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4-03-03 以来
本文点击数
45,713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826,513
昨日点击数 2,590
今日点击数 2,620

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微言小义 (2014.01 - 2014.02)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全部 理科 文史 书话 其它

博 文

注 释

晒晒一对自杀物理学家师生的传记。 左边那本我同时有中英文版, 右边那本只出了第一卷, 距今 44 年, 且作者已于 2009 年去世, 成为了永远的 “太监” 作品, 是所有 “太监”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的——因我对 Ehrenfest 这位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共同挚友最后若干年的经历很有兴趣, 而除此书外, 有关他生平的英文资料很少。

Boltzmann 除了是出色的物理学家外, 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师, 知名学生除 Ehrenfest 外, 还有 Lise Meitner (核裂变的发现者之一) 和 Walther Nernst (192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等。 如果没有自杀的话, 则 Erwin Schrödinger 和 Ludwig Wittgenstein 也极有可能会是他的学生。

发布于 2014-01-01

博友让我评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我虽有他一些书, 但没读过, 不好评。 听说他很狂妄, 其导师罗素 (Bertrand Russell) 替他张罗出版《逻辑哲学导论》并写序, 他却反斥其没读懂; 在论文答辩后则拍罗素肩膀表示 “you'll never understand it”。 我于是失去了读他的兴趣, 因我只能读英译本, 连罗素都读不懂的哲学一经翻译恐怕是危险了。

前贴说维特根斯坦狂妄引起了一些不满, 其实那是谈其处事, 而非论其哲学, 目的只是通过那两个例子引出维特根斯坦的文字比较精微, 读其作品宜读原文的看法。 英文版维特根斯坦作品通常附有原文, 在哲学书中颇显另类, 用意在我看来也是如此。 自称懂维特根斯坦的人最好先自问读了什么, 以及是否比罗素读得更通, 然后再充内行。

有关维特根斯坦最后说明一点: “狂妄” 虽是贬义词, 但我用这个词, 就如在旧作中用 “尖刻” 形容泡利, 用 “狂傲” 形容朗道一样, 并无贬斥之意 (相反, 泡利和朗道都恰恰是因那样的风格而更让我喜欢)。 我欣赏有个性的学者 (当然前提是有才气), 远胜于被影视剧刻板化了的, 或被儒教熏陶得只剩下谦卑的学者。

发布于 2014-01-02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剿灭四大门派后, 在朝阳峰顶哈哈大笑, 说道: “但愿千秋万载, 永如今……” 其实, 我也有某些时刻是希望 “永如今日” 的, 比如夜深人静在灯下读书时, 大雪纷飞在屋里品茶时, 花红柳绿携全家出游时, 等等, 虽无任老爷子那样的大出息, 但人生只要时时能有 “今日” 值得挽留的感觉, 也就知足了。

发布于 2014-01-03

在旧书店看见一本阿西莫夫遗孀 Janet Asimov 的回忆录 (其中很多内容是回忆阿西莫夫的), 硬面精装, 才五美元。 打开扉页, 见有人写了名字, 不禁皱眉, 因为我最不喜欢被涂写过的书。 但再一看, 那名字居然是 Janet Asimov 本人, 若不是前书主有冒充作者签名的怪癖的话, 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作者签名本了吧?:-)

发布于 2014-01-07

有博友找到了 Janet Asimov 的签名图片, 基本证实了书上的笔迹确实是她的。

我在 旧作 中提到, 比特币的设计理念之一是 “去中心化”, 即不存在像央行那样能操控货币的核心机构。 但有趣的是, 最近比特币居然自动演化出了核心机构: 一个拥有 51% 计算能力的矿池 (mining pool)! 该矿池已宣布会 “守法”, 但真正的 “安民” 之举恐怕该是一分为二, 或以其它方式降低比例, 就如宣誓民主的最好办法是多党竞争, 而非一党自律。

