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站长视频 | 往昔追忆 | 浮光掠影 | 科学园地 | 技术广角 | 笑傲江湖 | 翻译作品 | 站长微博 | 评论选录 | |||||||||||||
Welcome to Changhai Lu's Homepage |
文科研究的“风险”
:: 前一篇主题:最美丽的二十五座公共图书馆 ::
卢昌海 |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我对“风险”一词加了引号,因为它指的不是中国文科研究所特有的众所周知的另一种风险,而是仅指纯学术的风险。这风险就是将拙劣的翻译著作作为研究资料。
文科研究跟理科不同,没有像公式那样既明晰又全世界通用的东西,而是常常依赖于精巧甚至晦涩的文句来表达含义。作者如此,读者也如此,研读所谓名著时就更是如此,常常需要逐字逐句体会作者的“深意”。这种时候,拙劣的翻译所起的负面作用就极为显著了。如果某位文科研究者对名著的精细含义进行研究,却不幸将翻译错误当成了精细含义,大肆解读甚至加以引申,那就很像拙作“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中提到的小故事:“有三位绘画爱好者去拜访一位名画家。在画家的画室里他们看到了一幅刚刚完成的山水画,那画很漂亮,但令人不解的是,在画的角落上却有一团朦胧的墨迹。这三人深信那团墨迹必有深意,于是便对其含义作出了五花八门的猜测。后来还是画家本人为他们揭开了谜底:原来那墨迹是画家的孙子不小心弄上去的”。 这个帖子其实一年前就想写了,当时看到老方打朱学勤的假,其中除列举朱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的抄袭之处外,还列举了该文中的大量拙劣翻译的例子,很多都错得很离谱。但跟理科文章不同,像这种文科著作,往往正着说反着说都可以说出道道来,因此翻译虽然离谱,甚至错得南辕北辙,仍是能用适当方式加以解读或附会的,读者除非知道原文,否则仅从上下文是很难看出错误来的,如果坚信所读的是名著,则更是几乎必定能体会出“深意”来。朱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据说是社科名著,被当成教材、参考书,估计逐字逐句进行研读并体会“深意”的文科学生或读者不在少数,实在是很杯具。 老方打老朱的假之后,我看到有人为老朱辩解说,那样的翻译在当时不在少数,甚至老方自己的某些翻译也错得很离谱。这虽不能驳倒老方对老朱的打假,但说的恐怕也是事实。八十年代中国开放之初,翻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家如饥似渴般阅读。不过,经历了包括文革在内的几十年折腾后,很多译者的英语乃是艰苦自学而来的,精神虽然可嘉,而且我们要感谢他们开启了国人的视野,但他们的翻译水平却恐怕很难恭维,像朱文那样的拙劣翻译恐怕确如替朱辩护者所说的,不在少数。而如今习英文者虽大大增加,治学严谨者的比例却未必令人乐观,翻译作品的总体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仍很难说(有些例子可参阅拙作“关于本站的译作”)。这些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不是问题,但对于细细研读并试图发掘“深意”的文科研究来说却是“风险”。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星空浩淼 发表文章数: 725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我觉得西方伟大之处在于,不仅仅创立了自然科学,而且尽可能地把文科领域中的一些东西变成科学——似乎以建立数学模型为标志。也许,一门学科,只有当它的数学模型或者实验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才能说它变成了一门科学,否则就属于尚停留于模糊的、哲学式的、充斥伪科学内容的萌芽阶段。
我在故我思
|
||
权权 发表文章数: 246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恕我孤陋寡闻,“中国文科研究所特有的众所周知的另一种风险”是啥?
