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微言小义 (2025.05 - 2025.06)
- 卢昌海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博 文
|
|
在影院看了 Warefare。 这是依据美国海豹部队 (U.S. Navy SEAL) 2006
年在伊拉克的战斗经历拍摄的影片, 应该算写实度很高的。 看这部影片的一个最大的感慨是: 其他影片里的那些
“英雄”——有些甚至连专业战士都不是——用手枪近乎百发百中地击毙敌人乃至最终全歼敌人完全是异想天开。
海豹部队算是美国的精锐部队, 但在这部影片里, 海豹队员用冲锋枪和轻机枪向占据临近建筑的敌人射击,
却基本上只能起一点压制作用 (完全没有其他影片里那种敌人被击中的夸张惨叫镜头), 甚至用布雷德利装甲车上的链炮轰击,
也只是赢得了一点撤退时机。 这部影片的末尾有一系列原型人物和演员的对比, 在形象、 表情、 气质等方面都有不错的契合,
这种认真有些出乎我意料——毕竟, 那些原型人物并不是像霍金、 图灵那种其形象对大众来说有一定熟悉度的人物。
|
|
读大泽在昌的《新宿鲛》系列小说第二部 “毒猿” 毕。 这个系列第一部给我的印象只是普通, 这第二部则有意思得多,
不仅集悬疑、 推理、 武侠元素于一体, 人物塑造也更好——其中的台湾警察郭荣民和职业杀手 “毒猿”, 爱上 “毒猿” 的夜店服务员奈美、
乃至黑帮人物石和、 羽太等都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日本小说和影视的情感刻划非常克制——含蓄性比西方同类作品更胜一筹,
是我欣赏的。 相较之下, 很多中国影视剧里的情感刻划——或者毋宁说是情感宣扬——仿佛油腻的肥肠, 显得肉麻而肤浅。
这部小说的含蓄之极致在我看来是 (下面有剧透): 郭荣民和 “毒猿” 是昔日挚友, 他不想看到后者被日本警察围攻而死,
因此希望与他惺惺相惜的鲛岛让他有机会跟 “毒猿” 单挑。 我很期待那场单挑——那本质上会是两个过着刀头舔血生涯的人物之间的某种怀旧,
我想看看作者如何处理。 结果郭荣民在见到 “毒猿” 之前就为了救鲛岛而死了。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的另一处深刻印象是:
“毒猿” 死后, 奈美看到了鲛岛给她的郭荣民和 “毒猿” 的昔日合照, “奈美心想, 照片里的杨 (注: 是 ‘毒猿’ 在日本的化名),
看上去比自己年轻得多。”——这句话放在这部书的情节里真是余味无穷。 这部书也有两个在我看来略有破绽的地方:
一是 “毒猿” 明明是因黑帮挟持了奈美而同意让对方带奈美过来当面解决, 却毫不对话地见面就杀,
似有些不合情理; 二是 “毒猿” 与鲛岛的最后对话虽然言简意赅, 其中有两句似乎仍不是不谙日语的 “毒猿”
能够听得懂和说得出的。
|
|
如果将物理世界粗略区分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则最基础的物理定律往往是微观世界的定律,
宏观世界的定律则大都是唯象的, 是原则上也许可以通过微观世界的定律推导出的 (实际上则起码目前还远不能全面完成那样的推导)。
在宏观世界的定律中, 热力学定律处于核心地位,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对此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启发性说明:
若在宏观定律中求其最显著的特点, 可以说就是时间上的不可逆性, 而热量是与不可逆性相伴的核心物理量——比如在牛顿力学中,
摩檫力的存在会导致不可逆性, “如果我们想到这时必有热伴随产生, 就不难理解热学定律处于宏观定律的核心地位。”
|
|
【小闲事】 下班后到 Strand 书店逛了逛, 然后在 Union Square 附近一家 Pret a Manger 买了一份三明治和一杯咖啡,
边吃边看书。 吃完查了下天气, 发现即将下雨, 于是不再逗留, 起身前往 Penn Station。 店外仍可见到夕阳, Penn Station
方向的上空却已是阴云笼罩——这情形让我想起念中学时有一回在西湖边的亭子里看书, 偶然望见身后山上浓墨般的乌云正在翻腾,