发布于 2014-01-10

所提到的矿池是 GHash.IO。

#百字科普# 乐器中弓的单向拉动为何能变为弦的周期振动? 沙漠中风的单向吹动为何能造成沙丘的周期分布? 原来都是所谓的擒 (阻尼) 纵 (释放) 效应在作祟, 它使得单向作用能够积累, 却又不能无限积累, 从而形成周期运动。 极权社会在暴动与镇压间的周而复始也大体同理。 这个简单机制直到 20 世纪才被理解。 (Ref: 武际可《音乐中的科学》)

发布于 2014-01-13

我曾在主页上建过一个论坛: 繁星客栈。 该论坛因故关闭后, 几位旧友出资建了一个新繁星客栈。 以个人名义建论坛, 多少有些个人荣誉 (或虚名) 在其中, 那几位旧友的努力却是无名、 也更无私的, 是这个浮华世界的一抹真诚。 最近, 新繁星客栈似也关闭了, 若为暂时, 我祝其早日恢复; 若为永久, 我谨以此帖纪念之。

发布于 2014-01-13

#理科生的名人名言# “你若把一杯水倒进大海, 就不可能再把它舀回来,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这一陈述有相同的真理度。” (麦克斯韦 1870 年 12 月 6 日给同事的信)

这句话给我的一个观感是: 它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几乎恰好对应着东西方文化的特色, 前半句是经验与观察, 在东方文化中不难找到如 “覆水难收” 那样的类似, 后半句是理论与抽象, 就基本上是 “东方不亮西方亮” 了。

以爵名称呼物理学家是一个我太不喜欢的惯例, 比如刚才没提麦克斯韦那位其实很有名的同事的名字, 因为那名字——J. W. Strutt——哪怕对物理系学生来说恐怕也是陌生的, 惟有爵名——Rayleigh——才广为人知, 但彼时他尚未继承爵位, 又不便以爵名来称呼, 就干脆不提了。

发布于 2014-01-15

才注意到女儿所在小学的四五年级居然是没有课间休息的, 从早晨 8:30 左右始, 一直上课到午饭时间, 中间除上厕所外不能离开教室。 虽然我从小就算是爱读书的, 却也觉得连续近三小时坐在课堂里实在是枯燥了一点, 昔日课间活动的种种乐趣至今仍很怀念, 女儿所在那总体上较轻松的美国小学反而没有, 真让我有些意外。

当然, 女儿所在小学下午 2:40 就放学了, 总学习时间并不长, 只是对于父母都上班的家庭来说, 这反而颇为不便。

发布于 2014-01-18

一个题材新作不断, 最好的却依然是 30 年前的旧作, 这是不多见的, Pais 的《Subtle is the Lord》就是少有的一例。 此书我既有一个 翻译得很拙劣的中文版, 又有英文电子版, 便一直未买英文实体书。 查阅时总是先用中文版找到所需章节, 然后定点阅读英文电子版。 但今天在某旧书店见此书居然只要 $2, 不买就说不过去了…… :-)

发布于 2014-01-20

有博友问物理学家信教的是否比数学家少, 因为数学不像物理会因研究客观世界而与宗教冲突。 我的看法是: 具体的比例要由独立机构进行统计才知道, 不过数学在实证环节上虽弱, 却与物理一样——甚至更加——强调逻辑自洽性, 宗教在后者上也是千疮百孔的。

补充一句 (虽然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以上当然不是说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定不会信教, 而只是说他们的理性和怀疑标准若用得足够一贯的话, 其所在领域有使他们怀疑宗教的强烈理由。 但人是复杂的, 双重人格尚且有之, 更不用说双重标准了。

其实宗教也还罢了, 那玩艺儿存在了几千年, 人物也都 "死" 无对证了, 自有其久经考验的蛊惑力。 我以前 (不同届的) 同学中甚至有信 "法×功" 的, 一边念着物理 (且拿到博士学位), 一边把现世中的某个人当成神, 您说这事儿上哪儿说理去呀?

