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4-01-09 以来
本文点击数
47,739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914,714
昨日点击数 4,038
今日点击数 9,110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3.11 - 2013.12)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有的时候, 因走路慢了些许, 而错过五分钟一班的公交, 既而又错过半小时一趟的火车……; 也有的时候——比如昨天, 我和同事一同步出办公室, 同事飞奔往前, 待我缓步来到电梯前, 却见他正皱眉猛点按钮, 两人一同步出姗姗来迟的电梯, 他又飞奔往前, 待我缓步来到第一个路口, 又见他正切齿瞪着红灯……:-)

发布于 2013-11-01

今年 3 月底曾与友人随机挑选哈得逊河畔的 Hastings-on-Hudson 小镇游玩了个把小时, 当时除感觉镇况萧条外, 只对那有些奇特的镇名留有一点印象。 昨天在书店翻看马丁·加德纳 (Martin Gardner) 的自传《Undiluted Hocus-Pocus: The Autobiography of Martin Gardner》时, 才知那不起眼的小镇曾经 “卧虎藏龙”——曾是他的居住地。

发布于 2013-11-03

读书切忌因花钱买了一本书而硬着头皮读完它, 仿佛读完了所花之钱就有所值了, 殊不知读完一本不好或不合胃口的书只是在浪费金钱之外又浪费时间。 读到那样的书就该不管名头和来路地果断放弃, 虽有可能因过快判断而错过好书, 但天下好书本就远多于一生所能阅读, 爱书之人不怕没有好书填满余生。

发布于 2013-11-04

马丁·加德纳 (Martin Gardner) 的书我只买过少数几本, 不过前几天在书店翻看他自传时, 见他写道自己最重要的两本书是《The Whys of a Philosophical Scrivener》和《The Night is Large》, 我恰好都有, 看来挑书的眼光不差。:-)

发布于 2013-11-06

收到了出版社寄赠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数学和天文卷 (因有我撰写的若干词条)。 这套书的价格据说引起了一些争议。 作为作者, 我个人的遗憾则是文稿受到了一定幅度的删改。 不过, 叶永烈时代的《十万个为什么》曾是我喜爱的书, 如今这新版虽绝无可能如昔日那样独领风骚, 能作为作者参与依然是一件高兴之事。

发布于 2013-11-06

多年以前, 曾跟朋友参观过一家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 (Guggenheim Museum), 结果就此留下了现代艺术乃是 囗囗囗囗 (此处略去贬义词一百个) 的印象。 当然, 没敢声张, 怕遭高尚同志唾弃。 不过, 今天要主动请大家欣赏一件现代艺术品, 并请猜猜所雕为何人 (请勿动用搜索引擎)。

公布一下刚才那个雕塑人物的谜底吧, 那就是: 跟下面这个也很有 “现代艺术” 味的雕塑系同一人物——这回欢迎大家搜索 (并且是很容易搜索到的)。 坦率地讲, 无论是刚才那个还是现在这个, 若非事先知道, 即便以我对所雕人物的熟悉, 也是万万猜不出的。 大家可从这两个雕塑中管窥一下所谓的 “现代艺术”。

发布于 2013-11-08

有网友指出, 那个坐姿雕塑乃是效仿 “古典” 艺术——英国画家 William Blake 1795 年的一幅作品——而创作的, 不过该效仿之作明显带有荒诞化处理, 称之为 “很有 ‘现代艺术’ 味” 应不为过。

最近读了东野圭吾的侦探伽利略系列的许多短篇, 觉得挺不错, 作者看来是理工科出生, 不仅将主人公的身份设定为物理学副教授 (而且姓汤川, 老让我想起汤川秀树), 还构思了许多用物理或工程知识作案和破案的有趣故事。 特向对推理小说感兴趣的博友推荐。 听说东野圭吾的加贺系列也很出名, 今后也将找来读读。

