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 时间: 2007-06-21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王旭东
据6月20日《华西都市报》报道,如今改名为张空谷的考生原名张非,2003年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录取。次年,该生被北京大学退学返回广安。南充一所民办学校许以重金,将他挖到该校参加2005年高考。张非“不负重托”以703分的好成绩并列南充市理科状元,学校为此向其颁发了10万元重奖。同年,张非被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录取。随后,张非向清华大学提出了自动退学的申请,改名张空谷,回到南充,又以南充另外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身份参加了2007年的高考,2007年高考估分高达680多分,再入清华、北大不成问题,又将轻松获取一笔不菲的奖金。
考取清华北大,如探囊取物,着实厉害,堪称应试教育下的“考霸”。较之曾13次高考、屡未上榜、被人称之为“高考最牛钉子户”的曹湘凡而言,更是当之无愧的“高考最牛钉子户”。他既是高考制度的最大“受益者”——重赏下的“考霸”,又是高考制度的最可悲的“受害者”——成才路上走弯路。
这个原名叫张非的职业考生,尝到了高考的“甜头”——重奖高考状元或清华北大学子。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年来,选拔与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同时,也与生俱来着一些制度性弊端,诸如,“一考定终身”不断上演着悲欢离合,年复一年的数百万人同挤高考“独木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瓶颈”……与些同时,高考与经济也“手拉手”:不仅派生出“高考经济”,而且出现重奖状元或知名大学录取者的功利行为,中学以高考的成绩为价码广收议价生或择校生,抢生源大战在一些地方硝烟弥漫等,这些可谓是高考制度的附属产品或附加功能。
张非为何成为职业高考考生?表面原因是受利益的驱动,深层次原因是高考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高考制度的附加功能,高考制度才是真正的“操手”。出现职业考生现象也是对高考制度的“戏弄”。当张非从北京大学退学之后,没有这家民办学校的重金“抢购”,可能就不会促成他成为职业高考考生;没有重奖名校录取者的诱惑,张非也不会成为职业高考考生。
在高考制度“三十而立”之际,关于高考“革命”与“改革”之争再度响起。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5月28日做客人民网时指出,恢复高考不仅仅是恢复了一种考试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更重要的是重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高考中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地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来解决。有人担心,如果盲目取消高考制度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公正。高考“向左走、向右走、向前走”已引发整个社会的思考。
改革高考制度势在必行。其实,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年的历程来看,涉及到高考的改革步伐也未停止过。高考时间调整、科目减少、网上录取、网上阅卷、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即便如此,高考制度的附加功能也越来越强,并反作用于高考制度,禁锢了高考制度的大胆、实质性改革。高考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也决非是件简单的事,但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才培养多元化机制的建立健全迫在眉睫,由不得你犹豫与回避。不妨借鉴“医改”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