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Graphene 热
作者: 星空浩淼
的确,zitterbewegung是一个老话题,很偏很冷,而且许多教材上说它不能直接观察到,即使有什么新的研究发现,或者发现传统研究有些错误的地方,由于这个话题本身没有多少interest,一切工作都是枉然。
不料,如今因为graphene热的来到,使得zitterbewegung重新有了interest。
Dirac电子的zitterbewegung频率太高,而空间范围又在Compton波长以内,实验上难以观测。利用跟graphene相关的理论,则可以模拟Dirac电子的zitterbewegung现象,在这里,方程跟Dirac的电子方程完全一样,只是相关的系数(比如质量项等)是其他物理意义上的参数而已,这些参数实验上可以调整控制到可观察范围之内,这样graphene在凝聚态物理和QED之间搭起一座新的桥梁。人们试图用这个办法进一步验证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一些理论预言。
国内北师大的物理教授咯兴林专门教高等量子力学的,自己还编的有高等量子力学教材。他认为人们对zitterbewegung的研究源自一个低等错误,没有这个错误,就不存在所谓的zitterbewegung项。事实上,他只要钻研一下算符的Heisenberg方程的原始推导公式,他就会知道,对电子位置矢量的量子力学平均进行时间求导,一样得到同样的结果(可以先求导后积分,也可以先积分后求导,结果都一样)。另外,如果咯兴林教授的看法正确,那么那个证明电子有自旋的算式(即哈密顿算符与轨道角动量算符不对易,加上自旋算符之后才对易)也是错误的。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按照咯兴林教授的看法,与 Dirac方程等价的那个Heisenberg方程也是错误的!
我当年写得文章后来在其他地方也没有发表,有的审稿意见还很难听。可惜的是,现在有些核心地方跟我几乎完全一样的论文,都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SCI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发表不了挂在网上,原意是避免埋没和被剽窃,但实际上,网上论文太多,就算剽窃那些挂在网上没有发表成的论文,也很安全,而且只要不是直接拷贝,没有证据证明人家是剽窃你的。如果人家是从你的文章中收到启发、或吸取营养在此基础之上给出自己的论文,就更无可厚非了。一般人不愿意把没有发表的文章列入参考文献(这样做一举多得:可以隐形剽窃,可以使得自己的文章显得有档次)。因此,把文章挂在网上,文章如果最后发表了还好,如果没有发表,除了无偿为他人作贡献之外,对自己似乎没有任何作用,人家只会关注新发表的论文,谁也不会在乎N多年前一篇未能发表的文章。
我曾经在自旋电子学方面也是有篇文章发表不了,后来人家类似动机与类似想法的文章,却在很权威的SCI杂志上一发再发。
也许我的确在哪儿出了问题。我曾经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水平差用“种族歧视”来作借口,但PRA杂志有个编辑的确太主观(国外有个朋友开始提醒我不要自己过敏,后来我把编辑的回信寄给他看,他看后说这个编辑的确很混蛋)。这个编辑为了证明我的文章不值得送审,把几个跟我毫不相关的人(仅仅是姓相同,而名不同)跟我扯到一起,把凡是跟我同姓的作者被拒绝的历史都罗列出来,总共好多页,范围居然涉及世界许多家不同刊物,即使如今有网络,这个收集工作可能也要花他不少时间吧。至于我本人,都不是被审稿人拒绝的,而是直接被他拒绝的,而他又把这些拿来作为我被多次拒绝的历史证据。而且他还把我先后提交的完全不同的几篇论文硬说成是同一篇论文(而实际上从标题、内容的文字叙述、到公式都没有一点相同的),还质问我为什么要反复投稿。最近两年我的文章只有有幸不落入这位编辑的手里,才被送审,才有发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