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临挫折时,个体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适应策略)。它包括心理防御机制(防御策略)和心理调节机制(应付策略)两种。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需要,具有某种自发性。这如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内稳能力是一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更大的价值在于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
心理防御机制具有这样一些特点:①任何与个人的愿望相冲突的刺激,都可能自发地唤起防御机制;②防御机制并不改变事实,而只是简单地改变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或处理方式;③防御机制总是不同程度与歪曲现实、自我欺骗相联系;④防御机制主要是无意识的;⑤大多数防御机制虽可暂时地免除或减轻痛苦和不安,但现实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只能起到一种回避现实的作用,有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1.压抑作用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常将自己那些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欲望和行动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方式。由于压抑作用,某些欲望、冲动或威胁、痛苦似乎被遗忘了,人在意识层面上不感到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被抑制的东西没有消失,常常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心理和行为。压抑虽然可以暂时减轻焦虑,但问题并没有真的解决。如果经常对挫折进行压抑,痛苦的经验大大地超过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2.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就是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加诸于他人或其他事物,以保护自己,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表现为把自己的错误、失误归咎于他人,或把自己的欲望态度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从而掩盖着自己那些不受欢迎的特征。受挫折后所表现出的"借题发挥"、"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及鲁迅所描写的阿Q精神等,都属于这类自我防御的表现形式。
3.文饰作用
文饰作用是一般人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个人达到的目标或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常规时,为避免或减低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或维护自尊起见,而给自己的行为一种"合理化"的解释。虽然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主要的原因或是不正确、不客观的或是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以这些理由来安慰、说服自己,从而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减少失望情绪。例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后来得了个柠檬却说柠檬是甜的。又如,一次考试失败了,不是说试题太难,便是说教师给分不公正;有的人上课迟到了,当被询问理由时,他可能援引其他人也常常迟到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等等。
4.反向作用
一般来说,个人的行为和他的动机方向是相一致的,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所需要和所爱的事物,在行为上也会很自然地表现出来。但是个人在自我防御的时候,由于自己的行为或欲望不能被社会规范容忍,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动机方向正好相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的"矫枉过正"、"此地无银三百两"等行为,都可视为反向作用的表现。
5.补偿作用
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试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称为补偿作用。引起这种心理不适应的,可能是生理上或客观现实中的缺陷与不足,也可能是自己主观感觉或想象。有的大学生因某种生理缺陷无法在运动场上胜过他人,因而在学习上加倍努力,期望在学习成绩上超过他人以维护自尊即是一种补偿。现实生活中,补偿也可能过分,过分补偿有时会导致心理活动的畸形,例如,一个自惭形秽的人可能因过分补偿而表现出自高自大,甚至富有攻击性。
6、升华作用
升华作用是指改换原为社会或自己的理智所不允许的冲动或欲望,用比较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升华作用一方面转移和实现了原有的情感,达到了内心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价值。如某人强烈嫉妒另一个更有成就的同行,但理智又不允许他将这种心理表现出来,于是他可能发奋努力以试图在本专业超过其对手。嫉妒的情绪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而转移、升华。一般来说,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积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