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心理学要非常重视“创伤后压力综合症(PTSD)”的研究
有些人在生活中会经历一些使人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些经历对人的精神可能会造成创伤。由于灾难的发生,一些人变得十分憔悴,甚至于不能正常思维和生活。不少战场上幸免于难的士兵和受过严重侵害的人,会在心里面留下了很深的阴影,那些情景不断在脑海里反复,心理处于一种经常性的应激状态,并且这种状况会变得非常严重,直到内在心理系统被完全破坏,人就变得非常脆弱,不堪一击,这就是“创伤后压力综合症(PTSD)”,这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并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抑郁症”,但比抑郁症严重得多。人们急需想出一种办法把创伤后压力综合症扼杀于萌芽之中。
目前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该领域展开了研究,心理学家们已经向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展开对一些情绪化事件的新观察,设法弄清它们为何会产生难以抹去的记忆。有心理学家表示:“这不是对记忆进行的激进方式。我们想做的是,帮助人们能够更好的控制他们想要的记忆,阻止他们不想要的干扰记忆进入头脑。我们不知道它是在抹去记忆还是在隔离记忆,但是从PTSD病人的角度看,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的确很痛苦。”
强烈的情绪——爱、恨和恐惧等——触发了压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刺激扁桃核,从而产生超常清晰的情绪化记忆,并且不断强化,在内心深处形成越来越深的“沟”,最终彻底破坏你的心理环境。心理学家还发现,应激反应本来是身体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其作用在于使身体能对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时的回答,只要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对保护机体有益。但是,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激烈,或者长期、反复地出现,以致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将会造成病理性损害,出现诸如失眠、容易疲劳、烦躁不安、情绪化记忆的反复干扰等症状,但又查不出任何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灾害引起的应激反应主要有急性应激障碍和精神创伤后延迟发生的应激障碍,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许又新教授介绍说,急性应激实际上是灾害发生后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小时到几天便能迅速恢复;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在严重灾害后延迟发生,潜伏期一般为数周,有的则更长。国外有关调查表明,在灾害发生后的地区,自杀率会升高,而更多的人会出现心慌、失眠、做噩梦、感觉木然、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还有人过量饮酒和服药,形成酒依赖或药物依赖,这些都是心理应激障碍的表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马弘副主任医师曾亲身经历了克拉玛依火灾、张北地震等重大灾害的心理干预工作,他发现,灾后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出现灾害情景的可怕回忆,而且,人们还常做噩梦,在梦中重演灾害的经历。这时的人们往往回避接触、看到类似的情况和事件,表现出焦虑、恐惧,不愿看亲人的遗物,不愿经过出事的地点或街道。他们表面上冷淡,但内心却警觉性很高。
提起救灾,人们常常会将注意力关注在抢险、物资援助和卫生防疫等基本需要上,忽视了灾害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痛苦。受灾者在经历了惨烈的场景和失去家庭、亲人的悲剧后,常常会被心理阴影所困扰。因此,不论是急性应激障碍,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不及时诊治,心理伤害便会转化成躯体疾病。如果实行灾后精神卫生干预,则可以帮助受灾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付技能,面对痛苦经历,帮助他们在灾难事件后恢复心理平衡。
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过度应激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灾害不可能每个人都碰上,但是有些事情则是在所难免的,比如亲人去世、夫妻离婚等等。这类事件虽然没有灾害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痛苦大,但也有可能转化成躯体疾病。
为了避免应激反应综合症的发生,要在心理上做好自我疏导和调节。心理学家建议,首先要对某些负面影响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免得临时惊慌失措,加重压力。同时,遇上重大挫折,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常听听音乐,常去大自然散散步,这样就容易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和。
而且对自己要有正确的期望,生活上应有劳有逸,还有一点是容易忽略的,要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事实表明,家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对于人的心理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我们国家,这种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这非常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