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Changhai Lu's Homepag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 前一篇主题:刑法之死刑:75岁减免死刑 ::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回复 | 刷新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人们在表达自己或评论别人时,经常会有“真诚的”“真心实意”“真情实感””我的真实欲望”“你的真正想法”等说法。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说的与听的基本上都能明白这些词语所对应的情形是什么,也就是说,明白这些词语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可假如真有较真的人问:你这样说的含义是什么呀,怎么来定义这些概念呢。我们却往往无法清晰的表达明白了。因为这些词语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含糊性,是无法用同样含糊的自然语言来描述清楚的。

本系列贴,就是试图对这些概念做更精确的描述,并以此为线索来梳理总结自己这两年的学习。假如可能,还想碰一碰自由意识那个被哲学家玩弄于鼓掌之中的概念。

不过,尽管我会在本系列贴力求自己客观表达我所读到的实验以及各学科的基本原理,但对实验意义的理解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上,不可避免的融进了个人认知上的烙印;并且可能在大胆推广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时未明确说明(而这些关系是我的理解总结而非阅读所得)。因而,请感兴趣的网友保持自己的判断力。

一,神经元

在神经元层次,重要的概念是:激发几率、自激发、易化和抑制、耦合强度、神经元特性函数。

自激发,指的是神经元在上一个神经元或感应器的刺激下,自激发出一个尖峰脉冲,并传往轴突。神经元的某段自激发出尖峰脉冲后,失活的特征时间约2ms,脉冲传播速度是20-150米/秒。

激发几率,指的是当某个神经元树突在一段时间或空间内受到外界刺激,导致该神经元激活的可能性。

易化和抑制,指的是神经元有2类,一类的作用是提高下一个神经元的激发几率,另一类是降低下一个神经元的激发几率。

耦合强度,指的是某个神经元被上一个神经元激活的几率值;并且假如该神经元被激活,在一定的时间内,它会更易被同一个神经元激活,对应其耦合强度增加。相应的,假如该神经元长时间未被激发,则耦合强度会自动下降。

神经元特性函数,指的是当某个神经元的树突接受多个神经元轴突脉冲的刺激时,随着输入脉冲频率的改变,该神经元自身脉冲频率的改变。我没有看到有实验测量这个函数关系是什么(只有自变量负无穷至无穷下的S型这样的假定),我猜测它是0-500区间内的S型,理由以后会给出。

在这些基本概念中,没有常见教科书里“阀值”那个概念,因为系统的确定性模型被概率性模型取代,阀值即几率极低激发状态时,自变量对应值的近似。

二,神经网络

动物的神经网络里,脊髓里的侧枝抑制模型较简单,而眼睛里的侧枝抑制模型较复杂。不过,本质上它们是同一种模型。除此外,我没有查到有坚实实验基础的神经网络模型。

而人工神经网络中,有很多网络模型以及算法,但都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还是研究的比较多的2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即前馈网络与全互联反馈网络。因为它们已经能够揭示出很多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不需要更复杂的网络模型来说明。

前馈网络是指某一层的神经元无互联并只接受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入,而它们的输出只输入到下一层。前馈网络的特点是,假如无外界输入,那么它的稳定态是0。假如有外界输入,那么网络的稳定态只有一个并且与外界输入值有关(无导师训练)。动物神经网络的上下特异神经通路,即可用前馈网络来模拟。

全互联反馈网络(Hopfied网络)指某个神经元除了没有自反馈外,它输出到所有其他神经元,并接受所有其他神经元的输入。其第一个特点是,Hopfied网络的稳定态在二阶近似下由网络自身确定并有多个,与外界输入无关。第二个特点是,调整正反馈与负反馈神经元的比率,Hopfied网络有可能进入自组织自激发的混沌状态。此时,即便没有外界输入,Hopfied网络也将自激发并输出类似随机的信号。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Hopfied网络会有基点频率,也就是说,当网络处于宏观稳定状态时,他有一个不为零的基本频率震荡模式。第四点,当直接输出到外界的神经元数量较小时,Hopfied网络在保证输出值不变前提下,其本身可以对应不同状态。

