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听雪轩 (教育哲学论坛) -> 哲学的幽默 | April 3, 2025 |
哲学的幽默
用户登陆 | 刷新 | 本版嘉宾: 快刀浪子 星空浩淼 XXFF |
littlebird ![]() 发表文章数: 658 |
哲学家的幽默 1.如果马和狮子也能造神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嘲笑人们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并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到神身上。他说道,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塑造神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 2.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 斯宾诺莎注意到“一般的信仰中都把上帝描绘成男性而不是女性”,他认为这只不过反映了人世间妇女屈从于男子的状况。有人曾为此写信反对他的观点,他回信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你说如果我不承认上帝能看、能听、能观察、思维等等,你就不会知道我的上帝是个什么样子。。。。对此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相信,一个三角形如果能说话,也会以同样的口吻说上帝是杰出的三角形;而一个圆圈也会认为神性是一个出色的圆圈;这就是说,每一种事物都会把自己的属性加在上帝身上。” 3.有比较才有鉴别 赫拉克利特曾这样说道:“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象一只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4.一次还是两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这句名言描绘了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画面,也成为西方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克拉底鲁则走向了极端,提出了“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完全否认了事物在变化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这一命题就成了哲学画卷中“画蛇添足”的败笔。 5.牛的幸福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诙谐地说道:“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6.乌龟与飞毛腿阿基里斯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悖论:“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即使是飞毛腿阿基里斯也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原来所在地时,乌龟却又爬出一段距离,阿基里斯再追,而乌龟也再爬. 所以他断言,阿基里斯只能无限地迫近乌龟,却永远追赶不上乌龟。 7. 好驭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他笑道:“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受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8.人类是禽兽的小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在他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他曾说过,人是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那儿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儿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9.世界公民 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反对人类社会中引起恶行的欲望以及无休止的争斗,崇尚动物一切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他们认为这就是“回到自然”中去。 犬儒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第欧根尼,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只讨饭袋,一只水杯。 他每天住在市场上,晚上睡在木桶里。人们称此桶为“第欧根尼的大桶”。他甚至骄傲地声称自己以四海为家,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公民。 9.惟一的希望 一次,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拜访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为表示他对哲人的关怀,他对这位哲学家说:“我可以满足你一切要求,你有什么希望就告诉我。” 第欧根尼呆在自己所住的酒桶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请你退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在我身上的阳光。 10.生与死的哲学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生与死的论述却不使人感到沉重。他说道:“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是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 11.“谷堆辩”与“秃头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的弟子之一欧几里得,也是当时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提出许多有名的论辩。而其中最为有名而且曾被列宁引用的则是““谷堆辩”与“秃头辩” 欧几里得认为,一粒谷子形不成谷堆,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秃头,即使再加一粒谷子或减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谷堆和秃头。如果继续这样一粒一粒增加,一根一根减少,那么何时才能成谷堆或者秃头呢?” 12.神甫与女人 马丁路德对于教皇允许神甫们拥有女人,却又不允许他们结婚的荒谬禁令作了辛辣的嘲讽:“这岂不是让一男一女单独在一起,同时又不允许他们堕落吗?这好象是把火与干草放在一起,命令它们既不要冒烟,又不要燃烧。” 13.万物之尺度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有这样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它一度成为主观唯心主义论者衡量事物的标准。