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手机版
惑星示惑,天行有常
- 黄宇平 -
收录于本站的评论皆来自编辑、 网友等的推荐, 及本人在互联网上作 “布朗运动” 时的浏览所见。
评论的作者或版权所有人若不愿有关文章被本站收录, 可随时来信要求撤除。
|
“惑星示惑, 天行有常”, 这是我读过卢昌海《经典行星的故事》系列后的感想。
我在这里借用了日本人对行星的称呼。 据说古时候的日本人对天上行星出现的逆行现象感到特别迷惑, 所以称它们为惑星。
古今中外为行星所惑的当然不光是日本人, 所惑之处也不仅是行星的逆行现象。
过了所谓不惑之年的朋友或许小时候会读过旧版的科普系列著作《十万个为什么》。
比如象我现在手上就有一本珍藏的 1971 年版《十万个为什么》第 6 册 (天文学),
上面在介绍水星的自转周期时是这样说的: “尤其特别的是, 水星自转一周也是 88 天。 换句话说,
水星上没有昼夜的分别, 因此, 水星永远以一面朝向太阳, 另外一面永远见不到太阳。”
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是人们早期观察水星时被它的某些
“尤其特别” 之处所迷惑而导致的。 卢昌海在《经典行星的故事》里面对产生这个错误的前因后果有详细解说。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会留意到, 早在 1965 年科学界已经通过使用新技术对水星做更仔细的观察时发现了这个错误,
并加以改正了, 可惜的是我们 1971 年出版的科普书籍仍然保留着错误的信息。
我们就权当这是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里信息交流严重滞后所导致的吧。
那么, 到了现在这个资讯以光速传播的年代,
作者在写《经典行星的故事》时传递给读者的信息肯定不至于出现如此严重的滞后,
但读者或许也会担心纸质传媒带给读者的信息会不会很多已是明日黄花呢。 作者当然早见及此,
所以在此书的选材上已经作了精心的取舍, 相信其内容的保鲜能力是足够强的。
让我们再看看金星这个一向充满诱惑的行星。 同样地, 1971
年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介绍金星时仍然没有排除金星上有生物存在的可能,
这也算是另一个滞后的信息了。
读到这里, 读者请不要以为我是在责备做科普工作的前辈们。 我们都能理解人类是太渴望在自己的近邻星球上找到生命了,
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甘心被惑。 这种惑是生命的诱惑, 直到今天它仍是推动我们将目光投向深空, 探索系外行星的一大动力。
再说火星, 中国人曾将火星命名为荧惑。 结合现在载人飞船的火星探险之热,
让人联想起硅谷风云人物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的一句豪言壮语: “I would like to die on Mars,
just not on impact.” (我情愿在火星上死去, 只要不是坠毁在上面), 也就是说他愿意做有去无回的火星开拓者。
广大关心火星探险的读者未必个个都要去当开拓者,
但我们可以选择读《经典行星的故事》这样的天文科普来多掌握点背景知识, 拓展视野。
每年夏季, 我住的这个小区的十几户人家都会找个天气好的周末聚在一起搞露天派对。 这时,
我的邻居 Mike 就会搬出他自制的望远镜 (全 DIY, 包括镜片都是自己磨的) 来让大家观星。
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星的朋友通常是将镜头指向月亮和五大行星。 以我在旁的观察所见,
无论是充满童话感的月球环形山还是有 “四大美人” 之称的伽利略卫星都比不上土星的光环吸睛。
不管是四五岁的懵懂孩童还是过了不惑之年的朋友, 都强烈地感受到了第一次亲眼目睹土星光环时的那种视觉震撼。
谈过几大行星, 我没有忘记咱们居住的地球也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不过我就不谈地球之惑了。
这里只引用诸子百家里面荀子说的一句话 “天行有常” 来概括我对这个客观世界和天体物理的看法。
余下的, 就让卢昌海的《经典行星的故事》来给我们作进一步的解惑吧。
从《太阳的故事》到《寻找太阳系的疆界》再到这个系列的《经典行星的故事》,
一起构成了太阳系科普系列三部曲。 作者也延续他一贯的科普写作风格, 文笔老少咸宜,
内容贯古通今, 兼顾行内外的知识面。 而我, 也希望这篇书评能为卢昌海的《经典行星的故事》先热热场。
2017 年 4 月 4 日收录 https://www.changhai.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