Hopfied网络的第一个特点,可以模拟记忆。并且更有意思的是,由于Hopfied网络的稳定态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决定的,外界只是起到一个赋值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吸引域(这保证了记忆内容提出的时,提示信息的模糊性以及提出信息的准确性这一矛盾);因而可以推出,随着记忆数量的增加,记忆能力也会越来越快,直到网络自身容量因素开始产生影响而变慢。这个变化曲线是S型,正好和记忆的实验数据吻合。

Hopfied网络第二个特点,可以来模拟思维以及想象,这个问题以后再谈。

Hopfied网络第三个特点,可以模拟习惯。

Hopfied网络第四个特点,可以模拟人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其局限性。(以上这四个特点的模拟,更多是我的个人看法)。

三,S型与系统

在生态系统、种群数量变化、动物学习、公司规模发展、社会规模发展、等众多领域,现在都发现了大量随自变量S型变化的曲线,究其原因,这些复杂系统都涉及到了正反馈与负反馈。可以这样说,只要存在正负反馈的网络系统,并且随着自变量的增加,正负反馈中和后变化趋势是增加极值再减少,那么很多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都是S。在电路分析中,这是基本常识,我们的自激正弦波系统,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只是不同的领域,起到正负反馈作用的因素以及机制会不同,而这正是各个领域自己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另外,系统存在反馈,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形成回路,无论用什么方式,这个回路必定存在。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回路与反馈,将是多么重要的概念。

发表时间: 2011-04-19, 00:48:36 >> 察看个人资料

dfj


发表文章数: 282
内力值: 217/217
贡献度: 1155
人气: 16
武功等级:
太极剑法 (第三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很好的知识帖 期待下文

发表时间: 2011-04-20, 08:51:48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四,动机、欲望、偏好

在心理学中,引进动机这个概念是个很自然的过程,既有直觉与经验的因素,也是认知深入下模型发展的需要,尽管它现在有点被滥用。一般来说,在应激反应S-R模型中,我们是把实验对象-比如小白鼠-看做黑箱,刺激S与行为R看做输入与输出。假如能用一个中间量A来衔接小白鼠对不同刺激Sn以及输出行为Rn,形成一种Sn-A-Rn模式,那么A将是有用的并成为这些刺激与行为的一种解释,尽管它可能只是研究者为了方便而引进的虚拟变量。在这个例子中,这个A就是动机,当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动机这个概念有生理基础,并不是个虚拟变量。

不过,尽管动机这个概念有生理基础,但却是不易测量的。原因之一是,当我们把实验对象看做黑箱时,我们无法测量动机,只能通过测量S与R来推测假定动机;原因之二是,当我们深入到动机的生理基础,比如神经元层次,即便能够测量神经元特性,可由于动机与神经网络特性整体有关,我们只能去演绎推理,由于非线性效应,即便我们能够得出与某动机相对应的网络结构是什么,这个演绎推理也无法准确得到神经网络的状态。原因之三是,在神经网络层次,我们无法成功的剥离出与某个动机相对应的神经网络,因而测量无法进行。

上述三个理由,一与二是原则性的,三是技术性的。不管怎样,当前动机这个中间量的变化还是靠直觉与洞察,作为假定赋予理论中,不能直接测量。

显然,并非所有的S-R应激反应都能赋予一个动机,比如膝跳反射,因为简单,就没有动机。同样,过于复杂的行为,比如思考(这可能会有争议,就那么个意思,权当举例吧),在应激与行为之间,无法赋予单个动机;或者说,即便强行赋予多个动机,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因而无需赋予动机。

在能够赋予动机的S-R行为中,常见的有欲望、情绪、意愿等。只是需要注意,由于动机概念的不易界定,是心理学领域里的一个口水话题,没有统一定义与标准的。

现在转换一下角度,把动机看做基本实在量而非引进的虚拟中间量(由于存在动机的生理基础,这样做是合理的),那么,S-R过程就可看做S与A相作用并激发R的过程。按照这个模式,也可能存在S与A作用而没有激发R的可能;也有A自激发(只要A是能够自激发的,当然这需要界定)来激活R行为的可能。至此,动机这个概念获得了独立性,它与S和R的关系也转换为概率性的。

(待续)

发表时间: 2011-04-20, 20:41:39 >> 察看个人资料

快刀浪子


发表文章数: 216
内力值: 192/192
贡献度: 721
人气: 303
武功等级:
逍遥拳 (第七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大漠孤狼兄现在很关心神经网络这个主题啊

