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栈闲话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刷新

ybylark


发表文章数: 10
内力值: 81/81
贡献度: 298
人气: 96

标题: 客栈闲话
作者: ybylark

我来自丘陵地带的农村,祖上没有人读过书,父母、祖父母都是文盲。由于我被繁重的体力劳动所吓倒,渴望上学,所以从8岁上小学后,成绩始终很好(班级前几名)。不过农村的教育质量很差,师资力量也不强,教室也很破,记得在念1,2年级的时候,教室和牛棚在一起,上学从窗口破洞里进出,一个老师通吃所有年级的所有课程,幸亏上到二年级后学校就和别的学校合并了。上大学以前,令我和我的父母一直自豪的事是,从来没有留过级。即使是在初二,成绩好的学生都自动留级,期望中考能够考上中专,或者为上高中准备一个良好的基础。那时候考上中专,对农村的孩子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我不知道城市里的人是不是也这样?昌海兄没有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么?我没有留级,照样考上了高中,不过没有考上县一中,更没有考上中专了,而是考上了二中。那个时候,中考的淘汰比率也很高的,我记得我们班有三四十人,(记不清了,因为有复读插班生),总共也只考上五六个,可见淘汰率之高,或者可见教育质量之低下。呵呵。上了高中了,第一次年级统考,考了班上的25名,年级不知道,五个班,大多数都上初三复读一年或者几年才考上的,我的年龄最小,又自豪了一阵子。不过家里不允许我住校,同学们都住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家里的理由是,我是老大,要回家干农活,而且省钱。每天骑自行车跑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早上要挑满一缸水,晚上要挑几桶粪去地里施肥。周日要砍柴,锄地,只有晚上的时间可以看书。老爸的意思是,如果考不上大学,还可以不误农活。否则读书不成,干农活都废了,呵呵。就这样,我也没有怎么太勤奋,因为时间肯定没有住校的同学多。那时候,也没有网吧,娱乐方式贫乏,住校的同学也没有地方去浪费时间,最多谈谈恋爱什么的。高二分科的时候,父母什么也不懂,由我自己拿主意。校长专门开了一个分科大会,力劝大家学理科,因为二中文科高考年年几近光头,理科还有几个大中专,隔年也许会冒出一两个本科甚至重点。校长说理科高考好学校多,容易考上,而且分配单位好。我当时各门课成绩都很平均,都不出色,但是加在一起就还不错,因为偏科的同学实在太多了。得益于自己的强记能力还行,文科特别是历史地理还要好一点,学校举行的文科比赛还曾获过奖,不过在校长的力劝下,选学了理科。等到高考前第一次模拟考试时,已经是全校第七名了,最后一次是第三,我已经不经意之间成了学校的名人了。呵呵。高考前地区师专来高校提前招生,在高考前一个月举行,我参加了,考了一个第四,超线11分。校长、班主任、同学都来劝我去上师专,因为我们这个学校高考升学率太低了,往年考上的都是什么高中专,大专的都很少,更不用说本科重点了,偶尔一两个,那是几年才出来一个,号称天才。我到现在都很奇怪,为什么考的如此不好?大家都很努力呀,很多同学都通宵达旦的学习,还是收效甚微,真是可惜。