|
||
卢昌海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是指长期意识形态熏陶造成的视野和思维上的死角,以及斗胆突破死角可能带来的学术以外因素的困扰。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zhangqq 发表文章数: 549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混合]
三十年来计算机行业里面也是烂翻译成堆,包括挂名院士翻译的名著都烂到没有底线,现在有出现一些好的苗头,有一些翻译者开始不想被人骂到狗血淋头了,认真推敲起来了。
|
||
一醉 发表文章数: 57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混合]
::是指长期意识形态熏陶造成的视野和思维上的死角,以及斗胆突破死角可能带来的学术以外因素的困扰。
这个对于理科出身的我来说,确实不知,谢卢兄提醒,险些陷入没有引号的风险之中。
|
||
卢昌海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今天翻看从国内带来的Pais的爱因斯坦传记《Subtle is the Load...》的中译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时,看到一句奇特的话。那是1913年爱因斯坦给Ehrenfest的一封信中的话,那封信谈论的是引力理论的某些细节,却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还能有什么东西比由守恒定律所得到的必要的专业论文更美呢?”。一对原文,原来是:“What can be more beautiful than that this necessary specialization follows from the conservation laws?”,句法上的出入(不算严重)且不论,被翻译成“专业论文”的“specialization”在此处是指“限定”(当时爱因斯坦得出了一个错误结论,即以为引力场方程的协变性只限于线性变换中,所谓“限定”指的就是对变换类型的限定)。可能是译者查词典发现该词的标准含义是“专业化”,但“专业化”放在这里完全不通,就改成虽仍不通、但程度稍低的“专业论文”。该中译本的译者与校者多达七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谈镐生先生,阵容不可谓不强大,翻译质量却依然如此糟糕(而且此种错误表明译者很可能并不理解原文中的物理),可作为我主贴提到的翻译作品水平低下的例子。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biohu 发表文章数: 121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我来歪个楼
对于粗心大意的研究者,还有第三种风险:被故意编造的假论据所骗。 三亿五千万金卢布CCUP事件(如果这个事件是真实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
||
卢昌海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最后再举Pais那本书中译本的两处错译(该书由于手头有中译本,就没买原版,只对要引述或觉得不通的地方到书店核对了英文)。Pais的友人Straus告诉Pais说Einstein流露过怀疑Hilbert的意思,而Hilbert曾写信给Einstein辩白说Einstein的哥廷根演讲他已经不记得了(“completely slipped his mind”)。这条消息的可信度姑且不论(我觉得有点八卦),但中译本将Hilbert这一辩白译成了Hilbert表示Einstein的哥廷根演讲“完全解开了他的思想”,“辩白”变成了“认罪”,意思完全反掉了。如果有科学史学家用此书的中译本研究那段历史,很容易误入歧途。
Pais随后提到,不管发生过什么,Einstein和Hilbert度过了这段危机,中译本将Pais所用的survive一词直译成了“还活着”,即: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还活着,是虽无误导性,却很低级的错误。 不举其它的了(举多就无聊了),这几处记述足以为日后整理顶楼帖子提供例子了。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权权 发表文章数: 246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不靠谱啊,要留个心眼避开此出版社的译作。如今市面上泛滥的各种白话文古籍,甚至例如漢语大辞典出版社由一些名家领衔的《二十四史全译》,粗略翻过几册,确实版式清楚美观,但误译也随处可见(不包括由文言文本身含义模糊导致的问题)。如果存心开脱责任,估计是小杂兵干活,专家挂名而且不认真审阅;归根到底,是对所做的事情没有“爱”,只当任务完成,甚至当买卖做而已。
|
||
安石 发表文章数: 455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我大学时买过那个版本,中文译名叫“上帝是微妙的”,当时觉得还不错,译笔挺漂亮的,后来另出了一本,据说纠正了许多错误,却不再有兴趣了。
|
||
卢昌海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 当时觉得还不错,译笔挺漂亮的,
文科著作或理科著作的文科部分常常会如此,哪怕意思译得南辕北辙,也照样能读。 :: 后来另出了一本,据说纠正了许多错误 后来戈革先生也译过此书,估计水平会高许多。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shanqin 发表文章数: 560 |
Re: 文科研究的“风险” [文章类型: 原创]
1、读哲学译著的人估计最惨,有些哲学著作本就晦涩,翻译进来更加晦涩,先不考虑错误。
2、有些人虽然英语水平不错,也未必翻译得好英文著作,因为学术著作尤其是人文方面的学术著作的很多作者常常处于文雅甚至炫耀预言驾驭能力而大量使用长句甚至超长句,这种句子直译难以翻译出,拆散也难以调整顺序,最重要的是费时间。所以找到一本好译著不容易。
|
::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回复 | 刷新 :: |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