发表时间: 2011-04-21, 00:33:30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现在,让我们扩大R的范围,不再是小白鼠那样可明显观察的走迷宫或压杆动作。显然,对于人类来说,动作、语言、表情、都可看作行为。为了界定动机,还要加入一个原则上可观察的明显特征,生理变化,包括心跳、呼吸、汗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分泌等。

至此,梳理总结出动机的特征为:

1,动机的生理基础是一个足够复杂但又原则上能够独立运作并可用一个变量有效近似描述其宏观状态的神经网络。
2,动机可单独或在外界S刺激下,有可能激活动作、语言,表情,其可能性依次增强,并总是伴随足够强烈的生理变化。

这2个特征,可以把呼吸系统、心跳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较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排除在动机外(在我们的经验中也不会把这些看做动机),亦可把思维、想象、推理、等更为复杂神经网络系统排除在外。因为后者并不总是伴随足够强烈的生理变化,也很难用一个变量就有效描述。

根据这些特征,能够称为动机的概念所对应的神经中枢,多定位于间脑、边缘系统、前额叶眼额皮层。一般来说,自然语言中的欲望多对应于间脑处与动机有关的神经中枢,而情绪多对应于边缘系统、意愿多指前额叶联络皮层的。不过,这些概念的命名并不那么统一,比如权力欲,金钱欲,这些更多是后天习得的欲望,跨度非常大,甚至与前额叶都有关联。总之,可以笼统的说,自下而上,各种动机所对应的神经网络越来越复杂。

欲望中,性欲与食(水)欲的生理基础研究勉强可算入门,特征是多路反馈与控制,既有神经系统的也有内分泌系统的,而每一路反馈与控制都有自己的特征响应尺度与范围。因与主题关联不大,这里就不展开了。

心理学里,偏好是定义在具体动机,比如食欲之下的一个概念。比如,在食欲驱使下,个体会在面包与烤肠之间做出选择(限定只能选一样),这就是偏好。心理学中,把个体不同动机的权重,比如某个人好色还是好吃,称为个性,这里可以看出心理学命名受日常语言影响之大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中把这2种情形都称为偏好并且不加界定。比如对食物的偏好,对衣服的偏好,对美女的偏好等。

偏好只是对食物品种的选择,而食物的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尽管个体对面包与烤肠之间有所偏好,可通过调配数量,则能获得同样的满足感。那么就可以说这2种不同数量的食物在满足感上是无差异的。显然,满足感也需要一个神经网络与其对应。假如不那么严格的话,这个满足感可看做高兴所对应的神经中枢(可以这么说,对于人类来说,极大多数满足感是由高兴程度来衡量的)。

更重要的是无差异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只要有了无差异这样的平衡状态,总可以引进一个状态量,让它成为对某物偏好程度与某物数量的函数。这个状态量在心理学与经济学中都叫效用,也不知道谁抄袭谁的。

有了效用这个概念,就可以衡量食欲下所有一定数量食物的效用了。同样,因为满足感的唯一性(由上所述,这在极大范围内成立),具体不同的动机下的效用亦可比较。如此看来,经济学不区分偏好的层次问题,也是有道理的。

发表时间: 2011-04-21, 00:51:21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呵呵,本来是想为社会问题锻剑,结果发现这方面也挺有意思的,总结一下,也算做个了结。

发表时间: 2011-04-21, 23:14:25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五,先天后天之争

心理学家在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之间的争论已有百年,风潮几经变幻。其中一少些心理学家是坚定的遗传派,比如詹姆士;一少部分是坚定的习得派,比如桑代克;更多是跟风者,哪派有了较坚实的进展,便一拥而上,犹如风中芦苇,摆动幅度很大。这些心理学家自己提供的现象,当然也在心理学研究范围内。

当前心理学家则成熟多了,基本上已经承认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上,先天与习得情形都有。并从遗传与习得对神经元突触联结影响的角度,用更精确的语言,提出了三种机制:基因编码、神经网络自激联结与外界(以皮肤为界)影响。

