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金庸小说中的真实人物
作者: 神霄散吏
金庸小说喜欢附会历史,常借真实的历史人物来演绎故事。王重阳在<<射雕英雄传>>中为全真教教主,且是超一流武林高手,周伯通为其师弟。真实的王重阳如何呢?
中国文化的支柱之一为道家文化,而道家的宗教表现形式就是道教。中国道教主要分正一教和全真教两大派。前者由汉代的张道陵所创,世称天师道,其掌门人自然称为张天师,该派以符箓法术见长,至今仍有传人。全真教则为王重阳所创,此派以锻炼人体自身精气神为主,以求修成内丹乃至出神入化。王重阳是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原名王中孚,后改名王喆,道号重阳子。现实中的王重阳虽然不一定是武林高手,但他参加过武举考试,看来武学素养并不低。元人商挺咏王重阳的诗中有 ‘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之句,金庸在小说中把该诗作者写成黄药师,从此诗看来,也许王重阳真的曾经有过一番雄图大志。大约在公元1138年,王重阳离妻别子,出家为道,在终南山筑穴居之,以便修道,人称‘活死人墓’,几年后,王重阳出关,行为疯癫,语言奇诡,被人称为‘王害风’(即王疯子)。王游历至山东宁海,收马钰、孙不二为徒。其后王处一、刘处玄、谭处端、郝大通、丘处机陆续投至门下。全真教开始兴盛。
金庸在小说中把周伯通描绘成一个老顽童。由于各种文献对周伯通的记载均极简略,我们对其真实性格不得而知。但现实中的周伯通不是王重阳的师弟,而是他的朋友。周也是山东宁海人,当王重阳到达宁海时,周伯通把他请到自己家里,住在金莲堂,创立金莲会,实是全真教的早期形式。
王重阳的临终诗为‘地肺重阳子,人呼王害风。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来时随日月,去后任西东。一灵真性在,不与众心同’。此诗中‘地肺’指终南山地区,古人把大地看作人的躯体,终南山大约位于肺部。
我本人较喜欢的王重阳的一首诗:‘两脚任从行处来,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熏熏醉,借问青天我是谁?’ 其中‘四大’指物质世界,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物质世界由‘地、水、火、风’四种要素组成。
-- 丘处机
丘处机为全真七子之一。我本打算把全真七子一起介绍,但为避免篇幅过长,现在单独说丘处机,因为他在全真七子中最有名。下一贴我将集中介绍其他全真六子。
丘处机,道号长春子,为山东栖霞人。他自幼父母双亡,深受磨难,于十九岁出家为道,独自去昆嵛山烟霞洞修行。后听说王重阳在宁海创立全真教,于是投到王重阳门下。重阳一见丘处机,即大为器重,称‘被余缓缓收纶线,曳入蓬莱永自由’,但并未传其心法,而是令其干些挑水、做饭的杂事,借以磨练其意志。几年后,王重阳去世,临终前嘱咐丘处机从学于马钰。其后,全真七子,分散云游。丘处机到陕西宝鸡的磻溪隐居,潜修七年,后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六载,道业大进。斯时天下大乱,宋、金、蒙古的统治者通过不同途径都听说了丘处机其人,均发诏书、派使者请丘处机赴阙,以咨询治国之道。此时蒙古尚未南侵,但丘处机谢绝了宋、金两国的邀请,独独接受铁木真的诏书。并与徒弟十八人一道经时一年半,穿越雪山,觐见铁木真。铁木真深为赏识,即向丘询问治国与长生之道。丘处机回答说,治国之道在敬天爱民,长生之道在清心寡欲。铁木真喜其诚实,相谈甚欢。丘处机并向铁木真建言,欲一统天下,创万代之业,则不可嗜杀人,铁木真表示接受。此段经历,在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叙述甚详。铁木真在丘处机离开时授予他虎头金牌和玺书,令其掌管天下道教。后来蒙古铁蹄南侵,凡全真教徒皆可免死,全真教因此收容了大批难民。清帝乾隆曾为此写有一幅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丘处机晚年一直居住于北京白云观,并在那里逝世。临终前有诗曰‘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常闲。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挥斥八纮如咫尺,吹嘘万有似机关。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其生平著作收入<<丘处机集>>。
-- 马钰、孙不二