发布于 2013-11-10

据《连线》(Wired) 杂志报道, 在遭出版商和作者起诉八年之后, 谷歌图书 (Google Books) 终于被裁定为没有违反美国版权法。 我作为一个 10% 的作者和 90% 的读者混合而成的书迷, 很乐意见到这一裁定。 谷歌图书不仅使我有所受益 (有些老书可免费下载, 有些新书可浏览片断), 而且是保存图书的一种手段, 值得支持。

发布于 2013-11-14

据 CNN 报道, 美国将销毁历年缴获的数以吨计的象牙, 以示打击犯罪之决心。 我对这种销毁缴获物的作秀行动一向不以为然。 事实上, 物品既已被缴获, 贩卖者便已受到了经济或法律的打击, 销毁缴获物并不构成任何新的打击, 反而会使此类物品升值, 变相激励其他犯罪者, 不如善用之, 并将所得——如果有的话——用于正道。

发布于 2013-11-15

以前遇到不喜欢的事, 比如军训, 希望时间过得快些, 便常在心里玩一个小把戏: 比如过了 1/2 时安慰自己说: 快了, 过去的日子再过一遍就结束了; 过了 2/3 时则是: 快了, 过去的两天压缩成一天过就结束了…… 如此便觉得不喜欢的日子所剩无多。 40 岁时才发觉这把戏还可以反过来玩: 过去的日子再过一遍就结束了!

发布于 2013-11-16

读了东野圭吾伽利略系列中的《嫌疑犯 X 的献身》, 很喜欢。 有博友说他的小说注重人性, 所言极是。 该故事的案中案部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倒是对 X 的自首动机作了大胆猜测 (可惜错了): 即在寻常动机外还有去监狱从事研究之意。 读毕不禁哑然失笑, 我这是受自己的《黎曼猜想漫谈》之毒害, 以为 X 想效仿 Weil 了。:-)

发布于 2013-11-18

Friends (中文译成 “老友记” 或 “六人行”) 是我最喜欢的肥皂剧, 昨晚睡觉前重看了一集, 演到纽约大停电期间, 朋友们轮流讲述自己到过的 “最怪异的地方”, Joey (乔伊, 男) 语出惊人地表示那是纽约公共图书馆二楼的女厕所, Monica (莫妮卡) 很配合地表示了惊讶, 但问的却是 “你到图书馆去干吗?” 真是绝妙的幽默。

发布于 2013-11-19

所述情节出自 Friends 第一季 (Season 1) 第 6 集。

老年人怀旧时, 若翻开《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 重温童年之喜好, 年轻人看见了并不会觉得奇怪; 但今天的年轻人老了之后, 若出于怀旧的目的, 以白发之身重温 SimCity、 Doom 2、 Civilization、 仙剑奇侠传、 魂斗罗等, 不知未来的年轻人是否会诧异?

发布于 2013-11-20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便利就是能轻易搜索到自己关心的信息——有时甚至不用搜索, 因为很多网站会主动推荐那样的信息。 今天 CNN 有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 10 年后, 15年后, 我们也许会意识到只给人们他们所关心的信息是有负面效果的。 CNN 的东西难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次可算例外, 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发人深思的。

阿西莫夫有部小说, 名为《The End of Eternity》(永恒的终结), 讲述一群生活在物理时间之外的人, 他们能对人类历史进行修正, 使其完美。 但他们企图为人类创造完美历史的努力在无形中扼杀了人类的创造与探索能力, 反而使之走向衰落。 我觉得此次 CNN 文章中的这个观点也有成为科幻题材的潜力。

发布于 2013-11-20

这条微博所涉及的 CNN 文章的标题为 “Internet gains are serendipity's loss”。

看很多回忆录都会看到 “被错划成右派” 这一提法, 每次看到这种提法, 都给我一种 “方针没错, 操作有误” 的感觉, 也许对于一个 “成绩总是主要的, 缺点和错误总是次要的” (陶铸语) 的组织来说, 这就已经是很严厉的批评了。

发布于 2013-11-21

前些天搬家, 搬了 N 箱书, 搬家公司老板说干这行多年, 我是他搬过的图书第二多的, 只有以前一位老先生的书比我更多 (约 2.5N 箱)。 我说那位老先生想必是文科的。:-)

