违反学术规律的科研大跃进,以此来实现他们的高教大跃进的目标。 由于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崛起,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不甘示弱,于是,便按计划模式制定出某大学要在某年跻身世界一流的时间表,相应地,地方高校也制定出某年跻身国内一流的时间表。更可笑的是,教育主管部门还要让中国的博士、硕士、学士比例迅速达到美国的水平。于是,围绕这些宏大目标,搞文科基地、抓重点学科、扩大硕博点等等,一系列教育大跃进规划被制定出来。然后,拿钱来吧!国家投资、地方配套,于是,几乎是一夜间,这“文科基地”、“重点学科”、“硕博点”或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成倍地冒了出来。问题是,金钱毕竟不是万能的,这“基地”也罢、“重点”也罢,还是“硕博点”也罢,最终都还需要有“学科带头人”掌门啊!这“带头人”却不能成批地从石缝中蹦出。于是,剩下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挖墙脚,名曰引进人才;一是拔青苗,名曰培养人才。问题是,眼下中国,优秀学者屈指可数,挖来挖去总量不变,而且“飞鸽牌”极多。因此,死逼华山一条路,只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和速度;“培养”的办法,就是出钱资助学术著作出版,出钱争取国家课题基金,出钱召开学术研讨会,出钱包装自己的学科带头人等等。这时,泡沫学术便由个人追逐名利行为,演变为单位追逐名利行为;泡沫学者也摇身一变成为重要的学术资源了。 吊诡之处就在于,这些“基地”呀、“点”呀的评选、评审、验收程序都是非常严格的,同样是有硬的数量指标、质量要求的,但偏偏这个过程本身却是“人情”化的。此刻,泡沫学术便派上了大用场:厚厚的“砖著”往那一放,谁能说那不是重要的学术成果呢?何况,大家彼此彼此,你说我泡沫,你就没泡沫?更何况,沉甸甸的红包,早就把你的口封住了。更何况,捧别人为“学科带头人”,自己早就是“学术大师”了。于是评验结果皆大欢喜。泡沫学者成为学术新星;大学及其院系也因此而身价倍增、纷纷升格了;相应的领导,也纷纷提职升官了。当然,最大赢家则是教育主管部门了:博士大批生产了,“优秀”学术成果大批问世了,研究型大学也大批诞生了……这些都构成了他们的政绩和业绩。 显然,这时泡沫学术所交换的,已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包括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在泡沫学术交换链条上,串连着学者、学校、教育主管(或学术主管)单位各方的社会功利价值。学者用泡沫学术从学校(或直接从教育部)那里换回职称,获得更多学术经费;学校用泡沫成果满足教育主管部门需求,得以升格,换回更多教育经费;教育主管部门用泡沫学术作为高教大跃进的辉煌业绩,上报国家,换取更多拨款,以满足学校、学者被刺激起来的更大需求,炮制更大的学术泡沫。这泡沫学术就像假名画一样,既然绝大多数人只需用它们来装门面、充政绩,假画便同样具有交换价值:要钱的得钱、要官的得官、要政绩的得政绩;这画本身的真假已毫无意义了。这同样是多赢的链条———惟一的输家,还是国家,是民族,是中华学术本身。
|
||
yinhow 发表文章数: 727 |
Re: 泡沫学术“多赢”背后的“多输”(ZZ) 杨曾宪 泡沫学术误国害民的“多输”后果 泡沫学术催生了行政腐败;泡沫学术加剧了教育不公;泡沫学术毒化了道德风气;泡沫学术浪费了社会财富;泡沫学术严重戕害了中国学术……学术归位、学者复位之后,中国学术也得一二十年才能恢复元气。 关于泡沫学术的危害,称之为误国害民,毫不为过。它虽然给参与者带来“多赢”效益,但给国家、民族,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却是政治、社会、道德、经济、文化“多输”的灾难性后果。 泡沫学术催生了行政腐败。仅仅把泡沫学术与学术腐败联系起来是不够的,它所助长的主要是行政寻租腐败;当许多政府机构正在大大削减审批项目时,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项目却越来越多,造成的寻租机会也越来越多。