马钰,道号丹阳子,是王重阳的大弟子,与孙不二本为夫妇。其擅长针灸,且在宁海当地为富豪,但马钰乐善好施,常救济穷困。王重阳到达宁海时,遇见了马钰,他们之间的对话颇似禅门机锋。马钰招待王重阳瓜果,重阳却从瓜蒂开始吃。马问何故,王答‘甘从苦中来’。马又问‘您从哪里来?’,王答‘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马钰想到自己不久前写有‘醉中却有那人扶’的诗句,不禁大为惊异,经进一步交谈,马遂折服于王,拜其为师。王令其抛弃家产,出家为道,且在市井乞食,励行苦节。马初稍感难为情,但渐渐习以为常。据说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誓死赤脚,以磨练心性。如此,马道业大进,为重阳首肯。王重阳临终之际,以全真秘诀付予马钰,命其掌教。马为王守墓三年,然后云游天下。由于后来全真七子各创支派,马钰一派被称为遇仙派。与其师王重阳一样,马钰也能诗善词,当丘处机初投重阳门下时,因自幼孤苦,基本算文盲,马钰对丘教导颇多,处机后来也文采斐然,实得益于马钰。马钰著作很多,计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金人王颐中辑有《丹阳真人语录》。当今则有齐鲁书社出版的《马钰集》,收集颇为完备。
孙不二为马钰之妻,道号清静散人。马钰拜王重阳为师时,孙不二对王颇不以为然。但据说王重阳屡次施展神通,终于折服孙不二。孙在马钰出家二年后亦出家为道,并于大定十五年赴洛阳之风仙姑洞修炼。据说孙不二容貌秀丽,出家后为避免搔扰,乃用热油自己毁容。她在全真教中创立的支派称为清静派。其著作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两书皆为后人所收集,本人读过前一书,尚未见后书,估计内容大同小异。我们不妨看看孙不二在《孙不二元君法语》中的第一首诗,其颇能反映道家的理念:
收心
吾身未有日,一气已先存;
似玉磨逾润,如金炼岂昏?
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
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
孙不二的其他一些诗也极好,如: ‘小春天气暖风赊,日照江南处士家,催得腊梅先迸蕊,素心人对素心花。’若照王国维的标准,实已达‘无我之境’。
-- 谭处端、刘处玄
谭处端,道号长真子,和马钰是同乡。他擅长书法,每天练习‘龟’、‘蛇’两字,最后几臻化境,写出来的字有飞腾变化之状,后来的道士们都把他的墨迹奉为珍宝。谭处端为人慷慨、重孝义,其认识王重阳也是出于一段机缘。因为被严重的风湿病困扰,药石无效,又听说王重阳在附近传道,因此扶病求见重阳,以求祛病良方。重阳起初不见他,但谭处端在门外坚持等候,最终为王重阳接纳,当晚与其秉烛夜谈、抵足而眠,结果第二天谭处端就宿疾全消。于是拜王重阳为师,朝夕参请,多得玄旨。三年后,重阳羽化,谭长真为师守墓三年,然后遁迹混俗,于市井乞食,有时亦出入风月之场以炼心。其创立的全真支派称为南无派。据说谭处端有此乞食到一个庙里,当班和尚大怒,以拳殴之,打掉两颗门牙,旁人皆为之不平,但谭容色不变,笑道‘打得好!’。马钰听到这事,称赞谭处端说‘一拳消尽平生业’。据说谭处端羽化时异香满室。在《射雕》中谭处端被欧阳锋击死,临终前,吟诗到‘手握灵珠常奋笔,心开天籁不吹箫’。很多人都喜欢这诗,其作者实际上是丘处机。现实中的谭处端在临终前确实留下了墨迹,但不是诗,而是一首词,即‘交泰一声雷,迸出灵光万道辉。。。’,对全词感兴趣者可查阅他的全集--- 《云水集》。
刘处玄,道号长生子,山东掖县武官庄人,全真支派中随山派的创立者。他自幼丧父,对母亲很孝顺,但誓不婚宦,屡次欲出家,母皆不许。刘处玄在遇到王重阳之前,一天在邻居墙壁角落处看到一句诗‘武官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刘处玄见题诗笔力遒近,大为惊异。后遇王重阳,重阳笑道‘壁间墨痕,汝知之乎? ’刘处玄于是拜伏,乞为弟子。王重阳见刘长生神采不群,叹道‘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于黄尘’,乃为之取道号长生子。长生子跟随王重阳修学两年后,重阳就羽化了。为师守墓三年后,刘处玄也是混迹市廛,心若寒灰,性若枯木,乞食为生。乡人有诬陷刘处玄杀人者,官府乃将刘羁押。刘处玄并不辩解,乃在狱中练习书法,百日后真凶自首,刘处玄出狱,其书法已大进。金章宗幕其名,请他赴阙,问以至道。刘回答说‘至道之要,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章宗敬服。刘处玄的诗集为《仙乐集》,他还给《阴符经》、《黄庭内景经》等道家经典作过注。刘处玄生前写的最后一首诗为‘正到峥嵘处,怎如拂袖归。我今须继踵,回首返希夷。’亦极洒脱。
-- 王处一、郝大通