发布于 2013-11-23

粉丝数满 5000 了——距离粉丝数满 500 几乎正好相隔九个月, 真是很巧。 感谢诸位博友, 并希望增长规律起码是线性的, 那样不晚于 2021 年——应该还属于这辈子——咱就可以庆祝粉丝数 50000 了。:-)

发布于 2013-11-24

“黑色星期五” 很多店铺人满为患, Strand 书店却无长队, 便利之余, 不禁为图书业捏把汗。 买了一本 Gell-Mann 传记以示捧场。 引起我购买兴趣的是该书前言引述的 Gell-Mann 对 Gleick 的畅销科普《Chaos》及 Feynman 传记《Genius》的批评, 我视这种引述为作者的自我鞭策, 希望该书比 Gleick 的书好, 使我的银子不白花。

有博友问 Gell-Mann 对 Gleick 那两本畅销书具体批了什么, 其实没具体批, 只是表示《Chaos》会破坏大众对科学的理解, 而且会因其文笔优美而遗害更大;《Genius》则使他 “livid” (盛怒)。 考虑到 Gell-Mann 与 Feynman 的微妙关系, 这后一条未必能算批评。

发布于 2013-11-29

所购 Gell-Mann 传记为 George Johnson 的《Strange Beauty》。

许多物理学家自传的标题都不错, 比如 Hawking 的是《My Brief History》, Weisskopf 的是《The Joy of Insight》, 汤川秀树的是《旅人》, 但我觉得最有意境的是 Hoyle 的《Home is Where the Wind Blows》, 可效仿中国古语意译为 “大风起处是吾家”, 不知取这标题时是否忆起了与主流天文界论战多年的苦涩?

发布于 2013-12-02

以前中国应试教育的特点是 “高分低能”, 近来起码以发达城市而论, 哪怕在被公认为注重能力的国际考核中, 中国学生也 “高分” 了。 另一方面, 在真正高水平的竞争——无论科研还是技术——中, 中国的能力仍很低, 是滞后 (参赛者尚小)? 误用 (能力未用于正道)? 内耗 (能力磨耗于社会环境)? 出国 (有能力者出国)? 还是所谓 “注重能力” 的国际考核其实依然无法体现真正的能力?

发布于 2013-12-03

这些问题是有感于上海学生获得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PISA) 的测试成绩榜首, 且遥遥领先。

搬家终于接近尾声了,晒晒我书架上的 “金梁古” 作品吧。 周作人曾有言道 “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 因为这是危险的事, 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 “前代老儒在《四书章句》底下放着一册《金瓶梅》, 给学徒看破”。 我非老儒, 自然不怕——只要某本厚书上的某个符号不要被人误解即可。:-)

说到 “金梁古”, 不知是否有博友注意到我的金庸乃是旧版? 我也买过新修版, 但不太喜欢 (特别不喜欢对黄药师的处理), 遂将之打入了“冷宫” (先是壁橱, 后是地下室)。 金庸小说好像是你先读哪一版, 爱上的就是那一版, 比如倪匡就喜欢最早的杂志连载版 (当然, 倪匡是超级金迷, 对每一版都夸奖过)。

发布于 2013-12-06

“某本厚书上的某个符号” 是指《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第三帝国的兴亡) 书脊上的纳粹符号。

我曾经说过多次, 我对科学哲学并无太大敬意。 但在科学哲学家之中, 有一位是我印象较好的, 那就是库恩 (Thomas Kuhn)。 只不过那好印象并非来自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而是源于他对科学史的贡献——他写过两本科学史专题著作, 更重要的则是: 他主持建立了 “量子物理学史档案馆” (AHQP)。

发布于 2013-12-10

不知别人如何, 我发现自己有几个字是从小就记错, 且从未想到记错, 又不经常用, 因而一错多年的。 今天我网站上有网友发现的 “夤夜” 错成 “惫夜” 是一例, 另一例是 “置喙” 错成 “置啄”, 那是几年前回国时, 经我姑夫指正才知道的。 姑夫八十多岁了, 不知是否仍看我的网站, 在此向他也一并表示感谢。

