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皓月冷千山 - 浅读姜夔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刷新

萍踪浪迹


发表文章数: 1051
内力值: 453/453
贡献度: 9137
人气: 1200

客栈长老论坛嘉宾学术成员

标题: 淮南皓月冷千山 - 浅读姜夔
作者: 萍踪浪迹

少年时颇爱读辛弃疾与姜夔,至今未变.辛词另论,今天写篇小文章说姜夔.姜夔是苏轼之后的又一个文艺全才,诗词文一并精通.当然写得最好的是词.读了姜夔的所有词,最令我倾倒的是“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这是他的《踏莎行》的末句,我第一次读到此句时,忍不住掩卷狂赞,因为我想起了冯延巳的“楼上春山寒四面”的清冷孤峭。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被后人盛赞,小学时老师就反复渲染这个绿用得如何如何好,害得当时年少的我从此害怕写诗,因为老师说这个绿字是王安石捻断了好几根胡须才想出来的。我当时没有胡子,我怕把头发都给弄掉了也写不出好诗。

后来读到“楼上春山寒四面”的时候,心里一寒,因为我当然知道冯延巳要比王安石早那么些年,如果王安石当时去模仿一下这个“寒”的用法,就可以省下几根胡须了。

姜夔要比王安石晚出生很多年,很难说他的这句话有没有借鉴王安石,但是从风骨上说,更接近于冯延巳的“楼上春山寒四面”,但是已经让皓月冷千山,而不是让春山寒四面了。

我从此非常佩服姜夔,此前虽然也很喜欢“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样的句子,但是一读“淮南皓月冷千山”,发觉他的大多其他作品都被此句比下去了。令我感到很巧合的是,后来发现著名的文学评论大师王国维说:“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那时看了王国维的评论后,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走眼。

此词有个著名的缘起,姜夔年轻时在合肥结识一美女(好象是两姐妹,那就是双姝了),后来因故分离,所以姜夔此后多年一直念念不忘,多次写“淮南”,因为当时的合肥属淮南路。如“歌尽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春草。”这首《踏莎行》也是写淮南。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梦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梦中相遇,梦中离别。借鉴了唐传奇小说《离魂记》中倩娘魂魄出窍追随所爱之人的典故。然后就是写梦中分别之后,所爱之人的离魂在“淮南皓月冷千山”的清冷之夜黯然离去却无人能管能助,这确实令作者愧疚、伤心之至。最后一句绝对是不凡之笔,把最常见的题材写到如此动人,不得不佩服姜白石之才情。

姜夔之作,素以典雅清冷而负盛名,上面的《踏莎行》是如此,而《忆王孙》却是开端就如此:“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雨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以冷红代枫叶,空前绝后的幽冷优美。不说自己如同行云漂泊无定,而说与行云共一舟,大有“孤云出岫”之潇洒无碍。

类似的句子很多,如《念奴娇》中的“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又如《长亭怨慢》中的“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如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再如《淡黄柳》的“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记得大约一年前,有人在天涯上把姜夔评为词学第一大师,挨了很多板砖。其实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同的大师有不同的风格与不同的偏重,比较谁第一真是很无聊的事情。通常我们会在同样都有一流成就的大人物中挑出影响力最大,一流著作最多的作为第一。那么从这个标准看,姜夔是输在一流作品的数量上,而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不如其他人最好的作品。

二零零七年七月二日 发表于繁星客栈
http://www.changhai.org/forum/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