发布于 2014-01-21

走在小小的纽约法拉盛中心区, 天气好时, 会见到两三个 "法×功" 摊 (其中一个打着 “全球退出中共服务中心” 牌子), 一两个 “全球华人反邪教联盟” 摊, 皆极尽简陋, 却都代表 “全球”, 坐台者以老太太居多; 此外还有两三个基督教摊; 店铺喇叭里传出的则是保健品广告。 这种华人聚居区的气氛常让我感慨, 感慨华人虽到了一个能自由表达立场的地方, 却不分左右地, 皆选择了满嘴跑火车的路子。

发布于 2014-01-22

我读过不少有关核武器历史的书, 今天重读 Feynman 的一些回忆时, 忽然意识到很多美国的核武研究者虽命运荣光, 却带着沉重的负疚感; 而中国的核武研究者虽命运悲惨, 却充满了荣誉感。

发布于 2014-01-23

我曾写过一篇 略谈金庸小说中的不合理情节, 现再添一例:《射雕》中裘千仞被围攻, 眼见不敌, 忽以一句 “哪一位生平没杀过人、 没犯过恶行” 挤兑住了众人。 此情节极好, 却有一处不甚合理, 那就是连欲报杀子之仇的瑛姑居然也因这区区一问而停了手, 未免太高估理性对江湖人士的约束了。

发布于 2014-01-26

二战后, 费曼有过一段学术低谷期, 为自己不能出成果而内疚, 这时 “领导” Robert R. Wilson 告诉他: 招教授的风险和责任是由学校承担的, 教授无需为能否出成果而操心, 尽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可。 于是费曼继续了当时感兴趣但貌似无用的对飞盘运动的研究, 渐渐联系到了量子电动力学, 并最终导致了获诺贝尔奖的工作。

发布于 2014-01-27

晚了两个月, 终于去影院补看了《The Hunger Games》的第二部。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系列。 不过这一部在若干细节上似乎稍显草率, 比如选手出场时不像第一部那样争奇斗艳, 而变成了只有女主人公一人在着装上大做文章, 可能是不想在重复性的细节上太费心思, 但从情节上看显得不太合理。 又比如 President Snow 亲临女主人公家里的场面也太 "微服私访" 了一点 (而且似乎毫无必要为那点事情亲自出马), 对方可是 Hunger Game 的 survivor (或曰赢家), 虽然空手, 恐怕也能 "一招制敌" 地干掉老头子吧?

发布于 2014-01-28

这是两条微博合并所成。

费曼是一个讨厌写东西的人, 据说他的有些论文是被一位女性朋友 (不是女朋友) 锁在屋子里逼迫着才写出来的 (让我想起欧阳锋逼郭靖默写《九阴真经》的故事)。 听起来像八卦? 这可是他的好友戴森 (Freeman Dyson) 亲自转述的, 戴森并且加油添醋说那朋友有可能连饭都不准他吃 (比欧阳锋还狠)。 信不信由你。:-)

顺便提一下, 最近几条有关费曼的微博的资料来源——《No Ordinary Genius》——是我到美国之后从物理系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 当时该书出版不久, 可能是因为还放在新书书架上之故, 比较显眼。 一晃 20 年, 最近在旧书店见到此书, 便买了一本收藏, 并作纪念。

发布于 2014-01-29

看了春晚节目中那位会 “腹语” 的台湾演员的表演, 女儿羡慕地说: “哇, 要是会这个, 在课室上就可以一直跟同学讲话, 老师都不会知道是谁了。” :-)

发布于 2014-01-30

网上对春晚 “小彩旗” 节目抨击不少, 有 “虐心”、 “残忍” 之评, 我倒觉得那节目多半就是她平日兴趣和基本功训练的再现。 很多艺人和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若拿到舞台上来, 恐怕都会给人 “虐心” 和 “残忍” 的感觉。 而从效果上讲, 一转而红遍全国对艺人来说大概是 “代价最小最小最小, 胜利最大最大最大” 吧。

发布于 2014-02-01

《倚天屠龙记》第 25 章, 张三丰谈到玄冥二老时说: “那一年也是在这三清殿上, 我和这老人对过一掌, 只是当年他假扮蒙古军官, 不知到底是二老中的哪一老”。 据我记得, 张三丰遭遇玄冥二老是在第 10 章, 没有对掌就直接制住了对方。 有谁知道那 “对过一掌” 典出何处? 是早年的杂志连载版? 还是金老爷子搞错了?

