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望月殿 (数学逻辑论坛) -> (原创)科学家与工作狂(by shanqin-wang) November 22, 2024

(原创)科学家与工作狂(by shanqin-wang)

用户登陆 | 刷新 本版嘉宾: 萍踪浪迹 季候风 星空与道德 gage

萍踪浪迹

发表文章数: 1983
武功等级: 深不可测
内力值: 645/645

(原创)科学家与工作狂(by shanqin-wang)



科学家与工作狂

Author:萍踪浪迹(shanqin-wang)

毫无疑问,科学家中大量存在着工作狂。就国内而言,我们长期的教育为了让世人觉得科学家有着无畏的献身精神,更是将这种现象宣传到极处。要把科学的作用捧上天,效果才可以达到。于是就必须把科学家都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而在国外,科学界的强烈竞争则让大量科学工作者选择了疯狂工作。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中,主人公走路会撞墙,工作狂居然是如此受推崇。学数学的人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数学上只是二流问题,更不用说它的变种,但是徐迟说1+2离最终形式只差一步之遥。如果我说弱电统一理论和万有理论只有一步之遥的话,不知道会被多少学物理的人嘲笑。但是徐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凸显工作狂的价值,就必须把所宣传的成就拼命拔高,这样英雄主义的教育的效果才会达到。

在国外,工作狂也比比皆是。Euler为了制定精确的测时系统,长期用右眼观测太阳,在28岁时就瞎了右眼,后因为过度勤奋加上水土不服,在59岁时左眼也瞎了。

在国内的教科书,把Madam Curie专心作实验的场面描述得像老巫婆熬毒苹果一样。不过这不是什么奇事,当年Eintein与前妻相恋时,由于女方大他四岁加上也是从事物理学的,Eintein的母亲极力反对,说等她过了三十,就会像巫婆一样。这个不幸的婚姻最终还是破裂了,与年龄和性格不无关系。那么国内的科普书把Madam Curie弄得像巫婆,似乎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但是,并非所有科学家都是工作狂,Einstein被人说成用了整整八年才搞出广义相对论,但是实际上从1907到1915底这段时间,他对结合狭义相对论和引力,只是断断续续地研究,“饭要一口一口吃,仗要一仗一仗打。”他实际上在1912和1913年才开始集中大量精力研究引力问题。最勤奋的也只是在跟着Grossmann合作时。他胃不好,一度累病,幸好活下来而且备极荣耀了,不用像Abel和Galois那样死后才得到那些他们早就不需要的荣誉。

据说Schwinger年轻时从不在别人晚饭前开始物理研究的。我猜测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时他昼伏夜出,第二种可能性就是他作息正常但是却只在晚饭后到凌晨前这段时间工作。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那他就不愧为大牛了。即使是第一种情况,他也仍然是正常人,而不是工作狂。因为他至少白天是休息的。

Cohn-Vossen是英年早逝的几何学家,别以为他是累死的。人家是在Gottingen大学校园里不断走动的过程中思考几何问题的。他和Hilbert合写过专著,微分几何中有著名的Cohn-Vossen刚性定理,和著名的Minkowski唯一性定理齐名。

波兰的Banach是Functional Analysis(泛函分析)的一代宗师,伟大的数学大师,他在咖啡屋和同伴们讨论问题,写出了煌煌巨著,光是Banach空间和Banach代数就足够他永垂不朽了。

Shrodinger大学时喜欢看戏剧,我不知道这和他的波动方程有什么关联,唯一可以说明的是他不是一头插进书堆的大师。

Pauli是不是工作狂?他年轻时每天都要到凌晨两点后才休息,看上去似乎是。但是别忘了,他睡下后就要到下午才肯起来。他到Gottingen大学当Bohn助教时,有一段时间Bohn出差,Bohn的保姆每次上课前都要去催这位大少爷起床,搞得Pauli痛苦不堪,没有多久就找借口开溜了。对于这位上完高中就直接读研究生的牛人而言,过多勤奋是浪费。天天作息无常,照样在25岁时提出Pauli不相容原理。这位大师最大的遗憾不是自己没有成为工作狂,而是自己的成就和智力不成比例,他58岁时和老朋友一起喝啤酒,席间说到这个问题时,落寞神伤。对于一个天才来讲,输于天赋不超过自己的人才是最大悲哀,而这不是疯狂工作就可以改变的。在那个时代,机遇是那么重要,同龄的Heisenberg和Dirac都不比他聪明,但是成就却更抢眼,他们都不是工作狂。

