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刷新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混合]

【按】关于Hamilton演讲的报道全文见下面的PDF文件,这里只转两个关键段落。Hamilton的这一正式表态也为Poincaré猜想证明的荣誉归属问题做了一个定论,而Yau的“封顶”一说是否成立已经成为无实际意义的问题(a moot question)。我估计Hamilton本人花了相当的时间才完全理解消化Perelman的工作,而十多年前Perelman首次向他讲述其想法时,Hamilton恐怕是因为对Aleksandrov空间的使用没有概念而无法回应。要让一个前辈从后辈那里学招,其难度可想而知。

即便是现在Hamilton也无法直面Aleksandrov空间,他只能想办法绕道而行:

"Hamilton also took pains to simplify some of
the points in Perelman’s work, avoiding the use of
Aleksandrov spaces, an enormously difficult technique
but one well-known to Perelman."

《纽约客》文章引起的风波也在意料之中,Nasar的立场虽然有失客观,但该文仍不失为新闻写作的典范。就连标题也起的漂亮,"Manifold Destiny"的双关之妙堪比当年也是发表在《纽约客》上的"Broken Parity",历史的相似性实在很微妙,这两篇相隔半个世纪都是由美国记者执笔的文章居然都涉及了中国科学家的内斗,呵呵。

对于这篇争议性超强的文章我就不作直接评论了,网上的好事者已经太多。Yau这次栽的跟头是值得他自己反思的,以后恐怕要多学点老庄哲学,真正懂得做人的艺术。“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些,体会一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真谛。

Yau自认为熟读中国古典文学,但和杨振宁先生相比差距是明显的。Yau的所谓国学功底只限于背书般的炫耀,而杨先生从不自炫,但其中文著作之文才飞扬跃然纸上。杨先生的著名五言诗“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可圈可点,其功力远在Yau的一些诗作之上。对于中华文化,Yau只学到了其皮毛,而Chern和Yang等前辈则掌握了其实质。

-----------------------------------
http://www.icm2006.org/dailynews/dailynews24.pdf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 is finally proven, says Hamilton

Richard Hamilton (University of Columbia, New York, USA)
finished his plenary lecture yesterday, the first of the
ICM2006, by saying that he felt incredibly happy and enormously
grateful to Grisha Perelman for finishing his work:“In
this way we actually get a proof of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

Hamilton said that he had a “profound admiration” for
Perelman’s work, and that he would be “delighted to
work with him in the future”. He said that he had met
Perelman personally, but he was not prepared to comment
on Perelman’s refusal to accept the Fields Medal
conferred on him on Tuesday at the ICM2006. However,
Hamilton did say that “it is not fair to criticize his
position”.

Hamilton was also asked abut the Chinese
mathematicians Xi-Ping Zhu, from the University of
Zhongshan (Canton, China), and Huai-Dong Cao, from
the Lehigh University in Pennsylvania (USA), who last
June published a paper in the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In the abstract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tate that they present “a complete proof of the Poincaré
and Geometrization Conjectures”. Hamilton is sure that
“there is no controversy” because both mathematicians
are “great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Hamilton, the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the proof of Poincaré’s
Conjecture was caused by the press. He went on to say
that Perelman’s work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at
some points even Perelman himself employs the term
“sketch”. “A sketch is an invitation to complete a finished
work, to find a way of doing it better. But no criticism is
implied in this, only the wish to help to solve a problem.
There is no controversy involved. Grisha is a model of
decorum and there is no dispute about who did what”.
------------------------------------

另外前天晚上读完此文后,出于对“三顾茅庐”的典故被错误引用的不满,我还是浪费了一些时间给作者发了下面这个“友情提示”的email---

Sylvia: There is an obvious inaccuracy in your article, I guess it's due
to either your or Griffiths' "loss in translation".

This famous story of "Three Visits to the Thatched Cottage" is about
Liu Bei's recruitment of Zhuge Liang (a.k.a. "Kong Ming"). Liu Bei is
the "warlord" in your story, but Zhuge Liang was still a hermit (or
"unemployed civilian", if you will) at the time of Liu Bei's 3 visits
of his cottage. Only civilians live in cottages and are accessible to
such persistent recruitment, it's never feasible for a warlord to
recruit enemy's general (he had to use trained agents for such a risky
task:-).

Zhuge Liang was an intelligent scholar who happened to know a lot
about military affairs by reading classics such as "The Art of War".
Most book-smart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aspired to be a hermit rather
than a prime minister.

Also, Liu Bei and Zhuge Liang only managed to found 1 of the 3
kingdoms. There was no dynasty in this period, hence the name "Three
Kingdoms". Actually Liu and Zhuge's "Shu Kingdom" was the weakest
among the 3, with the "Wei Kingdom" being the strongest and the "Wu
Kingdom" ranked in the middle.

