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莎士比亚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刷新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数学的莎士比亚 [文章类型: 混合]

【按】本文的标题非常有意思,不知Morgan老兄这个比喻的用心何在?更没想到的是Morgan还会文言文:“公之美德唯夫不殆,公之疏漏亦奉有余”,这个老外的中文功力未免太可怕了!:-)莫非是其合作者田刚教的?还是《大地》杂志的记者创造性的翻译?

大地 ( 2006-11-15 第二十二期 )

丘成桐:数学的莎士比亚

 丘成桐的故事是一扇窗口,通过它可以看到在中国大地上,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水乳交融时所产生的勃勃生机。如此交融若得成功,将会重塑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平衡。

 当然,他的生活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仅在去年,他就因指责北京大学腐败而卷入了与北大的一场公开论战。而《纽约人》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说他试图在解决一个关于空间结构的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的成果中沽名钓誉。

 “我研究数学是因为它本身的美,” 丘成桐说。“历史将会评价这项工作,而不是某个委员会。”

 丘成桐简介:

 丘成桐生于1949年,原籍中国广东,后来迁居香港,1966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丘成桐17岁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在这里因缘际会遇到了来访的“华人数学家第一人”——陈省身先生,随后被陈省身带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22岁即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上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因此在1982年(33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惟一获得该奖的华人数学家。

 用丘成桐的朋友,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的话来说,丘博士就是“中国科学之王”,他是海外华裔中最著名的人士之一,每年夏天都会回国来工作、教学、游说、给人启迪,也会象个“军阀”一样跟人争来斗去,为的都是将中国科学推进到世界一流水平。

 大卫·格罗斯是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用他的话来说,丘博士是“处于帝王和公民中间的多重角色”。

 丘成桐毫不认同所谓的“帝王”之说。他最近驳斥说,他并无政治头衔,而他新近两个最有才气的学生还正处于失业中,这样怎能说他有自己的王朝?他说,“在我看来,这只是某些人的妄断而已。”

 丘成桐的故事是一扇窗口,通过它可以看到在中国大地上,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水乳交融时所产生的勃勃生机。如此交融若得成功,将会重塑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平衡。

 当然,他的生活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仅在去年,他就因指责北京大学腐败而卷入了与北大的一场公开论战。而《纽约人》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说他试图在解决一个关于空间结构的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的成果中沽名钓誉。

 “如果我没获得菲尔兹奖的话,我可能就被这些人打垮了。”

 人人都认同丘博士是当代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丘成桐的朋友、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理查德·汉密尔顿说,“丘博士所建立的,是人才的凝聚,而非所谓王朝。人们被他吸引,是因为他充沛的精力,他绝妙的想法,以及他对一流数学工作孜孜不倦的支持。丘将这些人组织到一起,共同攻克最困难的问题。”

 去年,丘成桐一直在和北大针锋相对,指责其造假,用海外名人来虚饰门面,只需他们工作几个月便付给高额的薪水。

 《科学》杂志上有调查显示,在中国,这样的兼职教授在过去六年间由6人增加到了89人,而专职教授从66人增加到了101人。这样的作法使得中国的大学也能因为这些人在其他地方的荣誉成就而沾点光。丘成桐说,这样会耗尽本来应用来支持年轻研究人员的资源。

 今年夏天,北大将一些专职的海外学者重新定为兼职学者。可这一切也是有代价的。丘博士的一位老朋友,香港的地产开发商陈先生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丘。他为此付出了代价。”

 丘成桐也同意这一点。他说,“我说话直来直去,确实会得罪人。”他补充说,他的作风就是,对他学生和同事的观点都要持有挑剔的态度。

 丘成桐说,在中国,矛盾会引起最高层的注意,因为所有的钱都来自政府。 他说,“我之所以有勇气反对是因为我是位哈佛大学的教授。我不从中国拿一分钱。”

 他又说,“如果我没获得菲尔兹奖的话,我可能就被这些人打垮了。”

 庞加莱猜想的混乱证明

 丘博士如此热衷于帮助中国,却可能引起反弹,这点在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上就似乎体现出来了。

 这个猜想最初是由亨利·庞加莱于1905年提出的。它可能是数学上最著名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拓扑学的基础。

 198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博士发明了一个被称为里奇流的方法来研究空间形状。丘博士非常振奋,觉得这一方法可能最终可以攻克庞加莱猜想。他便开始与汉密尔顿博士一起研究,并鼓励其他人也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是收效甚微。

 接着在2003年,一名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粗略地勾画出了一个方法,突破了一个一直困扰着汉密尔顿博士的障碍,并为证明这个神圣的定理以及另外一个由康奈尔大学数学家威廉·瑟斯顿提出的更一般性的定理奠定了基础。佩雷尔曼博士随即消失,让他的同事来串起这些要点。

 在丘成桐的敦促下,他以前的学生、里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山大学的朱熹平也加入进来接受这一挑战。去年六月,丘博士宣布说他们已获成功,首个完整的证明将在由他担任主编的《亚洲数学期刊》上发表。

