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心理学家认为知觉一定是意识层面的。例如在视、听知觉研究中被试总是意识到自己看见、听见某些刺激,而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研究中人们也是清楚地意识到空间关系和时间序列。然而,近 20 年以来,研究者逐渐发现大量证据,证明知觉也可以涉及无意识层面的加工,这就是无觉察知觉。
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者几乎同时从两个领域得到启发,开始思考知觉是否可能在意识层面之下发生,提供无觉察知觉存在证据的两个领域,分别是神经病理案例和认知实验研究。
而盲视是神经病理案例中的一个典范,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奇怪的现象:一些脑损伤患者无法知觉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条件下却表现得似乎仍能对这些刺激进行某些加工。换言之,那些刺激在患者本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得到了知觉加工。
韦斯克兰茨(1986)报告了一例盲视病人D.B.。D.B.十四岁时,大约每六周发生一次剧烈头痛,头痛时,伴随出现的是其左侧视野一块椭圆形的暂时失明。到他二十岁时,他头痛的次数增加,并且在某一次头痛发作后,那块椭圆形的局部区域彻底失明了。 X 光片显示:他大脑右侧视皮层顶端的血管增大。之后,手术切除了 D.B. 脑部的这部分视皮层和膨大的血管。当即 D.B. 的头痛停止,然而,他的左侧视野却失明了。通过动态视野程序发现 D.B. 在每只眼睛视野的左半部都有一个盲点。
然而,奇怪的是 D.B. 的左视野好象并非真地失明。观察发现 D.B. 能够清晰定位处在他的盲视野区内的物体。比如,尽管看不见,但他能够正确地握住别人伸出的手,而且,他能够猜出他看不见的条状物作水平还是垂直运动。不过, D.B. 说在他看不见左视野中的任何东西,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完成以上任务,完全是因为猜测。
进而,韦斯克兰茨对D.B. 的这种无觉察情况下准确判断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测试。由于D.B. 看不见在盲视野中的物体,实验要求他对光斑是否存在及其位置作迫选猜测。另一些实验要求他猜测线条的方向。控制照明条件、D.B. 头的位置和视线的方向保持不变。结果发现 D.B. 在盲区的定位、觉察和目标方位的猜测都比随机猜测的结果要好得多。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盲区的视觉活动几乎和正常视野的视觉活动表现得一样好。但是 D.B. 仍不能辨别在盲区出现的物体,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他都声称看不见测试中要求他做出选择判断的目标,他还是认为他在这些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要归功于猜测或是运气。在不存在觉察的情况下,D.B. 进行了复杂的知觉判断,D.B. 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产生知觉。这种被试对所呈现的刺激茫然不知,并且也没有产生感觉,但是要求他猜测或迫选时却能做出精确的反应的现象就是无觉察知觉最好的证据。
(采自《实验心理学》 郭秀艳,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