You may like to read the following post for some details on the quoted story:

http://www.asiawind.com/pub/forum/fhakka/mhonarc/msg00917.html


一位不知其名的网友创作的打油诗很值得一读:

百年难题,一朝破解。天下凡略通数学者,谁不感慨。既叹人类思维之无穷,又惜人事风云之不测。百感萦怀,发诸笔端。末学无文,见笑于方家。

庞氏百年提猜想,
无数英雄尽折腰。
代代才子勤工作,
奈何解决尚遥遥。
数学之神无办法,
愁眉苦脸见佛祖。
佛祖拈花笑不语,
花蕊轻飘彼得堡。
五彩祥云下人间,
水仙兰草是吾身。
自小得名佩雷曼,
钟灵毓秀数学魂。
小试牛刀IMO,
波澜不起即摘金。
才高格异恐惊世,
自此大隐出凡尘。
北极圈边风雪夕,
孤灯一盏照窗边。
蹙眉凝神悄不语,
奋笔疾书电脑前。
大作三篇上网络,
举世学者俱惊呆。
猛醒方知非凡手,
必是谪仙下界来。
摩根田刚忙阐释,
尚有KL注解全。
大功告成皆推辞,
贡献全归佩雷曼。
我辈凡夫只龙套,
仙家巨笔写戏文。
回首隐士无处觅,
荣勋厚赏俱不闻。
涅瓦河畔桃花开,
日月如梭去又来。
清风明月如出世,
我且再进酒一杯。
人间荣辱非关己,
骘评岂复入我怀。
华山一剑去不还,
星宿海中起大波。
出头师兄摘星子,
外加跟班岭南朱。
突击照样写注解,
自己杂志发表出。
帮主老怪来站台,
说已审过抢头功。
再加老朽杨会长,
三趴贡献不脸红。
策动媒体大宣传,
指桑骂槐打出手。
一时焰炽欲遮天,
封顶大功归其有。
无奈人间有正气,
大侠出山米尔诺。
猴子扳手言一出,
牛皮气球全吹破。
全球丢人兼显眼,
过街老鼠受奚落。
帮主计谋出万端,
开骂北大转视线。
载了跟头不认输,
还抢道德制高点。
鹓雏腐鼠强破头,
鸾凤何曾一回顾。
辞职却奖归田园,
陪伴老母采蘑菇。
松风飒飒吹落叶,
回首人间几度秋。

发表时间: 2006-08-24, 20:18:00 个人资料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768
内力值: 416/416
贡献度: 7898
人气: 1737

站长客栈长老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纠正一个小错:62年《纽约客》那篇文章的标题为:A Question of Parity,不是 Broken Parity (Broken Parity 是李政道1986年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我没有读过62年那篇文章的原文,但看过中译本,那篇文章完全没有涉及中国科学家的内斗(虽然它在内斗中起了一个微妙的作用,不过我觉得那不是Bernstein的问题)。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 2006-08-24, 20:49:11 个人资料

元江


发表文章数: 86
内力值: 137/137
贡献度: 794
人气: 120

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转载]

MIT数学系Dan Stroock教授所作的澄清
Clarification

I, like several others whom Sylvia Nasar interviewed, am shocked and ang
ered by the article which she and Gruber wrote for the New Yorker. Having
seen Yau in action during his June conference on string theory, Nasar led
me to believe that she was fascinated by S-T Yau and asked me my opinion
about his activities. I told her that I greatly admire Yau's efforts to
support young Chinese mathematicians and to break down the ossified
power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establishment. I then told her t
hat I sometimes have doubts about his methodology. In particular, I told
her that, at least to my ears, Yau weakens his case and lays himself open
to his enemies by sounding too self-promoting.

As it appears in her article, she has purposefully distorted my statement
and made it unforgivably misleading. Like the rest of us, Yau has his
faults, but, unlike most of us, his virtues outweigh his faults.
Unfortunately, Nasar used my statement to bolster her case
that the opposite is true, and for this I cannot forgive her.

澄清

Nasar与Gruber发表在《纽约人》杂志上的文章让我,以及其他接受Sylvia Nasar采
访的人一样,感到震惊与愤怒。Nasar在六月参加了丘担任大会主席的国际超弦大会
后,设法让我相信她对丘成桐非常崇拜,询问我对于他的活动的看法。我告诉她,
我很仰慕丘在支持中国年轻数学家,以及改变中国学术界的腐朽现状所作的努力。
我告诉她,有时候我觉得他的处事方法值得商榷。特别的,我告诉她,至少在我眼
中,丘不注意保护自己,过于特立独行,而把自己暴露在敌人面前。如同她文章中
所写的那样,她有意歪曲我的陈述,并且不可原谅地加以杜撰。

与大多数人一样,丘也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大多数人无法比拟的是,他的高尚品德
远远超过他的缺点。不幸的是,Nasar用我的话来支持她的反面论证。为此我无法原
谅她。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发表时间: 2006-08-25, 22:07:48 个人资料

元江


发表文章数: 86
内力值: 137/137
贡献度: 794
人气: 120

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转载]

纽约石溪分校数学系教授Michael Anderson致丘先生信件

Dear Yau,

I am furious, and completely shocked, at what Sylvia Nasar wrote. Her qu
ote of me is completely wrong and baseless. There are other factual mist
akes in the article, in addition to those you pointed out.

I have left her phone and email messages this evening and hope to speak
to her tomorrow at the latest to clear this up. I want her to remove th
is statement completely from the article. It serves

no purpose and contains no factual inxxxxation; I view it as stupid goss
ip unworthy of a paper like the New Yorker. At the moment, the print ver
sion has not appeared and so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fix this still. I s
pent several hours with S. Nasar on the phone talking about Perelman, Po
incare, etc but it seems I was too naive (and I'm now disgusted) in beli
eving this journalist would report factually.