王处一,道号玉阳子,与马钰是同乡,全真教中嵛山派的创立者。他与刘处玄一样,也是自幼丧父,事母至孝。王处一幼年即遇异人,得授长生久视之诀。当王重阳遇见他时,见其骨骼非凡,乃召之入道,王处一欣然从命,于是与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等人成为师兄弟。王处一的修行方法较特别。白天乞食,晚上则偏翘一足,独立临海,未尝昏睡,被人称为‘铁脚先生’。丘处机称赞他‘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如此炼形九年,入于大妙。金世宗听说他的道名,派使者请他赴阙。有嫉妒王处一者向世宗进谗言,用毒酒试验其功夫。王处一从容饮尽,若无其事。世宗及群臣大为惊叹。王处一回到住处,马上跳入水池,将毒逼出,但须发仍然脱落殆尽。金庸或许受此启发,才有《 射雕 》中王处一被灵智上人的毒沙掌所伤,回客栈后在水缸中将毒逼出的情节。王处一的著作有《 云光集 》、《清真集 》等。
郝大通,道号广宁子,也是宁海人。他精通易经,洞晓阴阳、术数之学,乃以卜筮占卦为业。王重阳到宁海后,一日到郝大通的摊子前,背向郝而坐。郝大通以为王重阳要算卦,就说‘请先生回头’。王重阳大喝道‘君何不回头?’郝大通悚然惊异。王重阳走后,郝大通即关掉铺子,访至马钰家中,拜见王重阳。重阳授郝大通两首词,郝一读之下,不觉大悟。第二年,其母去世,郝大通乃出家为道。他曾在沃州桥下默然痴坐,潜修六载。易经与道家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道之士大都通易。但郝大通在全真七子乃至古今道教人物中,绝对精研易经的超一流高手。他的这个本领不是王重阳教的,乃是从学于道家的其他无名人士。郝大通创立的全真支派称为华山派。
-- 尹志平
尹志平,人称“清和大师”,为全真教十八大宗师之一。他也许是金庸小说中最受冤枉的真实人物,堂堂一代宗师,竟被描绘成玷污小龙女的淫贼,难怪引发当今全真教道士们的抗议,不过据闻查先生已将此角色该名“甄志丙”。
尹志平乃山东莱州人,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即能日记千余言。十四岁以后,他先后从学于马钰、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潜修数载,道业日隆,四方学者皆对其极为推重。1223年秋,尹志平随丘处机从大漠返回山东。斯时蒙古铁蹄已经南下,丘处机令尹志平招慰流民,救人甚多。长春子将羽化,遗语令宋道安掌管全真教,尹志平副之。不久宋因年老,乃让位与尹。尹志平掌教期间,曾觐见元太宗窝阔台,颇受优待,又兴复终南山刘蒋村的全真教祖庭,维持了全真教的兴旺气象。1251年2月5日,尹志平告诉门人“吾将逝矣”,乃不食五谷,仅饮水喝茶与众人谈道,当夜曲肱而逝。他生平的著述被编为《葆光集》,元武宗赠他为“清和妙用广化崇教真人”,并称其“襟神洞廓,丰格高严”,哪里象在《神雕侠侣》中那么糟糕呢?
-- 张三丰
张三丰是道教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是一代武林宗师,而真实的张三丰也确实是一位武林绝顶高手。著名太极拳名家吴志青曾在《太极正宗》一书中称“考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张三丰既精通太极,亦是内家拳的宗师。明代黄宗羲之子黄百家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以足胜少林”云云。
《明史》对张三丰的描述是“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1391年,明太祖慕其名,遣当时天师道掌教张宇初寻访,1407年,明成祖亦屡次遣使迎请,张三丰均不出见,忽隐忽现,行踪莫测。成祖听说张三丰常居武当,乃派工部侍郎率人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建造宫观,使武当成为道教胜地。张三丰也是武当道教的实际开创者。明代以前,道家内丹派分两大派别,即天台张伯端开创的南宗与咸阳王重阳开创的北宗,而张三丰的丹法融合南北两宗于一炉,自成一派。清代丹士李西月将张三丰的著作整理成《张三丰先生全集》。我们不妨欣赏一首张三丰的《琼花》诗,从其可知三丰先生自视甚高。
琼花
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
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
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浪夸。
几欲载回天上去,拟从博望借灵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