我当时可是豪气冲天,什么也不放在眼里,很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自认为还没有经历过高考,人生就不完整,高考嘛,一定要考个本科甚至重点,好歹也能让二中记住我一回,打破纪录一次,呵呵。人生的转折往往是一转念之间,完全是运气或者是晦气使然。我记得我决定不去上师专后,走在校园里,都是注目的焦点。诺大一个复读班,超过70人,里面“抗战”4、5年是寻常,“抗战”8年都有几个,那些人纷纷都评论我的不智。校长和班主任当然是频频劝我慎重考虑,这种重视程度,绝无仅有,而且刻骨铭心,呵呵。1991年7月,我终于第一次参加了高考,说实话,这次高考的难度并不很高,比师专提前招考试卷要简单不少。可是我却没有能把握好机会,以3分之差没能过线。虽然我已经算是二中考得很不错的人,却终于将要沦落到和复读生为伍的地步。我一点感觉都没有,麻木了。当时正是农忙双抢季节,我早上4点去水田里拔秧,黑暗中蚊子无数,叮着我裸露着和没有裸露的身体,我麻木的都不想去打。吃早饭的时候到了,我走上田埂,腿上吸满水蛭,我呆呆地看着它,好像和我无关。整个人就没有生命一样,什么感觉也没有。没有干过双抢的人不知道,虽然8月份的天气热得难以忍受,但在毒辣的日头下面割稻,栽秧,挑稻,打稻谷,整整20天,要从早上3、4点一直干到晚上9、10,有时为了打稻谷凉快一点,也为了避开用电高峰,就在晚上 12点左右打稻谷。这样常常就没有觉睡了。有时候好像腰已经断了,常常吃饭的时候拿着碗就睡着了。可是那一年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什么累啊之类的。只记得双抢完了,我的双肩由于挑的过多,磨得又红又肿。

终于到了该复读的时候了,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复读,班主任找到我的家里,说只要我去二中复读,复读费全免,考上大学还有奖励,他倒是是很看中我的,可是我现在垂头丧气,信心全无,完全没有以前春风得意,信心爆棚的感觉。我想去一中报考,不过看在班主任的热情和校长的关心下,还是来到了二中复读。这是我的第一次留级,感觉非常不好。二中的高考成绩依然延续着已往的命运,理科一个刚达重点线,其余六七个都是大专和高中专,其中去地区师专的居多。文科光头,没有人考上。我来到复读班后,这才认真刻苦起来,以前觉得自己很聪明,学一点就能超过很多人,现在才发现,即使超过再多的人也没有用,只要你没有超过录取分数线。几次高考模拟,我再也没有让第一名旁落了,而且常常超过第二名将近100分,连一中的同学都有所风闻。就在我踌躇满志,自以为一个专科应该可以考中的时候,不幸来临了。父亲坐别人的小拖拉机出外打工,车子翻了,父亲头砸破了,县医院治不了,当时转市医院了(离家六十多公里)。由于母亲太希望我考大学了,坚决不让我去照顾父亲,所以我一直没有去,弟弟、妹妹都去了。6月7日,一个令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日子,凌晨两点多,父亲的遗体被亲戚用农用车从医院偷运回来,身上盖了几张破草席。那天我的天地一片灰暗,人都成木偶了。特别是当弟弟、妹妹说父亲最后的时候就想见到我,因为我是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支柱。十天后,我住进班主任为我联系的房子里,闭门不出,疯狂学习,因为我不敢休息,一闭眼就看见父亲躺在红色棺材里的惨白的脸。三天高考后,填完班主任建议的学校和专业(我什么都不知道,一个乡下孩子,哪里知道那么多学校和专业的区别),自费和委培的的档次我一概没填。虽然班主任让我仔细考虑,我想即使不是自费我都难以就读,何况其他情况!之后我就去了父亲打工过的水泥厂,推起车子运煤和青石,三班制。每次回来洗澡时水都是的鼻子里、眼圈周围的黑色洗不掉,偶尔咳嗽,从口腔里出来的都是黑色的唾液。我不敢想以后的事,只有用不停的干活来麻痹自己。

高考分数下来时,我正上完大夜班回家,在路上看到同学们,于是一起去了学校。班主任大声祝贺我,学校里三个上重点线的,我是其中之一!同来的同学要么是达大中专线,要么达自费委培线,要么落榜,除了三个上重点线的外,全校竟然只有一个达本科线。大家都很妒忌地来祝贺我,可是我哭着回家了,因为父亲一直就希望我考上大学,哪怕是自费也行,等我考上了,父亲却永远也见不到了。要是父亲没有去世,或许我没有这么悲伤。

