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艺 廊 (影视音像论坛) -> 马友友印象 | November 24, 2024 |
马友友印象
用户登陆 | 刷新 | 本版嘉宾: 流云 王朝 散热片 |
littlebird 发表文章数: 658 |
马友友印象 马友友印象 转文 认识马友友是一个偶然。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的香港回恨,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七月四日,香港举行了隆重的音乐会,演出谭盾作曲、马友友主奏大提琴的交响乐《天地人》。马友友是华裔。他的父母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业音乐系,后来旅居法国。马友友很早就表现出杰出的才华,成为世界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不过,由于长期生活在海外,对中国文化毕竟有些生疏,时逢参加这个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将永载史册的纪念盛会,他希望能多了解些自己的“父母之邦”,因而在演出之前,托人介绍,希望能和我谈谈,于是我们就有了三次愉快的会面。 马友友看起来很年轻,圆圆的脸,笑容灿烂,尤其是那两只眼睛,在镜片后好像总在闪着光。说到高兴处,神采飞扬,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飞动的境界之中。我们谈到气功。他认为,其实拉琴也可以说不是一种调整呼吸的气功之法,演奏时,先深呼吸,一般人也许以为是缓和紧张的心理。其实不仅如此。呼出一口气后,身体已经空了,美妙的音乐就从这个“空”中出来。质实出不了好东西。这个看法令我耳目一新,怪不得音乐界的朋友告诉我,听马友友拉琴,里面时时展现出智慧。 马友友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别倾心。他除了创作和演出外,还研究丝绸之路区域的音乐,特别想把这些优秀的音乐作为一种资源,融入现代世界音乐中去。 可能全世界有一种现象是共同的,这就是不少家长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在马友友看来,如果有一百个孩子学习音乐,其中能有一个成为音乐家就不错了。这一百个孩子中,也许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有其他方面的才华,硬压着他们去学音乐,不是极大的浪费吗?再说,什么是成功?是技巧上的成功,还是心理上的成功,还是拿了大奖就算成功?马友友说,在音乐界,他看过太多的事业上的失败者,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失败者。 就算了孩子有音乐天赋,但能不能发展这种天赋,合理地走他自己的路,也还有一个教育方法的问题,他小时候,爸爸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他说:爸爸,你要我听你的话,好,我要以做到,但你不能要求我既听你的话,同时又能成为一个音乐家。这个开明的父亲,于是同意按照孩子的个性去发展,照一般人看,爸爸既然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按他的话做,怎么会不对呢?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因为谁也无法预知未来,但马友友强调的是移民家庭的背景。父辈在某一种文化中努力并获得成功,就极自然地想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子女。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子女已经生活在另一种文化之中了。作为父辈,能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呢?亚洲的学生和西方学生最大区别之一,也许就是过于被动,所以他的一些从亚洲来的学生总是说:“请你告诉我们,应该自动样听才是对的。”马友友觉得要做一个有成就的音乐家,不能这样。听音乐要听出自己的感觉,我就问他:“如果学生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听,而你又不喜欢,怎么办?”他承认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人而异,但他强调,音乐总是有一定的基本规则的,一旦越过这个规则,那就是如何对待前途的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他总是鼓励学生们找自己的感觉。 一个完全生长的西方的人,只是因为有中国血统,一见之后,却马上能够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儒雅君子,真是奇妙之极。马友友在艺术上主张强烈的个人化,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强调共生共存的关系。他认为,与人交往,不能光想自己,应该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会不会给对方造成不愉快,不方便。我告诉他,儒家的“恕”道讲“推己及人”,也正是这个意思。这是不是长期的文化传统在他身上带来的心灵积习呢?可是他说,他很难分清什么是西方的,什么是中国的,在他看来,人类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开心!
|
||
littlebird 发表文章数: 658 |
Re: 马友友印象 拉琴也可以说不是一种调整呼吸的气功之法,演奏时,先深呼吸,一般人也许以为是缓和紧张的心理。其实不仅如此。呼出一口气后,身体已经空了,美妙的音乐就从这个“空”中出来。质实出不了好东西。这个看法令我耳目一新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