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uge
发表文章数: 596
内力值: 375/375
贡献度: 8310
人气: 1396
|
我思故我在 [文章类型: 原创]
我估计任何人初次听说或看到这句话,差不多都很震撼。下面调侃一下。
“我思故我在”是一个逻辑推理的陈述句。
前提,“我思”。
结论,“我在”。
前提可分解:“我”,“思”。
先有“我”,然后“我”“思”。那个“我”是什么意思呢?至少已蕴含“我在”。
因而,“我思”这个前提比“我在”这个结论包含更多的论断。当然,这和逻辑推理的性质是一致的。
所以“我思故我在”其实没什么,无非是把前提中的一部分单独抽取出来又说一遍而已。
我们类似地可以说
“我站在木板上所以我存在”,
“我猜你在看上面的话所以我存在”。
或者我们可以有一些差别更大的说法,比如
“我站在木板上所以木板存在”。
比较一下,“我思故我在”和“我站故我在”。容易看出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令人着迷也更加令人困惑,当然是某些人。因为其中包含一个自述,或者所谓的自指。因为当我们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我们已经处于思考状态了。而我在键盘上敲下“我站故我在”这几个字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站着敲,虽然我也可以站着来完成这几个汉字,但我确实没有这么做。另一方面,即使我站着敲了,看这句话的人也多半是坐着的,没有人会因为这几个字而站起来。当然逆反心理者例外。
这似乎说明“我思故我在”和“我站故我在”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继续“思”。
“我思故我在”仅仅适用于单个的人。比如你说“我思故我在”,那么我怎么知道“你思”了呢?说出这句话就可以叫做“思”吗?如果有一天,一个机器人蹦出来说或者在它的显示器上或者通过打印纸表达“我思故我在”,那么我们又怎么理解呢?那个机器人凭什么可以称为“思”?一个机器人要在显示器上显示这句话是轻而易举的,它甚至可以用各种语言向不同民族的人显示这句话。换言之,如果不按照我们前面的分解方式,我们不能由“你思”来推导“你在”。因为“你思”可能是错误的前提,虽然你确实“在”。我们知道,错误的前提可以推出一切有意义的陈述。
出现这个可能错误的前提,其原因是“我思”或者“你思”是比“我在”或者相应的“你在”包含了更多判断的陈述。这正如Occam剃刀所言。越多的假设越有可能犯错,所以较少的假设是更好的做法。
我们可以肯定自己的“思”,但不能确定他人的“思”。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肯定自己的“思”和“在”,但不能类似的得知其他的任何人物的“思”或者“在”,因为我们不知道说这句话的是不是那个有显示功能的机器人。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确认其他事物的“在”与否,比如“你站故你在”。
比较起来我们可以根据“某一时刻你站”这个正确的前提来推导“你在”,当然这是一个平凡的推理。而“你思故你在”却有可能因为前提“你思”的错误而使得整个的推论没有意义。主观的“我思”是不能被他人判断的,而客观的“我站”却可以由他人判断。对后面这句话,请不要拘泥于字面意义,因为有一天我们也许可以判断你或者机器人是否在思考。
发表时间: 2006-12-01, 01:13:52
|
个人资料
|
|
快刀浪子
发表文章数: 484
内力值: 333/333
贡献度: 4224
人气: 1000
|
Re: 我思故我在 [文章类型: 原创]
为什么是“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站故我在”呢?