去西安上大学了,这是我第一次出县城,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是超过20个小时的长途火车,第一次看别人打八十分,第一次住集体宿舍,很多的第一次。去了西安,才真正的开了眼界,才真正的打击了信心,也才真正的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以前的感觉都是纸上的,肤浅的,当不得真的,现在却是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呵呵。四年的大学,没有什么值得叙述的,教训却有不少。一个普通话都不会,乡音浓重的农村少年,去了一个以前都不敢梦想的大城市,落差之大,可想而知;笑话之多,也可想而知。其中申请无数的特困申请,打了无数的工,刷学生宿舍的墙,撒传单,给校园除草,给学校输入新生资料,家教等等。学习成绩不好不坏,因为在这里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确实是很笨。在这个名义上是重点大学,实际上只是三流本科的学校里,学习都难以出类拔萃,何况其他?以前那种怀才不遇的借口,那种环境不好的理由,那种运气不佳的说辞,都统统见鬼去吧。四年比较欣慰的是,没有一门补考,除了体育,呵呵,英语过了六级,不测试口语,呵呵。

我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不光是生活上的适应,还是学习上的适应,都是如此。由于对线形代数和概率论理解不透,期末考试获得了少有的60几分,这是大学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生活费的来源,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频繁去系里申请特困补助,实在是件令人非常不愉快的经历。上大学前,几乎没有看过课外书,只是偶尔看过一星半点。一来接触不到,二来没有时间。上大学后,我几乎是进入了“课外书”海洋,以前慕名已久的金庸、古龙的著作,中国古典著作,诺贝尔文学奖系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普及本等等,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借看。于是舍友借用了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来形容的我,“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扑向书籍”。为了读这些“名著”,小说,我常常在旧书摊上淘书,在书店里买打折的书,省下特困补助的饭钱去买书。专业学习不佳,于是幻想是错学理科的缘故,幼稚地以为毕业后可以在文科方面有所作为。毕业时,带着几百本古今中外的名著,离开了西安。大学四年的磨练,并没有把我从彻底转变过来,成为一个所谓的“城里人”。临近毕业时,还有不少女同学听不懂我乡音浓重的普通话,这让我倍加伤感。毕业时可以考研,不过由于我的情况,家里迫切需要我的支持,即使不是支持,也不能拖累。读研究生还要家里供养,肯定不行。况且我的学习成绩又不理想,只能放弃。毕业分配的去向,更让我无法高兴起来。最终我去了一个国企,一个钢铁企业附属的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企业不景气,心情也跟着急躁烦躁。于是开始了漫长的考证征途,97年考程序员,98年考律师(未过),99年,终于拾起课本,跨专业跨学校考研,结果专业课未过,却引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是看浙江大学编著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觉得真是一种享受,呵呵。以前从来没有学过数理统计,由于考研要考,就自学了这本,觉得真不错。回过头来看同济编著的高等数学,也别有一番滋味。这种看数理化之类的书,有种享受的感觉,欣赏的滋味,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自此就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数学是什么》来看,2000年考司法(又未过),2001年过高级程序员,发现对逻辑条理强的书籍真是比较欣赏,不过仅限于科普书籍。呵呵。2001年单位效益好了起来,能够上互联网了,于是去网上搜索相关的科普。以后就逐渐的发现一些好网站,比如昌海兄的网站(当年我还把昌海兄的网站内容下载打包了呢,呵呵),新语丝,三思科学等,这些都是我每天都上,每天都去潜水的网站。不过限于水平,只有看看热闹而已,呵呵。

第一次写如此长的文章,也是第一次在网站上发表文章,随想随写,没有条理。原本是想写写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发现昌海兄网站的经历,见到同龄的学友,总有一点亲切的感觉,总想着和昌海兄说说话,不想羼杂进自己的一些往事,真是意想不到。我这个人不擅长写东西,写出来的东西常常信马由缰,离题万里,希望各位包涵。呵呵。

二零零七年三月七日 发表于繁星客栈
http://www.changhai.org/forum/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