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站长主页 -> 繁星客栈 -> 品茗台 -> 引力波科普 | April 3, 2025 |
引力波科普
新用户注册 | 用户登陆 | 回复 | 刷新 | 论坛嘉宾: blackhole |
spectroscopy ![]() 发表文章数: 64 |
昌海兄,你能否写一篇关于引力波的科普文章?谢谢。
|
||
卢昌海 ![]() 发表文章数: 656 |
前两天本想写的,但扭伤了腰不敢久坐,就只发了几条微博,这会儿热头已过,懒得写了,今后如果写的话,也许会从头写起,写个系列。
![]()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spectroscopy ![]() 发表文章数: 64 |
那就先推荐几篇别人写的关于引力波的科普吧。中英文皆可。
|
||
卢昌海 ![]() 发表文章数: 656 |
下面这个录像应该不错(虽然我自己才看了个开头),是Kip Thorne, Frank Wilczek, Adam Riess, Diana K. Buchwald, Lawrence Krauss的座谈:
https://www.origins.asu.edu/panel-einsteins-legacy-100-years-general-relativity ![]()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Omni ![]() 发表文章数: 30 |
我也认为昌海不必赶当前热度,等腰背完全康复后耐心写一个引力波专业科普系列。我对双黑洞融合的引力场方程数值模拟挺感兴趣,这在2005年Pretorius的突破后才变得可能。感觉这么复杂的方程组用目前Mathematica有的GR package是搞不定的,为了运行速度非但要用C++编程,还得依赖超级计算机。但不知利用Mathematica平台能否来个玩具模型数值模拟?若可以的话,将其作为专业科普的一部分会很有趣。
另外1916年Einstein预测引力波的数学推导过程似乎很难科普。徐一鸿教授的2013年教科书中专门有一章,但是他的符号系统有点独特,而且省略了很多步骤,我无法看懂。Wikipedia的论述我大体能看懂,但感觉失之过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vitational_wave#Mathematics 我相信昌海的科普能比这两篇做得更好,非常期待!
|
||
王连涛 ![]() 发表文章数: 133 |
其实发现引力波更重要的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没人怀疑引力波的存在。能够测量到是很了不起的。
|
||
ymytm ![]() 发表文章数: 43 |
王老师过于乐观了,您说的是物理学们吧?在大众中至少在中国“引力波”是天方夜谭,从最近“诺贝尔哥”闹剧就能看得出来。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远不像狭义相对论那么普及。广义相对论一般至少物理系本科或天文系(天体物理及相应专业)本科(大概也是三,四年级的选修课吧)才能入门学一点。而狭义相对论则很多工科学生(只要与电较密切相关的)就能学得到。至于科普书籍和科普杂志中介绍广义相对论由于受数学限制就很难完整展现了,而这正是滋生大量民科的重要原因。我相信很多民科最初只是一个科学爱好者,其主要科学知识是从科普文章中零零碎碎的获得,然后就产生一种“创作”冲动脱变成一个不可救药的民科。以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书籍霍金的《时间简史》,他因当初受到“放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本书的销售量减半”的警告而全书只用了一个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所以我始终认为人类最失败的教育就是数学教育,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数学是主科中的主科,占课比最大但我们的数学还停在中世纪水平,高考150分,到了大学几乎所有的理工科还要至少学习足足两学期的高等数学。我们的数学水平才到牛顿时代。那么是人类数学知识积累丰富造成的吗?不是,是我们的教育将数学教育变成了一个“技能教育”,其大量时间用于对数学技巧反复的练习而不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普及。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改革,像“诺贝尔哥”这样的民科还会层出不穷的。
|
||
元江 ![]() 发表文章数: 7 |
希望昌海早日恢复,写出引力波科普。
![]() 元江
|
||
卢昌海 ![]() 发表文章数: 656 |
数周前打电话给兄没人接,回了一趟国?
![]()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元江 ![]() 发表文章数: 7 |
我是去年底回国的。我的电话变了。
我刚刚在你的电话上留言了。 ![]() 元江
|
||
卢昌海 ![]() 发表文章数: 656 |
谢谢,晚上给你电话。
![]()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
||
星空浩淼 ![]() 发表文章数: 379 |
愿昌海兄的腰身早日康复!
网友ymytm说得对,引力波对于业内人士而言不神秘,但是对于公众而言,很有科普的价值。国内的“诺贝尔哥”事件就是一个例子(科盲大众被民粹红卫兵误导了,围剿少数理性懂科学的人)。 因此我认为昌海兄写引力波的科普是有必要的,当然,其中的测量技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而且这个涉及一些工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有一天能利用引力波进行宇宙间通信,就更了不起了
|
||
星空浩淼 ![]() 发表文章数: 379 |
Omni兄有心模拟黑洞碰撞融合的过程,这个想法我觉得很不错。虽然已经有人做过了(这次发现引力波就是基于这样仿真研究),不一定已经尽善尽美了,而且其中某些具体过程和物理现象,不一定都已经研究出答案来了。
我感到好奇的是,黑洞在融合过程中,视界是如何融合的?例如是一个视界会穿越另一个视界,还是始终保持让两个黑洞共同的外表面为视界(即一旦两个黑洞视界碰到一起,接触面处的原视界立即成为黑洞内部)?
|
||
星空浩淼 ![]() 发表文章数: 379 |
我最近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光子在史瓦希黑洞外面绕黑洞旋转时,有一个不稳定的圆形轨道,这是经典结论。 但是,一旦考虑光子的自旋轨道耦合,则有能级分裂。其结果是:两个波数矢量相同、螺旋度不同的光子,对应的不稳定轨道半径也不同,轨道半径大一些的那个光子,逃出黑洞的概率稍微大些,使得出来的光子是部分极化的。
|
||
杨振伟 ![]() 发表文章数: 12 |
ymytm童鞋,你说的太好了,建议昌海童鞋科普的时候,将这个思想加进去,这样才能与科普相得益彰,更加快速推动社会发展。
|
您尚未登陆 | 用户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