这类错别字大都不是课堂上学的 (否则从读音上就早已知错了), 而是自己看书时先对字型有了 (错误) 印象, 然后自行记下了 (错误) 读音, 又多年不用, 没机会被人指正。 那两个例子都是旧文, 现在没把握的词我一般会先 Google 一下, 以防出错。 但自以为有把握的就防不胜防了, 仍要靠别人指正。

因此有时看到某某大师在电视上因说了某个错别字而遭举国嘲笑, 我是不无同情的。 每个人的知识都有盲点, 那类错误的性质其实跟我的错误是相似的, 只不过大师有很多机会上电视, 遭曝光的机会更大而已。 当然, 大师的标准不同于我等小民, 而且大师从上电视中获得的利益也不小, 这或许是成名获益的代价吧。

发布于 2013-12-11

看完了东野圭吾的 “侦探伽利略系列” 中除 “禁断的魔术” 之外的所有故事, 很喜欢汤川这个人物, 不惊、 不怒, 沉稳、 冷静、 智慧, 但又不乏人情味。 特别是短篇故事 “操纵” 的结尾令人感动。 可惜该系列的新作 “禁断的魔术” 在网上没找着。 接下来打算读他的 “加贺恭一郎系列”。

他的许多短篇故事还颇有破除伪科学的意味, 比如《预知梦》中的 “做梦”、 “视灵”、 “灵动”、 “预知”,《伽利略的苦恼》中的 “指示”、 “扰乱”,《虚像的小丑》中的 “幻惑”、 “心听” 等, 案情中涉及的现象很接近伪科学支持者所鼓吹的现象, 这类故事十分独特。

发布于 2013-12-11

知名传记作家 Walter Isaacson 除撰写爱因斯坦和乔布斯的传记外, 还出版过一本含许多珍贵图片及复印件的爱因斯坦图传, 我近日正在翻读。 不过其中一张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相片有些可疑。 相片上的草稿中出现了张量计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爱因斯坦是从 1912 年开始转向黎曼几何与张量计算的, 而他离开专利局是 1909 年。

发布于 2013-12-15

所提到的 “爱因斯坦图传” 是指《Einstein: The Life of a Genius》(Harper Design, 2009)。 我猜测这桌面确实是有关机构布置的专利局桌面 (而不是 Isaacson 错把其他地点——比如普林斯顿——的办公桌当成了专利局办公桌), 只不过选取手稿时有些粗心大意。

“泰坦尼克号” 与书的故事真不少, 比如我在 6 月 21 日的微博 中提到的年轻藏书家怀德纳的故事。 鍾芳玲的《书店传奇》中还有一则: 装帧名家 F. Sangorski 用 5000 片皮革、 100 平方英尺的 24K 金箔、 1050 颗宝石制作了一本独一无二的《鲁拜集》, 此书几经周折被纽约大书商 Wells 获得, 却也被送上了泰坦尼克号……

发布于 2013-12-15

据合众国际社 (UPI) 报道, 一项新近研究表明约 80% 的科学原始数据经过 20 年便会消失, 原因是原始数据是由科学家自己保存的, 可靠的保存期只有 2 年, 此后每年的减损率平均为 17% (这跟 20 年减损 80% 是矛盾的, 不是是否报道有误)。 该报道建议今后科学杂志应要求作者将原始数据上传为公共文件, 以便长期保存。

发布于 2013-12-20

晒晒新近买的三本书: “蓝封面” 讲述的是爱因斯坦对文学的影响, 算是填补我爱因斯坦资料的空白; 有 “露点照” 的是讲述爱因斯坦作为普通人的方方面面, 包括他如何对待女人、 妻子、 儿子、 上帝等, 并分析了一些流传很广的传言, 比如他三岁前不会说话、 他曾被称为 “懒狗” (lazy dog) 等; 最后一本是对牛顿《原理》的品读, 是今年出版的新书。