笛卡尔希望寻找绝对可靠的命题。他觉得几乎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比如“我站”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但“我思(即我正在怀疑)”却是不能怀疑的,即使我现在只是在梦中思考,但这依然是思考。
至于从“我思”到“我在”的推理,正像你说的那样,前提已经包含了结论。
另外,以“我思”作为绝对可靠的出发点,这一点并不是没有争议的,其原因在于“我”这个词的意义不够明确或包含了太多的信息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
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熔万物为白银。
发表时间: 2006-12-01, 03:19:08
|
个人资料
|
|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
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 [文章类型: 混合]
【按】Gauge兄此贴又让我想起了两周前下载的易中天2002年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一个演讲,题目叫做《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我边听边拍案叫绝!因此我认为易先生如今的声名远播(也许有些“曝光过度”而沦为“学术超男”)绝非偶然,此人的学识与智慧确实不同凡响。在此用Google出来的演讲原文来回本贴,感觉非常切题。
自我意识与人的确证
易中天
首先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一,人生下来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二,学会做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台下有人答“妈妈”) 是的,人生下来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想做母亲的人一定深有体会。第一个学会的动作——不要! 人从会喊“妈妈”、“爸爸”、到“爷爷”、“奶奶”,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显示。关系问题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问题。而“不要”,则是人基本的人权。儿童时期我们常说:“我要水水”,“我要果果”……如果大人递给我们一个不想要的东西,我们会说:“不要.” “不要”是人不可让渡的权利。但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赐臣,臣不得不受。沉默是比言论更重要的权利,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要,不能不沉默。
秦始皇以前人人都可称“朕”,但自秦始,唯一一个可以称“朕”的人只有皇帝。古代人不敢说“我”。儿子金榜提名,他只能说“父亲大人,儿子高中。”但不可以说“父亲大人,‘我’高中了.”今天我来武大,我只能说“兄弟来了。”我不能说:“我来了”。“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人可以说“我”了。 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因为他不会说“我”。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说我,请问:“‘我’是一个什么东西?到底谁是‘我’?”突然有一天,他会说“我”了。正如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所说:“从此他的自我中升起一线光明,他再也不会回去了。过去他是感觉自己,现在他是思维自己。通过意识、思想、思维知道自己。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感觉,而人可以通过思维知道自己的存在。笛卡儿曾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可以怀疑,仅有一点不可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因为我在怀疑,才证明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人通过感觉、思维知道自己的存在。
有一则古代笑话:一个差人押解一个和尚,每次他都要等“和尚”、“包袱”、“伞”、“我”点齐了才会上路。一天晚上,和尚把差人灌醉了,又剃掉他的头发,换上他的衣服,跑了。差人一觉醒来,数“和尚”、“包袱”、“伞”、咦,“我”哪儿去了?我是不可能没有的。人为什么怕死?人畏惧的不是死本身,而是,我哪儿去了?我为什么突然不存在了?人越想越可怕,于是,神话、宗教便出现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手断了可以再植,心脏坏了可以再换,总有一天人的全身都可以换遍的。
动物怕不怕死?一头猪不会整天趴在猪圈里想:我总有一天会成为桌上的回锅肉的。只有当到了屠宰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时候,旁边看宰牛的牛群才会发抖、流眼泪。有一句话叫“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但太平犬也不上西方发达猪。有个国家为猪立法:猪有吸食母乳三日以上的权利,睡在干净的稻草上的权利,用鼻子拱土的权利,以及获得自己喜爱的玩具的权利。还有一项基本猪权——单独屠宰,并且死前要舒舒服服洗一次澡。 牛不会对身旁待宰的牛说:“兄弟,死也要死得像个牛样!”但人可以做到:“活得像个人样,死得像个人样!”我们不会指着山:“你看那山,哪像山呀?”可我们会说:“你看看你,哪像个人呀?”为什么? 人有意识,人有自我意识。 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此,人生可以设计。 不论死与活,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人的确证