I regret very much this quote falsely attributed to me and will do what
ever I can to have it removed.

I will keep you inxxxxed as I know more.

Yours, Michael

对于Nasar文章中所写的文字,我感到极为愤怒,非常震惊。他引用我所说的话完全
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除了你所指出的以外,文章中还有其他不真实的地方。

今天晚上我已经给她留了电话与email,希望明天能够与她交谈,把问题向她说清楚
。我希望他把我的这些话完全从文章中删除。这些话毫无意义可言,完全不包含什
么实际的信息;我只把它看作是愚蠢的闲谈,根本不值得登上《纽约人》杂志的文
章。目前,这期杂志还没有正式印刷,所以还有补救的机会。

我花了许多小时在电话里与S. Nasar讨论Perelman,Poincare等。可是我太天真地(
现在感到极度恶心)相信这个记者会真实地报道我所说的话。

我很抱歉这些话居然被放到了我的嘴里,我会尽全力把它删除的。

在我获得更多信息后,会随时通知您。

Anderson澄清Nasar对他的歪曲引用

Many of you have probably seen the New Yorker article by Sylvia Nasar an
d David Gruber on Perelman and the Poincare conjecture.

In many respects, its very interesting and a pleasure to read. However,
it contains a number of inaccuracies and downright errors.

I spent several hours talking with Sylvia Nasar trying to dissuade her f
rom incorporating the Tian-Yau fights into the article, since it was com
pletely irrelevant and I didn't see the point of dragging readers throug
h the mud.

Obviously I was not successful.

The quote attributed to me on Yau is completely inaccurate and distorted
from some remarks I made to her in a quite different context; I made it
explicit to her that the remarks I was making in that context were pure
ly speculative and had no basis in fact. I did not give her my permissio
n to quote me on this, even with the qualification of speculation.

There are other inaccuracies about Stony Brook. One for instance is the
implication that Tian at MIT was the first to invite Perelman to the US
to give talks. This is of course false - we at Stony Brook were the firs
t to do so. I stressed in my talks with her the role Stony Brook played,
yet she focusses on the (single) talk Grisha gave at Princeton, listi
ng a collection of eminent mathematicians, none of whom is a geometer/to
pologist.

I was not given an opportunity to set the record straight with the New Y
orker before publication; this was partly because I was travelling in Eu
rope at the time this happened, and there was a rush to publish; the pub
lication date is the same as the announcement date of the Fields Medals
I think. I was not sent an advance copy of the article for checking. I s
poke with Sylvia on the phone this morning, to no avail. I've also had s
ome email correspondence with Yau on the matter over the last day. I apo
logized to him and expressed my anger and frustration about what was don
e, confirming to him the quote attributed to me is false and baseless. (
The email to Yau is now already posted on a Chinese blog site!).

I've learned my lesson on dealing with the media the hard and sour way a
nd am still considering what path to pursue to try to rectify the situat
ion, to the extent still possible.

Sincerely,

Mike

Nasar和Gruber的文章包含了一些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信息。

我昨天与Nasar谈了几个小时,希望劝说她把田-丘的争论从文章中删除,因为我觉
得这与文章主题完全无关。

可是我没有成功。

关于Nasar文章中引用的所谓我对丘教授的"评价"是不确切的,完全歪曲了我接受采
访时的本意。我明确告诉她,当时我告诉她的内容是出于假想,没有事实根据。我
从来没有允许她这样引用我的话。

文章对于石溪分校也有不实之处。有一处说,田是最早邀请Perelman到美国访问的
。这当然是错误的。我与石溪分校的同事比田更早。我向Nasar强调石溪分校在其中
所起的作用,可是她只把注意力放在Grisha在普林斯顿所给的唯一一个报告上面,
她给出了一个著名数学家的名单,没有一个几何或拓扑学家。

我没能抓住机会在New Yorker文章发表前向编辑告知文章的真相,这是因为我当时
正在欧洲旅游,而且New Yorker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就匆忙发表。我想这篇文章的
出版日期正好就是菲尔兹奖颁发的那一天。之前我居然没有收到作者的稿件以确认
真实性。我今天早上与Nasar在电话里谈,可是没有用。昨天,我已经为这件事与丘
教授通了email,我向他道歉并表达了我对Nasar文章的愤怒与失望,我向他保证,
Nasar对我的引用是完全错误的,没有事实根据的。

我从这次与媒体的交往中体会到了苦涩,也算一种教训。我会尽我的全力来改变目
前的状况,把真相公诸于世。

-------------------------------------------------------------------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发表时间: 2006-08-25, 22:08:19 个人资料

元江


发表文章数: 86
内力值: 137/137
贡献度: 794
人气: 120

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转载]

数学成就需要积累 菲尔茨奖就像抓阄——张寿武

送交者: Lindahl 2006年8月25日00:47:41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专访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科学时报 作者:易蓉蓉 王丹红

“庞加莱猜想是一个非常奇妙、漂亮的数学描述,并且,其证明因为这么多人的贡
献而变得有意思。其实,做庞加莱猜想的多是我的师长、同学、同事,他们能参与这个
伟大的猜想并得以最后证明,我非常高兴。”