而哲学家蒙田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他给我们编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把人当做物的尺度,却从来不曾量量他自己。” 14.相形见绌 长期生活于富丽堂皇王宫中的伊丽莎白女王忽然心血来潮,亲临英国大哲学家培根的家,她没有想到大哲学家的住宅会是这样简朴,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陛下,这是因为您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培根耸耸肩膀,平静地说。 15.黑点在哪里 为了揭露中世纪时期人们把《圣经》奉为真理的现象,伽利略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学生对经院哲学的教师说,他看到了太阳上的黑点。然而这位教师却板起面孔对学生说道:“孩子,回家吧,无论是《圣经》还是先哲的学说都没有说到过太阳有黑点,这黑点只在你的眼睛里,而不在太阳身上啊!” 16.永远闭嘴之前 霍尔在谈到老年人时说道:“老年的时候我们就更爱说话,因为我们见闻更多了,而且不久我们就会永远闭嘴。” 17.感叹自己无知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曾经说过,知识越是渊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有人曾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 他答道:“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知识范围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18.以牙还牙 斯宾诺莎的一位学生最终皈依了天主教,他写信质问斯宾诺莎道:“你以为你发现了真正的哲学。你怎么知道你的哲学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所有哲学中最好的呢?你是否已经研究过了,在这里,在印度、在世界各地所教授的全部古代和现代哲学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是最好的呢?”斯宾诺莎在给这位学生的信中回敬道:“你以为你终于发现了最好的宗教,你怎么知道你的它是过去、现在、将来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最好的呢?就算你把它们全都看了一遍,你又怎么知道你选择的是最好的呢?” 19.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有一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被请进宫廷讲学。当他讲到“凡物莫相不异”,“天地间从来没有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时,许多人将信将疑,于是有人发动宫女们纷纷走进宫迁园林去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以此来驳倒哲学家的诊断。 但是宫女们累弯了腰,始终也没能找到两片大小、颜色、厚薄、形态等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们不得不在哲学家面前折服。 20.哲学与诗歌的区别 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曾经这样评论道:“按照诗的本质,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既是崇高的诗人又是崇高的哲学家,因为哲学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开来,而诗的功能却把整个心沉没在感官里;哲学飞腾到普遍中,而诗却必须沉没到个别事例中去。” 21.石头存在的依据 有一次,哲学家风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这位朋友一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朋友马上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提出了疑问:“我刚才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那么这块被我踢了一脚的石头是否存在呢?”,贝克莱略加思索后说道:“当你的脚感觉到痛了,石头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脚没有感觉到痛,石头当然就不存在。” 22.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 一天,有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贝克莱:“先生,您认炎谁是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 贝克莱迟疑片刻,面带难色地回答道:“我是一位很谦虚的人,所以我很难说出这位哲学家的名字,但作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不说真话。这回你应当知道他是谁了吧?” 23.哥尼斯堡的标准时钟 康德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他头戴睡帽、身穿长袍在书桌前工作到7点,晚上10点准时就寝。每当他去上课时都要抵换上庄重的外衣,然后下课回家后就立刻穿上他的长袍继续他的工作。 每天午餐后他一定要坚持散步。他的生活规律就如钟摆一样准确无误,无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这种生活规律都不会改变。因此诗人海涅曾说,哥尼斯堡的家庭主妇们都把康德作为这里的标准时间,根据他每天路过的时间来校正自家的钟表。 24.鸡与蛋的两难困境 在探求世界本原过程中,早期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先有植物还是先有种子?先有单细胞生物还是先有它的分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哲学家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连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对此也无能为力,而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是人类思想无法摆脱的“二律背反”两难困境。 25.午餐桌上的金币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时期常常在“英国饭店”吃午餐。每次饭前他都在饭桌上放上一枚金币,可是吃完后他又把金币揣回自己兜里。这一举动最终激怒了饭店服务员,服务员质问他这是为什么。 叔本华向服务员解释说,这是他自己悄悄下的赌注,只要每天在餐馆里就餐的英国军官什么时候不谈论马、女人和狗了,他就会把这枚金币投进济贫箱中去。 26.爱因斯坦与卓别林 爱因斯坦有一次写信给卓别林说:“尊敬的卓别林先生,我真佩服您,您精彩的表演人人都看得懂,我相信您一定会成名的。” 卓别林不久便给爱因斯坦回信道:“尊敬的爱因斯坦博士,我更羡慕您 ,您的相对论如此高深,几乎人人都看不懂,您却已经成名了。” 27.成名的原因 一天, 爱因斯坦的儿子问爸爸:“您究竟为什么成了世界著名的人物呢?” 爱因斯坦笑着对儿子说:“你看,甲壳虫在一个圆形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的,而我却意识到了。” 