动物属于自然,“自然而然天然如此”,不需要确证。猫生下来,当然是猫;狗生下来,理应是狗。 但人需要证明。 人有自我意识,除了刚才我讲的人有思维外,还可以通过人的心理能力,人能够把自己当作对象来看待来证明。头发长了,人会理,这叫自我完善。人照镜子,会说:“太帅了!酷毙了!”这是自我赞赏。因为人有思维、会自我完善、自我赞赏,所以人能确证自己。 自我确证就是自我的对象化。
我们可以不断地确证自己。你做的事情越难,越能充分发掘你的潜力,越能证明你自己是人。福尔摩斯小案子不接,就算你给他一百万。如果做饭和洗碗你们都会,你会选哪样? (台下有人答“做饭”) 多数人会选择做饭,因为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当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端上桌时,朋友们会竖起大拇指:“真的不错!”但一席饭毕,没有跑进厨房,赞赏道:“你洗碗很棒呀!” 人的确证是通过证明感来说明的。自由、幸福、美都是靠感觉来证明的。
英国人理解的幸福:一个人走在下雨的街头,又冷又饿,回到小屋,壁炉里的火熊熊地燃着,门口放着拖鞋,桌上的咖啡冒着热气……浪漫的法国人则不然,双休被揪去出差,不情愿的登上列车,身旁居然是一位美女,并且将伴你度过整个路程……俄国人的幸福最具戏剧性:清晨4点,有人怦怦地来敲你的门,懵懵懂懂走出去——“你被捕了!”不由分说,两个胖警察给你铐上了手铐。你一看逮捕令,喜极而泣:“对不起,你要找的人在隔壁”这是美联社驻莫斯科的一名记者讽刺苏联的一则故事。
幸福是主观的,每个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凤凰卫视的梁东曾采访过一个在三峡工地上当电焊工的四川小丫头:“这种工作又脏又累,你不怕嫁不出去吗?”小丫头反问道:“谁说我嫁不出去?已经有好多人追求我了”,脸上闪现出劳动者特有的光芒。 人的确证不仅要通过自己,还要通过别人的认同感。 每个初为人母者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你会自豪地把婴儿抱给大家看。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认为孩子是自己最好的作品,有如艺术家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国际级的一样。我曾去过一个画家朋友家做客。他三岁的女儿抱来她的画册,要我看。我看不明白,她说是“仙女”,我说更像巫婆吧?她说那就是巫婆吧,这可是我画的巫婆!看来,孩子在意的不是画的是什么,而是这副画是“我画的”。这在黑格尔美学中有验证。 为什么验证感要得到别人的同感呢?这符合民诉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 你主张你是一个人,你就必须用言论、行动来证明。在民诉中,仅举证还不够,要必须法庭采信才行。 由自认到别人的欣赏,由自我确认到别人的认可与承认。
以上所讲就是我今天出示的证据,如果大家采信,就鼓鼓掌。 (台下掌声雷动)
发表时间: 2006-12-01, 08:43:23
|
个人资料
|
|
木木
发表文章数: 159
内力值: 174/174
贡献度: 705
人气: 14
|
Re: 我思故我在 [文章类型: 原创]
不知为什么,我不喜欢易中天,比如此楼说的东西,他说的,概念上没有哲学家的论述深,形式上又没有小说家要有技巧。
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发表时间: 2006-12-01, 12:42:46
|
个人资料
|
|
XXFF
发表文章数: 226
内力值: 272/272
贡献度: 919
人气: 163
|
Re: 我思故我在 [文章类型: 混合]
这句名言大家都思考过,但是“我思故我在”的中文表述是含糊的,翻译总不能完全表达原意,记得老毛与老外说“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翻译支吾半天,讲不清楚。我觉得原意是:由思知在。
我国古代也许多类似的思考,如“庄周梦蝶”;《庄子》里还有一个有名的叫“濠梁之辩”,讲庄子和惠施在濠水边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鱼说:“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换一下角度,我们研究一下植物人,或仅脑死亡而其它均工作的患者,他们“在”,但已无法“思”,他们再已无法感知他们“在”,所以“脑死亡”患者现在法律认为他已死亡,即“不在”,可以拉太平间,火葬场,把他肉体也消灭得“不在”了;植物人复杂一些,极个别会再“思”,法律很难办,现在有些国家实行”安乐死“。
::今天我来武大,我只能说“兄弟来了。”我不能说:“我来了”
=========================================================
呵呵,Omni兄好象经常也在文中写“兄弟“如何如何。
XXFF
发表时间: 2006-12-02, 21:34:39
|
个人资料
|
|
like
发表文章数: 170
内力值: 276/276
贡献度: 552
人气: 32
|
Re: 我思故我在 [文章类型: 原创]
一看哲学里关于存在的疑问和思辨,确实明显有‘结论‘ 反复‘前提‘的嫌疑;但爱因斯坦在思考相对论时好像也是由这类思辩开始,去论述空间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发表时间: 2006-12-03, 20:04:25
|
个人资料
|
|
dfj
发表文章数: 186
内力值: 182/182
贡献度: 768
人气: 122
|
Re: 我思故我在 [文章类型: 原创]
科学的所谓“思辨”,虽然都是叫做“思辨”,但是我觉得它与哲学思辨的区别就在于原则上是可以通过实验检验的。
比如“追光”的思辨,如果光速果真可以达到,那么原则上可以乘坐光速火箭去看“静止的光”是什么样子。
当然也可以继续思辨什么叫做“看光”。
发表时间: 2006-12-04, 04:44:47
|
个人资料
|
|
like
发表文章数: 170
内力值: 276/276
贡献度: 552
人气: 32
|
Re: 我思故我在 [文章类型: 原创]
无论叫啥 “思辨”,从经验和结果上看,属于西方经典的思想是简单的莫名其妙,还是精深的博大传承,是否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科学的 “思辨”,与哲学思辨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一个爱因斯坦把它弄成能通过实验检验:)
发表时间: 2006-12-04, 19:29:33
|
个人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