淡黄色的旧T恤,米色的短裤,沙滩鞋,不高的个子,瘦削的脸,时而严肃地思考,
时而微笑、大笑,说话中气很足、声音洪亮。他的坐姿很放松——靠着沙发,双脚相叠
,两只手随意搭在沙发扶手上,背后是数学家都很喜欢的大黑板。

8月20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前夕,《科学时报》记者就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中国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的魅力等问题,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大楼丘成桐的办公室里,
采访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张寿武,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6年在中科院数学所获硕士学位,1991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职,1998年任该校正教授,
同年证明世界性难题波戈莫洛夫猜想。1998年应邀在柏林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
告,同年获得用于奖励全球杰出华人数学家的晨兴数学奖最高奖。

“说庞加莱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是因为其方法很有用”

记者问张寿武是否看过国内关于庞加莱猜想最后被证明的报道,张寿武挥了挥手里
的几张报纸,“我看到了,报纸上、网上的报道那么多”。

至于庞加莱猜想是否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张寿武明确表示:“我前几天去哈佛大
学,笑着跟丘先生争论。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随后也表示,如果了解了丘成桐观
点的背景,再认同起来就没问题了。

今年6月3日,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曾表示,
哥德巴赫猜想虽然很美,但并不是数论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它的重要性远远赶
不上庞加莱猜想。这是国际上公认的,原因是它的证明不能像庞加莱猜想这样对其他学
科产生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庞加莱猜想是数学史上最伟大的问题之一,是拓扑和几何的主流
。一个世纪以来,我不相信任何一个著名的拓扑学家、几何学家没有考虑过这个猜想的
解决。庞加莱猜想的研究对广义相对论和宇宙、黑洞的研究以及实际的工程学应用等都
可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证明方法跨越拓扑学、几何学和微分方程等数学学科,它的重
要性和难度都是相当高的。”

“数学家证明猜想,最大的收获是证明方法”

张寿武告诉记者,一位数学家怎么看定理的证明、怎么看方法,是证明猜想过程中
的关键所在,因此,报道中一定要介绍清楚。

他说:“历史上,一个数学家做数学,得到的最大结果不是对猜想的证明,而是背
后的证明方法。相对而言,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比较孤立,它的方法不能解决其他数学
分支问题。这大概也是美国Clay研究所没有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七大猜想之一的原因。
几十年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方法没有得到突破,这大概就是争论哥德巴赫猜想和庞
加莱猜想谁更重要的原因所在。当然,因为哥德巴赫猜想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明,我们
不知道会不会有更精彩、更伟大的方法在后面。”

张寿武举例说:“比如微积分,当年发展微积分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求面积
、求体积、求距离、做计算,每个单独的问题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很多数学家在做完这
些问题时,积累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微积分方法,现在重要得不得了!这就跟庞加莱猜想
一样,在其解决过程中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方法,对其他学科、技术、生活都很有帮助。


“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我们对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感兴趣,但更感兴趣的是背后的
新方法、新思想,这是更为重要的。就像抛砖引玉一样,数学猜想只是引子,证明方法
才是玉。”张寿武说。

就庞加莱猜想证明和方法的比较评价,张寿武作了一个有意思的描述:“尽管今天
我们看来庞加莱猜想是多么重要,但很可能几百年后,它只是一个标准的事实、一个习
题,但Hamilton和丘成桐创立的几何分析方法可能需要拿出整整一章的篇幅来介绍。”


“任何一个数学成就都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

对庞加莱猜想的最终证明,张寿武的高兴心情是溢于言表的。因为参与这项工作的
,多是他的师长、同学和同事。


任教于世界几何分析中心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张寿武有机会亲密接触做几
何分析的这群科学家。“事实上,他们的很多工作在我的研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举例说:“几何分析是我非常敬畏的一个学科。当年我就对丘先生的理论很感兴
趣,而我在哥伦比亚做博士论文时用了田刚的论文。我是做数论的,数论和几何是数学
的两个分支。一般而言,做数论不会用到几何的工具,但我的博士论文的一个重要步骤
就是田刚的毕业论文。1989年,我写信向素昧平生的丘成桐请教,他就把田刚的论文寄
给我。曹怀东是我的老师,在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时教过我的课,还一起打球。他
很幽默、开朗,人非常好。朱熹平比我早一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我们是系友,一
起上过课。他话不多,极为谦虚。摩根是我们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是一位非
常刻苦、勤奋的拓扑学家。Hamilton是我们系的教授,非常潇洒、正直。田刚也经常访
问哥伦比亚大学,做工作很踏实。”

据张寿武说,前不久看到有关庞加莱猜想被证明的诸多报道后,他就写了一封很长
的信给丘先生,“我们有问有答,很有意思。我问这个定理是不是应该叫Perelman—朱
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不对,Hamilton的工作是最最重要的。我又问,是不是应
该叫Hamilton—Perelman定理?丘先生说也不对,严格来说,Perelman发表在网上的文
章只是证明概要,不能代表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我再问,是不是应该叫
Thurston—丘成桐—Hamilton—Perelman—朱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这个说法
是对的。名字虽然长一点儿,但点明了每个人的角色。”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发表时间: 2006-08-25, 22:11:33 个人资料