基因编码体现的是遗传信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现在一般认为,脑壳的容积以及神经元的数量,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分化形成与其在大脑中的位置分布,神经元突触的大体走向,以及部分神经网络核团的突触联结等,都是由遗传决定,编码在基因中,是演化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神经网络自激联结指的是,由基因直接编码突触联结而形成的那些最初疏散的神经网络,在体内与效应器和感受器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反馈回路,这个系统由于基点频率的存在,即便没有外界(皮肤为界)信息刺激,也能自激发。从而使神经网络自身的突触联结范围增多并导致系统更加稳定完善,也导致彼此靠近的2个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经网络发生初步联系。这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外界影响机制当然就是在外界环境各种信息的影响下,形成新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经网络以及相对独立的神经网络之间发展出新的联系的过程,也就俗语中的学习。这是现代习性学研究的范畴,大体包括行为生态学与认知习性学等。

对于人类来说,受基因编码与神经网络自激联结的影响,孩子出生后的个性已经初步形成,假如外界没有过于强行的干预,则性格也会顺其自然而生。看来俗话中的“三岁带着吃老的食”还真是有些道理的。不过,对于人们最关心的各种智力问题,则基本上不受遗传影响(但由于个性与性格的因素,会对适合的职业产生影响),当前看来“天才学说”是没有道理的,天才是后天教育与训练的结果。对于人类来说,大部分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生长与发育,并及时接受各种适量教育,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并且,营养与教育对智力的影响也是S型,有一个最适合范围,过多并没有显著提高。

由于神经网络自激发的存在,学习与训练的效果也不是强度越大越好。反而是强度适中,然后利用大脑的自激发自组织,把知识自动分类组合,效果更佳。记得好像是罗素,他学习就是注意资料的精准性,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过于冥思苦想,经常问题在一段时间后突然就想通理顺了。这是会用脑呀,也和当前神经心理学的结论暗合。这方法我一直在用,自我感觉良好。

发表时间: 2011-04-23, 04:13:56 >> 察看个人资料

lifubo


发表文章数: 522
内力值: 273/273
贡献度: 6264
人气: 2863
武功等级:
深不可测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不过,对于人们最关心的各种智力问题,则基本上不受遗传影响(但由于个性与性格的因素,会对适合的职业产生影响),当前看来“天才学说”是没有道理的,天才是后天教育与训练的结果。对于人类来说,大部分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生长与发育,并及时接受各种适量教育,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
刚好相反。智力基本上是遗传的,后天训练影响甚微。至于“大部分孩子。。。智力都能充分发展”,只能说明大多数孩子的智力相差都不大,这不正好是智力正态分布的推论吗?随机给你一个孩子,你能训练他10岁学会微积分?陶哲轩7岁就学会微积分了。有人说下棋可以训练、提高人的智力,其实,是因为只有智力较高的人下棋才下得好,或者说笨蛋下棋下不好,而不是说一个人因为棋没下好结果变成了笨蛋。

发表时间: 2011-04-23, 09:04:20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六,神经系统整体描述

人类是演化的产物,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上也留下了演化的痕迹。从生理学上看,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层次与结构,并且各层次之间在衔接上有大量的换元现象。

以触觉为例,自皮肤的触觉感受器开始,触觉输入神经元投射到脊髓的相应中转感觉神经元A1,A1横向连接A2系统(脊髓触觉中枢)与A3神经元连接,A3神经元轴突投射回皮肤或肌肉的效应器,这里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而A1换元后的神经元轴突上行投射到脑干部位B1系统,B1系统(脑干触觉感觉核团)通过B2系统(网状结构)与B3系统(脑干运动核团)有横向联结,而B3系统有输出神经元下行投射到A3中。这样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同样,B1系统换元后轴突投射系统C1(间脑触觉感觉核团),C1横向连接C2系统(上下丘脑与边缘系统等诸神经中枢),再联结到C3(间脑运动核团),C3系统输出神经元下行到B3-A3系统中,这样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最后,C1系统换元上行投射到大脑皮层的D1(触觉感觉区),横向联结D2至D3(运动区),D3下行投射到C3-B3-A3,这样又形成了一个完整反射弧。

