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戏剧情结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刷新

彼黍离离


发表文章数: 447
内力值: 348/348
贡献度: 3779
人气: 838

论坛嘉宾

标题: 我的戏剧情结
作者: 彼黍离离

我的戏剧情结来自于老爹老妈的熏陶。

他们是铁杆戏迷,任何电视台播出的任何戏剧节目他们都全单照收,我仍然记得读中学那会,那个时候浙江电视台每天下午至晚饭时间基本上都有戏曲节目,他们一定会雷打不动地收看。他们对剧种没什么偏好,只是出于一种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醉心于戏剧优美的唱腔和作派,这也就注定了他们成为不了任何票友。在当时的我看来,这纯粹是他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

而我是要本人是超级喜欢卡通片的,每每被老爹指责为低级。于是为了晚餐阶段电视节目的控制权,我和他们之间爆发过无数次的辩论。老爹是很宽厚的,但是这个他也寸步不让,自然最后结果只能是双方的相互妥协。我习惯了咿咿呀呀,他们跟我一起看动漫。

只是没想到若干年以后,情况却有了非常有意思的转变――老爹在晚餐时间热衷于收看卡通片(这让我大跌眼镜,那热情似乎比我当年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我,却对戏剧产生了割舍不掉的感情。

但是今天纵然我有如此感情,但我仍然算不得一个真正的戏迷。我之所以欣赏,完全是出于一种感觉――赏心悦目而已,而这种感觉大都是在幼时的咿咿呀呀中培养出来的,从来没有花心思去研究过。站在戏迷的角度,肯定会指责我只是个冒牌货,懂得太少又不肯学习。
但是就是象我这样的情形的年轻人,中国又有多少呢?现在的青年一代大多数都是在动画片、流行音乐、摇滚、电影、电视剧中走过来的,有多少人的父母是铁杆戏迷呢?

太多的娱乐方式可以选择,戏剧也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而已――这种方式未必见得比流行音乐来得更高雅,更高深;而现代生活如此的忙碌,心灵又是如此的浮躁,谁又会有时间静静地来听一场戏呢?就算有时间,一段长达七八分钟的唱腔对非专业人士而言(如我辈),确实是非常容易引起听觉疲劳的。

说到戏剧是经典是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这个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没人欣赏没人看,再高雅的艺术也一定会衰亡。因为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观众才是戏剧的存在价值。
过去,戏剧市场意识应该是很强的,一个流派一个剧团,走街串巷去演出,一个“角儿”唱戏挣钱养活一群人,因此剧团非常重视上座率和表演,知道要争夺观众。而现在很多剧团还是大锅饭,就依赖着国家的资助和扶持,没有创新想法,更没有市场意识。还有些剧团就把“获得国家奖励”当成表演的唯一目标。

我也看到这些年来戏剧界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创新改革,比如90年代后期热衷拍戏曲电视剧,在戏剧中引入实景。我曾经非常愤怒地认为他们糟蹋了戏剧,说这个是 “戏不象戏,剧不像剧”,因为在我看来,戏剧更像一种符号化的凝练的写意文化,把实景和写意结合在一起实在是非常的荒唐――但是今天的我可以理解他们的意图,他们在尝试把戏剧引向更为广阔的理解空间,从来能被更多的人接触。这种尝试我没有觉得很好,但是至少的它保持了戏剧的特色,它让我看到了振兴戏剧的一丝希望。

相形之下,现在的一些新编京剧的做法更让人无法接受。现代化的舞美灯光,武功变成成龙、李连杰式的打斗,以三大件为主的伴奏小乐队变成了庞大的西洋交响乐,大量“非京剧”的音乐内容,唱腔和唱词也重新设计,这样的改编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这样的京剧还是京剧么?年轻的观众没有被吸引,又吓走了一批老的观众。

有一些人认为,让戏剧进博物馆是保护它的最好方法,因为戏剧日渐走向衰落。这其实是一种看似有理却是无理的说法,是对人类文明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应该积极地培育市场,还是消极地任其自生自灭,完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戏剧的形式和内容会被更新和替换,这也是历史规律,但是它的功能会保留下来――满足人类不同的精神需求,只要需求的多样性存在,这种功能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二零零七年十月七日 发表于繁星客栈
http://www.changhai.org/forum/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