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站长视频 | 往昔追忆 | 浮光掠影 | 科学园地 | 技术广角 | 笑傲江湖 | 翻译作品 | 站长微博 | 评论选录 | |||||||||||||
Welcome to Changhai Lu's Homepage |
《知无涯者》译后记
:: 前一篇主题:天上物理学v东方中医学 ::
rainbow 发表文章数: 172 |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原创]
胡乐士,齐民友翻译的Ramanujan传译后记中提到:
“在翻译本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它涉及印度社会的许多方面:从她的文化、哲学、宗教、历史直到日常生活。……但因几经转译,加上我国古来翻译佛经等形成的几乎是约定俗称的译法,很可能有不准确的,或者混淆了的不同人名、神名等等” 感觉汉字文化圈某些时候对译者的要求格外的高。曾经看到过卡库-米奇奥(Kaku Michio)和伊娃莎娃理论(Iwasawa Theory)这样离谱的翻译,恐怕就是因为译者对汉字文化圈内的其他语言缺乏最基础的了解,才犯了这样可笑的错误。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朝鲜半岛和日本不是长期用汉字书写人名,这样的“离谱”翻译有可能就不离谱了吧。(至于印度人名的翻译也深受东晋至唐以来的佛经译名影响,可以说,从英文转译回汉语时,只要有关人名涉及到的文化圈与汉字文化圈有过较长期的交流,或许都会考校译者的功力是否足够深厚(前提是这样的译名数量要足够多))
|
||
卢昌海 |
Re: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原创]
这是齐老先生等自我要求比较严格。其实汉字文化圈的拙劣翻译数不胜数,舆论上似也并无苛求之音。不过对于人名来说,主要是约定俗成,像日本人名字中国一般是照搬汉字,而英美是音译,很难说孰优孰劣,但中国已经熟悉了照搬汉字的译法,如果新译作从英美音译中直接转译,就会被读者误当成完全不同的人,如果涉及到的是知名人士的名字,则后果就更为严重。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rainbow 发表文章数: 172 |
Re: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原创]
站长所言“约定俗成”其实我认为对译者而言,有时候正是沉重的负担。熟练掌握这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往往需要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记得戈革先生在某处对尼耳斯·玻尔译名里的“耳”和“尔”的不同都特别指出,这需要的功力就应该在英语和汉语之外了(尽管我觉得他这份苦心(或者说是苛细?)不会有什么读者注意)。
|
||
卢昌海 |
Re: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原创]
原本确实是沉重的负担,不过现在对于名人的名字来说,已经容易多了,比如wikipedia的中、日、韩等国名人的词条通常都会列出汉字名。至于非名人,约定俗成的程度本就较低,毅然抛弃之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dfj 发表文章数: 282 |
Re: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原创]
好像吴大猷(?)强烈反对把外国人名用汉字音译,主张Newton在中文书中就写成Newton,不写成牛顿。
|
||
zhangqq 发表文章数: 549 |
Re: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混合]
吴大猷先生的物理書裡面好像牛頓愛因斯坦是豁免得到翻譯的,
不知道這兩位爾會看他物理書的想必應該沒有。 不翻譯也有麻煩,復旦出的數學課本以前俄文的人名好些是不翻譯的, 谷先生夏先生這一輩的人都是留蘇的,不翻譯也很自然, 可是我們不會的就只好忍了。
|
||
卢昌海 |
Re: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原创]
我在“黎曼猜想漫谈(后记)”的讨论区中也提到过吴大猷先生的这一看法及他的两个破例中译的名字,转录如下:
这个系列由于定位于专业科普, 在写作时接受了吴大猷先生的一个观点, 即 “用中文音译西人姓名, 是极不需要且毫无好处之举” (吴先生在自己的理论物理教程中只音译了两个名字: 牛顿与爱恩斯坦, 其中就有一个与大陆的译法不同, 可见音译标准之难统一), 对西人姓名一律采用英文。 不过也许是考虑到读者大都是中国大陆的, 出版社建议采用中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rainbow 发表文章数: 172 |
Re: 《知无涯者》译后记 [文章类型: 原创]
确实,如果不上互联网搜索,老一点的数学书里的部分人名就认不出来。举个例子,华罗庚先生《数论导引》里有个人名 Гольдбах,翻译过来全中国人都知道,但用俄文写,大部分人都认不得。
|
::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回复 | 刷新 :: |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