另外,A2投射到B2,B2换元投射到C2,C2换元投射到D2,信息经过D2处理后又一路下行,D2-C2-B2-A2。

对于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输入换元情况类似,只是没有脊髓这一项共三级换元。

借用以上同样符号,对于视觉来说,随着B1-C1-D1换元,处理信息能力越来越强。实验中已经发现,即便D1部分出现故障,C1部分也能处理一些信息形成视觉图像并被大脑皮层感知,只是这个人意识上并不知道自己能够看到图像,还认为自己是在猜测。按照生理结构可以推定,即便D1、C1都被破坏掉,那么B1也应能感知一些光的基本信息(尽管意识上他可能并不知道),比如明暗变化等。只是,我并没有查到有这方面的直接实验结果。那个灯光对人的睡眠周期影响实验,最多只是侧面信息,并不能唯一确定B1的功能范围。

在人的内感觉神经系统(以皮肤为界)上,感受器检测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转换成电信号后也是经过类似的换元过程,最终投射到大脑皮层中,而输出部分则是交感副交感系统,起始于间脑或脑干部位,逐级换元下行到人体内的效应器(肌肉,腺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回路与自反馈。大脑皮层并没有专门的区域负责控制,因而我们尽管能够有意识的控制呼吸(但却无法把自己憋死),可却不能直接控制心跳节律,更无法控制是否出汗与肾上腺是否分泌。同样,由于生理部位的接近,动机总是会伴随一定的生理变化。

在内分泌系统上,由于很多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与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其实是一种或类似东西,而在脑干与间脑有很多特殊神经元是激素的靶细胞(前额叶眼额皮层也有少量这样的神经元),因而动机与内分泌系统息息相关。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说一些人好搞煽情来刺激听众的肾上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辩论。实在是人就是这样长了个肾上腺的动物,既然有总会有人去刺激的。对于这种情形只能面对,并寻求解决之道,回避或抨击于事无补。

接下来表达一下我对意识以及自我意识的个人看法。首先根据心理学的定义,意识是一种超过300ms的较稳定心理状态。

形成意识的神经网络可以这样实现:

1,在体外构成回路。比如某个神经中枢A,它通过效应器接受外界的信号刺激,经输入神经元输入A处理后,通过输出神经元输出到效应器,效应器对外界环境产生的影响又被效应器感受到,并输入到A,这时似乎就可以说A意识到了外界环境信息并作出回应了(呵呵,这点会有很大争议,砸板砖时轻点)。

2,假如有神经中枢B,它接受神经中枢A的输出,信息经B处理后反馈到A后,结果又输入到A。那么就可以说B意识到了A的存在并对A作出回应。

3,这样无限退行,那么就可以说下一级系统意识到上一级系统存在,并能对这存在产生反应。

那么自我意识呢,肯定无法靠这种无限退行来实现,只有自身反馈才有可能。比如,假如系统A的输出经过B延迟,又输出到自己输入端。系统A就有可能意识到自己上一时刻的状态。这有理论基础,比如互联反馈网络中,只要调配好输出神经元的数量,就能做到输出状态与网络自身存在的稳定状态一一对应。问题在于,有没有生理基础。

我曾在一本书中看到,海马就是那个B,可这种说法没有看到过第二次,并且回去找这种说法时也没有找到是那本书。这里只是提一下,不要当成定论。

发表时间: 2011-04-23, 22:29:43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至于“大部分孩子。。。智力都能充分发展”,只能说明大多数孩子的智力相差都不大,
::这不正好是智力正态分布的推论吗?

那种说法主要是从基因角度来看,是否基因会直接编码决定与智力有关的神经元突触联结。由于智力大都涉及大脑皮层尤其前额叶联络皮层,而在这一级上,基本不存在有关突触联结的基因编码。理由是信息量太大,现有基因数无法保证那么大的信息量。

至于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的比例,以及神经元的轴突走向,是靠基因来编码,但对智力的最终结果影响不大。智力的正态分布是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是积累的结果,比如性格(有毅力),机遇(遇名师或家庭影响),爱好等。

::随机给你一个孩子,你能训练他10岁学会微积分?陶哲轩7岁就学会微积分了。

陶哲轩的例子,样本太少,不足以肯定智力的遗传影响因素有多大。

发表时间: 2011-04-23, 22:51:04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随机给你一个孩子,你能训练他10岁学会微积分?陶哲轩7岁就学会微积分了。

