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微言录》 (三集) 自序
- 卢昌海 -
本书是《微言录》系列电子书的第三本。 这个系列的写作缘起——如之前那两本的 (共同)
自序所言——是因《我的 “微言小义”》系列实体书的 “二集”
遭遇了 “严苛程度前所未有的删节”, “没法做到 ‘言无不尽’”。
之前那两本《微言录》系列电子书, 跟两本《我的 “微言小义”》系列实体书一同, 基本涵盖了截至 2020
年底的微博辑选。 在那两本电子书的 (共同) 自序里, 我曾写道:
至于从 2021 年开始的微博将会以何种方式辑选及呈示, 目前还无法预料。 但不外乎两种情形:
若《我的 “微言小义”》系列实体书能继续出版, 就将继续维持实体书与电子书相匹配的方式;
若实体书无法再出版 (从过去几年言论管制尺度持续紧缩的步伐来看, 这是不无可能的), 则将只以电子书的方式呈示。
本书的制作, 意味着彼时 “还无法预料” 的 “从 2021 年开始的微博将会以何种方式辑选及呈示” 的问题,
如今已有答案——那便是 “将只以电子书的方式呈示”。
之所以有那样的答案, 是因为在那之后, 在跟编辑的闲聊中得知, 《我的 “微言小义”》系列实体书的 “二集”
虽经过了 “严苛程度前所未有的删节”, 在出版后的质检抽检中, 依然被裁定为了 “不合格”。 那样的 “不合格”
对出版社无疑是一种连累, 而且也意味着未来的管制尺度将进一步紧缩, 因此我随即作出了不再延续《我的
“微言小义”》系列实体书的决定——从而也决定了未来的 “微言小义” 系列 “将只以电子书的方式呈示”:
「现在的出版环境越来越严, 这本书的内容被砍得太厉害了……」
『但即使这样, 这本书质检抽检结果仍是 “不合格”。』
「我也知道出版社已经尽力了, 大环境的问题, 无可奈何。 这个系列这本书大约是绝响了。
连累到大家, 我也很惭愧。」
『没有啦, 我们都是受大环境所累。』
接下来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 大体上, 本书是我 2021 年微博的辑选——但有一个例外, 那就是
“疫情分析” 部分包含了从 2020 年 1 月到 2022 年 5 月 (也即迄今整个疫情期间) 的疫情分析类微博, 未受
“2021年” 这一时间范围所限, 甚至比电子书《我的 “疫年纪事”》的时间范围 (2020 年 3 月到 2022 年 2 月)
还略宽——因后者是基于我对美国疫情所作的为期 “恰好是两年” 的时间界定
(参阅后者的自序), 前者则连中国疫情也涵盖在内了。
在整个 “微言小义” 系列实体书和电子书中, “疫情分析” 部分是本书独有的章节
(除非未来出现新的重大疫情——希望不会, 这样的章节将不会再有), 它的收录也是对《我的
“疫年纪事”》自序里所说的
“疫情分析之类…… 将结集于…… ‘微言小义’ 系列电子书里” 的兑现。 该章跟《我的 “疫年纪事”》相类似,
是对疫情的一种 “全记录”——只不过是从分析而非生活的角度所作的记录, 可跟《我的 “疫年纪事”》一书对照阅读
(该章的格式也跟《我的 “疫年纪事”》一样, 严格依照了时间顺序)。
跟生活记录不同的是, 疫情分析——尤其是其中的预测性部分——存在一个正确与否的问题,
也无可避免地会出现跟疫情实际发展有偏差的 “否” 的情形 (在千变万化到光怪陆离的疫情面前, 别说是我,
哪怕权威机构, 又有谁没出过偏差, 没栽过跟斗呢?)。 趁着整理成书的机会, 对值得以今天视角作出勘正或评述的部分,
我都以脚注形式增添了 “整理注”。 这些 “整理注” 懒得添到主页版上了,
算是本书超乎主页版的地方——不过这跟我在主页上宣称的 “本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任何 300 字以上的文字,
均可在本站找到全文” 并不矛盾, 因为这些 “整理注” 每则都不曾超过 300 字, 而且更重要的是 (这一点将为今后所用),
我的电子书也是 “本站” 的一部分 (故有所谓 “本站电子书” 之称), 只不过格式不是 HTML, 形式不是免费而已。
最后再对收录于本书的微博类型作一个说明——因本书涵盖的 2021 年恰好是我的微博 “主阵地” 由新浪微博转移到推特的时期。
具体地说, 那转移发生在 2021 年 7 月 7 日——那之前不久, 我的新浪微博因 2021 年 7 月 3 日的一条 “妄议”
中国疫苗的微博 (已收录于本书的 “疫情分析” 部分) 而遭禁言。 2021 年 7 月 7 日, 我在主页上发了一条通告:
从今天起, 无论未来是否——或能否——继续使用新浪微博, 我都将在推特同步发布微博 (确切说是以推特为主, 在那里首发,
在新浪 “准同步发布”), 请有能力上推特者转而关注我的推特——那里会更 “天长地久” 些。
因此, 收录于本书的微博以首发形式而论, 约有一半是所谓 “推文” (tweet)。 不过我将继续以 “微博”
称呼之——这个做法可援引《我的 “疫年纪事”》自序里的一个脚注作为说明:
我常以 “微博” 一词表示 “新浪微博” 这一平台 (比如 “发在微博上” 是指 “发在 ‘新浪微博’上”), 以 “推特”
一词表示 “Twitter” 这一平台。 但同时, 我也用 “微博” 一词表示一种文字类型——即发在 “新浪微博” 或 “推特”
上的那种文字。 这两种用法从上下文不难作出区分。 另外, “推特” 上的文字有一个专门名称, 叫作 “推文” (tweet),
我平时不怎么用……
由于在两个平台准同步发布, 有时会出现同一条微博在两个平台遭遇不同的情形——清一色对应于所谓 “新浪版”
遭受屏蔽的情形。 这种屏蔽是中国社会生态的一种折射, 故但凡被我注意到的, 都在脚注中作了标示。
>>>>>> 浏览样章
| 购书链接 <<<<<<
2022 年 6 月 10 日完稿 2022 年 6 月 11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您可在每月前七天参与对本站所有文章的讨论 目前距本文的讨论期满尚有 3 天, 欢迎您
>>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