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这个人么?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刷新

那一剑的寂寞


发表文章数: 193
内力值: 170/170
贡献度: 2297
人气: 332

学术成员

大家知道这个人么? [文章类型: 原创]

我先转载他的一段话:


“完美无缺的三重表示!
七月 2nd, 2006
今天一直在推敲如何将我关于Riemann Hypothesis的(RH,黎曼假设)证明的思想的作一般化,也即在一个一般的理论框架下考虑RH,结果我得到了:

1)与Grothendieck program有关的一个对偶,但出现在Grothendieck的视野之外;

2)Langlands Program的一个改进;

3)Monstrous Moonshine的一般化。

真的是惊人,但它们都早就或隐或现地左右着我的思考,因此对于我,得到它们是非常自然地。不过我仍然愿意将它们称之为“完美无缺的三重表示”(典型的罗乔式话语)!

在这个新的Program之下,我原先(近日)试图证明RH的方法就显得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并容易导致错误。但造这样一个庞大的机器(当然不会有Grothendieck的那么庞大复杂)是我目前的心力所能完成的吗?我太缺乏时间了!

神啊,千万不要让我的身心虚弱! ”



这个人好象叫罗仙顺,有时又叫罗乔,我是搜索站长的文章偶然搜索到他的网页的,这是他的连接:http://www.luo.org.cn/luo2006/ ,根据他那里面写的东西,如果都真的掌握了的话,那还不是个超级天才啊!
光是“1)与Grothendieck program有关的一个对偶,但出现在Grothendieck的视野之外;

2)Langlands Program的一个改进;

3)Monstrous Moonshine的一般化。”这三点,就十分了不起了,还不说这三个,我现在是一个都还不深入。那作者也说的太吓人了!
该不会又是一个民科吧?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王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发表时间: 2006-08-24, 03:46:13 个人资料

gauge


发表文章数: 596
内力值: 375/375
贡献度: 8310
人气: 1396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大家知道这个人么? [文章类型: 原创]

可惜我们不是专业打假的,胡乱给他几棒拉倒。

发表时间: 2006-08-24, 09:10:44 个人资料

道德


发表文章数: 56
内力值: 124/124
贡献度: 709
人气: 138

学术成员

Re: 大家知道这个人么? [文章类型: 原创]

要学会自己判断,其实很容易。
看他写的东西就知道他也还是初学者,甚至还没有找到入门的路。EGA甚至SGA已经是做抽象代数几何的基本知识,然而真正在做研究的人恐怕不会去读他,但一定会不时的参考它。

下面引述他的一段话:

前几日终于重读了ICM2002Fields奖得主L. Lafforgue和V. Voevodsky的相关文献,我说“终于”,是因为我在2002年8月在北京期间就计划仔细读他们的文献,并读懂它们,但只是到现在才开始有一点领悟了。要真正读懂他们的文章,看来Grothendieck的著作是绕不过的。看来是要受点折磨了,但报偿应是丰厚的。

可以看出,作者并未真正了解Grothendieck的著作,但他却又说:

1)与Grothendieck program有关的一个对偶,但出现在Grothendieck的视野之外;

总而言之,有不少年轻的数学爱好者会痴迷于数学的美妙,然而他们却找不到入门的路。对数学理论的掌握需要时间和毅力,大部分人都会急于求成,采用速成的方式,并以为自己掌握了,而实际上只学会几个名词。我这里说的数学爱好者其实包括数学系本身的学生。

大凡做研究的学者,都必须经历一个做技术活的重要阶段的考验,只有成功过了这一关并有所成就,才有可能成为运筹帷幄的大学问家。只有经过做技术活的阶段,才知道区分什么是technique,什么是idea. 那些什么具体工作都没做过的人,就不要妄提什么纲领或宣称说有什么idea。初学者也不用去理他。

现在说一下我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在大一的时候,数学还是我心里唯一的乐趣。这只要是因为出生农村,没有见识什么外面的世界。当时我在图书馆见到一本小书,作者宣称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以及其他一系列数论猜想。略翻过此书以后,我的心情无比低落。我现在已经无法再现当时的情绪,只隐隐记得那是一种悲哀加上无奈的情绪。我当时并不完全相信作者是真的证明出来这些结果。如果它是对的,却无人赏识,这是一种悲哀。如果它是错的,作者本人却认为他是对的而无法发现其中的错误,而且大家也对此不闻不问,这是我另一种悲哀情绪的来源。我也许是担心自己有一天会有他那样的处境。

过了几天,我从那样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开始着眼于眼前的事。后来的几年,我喜欢上了微分几何以及代数几何。忘却了高中时曾经追求过的歌德巴赫猜想。从那时开始,我才真正开始寻找数学的目的和意义,平时也会写像罗这样的读书心得和计划之类,也会说某某和某某理论可能会有联系,要花时间好好读一下。

现在回头看一下,当年是培养了眼高的习惯,但却渐渐手低起来。看多了练少了自然就眼高手低了。现在经过技术训练以后,才知道当年真是浪费时间。没有技术细节,任何idea都是空中楼阁。而很多书限于篇幅或主题都无法详细提供这些细节,这些细节是数学很有趣的一部分。

说得远了,就此闭嘴。

发表时间: 2006-08-24, 17:00:21 个人资料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