陶哲轩的例子,样本太少,不足以肯定智力的遗传影响因素有多大。

=====

这个问题我又想了一下,我的那种说法不合适。

陶哲轩的例子,即便有足够多的样本,也无法区别到底哪个因素占有更大比重,除非能有更精细的实验方法来鉴别。

=====

我前面帖子有2个地方没有说清,现在补一下,不另外开贴展开了。

1,满足感可用效用来衡量,一般是S型;与快乐程度关系是对时间的导数,快乐随自变量呈单峰曲线形式。

2,意识具有“主动”特征,这可用相应神经网络的某种特殊自激发来实现。

发表时间: 2011-04-24, 19:45:53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七,撒谎、扯淡、与动机伪装

应该说,有意识的主动性与认知的主动性,在心理学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界定。前几节的梳理虽然提供了一些特性,可其中缺少很多必要的环节与细节,推理并不牢靠。在我接触到的资料里,要么是在神经网络层次小心翼翼的推测有意识的定位,要么心理学层次把有意识作为假定,谈论上一层现象。对于有意识自身,涉及很少。所以,这节并不从神经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层次来谈论这个概念。而是更多靠我们的经验与直觉来探讨梳理,只是在涉及偏好伪装时,把偏好概念用前面的梳理精确化。

有意识作为假定时,赋予它特征有:主动性、选择性。至于为什么它会有主动性与选择性,不去管它。

撒谎,必然涉及到一个真实问题。那么什么是真实呢。可以这样假定,假如某人对某事物有某种被自己认可的认知,形成一种看法,那么这个看法就是真实的(对应于这个人),尽管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对应那个事物本身)。显然,这个真实的看法只有那个人自己才知道,别人一般是无法获知的。

如实表达与撒谎就可以这样界定。假如某人把这个真实的看法如实的表达(语言或文字)出来,那么就是如实表达;假如他有意识的表达出与真实看法并不相同的另外一种看法,那就是撒谎。

撒谎有这样的特征,1,他有一个自己认可的真实想法。2,他有能力构建出(至于为什么有能力不去管它)一个与自己真实想法不同的想法。3,在某种动机下,他把这另一个想法表达出来了。

撒谎与委婉不同,委婉是提示性或暗示性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属于真实表达的弱形式。

撒谎与扯淡不同,扯淡是某人对某事物并没有一个自己认可的真实看法,但在某种动机下,随意发表对某事物的看法。扯淡的人并不在乎事物到底对应什么,也不在乎自己这些说法真实如否,只在乎表达带来的快感。

撒谎当然更与沉默不同,沉默是不敢或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或者虚假看法。从是否表达角度角度看,一个人的选择只能是、沉默、撒谎、真实表达、扯淡。

呵呵,以上说法有点绕并像是循环论证,极不严谨,这是这类问题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下面转到动机与偏好伪装上。

真实动机,指的是某个人自激发或受外界刺激,从而真正具有的动机。这个动机的真实性是由动机的特性(第四节提到)来确认并保证。假如真实动机已经被这个人有意识认知到,那么就可以说该人已经知道自己的真实动机。由于真实动机即便没有行为与语言,也会有少量的表情与足够强烈的生理变化。显然,这里并没有假定所有的动机都能被自己有意识认知并知道。

动机伪装,指的是此刻某人并非真实具有该动机,但不排除此人此前曾经有过并认知过从而有意识的知道并把这种状态储存在记忆里,从而伪装表现出的一种虚假状态。动机伪装最大特点是并不伴随与相应真实动机所对应的生理变化,表情也无法做到与真实动机的一样自然。不过,一般来说,外人推测动机真实如否很困难,准确度与经验与熟悉度有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甚至不可能判定。

发表时间: 2011-04-24, 23:50:58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八,偏好伪装的微观机制

在进食过程中,随着进食的数量增加,我们的食欲会逐渐降低,而我们的满足感也就是效用会逐渐增加,当到一定程度时,比如胃容量最大时,我们就停止了进食。在这个区间范围内,效用与数量的关系一般是S型。假如此时有人强迫某人继续进食,那么,满足感不会继续增加反而减少,因为进食引起胃部不适的痛苦降低了综合满足感。也就是说,对于食欲,满足感最大时有个对应的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则满足感会减少。

对于金钱欲与权力欲,基于这些欲望自身,一般没有一个有效的负反馈机制,从而当数量超过某个数值后,效用降低。除非基于另外的动机,比如安全因素才有可能。假如任何人可以从国库拿任意数量的钱,但再回去的路上有可能被打劫杀死,被打劫杀死的可能性与拿走的钱数量正相关。那么考虑到被打劫的风险与对死亡的恐惧(对于爱财不要命的以及并没有意识到有可能有打劫的不适用),某个人的满足感就有可能在某个数值上达到最大值。中国的官一代与富一代通常低调,不像官二代富二代那样显摆,这方面也有一些关系。