元江


发表文章数: 86
内力值: 137/137
贡献度: 794
人气: 120

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转载]

丘成桐和李伟光发展出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来研究几何结构。丘成桐用这个方
法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和复几何上的庞加莱猜想,并且建议Hamilton用几何分析方法来做
庞加莱猜想和三维空间几何化的问题。这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对Perelman的颁奖辞中得到
了印证,“因为他对几何学的贡献以及他对'瑞奇流’的分析和几何结构的革命化见识”


张寿武多次强调自己没有资格评论这件事,只是稍微看了看几篇论文的前言。“他
们每个人都很大度,给前人足够多的荣誉。Hamilton的论文充分肯定了丘成桐的工作,
Perelman的网上论文在前言部分充分肯定了Hamilton的工作,而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文
也充分肯定了Hamilton和Perelman的工作。”

在7月国际弦理论大会召开期间,《科学时报》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朱熹平。他谦虚地
将庞加莱猜想的最终证明归结为国际数学界同行的共同努力,自己只是在最后关头完成
了“临门一脚”。他说:“丘成桐先生创立的几何分析为解决这个猜想奠定了基础,美
国数学家Hamilton为这个猜测提出了解决框架,俄罗斯数学家Perelman作出了重大突破
。”

“谁敢站出来宣布是谁证明了庞加莱猜想”

事实上,张寿武也对Perelman的举动大惑不解。“这也是我所经历的最奇怪的一个
现象,一个大数学家,差不多完全知道怎么证明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但他没有把
细节写下来;而且四年来,没有一个数学家站出来声明Perelman的论文证明了或者没有
证明庞加莱猜想,这是很少见的。当然,关于几何化猜想的证明部分还不够详细。这里
有一个评价标准——细节可补不可补,如果不可补的话,那别人必须用新的想法来继续
证明;目前大多数人认为,Perelman的工作可以证明庞加莱猜想,后面的三篇论文(作者
分别为克莱纳和洛特、曹怀东和朱熹平、摩根和田刚)只是在验证Perelman工作的对与错
,三篇论文没有多少原创性。由于在更重要的几何化猜想上,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述更
详细、全面,所以Hamilton和他的合作者还在进一步推敲、求证文章是否顺畅、流利。


那么,到底谁能评价他们的贡献呢?

“曹怀东和朱熹平的工作到底是本质性的改进,还是技术性的改进?只有几位在做
这个问题的科学家,如Hamilton、瑞士数学家Huisken和Illman等,才有发言权。看样子
,曹怀东和朱熹平的工作没有那么简单,Hamilton等几位数学家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
一目了然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的贡献不大。我看考虑评价所需时间越长,对他们的评价
就越好。” 张寿武说。

“一个科学家站出来声称谁证明了某个定理,他需要以他的学术声誉作担保、负责
任。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Hamilton到访北京时,也只是表示朱熹平和曹怀东做了很好
的工作,将这个证明说得更好一点,但没有说谁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所以国际数学家大
会,最精彩的不是Perelman拿菲尔茨奖——当然他的贡献足够拿菲尔茨奖,而是谁敢站
出来宣布庞加莱猜想被证明了;再进一步,谁敢站出来宣布几何化猜想也被证明了。”
张寿武表示,这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

“国内官方以比较谨慎的方式对待中国科学家最后证明庞加莱猜想,小心总没有错
。” 张寿武说。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是世界上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1972年,陈景
润将改进后的论文投交《中国科学》杂志,当时处于非常时期。我的硕士导师、先后证
明3+4、2+3的王元先生是审稿人。富有基础的他在听完陈景润的3天报告后说没有发现错
误,顶着莫大的政治压力第一个向全世界公布陈景润证明了1+2。王元先生的这句话很简
单,但他把名誉都押上了。”张寿武所说的这个细节在《华罗庚传》中有同样的叙述。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发表时间: 2006-08-25, 22:12:01 个人资料

元江


发表文章数: 86
内力值: 137/137
贡献度: 794
人气: 120

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转载]

无独有偶,“1995年证明费马大定理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鲁·怀尔斯,是
我博士后的导师之一。他当初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时候,第一稿中有个错误,被撤回来了
;一年后他把第二稿送给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德国大数学家、我的老师Faltings。Fa
ltings读了24小时后,给全世界的数学家发E-mail,说费马大定理被证明了。他完全出
于一种数学家的职业道德,没有其他动机。”

张寿武强调说,一项数学成就总是好几代人积累的结果,获奖者是代表这个成就的
终结者。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A·韦依这样评价菲尔茨奖:“菲尔茨奖就像抓阄一样,
不是想拿就拿得到的。”

对于庞加莱猜想,张寿武说自己是个“外行”,“要等'内行’的数学家站出来宣布
是否被证明了”。

“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工作很重要,但可能比不上Hamilton和Pe
relman;但放在国内背景中,他们俩做出了这样的工作,是极为了不起的。特别是朱熹
平,所处的环境没有国外的好,他不仅看懂了,还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张寿武表示。

张寿武假设说,如果当时不光是丘成桐,还有别的科学家站出来宣布中国科学家最
后证明了庞加莱猜想,那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议论。他还建议媒体作报道时,不妨多引
用一些其他科学家的话,那样会客观一点。