28.物归原主 有一次释加牟尼讲道时,一个男人在下面用肮脏的话语谩骂释加牟尼。释加牟尼等他骂完之后,心平气和地向他问道:“如果一个人送礼物给另一个人,那个人却拒绝接受这个礼物,那么这个礼物该归谁?” “当然应该归送礼的人。”这个男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那么,我拒绝接受你的脏话,现在就把它归还于你。” 29.到底什么在动 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 30.茶杯的死期 禅宗大师伊科愚(一休)不时候就非常聪明。他的师傅有一只精致的茶杯,师傅对它钟爱至极。有一天,伊科愚失手将茶杯打碎了。听到师傅脚步声,他赶忙把碎片藏在身后。师傅一进门,他就问师傅:“为什么万物总有生有灭呢?”师傅回答:“生而有灭,灭后而生,此乃自然现象。”“噢!”伊科愚把碎片拿出来说:“您的茶杯死期到了。” 31.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命题。然而战国末期的哲学家公孙龙则巧妙地论证了这个命题。 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则是指马的颜色,颜色当然不能说等同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能等同于马了。如果一个人要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行,而如果一个人要买白马,那就不是任何马都行,必须是白色的马了,由此可见,白马非马也。 公孙龙这一论证的合理性在于,他看到了“白马”和“马”是不同的概念,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差别,不应互相混淆。但由于他过分夸大这种差别性,而看不见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这一命题也就成了形而上学诡辩论的代表。 32.谁不存在 有一次,叔本华与哥德谈到光。叔本华说,太阳系是我们的表象,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光,光就不存在。歌德却对他说:“不,如果光没有照耀到您,您就不存在。” 33.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吗 费尔巴哈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形象而诙谐的批评。 他说:“如果小猫所看到的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这是因为小猫不愿为了爱唯心主义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的爱是只是痛苦。 34.上帝死了 德国哲学家尼采从不信上帝,他曾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写道:“你听到狂人的故事吗?他大白天打着灯笼,满世界地寻找上帝,上帝怕是象小孩一样迷路了吧?上帝怕是躲藏起来了吧?上帝怕是害怕我们吧?上帝怕是远航了吧?上帝怕是搬家到别处去了吧? 而狂人却满脸严肃正经:“你们知道上帝在哪里吗?我告诉你们吧,上帝死了!是我们杀了他……” 35.庄周梦蝶 夏季里的一日,庄子躺在花园的大树下,不知不觉昏昏面睡。他梦见自己变为一只美丽的彩蝶,自由自在于花间翩翩起舞。当他梦醒时,发现自己原来并非蝴蝶,不禁自问道:“究竟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好! 为文理融合而努力; 为学科交叉而努力; 更为缩短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而努力, 那怕这只是一瞬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
||
Julian ![]() 发表文章数: 44 |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曾经说过,知识越是渊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有人曾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 他答道:“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知识范围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 上面的大部分都看过,不过楼主放在一起贴出来,看起来也很有意思. 上面的引用可以说是作为谦虚的思维之一.但这只是很简单的类比.其实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一定不是圆形,而是不规则形,而且还存在相互独立不连通的部分,因此与未知知识的接触周长总和比单纯的圆形要大得多.而且这只是在二维下思维的想象.
|
||
littlebird ![]() 发表文章数: 658 |
石头存在的依据 有一次,哲学家风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这位朋友一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朋友马上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提出了疑问:“我刚才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那么这块被我踢了一脚的石头是否存在呢?”,贝克莱略加思索后说道:“当你的脚感觉到痛了,石头就是存在的;而如果你的脚没有感觉到痛,石头当然就不存在。”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好! 为文理融合而努力; 为学科交叉而努力; 更为缩短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而努力, 那怕这只是一瞬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
||
Julian ![]() 发表文章数: 44 |
对于石头存在的问题,我再举个例子吧.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地球以外的生物甚至是智慧生物,那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物呢?其实外星生物和我们的关系就和这石头跟这位贝克莱的朋友一样.如果我们发现外星生物,那我们就说存在,否则就只能说不存在.而石头使贝克莱的朋友感到痛,那石头对于贝克莱的朋友是存在的,否则贝克莱的朋友就只能认为不存在.对于事物的表象,更应该说表现,我们才能认为其存在,而没有感知的,那我们就无法确认其存在.如果将没有感知的事物当作存在,那无形于认为外星人或者神之类是存在的,那造成的结果是,我们无论产生什么幻想事物都是存在的.所以判断存在,感知一定是条件之一.但感知并不一定是直接的,而人也不可能只靠五感就可以完全感知所有事物,所以必须凭借其他工具间接感知,这些工具不仅仅是仪器,还包括语言,逻辑等抽象事物. 还有这个也很有意思. 谁不存在 有一次,叔本华与哥德谈到光。叔本华说,太阳系是我们的表象,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光,光就不存在。歌德却对他说:“不,如果光没有照耀到您,您就不存在。” 其实有点玩弄词语的感觉,不过哲学本身是建立在逻辑上,其必然会"玩弄"词语和概念的.如果使他们的意思讲明白就是:叔本华-光不存在我的感觉里,歌德-您没有存在在光下.但这些意思并不完整,前者只是对自己而言,而后者是对"光"而言.