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会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机,对于不同的事物,这些动机大部分会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综合结果就是,针对特定的事物,这个人可能会有一个最高效用。

在偏好隐瞒的分析框架里,假定这个最高效用(对某特定事物的个人看法)一定存在,并且对应于这个人的内在偏好效用。

公开偏好,则是这个人在公开表达自己对事物看法时,所表达出来的观点。它也会对应一种效用,但不要求必定是单峰值函数。

偏好隐瞒,则定义为如果公开偏好与内在偏好不一致,则该人处于偏好隐瞒状态。

由于涉及到了个人把内在偏好表达为公开偏好过程,引进一个与表达欲相对应的表达效用,也是单峰值函数。这点与我们的经验是相符的。人类的表现欲通常很强烈,有事不说憋得那是相当难受啊。在分析框架中,假定这个表达效用与内在偏好效用相同时具有最大效用(也就是说,不考虑扯淡情形),也是单峰值函数。

人们为什么要偏好隐含,这也包含了很多动机,比如:1,无意识的从众心理。2,有意识的讨好公众,得到公众的认可,从而有可能获得拥戴与拥护。3,惧怕公众的排斥与攻击,从而避免说出与公共舆论相左的个人看法(假如个人看法与公众舆论不一致的话)。4,.Zheng4.治因素,言论受到控制,表达与控制者不许可的言论将受到打击与排斥。等。假定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形成一种效用,称为名誉效用(这是库兰的命名,我不怎么认可,可也想不出比他更好的,姑且就这样称呼,只要知道它对应于以上情形即可),也是单峰值函数。

总之,偏好隐瞒的存在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所决定,偏好分析中也不对其进行道德价值褒贬,只对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感兴趣。

以上这几个因素,就是偏好隐瞒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与假定。显然,人类社会要比这复杂多了。这只是只是抽出几个因素,组成一个既能反映一定社会问题的从而能够运行又最简单易于分析的模型。主要关注点是传统文化社会舆论与.Zheng4.治制度对偏好伪装的影响。至于个人出于礼貌与社交礼仪,与小范围里的人打交道时采取的策略,则不在探讨范围内,尽管也可以做类似分析。

经过这些概念准备后,可以得出某个人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公开偏好了。

假定:某个人的公开偏好效用,是由他的表达效用与名誉效用以及内在效用的和来决定。即,公开偏好效用=a*表达效用+b*名誉效用+c*内在效用((a,b,c)即个性的量化)。基于趋利避害原则以及完全理性前提,其公开偏好由公开偏好效用全局最大值决定。

发表时间: 2011-04-26, 21:37:43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九,内心冲突与一致性

由公式可知,因为人既有内在效用,又有名誉效用,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名誉效用与内在效用的峰值并不重合。再考虑到表达效用(在该模型中表达效用峰值与内在效用峰值位置重合),一般来说,公开效用函数会有2个峰值,至于哪个峰值效用更大,则由个性决定。一般来说,即便人不是完全理性,也会通过试错后找到那个最大值。问题在于,不管这个人选哪个作为自己的公开偏好,他的内在满足与名誉满足不可能获得足够满足感,会面临内心冲突与遗憾。

内心冲突,尤其像动机这样总是伴随生理变化的内心冲突,给我们的心理与生理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它会给我们带来焦虑、犹豫、疑惑、迷茫、等负面情绪。假如人没有记忆力还好说,这些动机上的冲动最多只能让我们做不理智的行为,可不会危害心理上的健康。比如孩子,他们在不同动机与刺激的作用下,时哭时笑,因尽情发泄而不会留下后遗症。可惜我们成年人,一般都有一定的记忆力。这些负面情绪则会被记住从而淤积心中,假如没有及时的疏导与发泄,就可能引起心理甚至生理上的疾病。为了避免内心冲突与负面情绪,人就会产生消除这些冲突与波动的寻求内心平静与安宁的渴望,这是一种更复杂高级的需求,即寻求一致性。可以这么说,当一个人获得一致性后的满足感是我们不同于快乐的一种满足感。