对有三组论文都致力于证明庞加莱猜想是否是资源浪费的问题,张寿武同样摇头表
示否定,“三组科学家都在做同一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家都很好奇,
并不是浪费。以后还会有人急需做这个问题,比如把这个证明过程简化。这都是科学发
展的必要阶段。”


“没有回国做数学,我也要自我批评”

“我前几天给朱熹平打电话,他还说中山大学很适合做数学,很安静。”张寿武意
味深长地说,“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了,但这并不是中国数学的最好阶段,原因很多
。”他认为做学问最重要是给年轻人好的条件,衣食无忧。“据我所知,国内较好的教
授和一般的教授、研究生和教授之间的收入落差太大,有的相差几十倍之多。公认的最
大的数学家之一A.Grothendieck至今还活着,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拒绝瑞典皇家学会
颁发的50万美元的奖金。他在拒绝信中写道,'我当初困难的时候非常需要钱做研究,但
没有钱;现在我有退休金了,足够我吃饭了’。”

“所以一定要关心年轻人,给他们一个安静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法国数学家的收入
大致和北大、清华、中科院研究所的相差不多,但他们很安心地做研究,没有都跑到美
国去。不像中国的数学家,很多都跑到美国去,这实际也是对我自己的批评。我建议增
加他们的固定工资,减少或者放弃工资之外的奖金、项目提成、对论文的奖励等功利方
式。”

“现在,国内的基础课程开得不全面。美国是硕士研究生要过三四门基础课,合格
后才可以做研究,中国没有这一说。学生也没有题目可做,更没有好题目做。这都是教
授的问题,真正在数学前沿做研究的少之又少。教授要尽量教给学生东西,帮助他们选
择好的题目做,鼓励他们,不要拼命抓他们干活儿。”
张寿武说学生有三种,最好的学生自己找题目自己做,一般的学生做老师给的题目
,最差的学生可能都看不懂老师给的题目,更做不了。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发表时间: 2006-08-25, 22:12:14 个人资料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768
内力值: 416/416
贡献度: 7898
人气: 1737

站长客栈长老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如果这些澄清信所述的内容属实的话,Nasar实在是有违新闻道德。用自己的倾向来扭曲被采访者的言论,简直是一种欺诈行为。几位教授没能迫使Nasar删除有关内容倒是不出意料,我从Omni兄处得知连他提供三顾茅庐典故的正确译法这样对她文章结构丝毫无损的信件都被拒绝了。不仅拒绝,Nasar还说她预期会收到中国人表示不满的意见,这是扭曲Omni兄的纠错动机,对纯粹中性的纠错上纲上线。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 2006-08-25, 22:33:28 个人资料

yippie


发表文章数: 87
内力值: 136/136
贡献度: 277
人气: 71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told u the article was avery biased. xixi.

the email rejection of factual corrections could be forwarded to the dean of columbia school of journalism, new york observer, new york times, and the editors of new yorker, xixixi.

i know someone in the media biz if you want me to pass the other comments. but, like i said, perelman is jewish, yau is chinese. i wouldn't count my chicken, xixixi

发表时间: 2006-08-25, 23:10:11 个人资料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768
内力值: 416/416
贡献度: 7898
人气: 1737

站长客栈长老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 the email rejection of factual corrections could be forwarded
:: to the dean of columbia school of journalism, new york observer,
:: new york times, and the editors of new yorker, xixixi.

This is indeed possible if all the news we heard are true. Considering the author rejected all reasonable requests of change (including requests directly from those she interviewed), and even refused to correct obvious translation errors, it is almost a scandal to have such article published.

Let's see whether Omni thinks that's something worth doing (he is the only one contacted Nasar and has her email reply).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 2006-08-26, 07:25:59 个人资料

萍踪浪迹


发表文章数: 1051
内力值: 453/453
贡献度: 9137
人气: 1200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Nasar的文章我细看一遍后就已经发觉此人居心叵测
因为他引用的一些人说的话即使是毫发无误,自身也不存在批评倾向,但是在Nasar手里全部被用于上纲上线。这是八卦文章中的烂文。

漫漫长夜不知晓 日落云寒苦终宵
痴心未悟拈花笑 梦魂飞度同心桥

发表时间: 2006-08-26, 08:35:15 个人资料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Let's see whether Omni thinks that's something worth doing (he is the only one contacted Nasar and has her email reply).

I may not describe Nasar's reply clearly to Changhai, hence there seems to be some misunderstanding. Nasar's reply is very neutral to me, I don't think she said anything inappropriate. Here I paste her reply ---

=============================================================================
Yes, I know. The New Yorker's crack team of fact-checkers pointed out that Phillip Griffith's rendition deviated from the (famous) original and predicted (no doubt correctly) that we would be getting a lot of letters. The editor and I held that a classics can be retold several ways (like the stories that Shakespeare based his plays on) and that it was okay to go with Phillip's. Phillip Griffiths, btw, last hire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of which he was the director for many years, was a brilliant China scholar.

