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烽火台 (时事见闻论坛) -> 良好心性的培养和健康保护很重要 | November 22, 2024 |
良好心性的培养和健康保护很重要
用户登陆 | 刷新 | 本版嘉宾: M31 like |
littlebird 发表文章数: 658 |
良好心性的培养和健康保护很重要 良好心性的培养和健康保护很重要 ——谈大学教育的弊端 [原创] 现在在大学中,很多人都在谈教育改革,这方面的讲座也开了很多,可是真正很少人明白教育的目的何在?这实际涉及到大学教育的理解,在一般普通大众眼中,大学是求知之处,是为未来工作准备必要的技能,所以,按照这种理解大学无非是上好几门必要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获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培养必要的专业能力,更好一点呢,得到较高的素质(比如建筑欣赏、文学鉴赏),就可算是一个很不错的大学生了。但是,这样这样理解大学教育是非常不足的!这主要和“人”本身的“心性”有关。“人”究竟是什么?“人”是不是怎么样都可以呢?这里主要从人的心灵世界角度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讲“心”的概论,心的含义实际上是两重的:一重是指身体“心”之器官:另一方面是精神之“心”,前者当然是大家熟知的,而后者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可以感受得到。通常谈恋爱受挫的人都知道,他或她会说,“我的“心”受到了伤害”,“很难抹掉心灵的伤痕”,这实际上表明人内在的确有精神之“心”,她与心理意识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从童年到渐渐长大,人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不断孕育,生长的系统,心与万物是相互交流的,比如,有时我们称赞一个山间淳朴的老汉,“他有山一样厚重、朴实的性格”,长时间生活其中,这个人心灵上烙上了深深的“山”的气质。 其次是“精神世界”的内涵,讲到“精神”二字,总会使人联想到一种“无畏”、“坚忍不拔”、“神圣”这其名词,但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人的精神世界是与上面所述的内在心灵活动联系在一起,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都是这种精神世界的产物,名之为“精神营养”。人为什么要读书,一方面为求知消遣,另一方面就是获得精神营养,使我们的内在世界更为丰富,精神屈壮成长,免于堕入精神“空虚”之深渊。音乐可以说最强烈地反映了人之精神世界状态,听过很多音乐的人其实都会体会到这一点,比如说:你比较一下闵惠芬,Bealtes乐队、贝多芬、蔡琴、田震这些很成熟的音乐,他们作品风格之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人精神世界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每个人精神世界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有着鲜明的个性。如果无个性的差异,你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很索然无味,多样性是生活丰富的本源。 但如果不注意保护,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也很有可能会偏离,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3]向我们阐述了两种心灵世界:和谐性心灵状态和破坏性心灵状态。并非是生而破坏性,实际上是由于后天不良的教育,造成自身对生活认识的偏差和情感的不健康发展,形成了错误的思考生活和观察人事的习惯。孟子也在这方面作出探索:“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令,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牿亡之矣,牿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这段话描述的就是人心理世界的恶化,开始都是正常和谐的状态,但是由于缺乏适合的培育和引导,不断破坏之,最终心理系统完全破坏了,一种破坏性的冲动经常会来骚扰他,即心灵的残废(精神之“心”是残缺的,甚至“空”的,不再如正常那样是充实的,而成了“空心”的人),更糟糕的是,这种状态还会发展,那就是病态人格,内在深深烙上“暴力“的痕迹。他的内心状态是没有感情的,形成了一种脆弱的、极端的人格状态。假若他还有良知,那会陷入一种想“好”而不能“好”的心灵状态;假若他没有良知,由于内心“破坏性”的驱动,那就会去犯罪。 大学教育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全部教育的关键是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不偏执,使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发展不至于偏离迷失,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交流,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思考能力,养成一种独立兼容的胸怀 由于大学里吸收的都是智力比较好的人才,尤其要注意品格的培养。智力较好之人走上正道,对社会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但一旦走上邪道,性格心理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那是很可惜的。个人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防范病态人格和维护性格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性格的健康又和心理系统的完好联系在一起,只有心理系统比较完好无损,你的心灵状态才能比较好,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你才能在专业工作上达到很高的境界,你才能真正的给别人心灵的温暖!如果不注意,心理系统可以到破坏到非常严重的地步,要想恢复是很难的,正如自然环境的破坏一样,只有即早意识,独立思考,好好维护! 但目前大学品格之教育显得没有多少作用,这的确是值得好好思考的,是否应当将品格教育(即德育)与心理,情感,生活教育结合起来呢?不能苛求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完人”,人或许都是有缺陷,并且每个人都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宽松一点并且适当引导的环境,学生性格或许能够自然的成长! “人”是有限的人,人的有限性也随着环境和个人的不同而不同,在一定的环境下,你的所作所为超过了限度,那你的心理系统就很容易破坏!性格教育的开展,一方面或许可以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吸取营养,传统教育非常注重品格、心性的培养,有很多可取之处。上世纪初蔡元培、陶行知、任鸿隽[2]等对当代大学教育进行了很多的探索,这些都是很宝贵的教育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吸收西方当代教育思想[1]的精华之处,譬如哈佛大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开始实行人文核心课程设置等。可否在吾国大学开设中西方哲学、心理学、人文教育通论这些课程,提高到与数学、物理平等之地位。并在这些课上进行有关生活、社会、科学专题的讨论,对文化伦理和社会生活有大致的了解,根本目的就在于将学生从仅重视智力教育的观念中醒悟出来,而对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有所领悟。 有人说:西方社会不也出现过很多怪才吗?照样拿什么奖吗?但是孰不知,他们也是早期西方不成熟教育的“产物”,有谁真正了解他们的性格世界?那个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被我们媒介大量宣传的经济学家纳什,生活得很不幸的.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会是什么感觉?现在西方教育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只有经过真正全面的教育,对生活有所准备,学生才能够在不确定的未来把握安身立命之根本。 (发表于2005年可持续论坛会议)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开心!
|
||
littlebird 发表文章数: 658 |
Re: 良好心性的培养和健康保护很重要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3]向我们阐述了两种心灵世界:和谐性心灵状态和破坏性心灵状态。并非是生而破坏性,实际上是由于后天不良的教育,造成自身对生活认识的偏差和情感的不健康发展,形成了错误的思考生活和观察人事的习惯。孟子也在这方面作出探索:“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令,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牿亡之矣,牿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上》)。这段话描述的就是人心理世界的恶化,开始都是正常和谐的状态,但是由于缺乏适合的培育和引导,不断破坏之,最终心理系统完全破坏了,一种破坏性的冲动经常会来骚扰他,即心灵的残废(精神之“心”是残缺的,甚至“空”的,不再如正常那样是充实的,而成了“空心”的人),更糟糕的是,这种状态还会发展,那就是病态人格,内在深深烙上“暴力“的痕迹。他的内心状态是没有感情的,形成了一种脆弱的、极端的人格状态。假若他还有良知,那会陷入一种想“好”而不能“好”的心灵状态;假若他没有良知,由于内心“破坏性”的驱动,那就会去犯罪。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