各校争基地、争重点学科、上博硕点,其间变相行贿或直接送礼的运作资金之巨,据圈内人讲,其数目令人咋舌。一旦审计风暴将这种“官贿”的盖头掀开,可能也会有大案的。因此,即便从廉政建设角度着眼,这种泡沫学术也该彻底清除。 泡沫学术加剧了教育不公。中国高校一面向社会诉穷而高收费,一面却在泡沫学术上大量浪费,这必然加大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就在部分农民家庭为筹集大学生学费而卖血、而举债的时候,一些在高档宾馆举办的所谓学术讨论会,正在拼命花钱———因许多“基地”或课题负责人正因经费无法花掉而发愁呢!我相信,把这笔泡沫学术资金用来减免农村学生的学费,会绰绰有余的。这样,农村大学生便可摘掉“贫困生”的帽子(从前的农村大学生便没这个概念),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从而缓解教育不公问题。 泡沫学术毒化了道德风气。现代社会良序、公民道德,贵在诚信、贵有良知。高校知识分子,理应成为诚信的率先垂范者、社会良知的担当者。而充斥于泡沫学术的,恰恰是虚假、欺瞒和谎言。泡沫学术本身,以假充真,是虚假;靠泡沫学术申报奖项、申报项目,难免需欺瞒手段。如今,在各种填不完的学术报表中,不做假的几乎没有。实际上,既然学术成果本身就是虚假的,接下来一切学术活动,便不能不假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的良知早已麻木了,缺失了;“不骗白不骗,骗了也白骗”,已成为各种学术申报的潜台词。这种道德失范直接影响了一代大学生,所谓“简历不做假,典型一大傻”便是证明。在如此背景下倡导大学人文精神,岂非缘木求鱼! 泡沫学术浪费了社会财富。人们痛恨各地官员的形象工程,譬如大市政广场之类的,但这些形象工程毕竟还留下一笔物质财富,具有功利价值。而构成学术形象工程的大部头“砖著”,只是个人晋级、学校升格、官员升职的敲门砖,一旦完成使命,或弃如敝履或束之高阁,最终被送入造纸厂,什么也留不下,白白浪费了社会宝贵的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如果泡沫学术不能杜绝,建议今后也不要用纸墨印刷,把“砖著”存光盘中,完成其固有使命吧! 泡沫学术严重戕害了中国学术。泡沫学术给中国学术造成的致命内伤,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因为它所扼杀的恰恰是“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这是我欣赏的青岛大学校训)的学术精神;泡沫学术越多,中国学术危机越严重。1958年大跃进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害,几年功夫就可纠正;而这场泡沫学术大跃进带来的危害,却是两三代学人也难纠正的。十多年前,当大批才俊崭露头角时,我很有危机感。自己著述速度奇慢,每以乌龟自况。但现在,我却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那些优秀的“兔子”们,正追逐着一些毫无学术价值的题目转着圈撒欢呢!这就是中国学者整体生存环境非常优裕的今天,但学术成就却今不如昔的原因。与艰苦卓绝处境中的西南联大相比,当代所涌现的学术大师几乎为零。这种状况怎能不令人扼腕!尽管艰辛未必出大师,但金钱却绝对换不来真学术。学术追求真理,真理是不能用来交换的。 这意味着,即便教育主管部门立刻叫停这种学术大跃进,实现学术大裁军(对此我有专文论述),让学术归位、学者复位,中国学术也得一二十年才能恢复元气。重建科学精神、人文理想,整饬文风、学风,建立强大的学术道德约束机制,这些谈何容易!假如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抓住计划学术、审批学术带来的好处不放,那么,崛起的中国,将永远是“学术小国”;中国大学将永远无法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上有靠吃祖宗“冷饭”、炒舶来“剩饭”成长起来的一流大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