Best,
Sylvia
==============================================================================

Let me make my position clear, I support Sylvia's article overall. I think it's a master piece of journalism, good journalist reports are often controversial. Of course, Griffiths doesn't seem to be worthy of being labeled as "a brilliant China scholar" after he made such an obvious mistake by misunderstanding the story of "Three Visits to the Thatched Cottage".

发表时间: 2006-08-26, 10:13:09 个人资料

卢昌海


发表文章数: 768
内力值: 416/416
贡献度: 7898
人气: 1737

站长客栈长老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That reply does seem quite neutral, I must have mistaken you for what you told me (especially on whether she said she expected such responses from Chineses). But if she ever distorted opinions of those who she interviewed, it's still a very serious dishonesty for a journalis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ether the article itself is controversial or not). But of course one must confirm the credibility of those emails first.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发表时间: 2006-08-26, 10:30:59 个人资料

Deeperblue


发表文章数: 10
内力值: 80/80
贡献度: 32
人气: 0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Hamilton老奸巨滑,打几个马虎眼,把责任往新闻界一推,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

发表时间: 2006-08-26, 10:52:54 个人资料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杨乐否认自己曾说过30% [文章类型: 转载]

杨乐:丘成桐曾经说中国数学家的贡献应在30%,他的提法可参考 我没说过

科学时报 作者:王丹红

“在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证明中,佩雷尔曼的贡献很大,他的工作突出且极具创新精神,获得菲尔茨奖理所应当。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数学家的努力与贡献。正如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所说,瑞奇流最初是由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和我国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共同发展的,特别是丘成桐提供了几何分析中的许多结果和工具。”杨乐说,“佩雷尔曼早在2002年末和2003年就在网上公布了他的工作,但在近3年的时间中,包括丘成桐、汉密尔顿等在内的杰出科学家都没有认为庞加莱猜想已经被证明了。今年6月,朱熹平和曹怀东第一次在数学期刊上发表了详细的证明。”

杨乐指出:“佩雷尔曼获奖与中国数学家在庞加莱猜想及几何化猜想的证明上的贡献一点儿也不矛盾。其实,今年6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丘成桐已经清楚地介绍了美国、俄国和我国数学家证明庞加莱猜想的过程,里面充分肯定了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的贡献。我认为,实际上这个过程还应包含丘成桐自己的贡献,因为他和同事创建了几何分析的理论和工具,以及他给予瑞奇流研究的高度关注——他一直认为瑞奇流的深入研究能够导致庞加莱猜想的解决。”

中国科学家已经加入到

世界上最先进的项目研究中

应该怎么看待中国数学家在庞加莱猜想中的贡献呢?

在6月3日丘成桐在北京举行的关于“美、俄与我国数学家解决20世纪最著名数学问题——庞加莱猜想的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后,有媒体报道,杨乐在谈到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过程中,中国数学家的贡献占30%。对此,杨乐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给过这个百分比,而且谈论谁的贡献占多大比例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恰当的,因为学术贡献难以定量评价,同时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或者可以这样来看待问题,比如说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做了1%的工作,这确实是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成果,对人类基因的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然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科学家的工作量与贡献相比并不多,但说明中国科学家已经加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项目研究中了。对庞加莱猜想的解决也应这样来看,现在美国、俄国和中国科学家的贡献都不可或缺,美、俄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中国数学家可以参与其中并作出重要贡献,这也是中国数学家值得庆幸、自豪的一件事。”

事实上,据记者从有关媒体上看到的报道说:丘成桐在谈到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过程中曾经说中国数学家的贡献应在30%左右。有人认为丘成桐这样说夸大了中国数学家的贡献。那么,杨乐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杨乐说:“丘成桐先生是几何分析方面的权威学者,他的提法可作重要参考。实际上,我觉得丘先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他自己和他的几个学生,诸如施皖雄、李伟光、朱熹平、曹怀东、周培能等在瑞奇流方面的贡献都包括进去了。上世纪末,在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过程中,国内数学界十分惋惜,未能参与该项重大研究,甚至在国际上证明发表后的一些年里无法读懂。这次庞加莱猜想与几何化猜想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情况。”

对论文的评价严格吗?

到目前为止,根据媒体报道,国际上共有3组数学家的文章详细演绎与解释佩雷尔曼的纲领性工作,一篇是今年6月25日耶鲁大学布鲁斯·克莱纳和密歇根大学约翰·洛特张贴在预印论文网站(arXiv,preprint server)的论文,一篇是中国中山大学朱熹平和美国里海大学曹怀东发表在6月号《亚洲数学期刊》上的论文,还有一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摩根和普林斯顿大学田刚7月25日贴在预印论文网站上的论文。记者询问杨乐:“由三组文章来同时解读佩雷尔曼的工作是不是有些浪费呢?”