发布于 2014-02-01

这是我多年前的问题, 想借 “万能的微博” 找到答案, 惜未能如愿。

#百字科普# 一百多年前,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 (Ernst Weber) 发现人对重量的感觉敏感度正比于重量本身 (韦伯定律), 后来人们发现人对声音、 亮度、 气味等的敏感度也大致如此, 其所对应的数学关系是对数 (指数)。 星等、 分贝等物理单位采用对数标度便源自于此。 甚至人的心理感觉也相近, 故精明的推销员会用指数标度来定高档商品的价位! (Ref: 武际可《音乐中的科学》)

发布于 2014-02-02

读完了网上所有东野圭吾加贺系列的故事。 最喜欢 “谁杀了她”。 东野的很多故事凶手几乎已知, 却不失悬念, 很是独特。 此外, 读系列小说的一个观感是: 主人公大都为爱情荒漠, 偶有故事 (如加贺与未绪) 也是昙花一现。 估计一来是主人公背景恒定容易编出系列故事, 二来是配角按惯例需每集更换, 难以长相厮守。

发布于 2014-02-02

费曼的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是蔑视荣誉, 他宣称自己曾像狄拉克那样试图拒领诺贝尔奖, 只因担心那会使自己更出名才妥协。 不过, 他的学生兼朋友 A. R. Hibbs “爆料” 说那恐怕是夸张, 费曼其实很喜欢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对他工作的承认, “每当你看见他跟那一年的其他获奖者在一起时, 他总是笑得最灿烂的那个”。

顺便提一下: Hibbs 乃是费曼名著《Quantum Mechanics and Path Integrals》(科学出版社曾出过中译本) 的共同作者——当然, 跟《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一样, 费曼著作的共同作者都只是记录和整理者, 真正而唯一的作者乃是费曼。

发布于 2014-02-03

继续聊费曼故事: 费曼的好友 Edward Fredkin (费曼曾在其婚礼上担任伴郎) 也 “爆料” 说费曼很在意自己是否出名, 喜欢别人知道他是谁。 费曼有一辆涂满 “费曼图” 的车子, 多数时候无人留意, 但偶尔会有 “识货” 的人问他: “你在车上涂那么多费曼图干什么?” 这时他就会回答: “因为我是理查德·费曼!”。

发布于 2014-02-04

#百字科普# 我们平日听到的多数噪音, 如朔风怒吼、 喷气发动机轰鸣等, 都是湍流噪音。 就连笛子等乐器的发声也是经共鸣腔选择后的湍流噪音。 湍流噪音还可以出现在人体内部, 比如局部变窄 (从而流速加快) 的血管中的血液就有可能形成湍流, 产生噪音。 那血管若靠近耳朵, 噪音就会变成一种无处可避的骚扰: 耳鸣。 (Ref: 武际可《音乐中的科学》)

发布于 2014-02-04

这里所说的耳鸣只是所谓客观性耳鸣的一种, 耳鸣还有一类是主观性耳鸣, 起因不同。

看到一本有趣的书, 开篇就以逻辑、 证据和怀疑精神考察《圣经》, 结果不出所料地得出结论:《圣经》不是上帝的话。 但作者又分明是神学家, 我于是好奇地继续翻看, 结果很突然地, 作者宣布了立场: 虽然《圣经》不是上帝的话, 但上帝是存在的, 因而关键是换一种读法…… 原来逻辑、 证据和怀疑精神都是可以召之即来, 挥之即去的。

发布于 2014-02-05

所提到的书是 Marcus J. Borg 的《Reading the Bible Again For the First Time》。

金庸武侠新修版有一些难以理解的修改, 比如《书剑恩仇录》中令我印象很深的场景之一是陈家洛在余鱼同笛声《十面埋伏》的 “伴奏” 下击败张召重, 音、 像兼备, 意境甚佳。 新修版居然把笛声删除了, 真不知咋想的? 莫非该情节系效仿, 故特意删除 (老爷子曾表示过《书剑》效仿他人处甚多)?