|
||
littlebird ![]() 发表文章数: 658 |
我们讨论一下.悬崖这幅漫画还有这篇石头幽默与贝克莱的哲学观并不矛盾.因为贝克莱没有否定"存在",只是否认"物质",但究竟什么是物质?他认为"物质"概念很"虚",你说石头很硬,就是物质?但这是什么物质?原子,夸克.....,无穷尽下去,搞不清." 贝克莱"石头硬"是一种大脑的感觉,代表了一种"存在",但人们怎么可以武断地说:石头就是物质?所以贝克莱高声叫出:石头只是一种"存在",与被感知等价的"存在". 他主要是为了消除"物质"这一无用的概念.他的意思是在说,那石头的确是"存在",但不能称为与意识无关的物质,相反这种"存在"是要能被意识的.然后推出,存在就是被感知. 意识与石头的"存在"的联系建立起来了. 我的天,好难绕啊,呵呵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好! 为文理融合而努力; 为学科交叉而努力; 更为缩短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而努力, 那怕这只是一瞬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
||
Julian ![]() 发表文章数: 44 |
看来我和littlebird对存在产生共识了. 其实探索世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存在",所以我是这么重复和强调这个词,我们所有的讨论都建立在"存在"的基础上.如果连"存在"都无法达到共识,那就不可能再继续讨论下去. 对于"存在"并不只限于物质. 思想,语言,文字,概念,逻辑,规律这些抽象的事物都是"存在". 其实"物质"是为了与"思想"区分开来的一个概念.但"思想"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性的概念,因此,在区分"思想"与"物质"的同时也将"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 应该来说是后者先于前者.对于"非自己"的可以说都是"物质",这里可使用"智能"的辩论.对于自己,其他人是否也存在"思想"呢,还是说其他人的表现很像有"思想",而仅仅看起来是有"思想"呢? 其他人存在"思想",存在"自我意识"各位都很轻松就可以判断,但如果需要严格的证明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是"自我意识"也是人脑中一个很复杂的功能.它将个人和其他事物包括其他人分开.当手被刺,我便感觉痛,然后躲开,这时我便可以判断手是"我"的,而不是其他人的.而对于没有"自我意识"的动物而言,当被刺痛,它也会躲开,但它并不会产生是"我"痛的信息.当它将痛和某事物联系起来,只要该事物发生,即使没有针对它,它也会躲避.而拥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主要是人),当与刺痛相关的事物发生时,它就会运用"自我意识"判断该事物是否针对自己,如果是则躲避,不是就可以不用躲避而做其他的行为. 就因为这个"自我意识","我"无法确认其他人的"自我"存在. 除了"自我意识"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都是十几甚至几十年所积累的,这也是区别自己与其他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之所以为"我"而不是"你",因为"你"没有"我"的经历,反过来也一样.但因为"你"没有"我"的经历,"我"也没有"你"的经历,双方又不能像电脑直接复制,于是"我"又如何知道"你"是否有"你"的经历? 在上面两点就可以看到证明其他人是存在"思想"的难度. 在无法进一步探讨的情况下,信仰便起作用. (注:这"信仰"并不是宗教的信仰,而是对某种主张和看法的极度相信) 我们都相信其他人都是具有"思想"的, 而且大部分(包括我)也是深信不疑. 那是什么令我们相信的. 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感知其他人的表现(行为和语言),并与自己做出比较得出的.简单就是"以己度人". 其实这也是图灵试验的对人版本. 这里再说"物质"和"思想"的关系. 在最上面,我已经说到, 对于个人以外的都是"物质", 而"思想"是自己而言的, 我们就会思考和研究, 为什么我以外的"物质", 主要是其他人, 也会存在与"我"很相像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也只能从物质下手, 从脑电波,脑中的化学物以及神经细胞进行研究. 在慢慢知道其他人的"思想"行为是脑内物质的活动时, 我们也会同时将自己代入这些知识里, 这不仅是验证知识, 同时也根据这些知识使自己的表现能使自己有利.在不断的研究下, "物质"和"思想"的关系就会越来越清晰, 那我们就越容易掌握自己的"思想". 以上只是我临时所想,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请指出,或者可以进行相关讨论.本来可以另开一帖,但因为我的想法与回littlebird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没有分出来, 如果有兴趣继续讨论, 可以将其分出来在进行.