“这不是浪费。”杨乐说,“在物理学、生物学上,有时会有十多组科学家同时研究一个相同的热点问题,而数学上这种情况并不多。在数学上,与做出结果相比,更重要的是过程中创立的工具和方法,它们可以为其他学者提供帮助。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参与者的水平、发挥他们的能力。”

关于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论文发表在丘成桐任主编的《亚洲数学期刊》上,有人曾表示怀疑论文是否经过了严格的评审的问题,杨乐说:“国际学术界承认的是佩雷尔曼天才的思想,而不管他的论文是在网上发表的。为什么不问其他放在网上的论文是否经过严格的审查呢?”他认为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论文是经过了严格的评审的, “我了解对朱熹平和曹怀东工作的评审过程。虽然丘先生对朱熹平的评价很高,但在朱熹平和曹怀东2005年写出论文时,丘先生说他不相信庞加莱猜想已经被解决了,因为他认为这个工作极其困难,证明也十分复杂,中间出一点漏洞都不行,因此请朱熹平到哈佛大学讲解。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听朱熹平讲解的除丘先生外,还有哈佛大学的几何分析学家Taubes和MIT的概率论专家Stroock等。丘先生逐步提升了对论文的相信程度。到了今年4月底才认为没什么问题,而且他自己也很认真地逐步推敲了论文。同时,《亚洲数学期刊》请的审稿专家也作出了'没有问题,可以发表’的相同论断。”

“应大力宣传朱熹平的精神”

杨乐说,朱熹平的工作是在国内完成的,曹怀东也是持中国护照的旅美学者。中国数学界应该十分珍视朱、曹的工作与贡献。我们推崇并尊重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的杰出贡献,但也要非常重视朱熹平、曹怀东这样的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尤其是在现在国内学术界有些坐不下来,急功近利、浮躁的时候。300多页的数学长文确实花了极大的功夫,朱、曹的工作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中国人能和美、俄数学家一起参与到国际上这样重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而且在其中有一份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很好的事情,值得中国数学家自豪,而且也应大力宣传朱熹平的这种精神。

他说,丘成桐对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工作评价很高,其实也是在鼓励国内青年数学家树立雄心壮志。丘成桐认为中国数学家具备做好数学的条件,像朱熹平这样的数学家经过长期刻苦努力,就能够做出国际一流的工作,所以,他想利用这个机会鼓励中国数学家,特别是他看到中国数学界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更希望利用现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典型来鼓励大家。

[ 2006年8月25日 ]

发表时间: 2006-08-27, 19:44:37 个人资料

sage


发表文章数: 359
内力值: 334/334
贡献度: 5130
人气: 237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而杨先生从不自炫
=======================

Interesting, hehe...

发表时间: 2006-08-27, 20:12:29 个人资料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而杨先生从不自炫

看来我这句话过于简略,容易引起误解。我的原话是对“熟读中国古籍”而言,意思是说杨振宁从不自夸读过多少本古文经典,但我们通过他的《美和物理学》等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国学功底。老丘要是自炫数学功力,那和老杨自夸物理成就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他们有各自骄傲的本钱。但要谈到他们的业余爱好---中国古典文学,老丘比老杨的功力差得太远。。。当然要论操守和原则,老丘远在老杨之上。。。但人无完人,老丘不懂做人的艺术,在西方学界四处树敌,我猜想等他退休时绝不可能像老杨那么风光。。。

发表时间: 2006-08-27, 22:27:56 个人资料

gauge


发表文章数: 596
内力值: 375/375
贡献度: 8310
人气: 1396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看看丘大爷能不能获得Wolf奖就可以知道丘是否可以在退休后继续风光了,让我们慢慢等。丘的职位说不定是不退休的那种,待考证。好像丘是哈佛唯一可以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当年的合同就这样签的。说道文学修养,只能说丘的那个《时空统一颂》很垃圾。

发表时间: 2006-08-27, 23:43:32 个人资料

sage


发表文章数: 359
内力值: 334/334
贡献度: 5130
人气: 237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As a person, I think Yau is no doubt very aggressive (as Lee, Yang and Ting) and has flaws. On the other hand, I really like what he said about Beijing University. I think Beida deserves someone to point out they are doing very badly in research. Noboday can do so unless he/she is so famous, like Yau.

发表时间: 2006-08-28, 00:21:01 个人资料

sage


发表文章数: 359
内力值: 334/334
贡献度: 5130
人气: 237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By the way, it seems that the article in New Yorker does leave a very bad impression about Yau, especially among some of my colleagues, since they are not really mathematicians and do not know exactly what's going on.

发表时间: 2006-08-28, 00:23:50 个人资料

萍踪浪迹


发表文章数: 1051
内力值: 453/453
贡献度: 9137
人气: 1200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但要谈到他们的业余爱好---中国古典文学,老丘比老杨的功力差得太远
==============================================================
老杨的文学也不见得好

漫漫长夜不知晓 日落云寒苦终宵
痴心未悟拈花笑 梦魂飞度同心桥

发表时间: 2006-08-28, 04:37:28 个人资料

Bruce


发表文章数: 24
内力值: 93/93
贡献度: 95
人气: 14

Re: Hamilton的正式表态 [文章类型: 原创]

在座的诸位,你们都是文学大家吗?
如果不是,你们觉得对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去评价,是否足够智慧?
也许Yau的文学修养真的不够,但偶还是很欣赏Yau,毕竟中国大陆,现在需要Yau这样的“炮筒子”,
否则谁敢向北大开炮?学术之风又如何纠正?个人以为,Yau的批评已经开始起作用了。


偶不太喜欢杨,因为和邓稼先甚至被成为亲台独分子的李远哲相比,杨对国内所做的实事,实在是太少了。与杨自身的身份、地位、名誉及不相称。

发表时间: 2006-08-28, 06:28:01 个人资料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