几何大师Chern(陈省身)经常和同事、学生在共进午餐时讨论问题,结果一顿午餐要持续一个多小时,Chern class成为数学中无法躲避的名词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位大师的疯狂工作,而是他的天才构想。他是勤奋的,但不是工作狂。

没有人能够不吃不睡地撑多久。很多工作狂是迫于强大的压力而疯狂工作,这种疯狂工作具有时效性,例如可以让你及时完成学位论文,完成研究课题等等,但是却不是成就大师的保证。你可能看到MIT的学生夜以继日地赶论文,但不可能看到他连续几百小时靠咖啡提神,他很可能在完成这些事情后狂睡狂欢数天,他只是把作息时间的周期拉长。这就是中国古话中的:“宜未雨绸缪,不可临渴掘井。”不是我们强调的那种自虐式的疯狂工作。

一个科学工作者,要天赋但不要小聪明,要勤奋但不要自虐。科学研究更像文火慢烹,Poincaré在思考“自守函数论(椭圆函数的推广)”时,遇到困难时就去散步,在脚踏上车子时,灵感闪现了,问题就解决了。而与Poincaré进行友谊竞赛的Klein却为了赶超在他之前得出结果,导致的是健康情况的彻底恶化,在那次竞争之后,Klein稍微领先却一蹶不振。而历史的进展表明,后世采用了Poincaré的方式来构造自守函数,即通过构造Poincaré级数的方式直接进行,于是,Klein一开始就错误地以工作狂的方式与一个天才干上了。要知道,Poincaré在竞争过程中还同时研究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

在考虑三体问题时,Poincaré遇到计算困难时,就在巴黎街头散步,最后也在悠闲的思考中完成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成就之一,即确定性系统中的内在随机性的发现,在回旋加速器中出现的所谓的“Poincaré栅栏现象”就是Poincaré在散步中的天才发现(当然他那时侯可没有加速器,只是这种现象本质上是非线性动力系统中出现的异宿轨道不断交缠产生所谓的“混沌”现象,这就是Poincaré发现的“Poincaré栅栏现象”)。

这样的研究方式在现代科学中几乎一去不返。我们看到了代表现代科学主流的欧美科学界的强烈竞争压迫下疯狂工作的人们,却未必会认识到无数的垃圾论文在很大因素上很可能由于这种躁进导致。拼命地工作,在一个结果还只有骨架的时候就可以先宣称自己已经完成,等确认抢先于别人后在疯狂赶工,这种方式能给我们的科学研究带来什么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很难说的。至于国内许多高校近年来大跃进一样地拼命追求论文数目,更是不是说了。

国内早就有迹象表明,科学工作者平均寿命明显低于国民平均寿命,我没有看见过国外的调查,所以对国外的就不清楚。这些和提倡工作狂方式的作息是有很大联系的。我不能再过度提倡工作狂精神了。“弦拉得太松就拉不出声音,拉得太紧就容易断掉。”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者在2000多年前教导学生时说的。可以体会到为了短期目标而被迫进行的加班加点,但是长年累月加班加点,我们就面对减寿甚至猝死这个残酷可怕的后果。


漫漫长夜不知晓 日落云寒苦终宵
痴心未悟拈花笑 梦魂飞度同心桥


发表时间:2006-03-18, 08:02:31 作者资料

Tom

发表文章数: 420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内力值: 404/404

Re: (原创)科学家与工作狂(by shanqin-wang)



好!


发表时间:2006-03-18, 08:28:54 作者资料

萍踪浪迹

发表文章数: 1983
武功等级: 深不可测
内力值: 645/645

Re: (原创)科学家与工作狂(by shanqin-wang)



Tom兄真是惜墨如金啊:)


漫漫长夜不知晓 日落云寒苦终宵
痴心未悟拈花笑 梦魂飞度同心桥


发表时间:2006-03-18, 08:49:54 作者资料

Om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