新修版中黄药师对梅超风的暧昧情愫是我极不喜欢的 (当然, 老爷子写得隐晦, 可能只有喜欢旧版黄药师的人才觉得刺目),《碧血剑》中一处类型相反的修改也令我扼腕: 何铁手恋上青青的情节被删去了。 从合理性上讲, 这或许是可取的, 因女扮男装实在很容易识破, 尤其是装扮者为青青这种大美女而非假小子。 不过那是书中最精彩而妙趣横生的情节之一, 删了实在很可惜。

新修版中看过的部分里只有一处较大的修改是我喜欢的, 那就是袁承志对阿九明显有了感情 (不过中小学老师们可能更要没收此书了, 因为其中的 “床戏” 成分有所加大:-)。 可能是喜欢阿九本就远远多过青青之故吧——看小说难免有私心的。

发布于 2014-02-08

最后一条微博发布于 2014-02-09。

常有人将我对别人观点的介绍视为赞同, 在这里澄清一下: 我介绍别人观点的最正面的动机, 往往也只是认为值得介绍, 而不等于赞同。 此类介绍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介绍知名人物的观点, 因为那不论对错, 都有史料意义或趣味性。 我对此类介绍的其他意义则并不高看, 可参阅拙作 从 Planck 的一段话谈起

除 “最正面的动机” 外, 还有很多其他动机, 其中包括意在嘲讽或以所介绍的观点为反面典型那样的 “负面动机”。 另外, “不等于赞同” 也不表示一定不赞同, 而只是说除非明说了是赞同, 否则请不要自行假设我赞同。

发布于 2014-02-10

霍金和同事打赌的事大概已尽人皆知了, 其实名头不在霍金之下的费曼也跟同事打过赌, 并且也立过赌约。 那是在 1965 年底, “赌友” 是玻恩、 海森堡、 泡利等大牛门下的韦斯科夫 (Victor Weisskopf), 费曼一向厌恶担任行政职务, 韦斯科夫不信, 于是就赌费曼会在十年内担任行政职务, 赌金为 10 美元。 结果费曼赢了。

赌约对 “行政职务” 的定义是整个赌约的精华和趣味所在, 费曼和韦斯科夫的定义是这样的 (大意): 担任行政职位的人所做的是指挥别人做指挥者本人不懂的事!

发布于 2014-02-13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近日在美国加州建成了, 占地约 14 平方公里。 对于清洁能源, 我一直有个疑问: 人们谈论一种能源的清洁与否时, 考虑的似乎只是发电环节, 但若把太阳能板的制作、 维护、 报废过程等所产生的污染也考虑在内, 太阳能发电与传统发电 (当然也把其他环节的污染考虑在内) 相比是否真的更清洁?

发布于 2014-02-14

所提到的太阳能发电厂是 Ivanpah Solar Electric Generating System。

「是父亲教会了我每时每刻都要进行想象的习惯。 他会首先假定我们是从火星来的, 对这里一无所知, 必须对一切——诸如 “为什么每个人每天晚上都要睡觉” 那样的事情——进行探究。」——理查德·费曼

我有一个稍具相似性的看法: 在谈论社会、 历史等话题时, 最好把自己当成火星人, 对地球上的一切不要持爱国、 卖国、 同胞、 敌人之类的立场。 一件事你想批, 甭管他是哪国的, 都批; 想赞, 也甭管他是敌是友, 都赞。 人很难摆脱知识背景的缺陷, 但应尽可能避免立场上的偏见。

发布于 2014-02-15

此不妨名之为 “火星人视角”。

我最喜爱的作家阿西莫夫只活了 72 岁, 他晚年不仅依然高产, 而且作品水准依然稳定。 我一直以为他死于正常的肌体——主要是心脏和肾脏——衰竭, 生死规律难违, 惟惋惜而已, 最近才注意到他的真正死因——据其遗孀披露——乃是心脏手术输血时感染了艾滋病, 居然是偶然事故, 这实在是痛惜、 太令人痛惜了。

阿西莫夫的三本自传我都有, 且看过。 惟他遗孀 2002 年那本《It's Been a Good Life》因主要系他自传之剪辑, 被我忽略了, 那消息是那本书首次披露的。