发布于 2013-12-21

三本书分别为《Einstein as Myth and Muse》、《The Unexpected Einstein》、 以及《Magnificent Principia》。

最近买了 “大家小书” 系列中林庚的《西游记漫话》, 其系列序言说得有趣: “一部书十万字, 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 似乎算小书, 若在老子、 孔子的年代, 又何尝就小呢?” 由此联想到 “著作等身” 中的 “等身” 一词出自宋代, 本意是展开后的篇幅而非厚度。 那样的 “等身” 是很容易的, 今天可就不同了, 纸张、 开本、 含义都变了。

发布于 2013-12-22

据 “汉典” 网站, “著作等身” 的出处为《宋史·贾黄中传》: “黄中幼聪悟, 方五岁, 玭每旦令正立, 展书卷比之, 谓之等身书, 课其诵读。”

知道《A Beautiful Mind》是因为同名电影, 却也因此而对此书印象不佳 (因我对能电影化的传记有一定成见, 觉得不会太严谨), 今天在 Barnes & Noble 见此书被降价至 $5, 终于还是买了。 回家一翻前言, 见作者提到 2006 年采访 Perelman 之事, 才意识到原来跟那篇引发丘成桐先生强烈不满的 “Manifold Destiny” 是同一作者。

发布于 2013-12-23

所购为 2011 年的平装版。

“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此貌似套话, 其实很精辟, 因为那种规模的 “错误”, 是只有 “伟大的革命家、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才有能力犯的, 而且反过来说, 凡有此类人物的国家大都有过此类错误, 几乎是 “历史的必然”。

发布于 2013-12-26

有博友让我谈科学家中的帅哥, 我觉得很难, 因男人的帅不单纯, 常掺杂进智慧的成分, 于是乎爱因斯坦、 海森堡、 费曼等都有人称帅。 不如改谈美女吧。 我觉得, 扩频 (Spread Spectrum) 技术的发明人之一海蒂·拉玛 (Hedy Lamarr) 若算是科学家的话, 大概能称为最美丽的科学家——人家可是本就有 “欧洲第一美女” 之称的哦。:-)

再补充点小八卦: Hedy Lamarr 无疑是美女, 算不算科学家则或有争议。 一个相反的例子是 Emmy Noether, 德国数学家 Edmund Landau 曾表示她无疑是伟大的数学家, 是不是女人则不敢保证。:-)

发布于 2013-12-29

偶然注意到中美军舰险些相撞的新闻。 查中文, 则有 “解放军逼退美军舰”、 “警告日本”之说。 看着看着忽觉得有些滑稽。 大国间因谁也不想真正动武, 冲突形式几乎退回了冷兵器时代, 武装到牙齿的军舰、 飞机只能像顶牛似地用 “身体” 去撞。 好处是: 哪怕撞出人命 (如上回南海撞机) 也有回旋余地 (毕竟 “撞人” 没 “打人” 严重)。

发布于 2013-12-30

想找一张新年漫画, 却看到下面这幅, 颇有感触。 岁月的流逝正如张爱玲所说: “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 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 然后崎岖的成长期, 也漫漫长途, 看不见尽头…… 然后时间加速, 越来越快, 越来越快, 繁弦急管转入急管哀弦……”。 我大概正处于 “越来越快” 的阶段吧,就以此图与大家共勉, 并祝快乐!

这幅图还让我想起了一些有关人生的悖理话来, 比如康德曾说: “当我需要女人时, 我养不起她们; 当我养得起时, 我不需要了。” 胡适曾说: “以前想买书而买不起, 等到有了地位可以买得起的时候, 你倒不要去买, 大家都会送给你的。” 都像沙漏似的, 一头满时另一头空。

发布于 2013-12-31

第二条微博系添补, 发布于 2014-01-11, 康德的话转自虎头的《瞧, 大师的小样儿》, 胡适的话转自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往年同日 (1 月 9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