于是赶紧骑车 “逃亡”, 但十几分钟后就被乌云赶上, 于大雨倾盆之前万幸找到一家店铺躲避…… 今天的阴云远没有那次的恐怖,
加之地处闹市, 到处可以避雨, 便按原计划沿百老汇大道散步前往 Penn Station。 在路旁餐馆的露天座位上用餐的食客们也很淡定
(亦或根本就没往天上看), 饭照吃、 酒照喝、 天照聊。 二十分钟后抵达 Penn Station, 雨尚未落下, 算是运气不错。:-)
|
|
继续谈戈革的《挑灯看剑话金庸》。 作为点评金庸时的陪衬,
戈革对梁羽生和古龙也略作了点评——且表述风趣, 有些见解甚合吾意。 比如称梁羽生小说 “写得比较陈腐、
比较落套, 相当地缺乏新意”; 比如认为梁羽生小说里 “唯一像点样子的” 是《云海玉弓缘》; 比如将古龙小说酷评为
“南山有个猴, 北山有个牛, 砰一枪打死一只喜鹊, 前后全无联系, 信口开河, 语无伦次”; 比如称古龙小说里的人物
“非今非古, 非正非邪, 非中非外, 性格极不稳定, 精神极不正常”。 戈革对金、 梁、 古的总评为:
“金作如绝代佳人, 风姿绰约, 仪态万方…… 令人一见难忘, 相思久远; 梁作如农村少妇, 荆钗布裙, 谨严守礼……
但动人处较少; 古作如异族疯女, 有动人处, 但行为乖僻, 语言啁啾, 可以共饮, 过后便忘”。:-)
|
|
前两天在纽约世贸中心的一个 9/11 纪念池 (9/11 Memorial Pools) 里看见两只鸭子。 不知怎么掉进 (或跳进)
去的, 而且貌似很快就要进行下一次 “跃迁” 了!

|
|
上星期看了影片 Thunderbolts* ——是一部总体上乏善可陈的套路片
(虽改用四位满口脏话的粗鲁杀手取代英雄, 但事情是一样的: 靠超乎常人的战斗力抗击反角、 拯救世界)。
其中印象最深的倒是被疯狂政客制造出来的超级反角的一句话: 当疯狂政客让超级反角听命于己时, 后者忽然表示
(大意) 自己既然有神的能力, 听命于人不是很可笑吗? 这让我不禁会心而笑, 因为我以前写过:
“若真有拟人化的上帝, 那些用《圣经》之类的经书将其弱智化的教徒实在是对其的高度侮辱”,
“若真有拟人化的上帝要惩罚人的罪, 首先该被惩罚的也许正是那些言辞凿凿地宣称上帝是什么,
有什么旨意的信徒, 他们使上帝 ‘被代表’ 的次数比一个普通屁民还多”,
及 “没有一个主角比上帝更主, 却也没有一个玩偶比上帝所遭的玩弄更彻底,
因为上帝这最大的主角是民众创造的, 自然只能当最彻底的玩偶”。
|
|
在朋友圈读到一篇题为 “北大中文系裘锡圭先生和他的出走复旦” 的文章, 是一位学生纪念刚刚去世的裘锡圭先生的。
文章的部分内容给我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作者提到某次期末考试多数同学得了 65 分, 低于研究生的及格线 70 分,
于是有同学向先生求情, 先生就将 65 分改为了 70 分, 同学又说那样好像只是勉强及格, 于是 70 分又被改成了 75 分。
这算恻隐也好、 情商也罢, 都是可以的, 作者却以之说明 “他对学生的严格、 对学术标准的近乎严苛的坚守, 是尽人皆知的”,
并援引他人的纪念文章, 称赞其 “对学生的评分, 是一贯严格的”。 不仅如此, 作者紧接着又提到, 有些留学生成绩不佳,
一般老师会视之为特殊学生, 使其通融过关, 但 “裘先生不会通融, 不及格就是不及格”。 难道作者看不到,
所举的例子与所写的赞语, 乃至例子与例子之间, 是冲突的吗? 哪怕考虑到及格标准可以有一定的相对性,
起码也该有所说明, 而不是 “简单粗暴” 地堆砌赞语——虽然后者倒是有点符合我对中文系的不良想象。
|
|
>> 上一篇 | 序言 | 下一篇 <<
站长的 “微博” 帐号
>>>>>> Mastodon | Bluesky | 新浪微博 <<<<<<
【 本文系微博之实时汇集 整理和发布日期皆为预设 】
2025 年 6 月 30 日整理 2025 年 7 月 7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本文的讨论期限为 57 天, 目前距讨论期满尚有 57 天, 欢迎您
>> 参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