 后来在该月召开的弦理论大会上的一次讲话中,丘成桐说,“在佩雷尔曼的工作中,许多关键的证明要点都很草略,或者只有一个大纲,而很多证明的细节经常缺失。”他补充说曹、朱的论文用新的论证填补了其中的一些空白。

 这个宣布使得很多数学家有所不满,他们认为丘成桐冷落了佩雷尔曼博士。另外有一些小组也即将完成他们自己基于佩雷尔曼要点的证明工作。他们说并没有在佩雷尔曼博士的工作中发现什么漏洞。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摩根与普林斯顿的田刚也在合作证明这个定理。摩根说,“他们并非突然解决什么难点。”

发表时间: 2006-12-11, 20:10:24 个人资料

Omni


发表文章数: 280
内力值: 263/263
贡献度: 4868
人气: 688

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数学的莎士比亚 [文章类型: 转载]

 在八月份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佩雷尔曼博士被授予菲尔兹奖,但是他拒绝接受这一奖项。一星期后,在《纽约人》上登出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丘成桐试图将菲尔兹奖牌从佩雷尔曼博士的脖子上摘下来。

 在他的网站上,丘博士登出了一封12页的信,陈述了他与他的律师认为《纽约人》文章中的错误之处。而《纽约人》说它仍坚持这篇报道。丘成桐说,“我在中国的名誉受到了损害,为了帮助年轻的学生,我必须挽回我在中国的声誉。”

 他否认曾经说过佩雷尔曼博士的工作中有漏洞。他说,“我说的是他的工作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就是因为这样才又多花了三年时间。” 丘成桐说,作为一名“几何学的领军人物”,他有责任要挖掘出这个证明的事实。

 汉密尔顿博士说,“任何长期的原创工作,要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总是很困难的。”他说,丘成桐想让对深奥的里奇流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核实一下这个证明是很自然的事。

 在被问及如此张扬地宣传曹、朱的论文是否是一个错误时,丘博士回答说,对于证明庞加莱猜想这样伟大的成就,即使是只做出很少部分的贡献也会被载入科学史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曹、朱的论文被发现存在一个疏漏。这两位作者用来补充佩雷尔曼博士证明的一步被发现与耶鲁大学的布鲁斯·克莱纳和密歇根大学的约翰·洛特于2003年在网上发表的证明相同。克莱纳和洛特一直在努力阐明佩雷尔曼博士的工作。

 在《亚洲数学期刊》登载的一份勘误当中, 曹博士和朱博士承认了这一疏忽。他们说忘记了曾在三年前研究过这些材料并将其纳入了他们的笔记中。

 在一封电子邮件中,丘成桐说这一事件很“不幸”,但是重申了他决定尽快出版这篇论文。他说,“即使在对此错误进行更正后,这篇论文仍然就汉密尔顿及佩雷尔曼对庞加莱和瑟斯顿猜想的证明提出了很多新的细节以及解释。”

 目睹庞加莱猜想的成功证明沦为名利争斗,许多数学家都感到诧异。汉密尔顿博士说,“尽管充满竞争,我们仍然还是很依赖彼此的工作的。我们谁都不是在真空中搞研究。”

 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他说,“我从来没见丘说过这猜想不是佩雷尔曼证明的。”他补充说,没有人比丘成桐在创立里奇流理论上的功劳更大,这也促成了佩雷尔曼博士的获奖,。

 摩根博士说他仍然把丘博士视为他的朋友。他说,“他为数学做出了极其杰出的贡献。他是个伟大的人物。他是数学的莎士比亚。公之美德唯夫不殆,公之疏漏亦奉有余。”

 丘成桐说,庞加莱猜想比任何奖项都重要,也超越了政治。

 “我研究数学是因为它本身的美,”他说。“历史将会评价这项工作,而不是某个委员会。”

发表时间: 2006-12-11, 20:10:56 个人资料

一剑一壶酒


发表文章数: 34
内力值: 99/99
贡献度: 69
人气: 21

Re: 数学的莎士比亚 [文章类型: 原创]

麻烦熟悉莎士比亚和Yau的兄弟,解释一下这个比喻.

一把剑,一壶酒,我将何去何从?

发表时间: 2006-12-13, 08:15:16 个人资料

littlebird


发表文章数: 863
内力值: 310/310
贡献度: 3683
人气: 420

Re: 数学的莎士比亚 [文章类型: 原创]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莎士比亚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真是很惭愧,偶就是那位问路人

发表时间: 2006-12-13, 09:30:25 个人资料

萍踪浪迹


发表文章数: 1051
内力值: 453/453
贡献度: 9137
人气: 1200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Re: 数学的莎士比亚 [文章类型: 原创]

::这个猜想最初是由亨利·庞加莱于1905年提出的。
============================================
是1904年

漫漫长夜不知晓 日落云寒苦终宵
痴心未悟拈花笑 梦魂飞度同心桥

发表时间: 2006-12-20, 16:17:11 个人资料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