|
||
gage ![]() 发表文章数: 466 |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曾经说过,知识越是渊博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之不足。有人曾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 他答道:“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知识范围越多,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 上面的大部分都看过,不过楼主放在一起贴出来,看起来也很有意思. 上面的引用可以说是作为谦虚的思维之一.但这只是很简单的类比.其实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一定不是圆形,而是不规则形,而且还存在相互独立不连通的部分,因此与未知知识的接触周长总和比单纯的圆形要大得多.而且这只是在二维下思维的想象. ------------- 说不定边界是分形,周长为无穷大。 又或者那个圆周不是画在平面上,而是球面上的圆周,因而越过赤道后周长又逐渐减小。 ........................ 繁星满目的夜晚,我举头四望,却发现众星都离我远去。 一只小小的温度计,却透露了宇宙那无比的寒冷和荒凉。 多普勒说,你们都是红眼病。 阿基米德说,给个支点,你就要和整个地球上的人抬杠。
|
||
gage ![]() 发表文章数: 466 |
比较 1. 贝克莱的石头逻辑 2.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可以看出,贝克莱的狡辩可以归结为“偶是万物的尺度”。 繁星满目的夜晚,我举头四望,却发现众星都离我远去。 一只小小的温度计,却透露了宇宙那无比的寒冷和荒凉。 多普勒说,你们都是红眼病。 阿基米德说,给个支点,你就要和整个地球上的人抬杠。
|
||
gage ![]() 发表文章数: 466 |
.生与死的哲学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对生与死的论述却不使人感到沉重。他说道:“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是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 ========================== 又想起了贫下中农阿Q先生。 不知道如果割伊一刀,伊会怎么想。 繁星满目的夜晚,我举头四望,却发现众星都离我远去。 一只小小的温度计,却透露了宇宙那无比的寒冷和荒凉。 多普勒说,你们都是红眼病。 阿基米德说,给个支点,你就要和整个地球上的人抬杠。
|
||
littlebird ![]() 发表文章数: 658 |
生与死,我这几年一直也思考这一问题,因为我本人也是在生与死的边缘存在的人,但我没有去"午后闲谈"那边去谈这一问题,因为那里这几天比较沉重,所以在这里谈比较适宜,呵呵:),只有当一人处于生死边缘的时候,他才会对生命的价值有更深的体验. 我很欣赏海伦凯勒,艾米莉狄金森,她们对于生死问题的豁达确实是使人钦佩! 我们都在行走, 日出日落,看着远方的帆船,看着孩子们骑着车在田野上欢笑,回家原来是那样好! 为文理融合而努力; 为学科交叉而努力; 更为缩短心灵与心灵的距离而努力, 那怕这只是一瞬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
||
Julian ![]() 发表文章数: 44 |
我以前也一直在寻找生死问题, 在思想斗争中甚至还作出轻生的行为, 不过在潜意识所引发的巨大恐怖下, 我将自己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我那时应该死而没死, 自此以后我感觉现在的生命是多出来的. 但真正脱离生死问题并不是那次死亡经历, 而是亲人的爱, 在一个事件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存在对于亲人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我的生死也同时影响到我亲人的生死. 在这契机下, 我心中便产生了极大的精神支柱. 而我所说的稳定性问题是在这些事情之后才想到的, 所以如果心灵没有得到平静时, 思想也会容易混乱, 往往没有看到可以看到但自己不想看的事. 思维也容易比较狭窄. 这些并不是与其他人的比较, 而是与自己的比较. 所以存在较强的精神支柱也可以说是人能坚定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前提. 但较强的精神支柱的建立往往存在许多偶然因素, 没有经历过的人也是很难理解的事. 而海伦凯勒,艾米莉狄金森等对对于生死问题豁达的人也必然经历了他们很重要的事, 事后产生了强大精神支柱. 当然某个契机只是一个关键点, 但如果本人没有特定的认识, 即使其他人的契机在这人身上出现也并不一定产生. 这也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特点(包括脑内结构,知识和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再说点有趣的吧 赫拉克利特曾这样说道:“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象一只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这个比较是不完整的, "最智慧的人"是人自己比较出来的, 而"神"的"智慧、美丽"也是用"神"的标准, 而人不可能使用"神"的标准, 在自己的标准下不一定会的出"更智慧、美丽"的评价, 有可能出现"丑陋", 就像猴子看人也不一定是"智慧、美丽"的一样. 而关于乌龟与飞毛腿阿基里斯的悖论 巴门尼德编出这个悖论, 用来嘲笑"数学派"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的"1>0.999..., 1-0.999...>0"思想. 然后, 他又用这个悖论, 嘲笑他的学生芝诺的"1=0.999..., 但1-0.999...>0"思想. 最后, 芝诺用这个悖论, 反过来嘲笑巴门尼德的"1-0.999...=0, 或1-0.999...>0"思想. 鸡与蛋的两难困境 在哲学上是一个难题, 但在生物学上却很简单, 因为变异主要发生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而精子和卵子来自始祖鸡, 然后结合之后就成了鸡. 而问题变成两个分支, 一个是这蛋的命名, 到底是以生下蛋的始祖鸡命名还是一孵化出的鸡来命名, 因为命名问题成为鸡先还是蛋先的标准.另一个是“谷堆辩”与“秃头辩”, 始祖鸡变异了一点不能称为鸡,再变异了一点也还是不能称为鸡, 变异一点一点进行, 那什么时候的变异才是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