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艺 廊 (影视音像论坛) -> 我的准“发烧”呓语 | November 24, 2024 |
我的准“发烧”呓语
用户登陆 | 刷新 | 本版嘉宾: 流云 王朝 散热片 |
散热片 发表文章数: 289 |
我的准“发烧”呓语 近日对音响器材产生兴趣,连续浏览于各种音频,HIFI,发烧网站。本意是制定一套合适的音频回放方案,结果起初是越看越糊涂,后来终于明白:HIFI这整个行业其实是50%的商业欺诈+40%的迷信+10%的科学。 10%的科学:从录音到唱片的制作,用户的回放都是在追求原音重现,所以有最早的模拟磁带,LP到现在的MP3, MD, CD,APE, DVD-audio等,各种标准的建立总是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各种器材设备的发明也是用尽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减小主观的或者客观的失真,这一切都是货真价实的。 40%的迷信:其实更准确地说是人的心理暗示之类,尤其是这一切披上科学的外皮之后变得更加明显。比如HIFI界广为盛行的设备脚钉,线材之类的“玩法”:家用音响设备的每个部件都会因为不同的支撑脚导致不同的声音,有檀木的,水晶的,甚至磁悬浮的。同样一台CD机因为换装不同的脚钉,会有“……通透,前所未有的鲜活感!”至于各种用于连接音源,解码器,功放,音箱之间的导线则更是有讲究,极端的有拿液氮冷却的超导音箱线。 50%的商业欺诈:音响的评价是个极其主观的东西,所以往往会受到诸如宣传,价格,外观,音乐内容等的影响,而商业本身正是建立这些因素之上。 引用一段典型的评论文字“……SPM REFERENCE有杰出的表现,与Flatline一直强调高速率传导有因果关系,据测试资料证实:Flatline的线材都能够以95%以上的光速传导信号(其他品牌的线材传导速度仅为光速的60%~70%)。光速传导既是Flatline的一个追求目标,又是一个卖点。那么它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注:这是用于功率放大器连接音箱的冬冬) 其实我看来,传统的HIFI其实有很多技术瓶颈,最严重的当属:录制唱片的一头和回放的扬声器一头。前者除去设备因素还有更多的是录音师和唱片公司的市场定位需要,而后者则存在的问题千差万别,而且都离High Fidelity相差很远。就拿喇叭单元说,作为一个换能器理想的情况是其振动部分应该在时域上与驱动信号完全同步,准确地讲,理想中的喇叭单元应该是没有自身的谐振频率(由振动部分的阻尼惯性等决定)的,加上一个无限冲激信号(就是物理里面那个超级管用又有些数学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迪拉克函数)应该获得全频段均匀的声音输出但是由于阻尼,惯性的存在下,这个不可能做到。实际中的情况是:甚至做到接近理想都是困难的事情(除了某些用于仪器设备的压电换能器)。所以人们只能妥协:用分频器,用不同的单元负责接近各自谐振点的频段回放,但仍然不够理想,于是通过所谓的系统优化设计,其实就是选择不同的单元和分频器,在引入或多或少的相位误差的代价下,多少整体频响比较直了。但是如果各位能看到具体的音箱的频响测试曲线,哪怕是“天价顶级”,都能马上联想到一个词:纸糊灯笼。 相比之下,真正的纯电子环节则理想的多。比如CD,解码,功放。 于是乎,音响界便有了“耳朵收货”一说:不要管数据如何,我给你放几张发烧碟,你觉得好就是好,数据对于判断音响好坏是即不完备也不纯粹。我相当同意某些高档器材在良好的环境下能回放出天籁,但我不认为好听就是High Fidelity。问题在于在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之下,可能某些错误更部分地接近真实或好听。另一方面,正如“真理只有一种,谬误可能有一千种”,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更好的判断则可能来自于主观,即心理暗示和误导。 天哪!为什么数学家总是没完没了的完备性,纯粹性?
|
||
本科吹牛 发表文章数: 269 |
Re: 我的准“发烧”呓语 嘿嘿 心地要善,脸皮要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