发布于 2014-02-17

读胡兰成致唐君毅信, 见一条编者注云: “胡唐见解相异处甚多…… 凡唐以长信作覆, 表明对某事的态度之后, 胡即不再申辩, 此应是为顾全友道计” 想想自己也大致如此, 与朋友说话, 意见相左时往往只辩一两个回合, 不仅是为友道计, 更是因为到了这号称 “不惑” 的岁数已知道什么东西是辩不清也没必要辩的。

发布于 2014-02-19

所提到的编者注为 1955 年 11 月 26 日信后之注。

罗素对苏格拉底有一段极严厉的批评: “他的论证是不诚实的和诡辩的…… 他把理智用于证明投合自己心意的结论, 而不是对知识的无私追求…… 他的思维不是科学的, 而是在刻意证明宇宙符合他的伦理标准。 这是对真理的背叛, 是哲学中最严重的恶行。”

在所有较具模糊性的领域——诸如哲学、 社会学、 历史学等——中, 立场和结论先行的论证都是不鲜见的, 这其中苏格拉底因远古而颇有可谅解之处。 更何况他的许多论证今天看来虽然是诡辩, 在那个时代却未必不是他真诚相信着的, 罗素此评似过于严苛。

发布于 2014-02-19

这段批评摘自《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的第 16 章。

今年是我出国二十年的年份。 人们常说 “岁月如梭”, 其实岁月岂止 “如梭”, 简直就是刀。 二十年来, 多位亲友已然过世, 岁月于他们, 是杀人的钝刀; 二十年来, 多少清纯女孩变成了世故大妈, 岁月于她们, 是整形的手术刀。 唯一不知不觉的, 是自己的改变, 岁月于我, 是悬在头顶的快刀, 不知何时将会落下……

发布于 2014-02-22

逛书店多了, 形形色色书的封面见得多了, 有一个小经验提供给科学爱好者: 一本书如果封面上的作者名字直接跟着 “Ph.D” (博士) 这个学位, 此书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伪科学或民科作品。 无论那 Ph.D 是真是假, 如果需要在封面上直接强调这个学位, 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需要用这个学位来糊弄人。

发布于 2014-02-23

我在微博中附了 9 本书的封面图片为例, 此处从略, 感兴趣者可往我微博查看。

晒一本 $1 的书, 此书是 20 年前初到美国逛书店所见之书中尚有印象者, 起初嫌贵, 后来则觉得可买可不买, 直到它变成了 $1 才买下。 BTW, 据说示穷比炫富好, 因此我老晒便宜书, 其实也买过很贵的, 好在稿费虽少, 挣书钱却有余, 尚可心安。 不过——就像家里那位喜欢指出的——若把书房对应的房价也计入, 这帐就没法算了。

发布于 2014-02-28

所晒为 Ed Regis 的《Who Got Einstein's Office? 》。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权权   (发表于 2014-03-02)

    “在谈论社会、 历史等话题时, 最好把自己当成火星人, 对地球上的一切不要持爱国、 卖国、 同胞、 敌人之类的立场。”——我几乎持有与此相反的观点。 在谈论社会、 历史话题时, 最好设身处地代入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当时人的想法、 爱憎、 观念、 习俗等等, 而不是站在高处俯视历史。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4-03-02)

    谢谢权权在奥斯卡颁奖期间留言!

    我并不排斥权权的观点, 微博很短, 只能强调一个方面, 我的意思不是排斥设身处地理解历史或社会现象的做法, 事实上那也是我自己试图更好地理解历史或社会现象时的做法。 我只是说那样做时最好不要带入因现实身份而导致的额外感情和立场。 比如试图理解 A 国和 B 国的冲突时, 可以并且应该代入 A 国和 B 国去理解, 但最好是作为一个 C 国人 (“火星人”) 代入 A 国和 B 国, 哪怕自己恰好是 A 国或 B 国人。

  • 网友: 暴走迦楼罗   (发表于 2014-03-03)

    卢哥的意思是反对双重标准, 权权的意思是提倡换位思考。 不矛盾。 谈论社会、 历史话题时, 不能光站在甲的角度思考, 还要持同样的标准再在乙的位置上思考。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