=====

应该说,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名誉满足感(尽管我号称孤狼并身体力行,也只是把它看得比较淡而已);对于茫茫众生,更不可能要求他们没有名誉满足感。因而当一个.Zheng4.治制度的设计,没有考虑到人们情绪发泄冲击下的稳定性,或靠钳制压制这种发泄来获得稳定性,最终只能在一次大崩溃中同归毁灭。

库兰的《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一书,尽管作为理论,在偏好伪装动力学等基本原理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可作为一个社会观察者,他的描述是精准的。感兴趣的网友可找来一读,这里不再展开了。

发表时间: 2011-04-28, 00:38:02 >> 察看个人资料

大漠孤狼


发表文章数: 183
内力值: 178/178
贡献度: 1576
人气: 253
武功等级:
拈花指 (第八重)

Re: 欲望、偏好隐瞒与认知失调 [文章类型: 原创]

十,一致性与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假定,假如没有个人认可的无法抗拒的外在因素影响,人们会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保持自己的动机、认知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当人们的动机、行为、认知之间发生不一致,而导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责任)又无法归因(推卸)给外部因素,此时就处于认知失调状态。这种状态是消极的,让人烦躁的,令人厌恶的,人们会通过改变自己的动机、行为、改变或调整自己的认知,来达到一致性。

达到一致所用的途径中,由于动机的刚性最大,做出改变很困难;而行为多是多年的习惯,也很难改变;只有认知相比之下更易改变一些(假如无法改变就通过增添有利因素来调整)。因而,这3个途径人们采取的可能性依次增加。

比如,暴食对健康有害,现在是我们都认可的常识了。假如某人承认暴食对自己身体有害,这时他就处于失调状态了。假如他想消除这个失调,可又无法控制自己的食欲;因为懒惰,也无法通过锻炼来减肥;在认知上,否认暴食有害这个观点又不太可能(假如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因模糊而非公认的,他就会否认);那么,他就可能会用“胖也是一种美呀”等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降低失调。

失调理论认为,当外界压力很大时,比如专.Zhi4.下或很多金钱诱导,人们的公开观点与内在观点不一致,此时人们的失调感觉反而很少。比如在专.Zhi4.体制下,尽管人们会表面上说些赞同话,可内心并不认同,因而也就不会去把那些公开表态当做一回事(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很多人言行不一,却生活的好好地,没有那么多不适感)。可假如外界压力并不大,人们被诱导或哄骗的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那么就会认知失调,从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来适应自己的行为。这方面例子最著名的就是那个归类于诱导顺从里的为了1美元而撒谎,从而认为枯燥的实验过程是有趣的那个实验了。

另外有个实验很有意思,是关于预言失灵后信徒反应的,很有现实意义。

费斯廷格曾经研究过一个真实事件,有一个城市里有一群教徒,他们的领袖(一个女的)声称接到来自太空的一条信息,这个城市将在12.31日被大水淹没,而信徒会被飞碟接走。费斯廷格从报纸上读到这个新闻后,就根据认知失调做出预测,当预言被证实没有发生后,这些信徒会更加狂热的维持自己的信仰,并更努力的影响其他人,以达到其他人对他们信仰产生正面看法的目的。

事实正如费斯廷格所料,费斯廷格与一个研究小组深入现场,观察信徒在预言失灵后的反应。发现当预言时刻过后,信徒明显的流露出迷茫、失望等表情。他们在广场上坐到天亮,心情诅丧,并且有一部分人勉强承认上当了。可当领袖又发出一条据说来自太空的信息,声称是他们的虔诚避免了城市的毁灭。这条信息马上被信徒们接受了,失调得到减轻,信徒声称更加坚信自己的信仰了。

另外还有一个实验,研究的是当人们做出一个选择后,会不会改变选择前对事物的评价。

布雷姆发现,假如人们对几种商品都同样喜欢,却只能随机决定购买其中一个时,人们会对自己选中的商品(尽管是随机选择的)做出更高的评价,而对未选中的商品做出更低的评价(相对于未选择前)。

看来,我以后要避免做出斩钢截铁式的判断了(尽管我很少那样做)。

(完)

发表时间: 2011-04-29, 04:19:06 >> 察看个人资料
  ::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回复 | 刷新 ::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