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22-01-27 以来
本文点击数
6,159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580,463
昨日点击数 5,942
今日点击数 990

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我的“航海日志”》(1991-1997)自序

- 卢昌海 -

这是我制作的第六本电子书, 主要收录了复旦期间的日记片段、 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回忆, 及赴美后用英文撰写的 1997 年日记, 很大程度上可视为《旧日时光》的续篇。

不过这个续篇就时间而言虽属 “无缝对接” (《旧日时光》止于大学前的军训, 本书则始于大学), 以体裁而论, 则是截然不同的文字。

当年撰写《旧日时光》所收录的那几篇回忆之作时, 我曾设想今后会依时间顺序, 写一些有关大学时代的类似文字。 在主页上收录回忆之作的 “往昔追忆” 栏目中, 我曾写过一段关于大学生活的引语:

原本该是 1990 年入的大学, 由于军训的缘故延迟到了 1991 年。 在那之前我从未到过复旦。 在复旦最初的生活是从每天清晨学校广播台的音乐开始的, 记得最清楚的是郑智化的 “水手”, 总是躺着静静听完就起床, 迎接新的一天……

我并且表示, “有关大学生活的整体记忆日后若有机会将另文叙述” (如今读来, 觉得当年写得够周密的——留了 “若有机会” 这么个余地, 或许是对自己的懒散若有所悟吧)。 但随着时间推移, 越来越多其他题材占据了我的写作时间, 与大学时代则越来越远, 那 “机会” 终于越来越变成了 “没机会”。

这就使得本书成为了对我大学时代最完整, 乃至迄今唯一的追忆。

由于本书的主体部分是日记, 那些日记在我早期的主页上, 曾是一个单独栏目, 叫作 “航海日志”。 后来主页改版, 那个栏目遭到 “裁撤”, 栏目引言则被收录为了文章。 那篇文章是我主页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且对那些早期日记及 “航海日志” 这一名称的由来做了说明, 值得援引一下 (略有删节):

跟别人报名字时, 总有人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猜成 “沧海”, 谬虽谬矣, 却也深得其蕴。 我这人从小就迷恋大海。 小时候看电影, 见到主人公漫步于海滩, 聆听着涛声及海鸥的嘶鸣, 让浪花轻轻卷过脚踝, 每每觉得无比羡慕。 读过一些有关航海的故事, 又觉得水手的生活与碧波为伴, 充满了新奇刺激, 让人悠然神往。

把我主页上的日记部份取名为 “航海日志”, 既是对童年时许许多多梦幻中的一个的怀念, 也有一层别的含义在其中。 我是个独生子, 父母对我十分宠爱, 小时候虽非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 却也始终有亲人 (外婆、 奶奶) 相伴, 直至高中毕业。 可是后来离开父母独自去远方军训和求学时, 我却从未有过些许的害怕, 相反倒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这并非是 “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我潜意识中, 其实一直有一种如水手般闯荡天下的冲动。 我留恋家庭生活, 同时却也向往 “风萧萧兮易水寒” 的豪壮, 觉得一个人在世上的漂泊就像水手远行于苍茫大海之中, 面向未知, 风雨无悔, 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行为。

这里的日记不同于寻常的生活日记, 它记录的大都是与我个人生活细节无关的思想和评论。 到美国后不久, 我中断了日记写作, 只在 1997 年用英文记了一年的日记, 这里也选录了其中不带公式的一小部分。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 我在日记中叙述的只是写作之时的观点, 其中很多后来已发生变化, 或不再持有。 此处的整理及重贴, 意在纪念我的学生时光, 读者请勿将日记中的观点视为参考资料

除那篇文章外, 很多年后, 在整理 2002 年的日记时, 我曾对那些早期日记作过另一个层面的介绍, 在这里也援引几句:

那些日记是用活页纸写的——因为我不爱涂改, 用活页纸的好处是随时可以换页重写。 那些日记每写完一年, 我就拿到学校的文印社, 让他们替我装订成册。 因为有这个他人经手的环节, 那些日记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只记录学业方面的思想和见闻, 而不包含隐私。

上述引文基本涵盖了作为本书主体部分的日记的来龙去脉及内容特点。 不过这篇自序若就此搁笔, 未免显得寒碜, 故另作几点补充:

一. 那些日记被收录于主页及本书的部分只占原始日记的很小比例 (详见 “大学日记前言”)。 由于省略部分远多于收录部分, 除对上下文之间的 “挖空” 式省略稍作标示外, 其余一律略而不注 (否则会有很多天的日记只剩下省略号)。

二. 制作本书时, 曾就个别片段重新核对了原始日记, 结果发现昔日的收录虽大体上依照原文, 却也有过少许变动。 比如 1992.2.1 日记里的 “Lorentz 力” 原文是网页上无法表示的公式 (主要是用了上方带箭头的字母表示矢量——收录时居然没想到改用粗体或黑体字母)。 那些变动但凡注意到的, 都已在制作本书时改回了原文 (但主页版未作更动)。

三. 制作本书时, 意识到了若现在重新甄选片段, 取舍上当会跟昔日有所不同。 但时过境迁, 已无兴致重新甄选了, 故内容方面未再更动。

四. 收录于主页的日记省略了一些人名 (上文所述之 “少许变动” 的又一类例子), 那些省略在与所述事件相隔二三十年的今天已毫无必要 (事实上当年其实也无太大必要——因当年的主页鲜有读者), 故在制作本书时恢复了所有人名 (但主页版维持了省略)。

五. 当年不知从何处学来一个 “惯例”, 以为日记里对人应直呼其名, 而非沿袭日常称呼。 虽未完全照办, 但照办的部分如今读来亦足以刺目 (尤其是涉及之人皆为师辈), 不过未作更动。

六. 制作本书时, 特意拍了两幅原始日记的实物相片收在书里, 使之与改回原文、 恢复人名 (即前述二、 四两点), 及格式一起, 共同构成了本书优于主页版的地方。

七. 重读昔日日记时,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 都有些文字上的 “少作之悔”, 但跟整理其他旧作时的随手修订不同, 本书的主体部分因是日记, 故除对笔误、 标点等略作订正外, 其余一律维持了原貌 (这一点在 “1991 年日记整理说明” 一文中亦将提及)。

八. 日记里的观点只代表写作当时之所思所想, 其中虽有 “矢志不渝” 甚至引为自豪者, 却亦不乏 “见异思迁” 甚至予以放弃的。 故读者宜切记, 勿将日记里的观点视为参考资料——除非是关于我这个人的 “参考资料” (这一点前文已大致提及, 但值得重申一遍)。

>>>>>> 浏览样章 | 购书链接 <<<<<<

相关链接

站长往年同日 (1 月 27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