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金融策略 vs 随机性
- 卢昌海 -
本文是替《科学画报》撰写的专栏短文, 发表稿因字数所限, 有一定幅度的删节。
本站版本在若干人名和术语初次出现时注有英文。
在现代社会中, 无论看电视、 读报纸, 或浏览网络新闻, 都很难不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经济数据, 比如经济增长率、
新屋开工数、 首次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数、 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减, 等等。
报道经济数据的一种常见模式, 是公布数据的同时提一下经济学家曾经有过的预期,
然后给出诸如 “高于预期”、 “低于预期”、 “明显高于预期”、 “明显低于预期”、
“与预期完全不同”、 “出人意料” 等等的评语。
对于我这种 “理科男” 来说, 这样的报道模式是比较合胃口的, 因为它给出了 “理论” 和 “实验” 的对比。
不过, 对比的结果却给我留下了相当负面的印象, 因为 “理论” 和 “实验” 常常大相径庭, 误差百分之几十、
几百、 甚至正负完全颠倒都屡见不鲜。 那样的报道看多之后, 我常常会闪过这样的念头,
即哪怕由我这种外行人来随意估计——平均而言——也未必比经济学家的预期更不靠谱。
当然, 我从未对经济学感兴趣到足够的程度, 来把这种可能会被斥为 “理科沙文主义” 的看法付诸检验。
后来我才知道, 认为随意估计也未必比经济学家的预期更不靠谱的并非只有我一人,
而且有些人明显比我认真和大胆, 不仅这么想了, 还用一定的方式针对某些方面进行了检验。
2013 年 1 月, 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Catania) 的物理学家普鲁其诺 (Alessandro Pluchino)
与包括经济学家比昂多 (Alessio Biondo) 在内的几位同事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
“社会及金融系统中随机策略的有益作用” (The beneficial role of random strategies in
social and financial systems) 的论文, 提出了在预测金融市场的某些变化时,
标准金融策略还不如随机性有效。 这一研究引起了一些媒体的兴趣,
比如著名美国杂志《连线》(Wired) 就以 “为什么随机投资与雇金融顾问同样有效”
(Why Investing at Random Is as Effective as Hiring a Financial Adviser) 为题报道了这一研究。
普鲁其诺等人的研究其实已进行了多年, 研究过的系统也不限于金融, 而是包括了诸如企业中的人员升迁等社会现象,
所得结论都有些出人意料。 比如对企业中的人员升迁, 他们的结论是:
若升迁前后职位所需的技能相差很大, 则随机挑选升迁者比精心挑选更有效。 初看起来,
这有点荒谬, 不过, 社会学上有一条所谓的 “彼得原理” (Peter Principle) 与之不无呼应。
该原理认为, 升迁的终极结果乃是把人从自己胜任的职位提升到不胜任的职位。 细想想,
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 因为升迁者通常是因胜任而被升迁, 升迁之路的终止则往往是因升到了不再胜任的职位上,
从而不再受器重。
普鲁其诺等人的研究手段是计算机模拟。 在金融策略的研究中, 他们采用了真实的金融数据: 从 199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8 月 3 日的总计 3,714 个交易日的伦敦证券交易所 (London Stock Exchange)
的富时指数 (FTSE index)。 他们将数据按时间分段, 然后用计算机对各时间段的数据进行预测。
由于这种名为 “预测” 的计算乃是针对历史数据, 因此可以与实际值相比较, 以检验预测的好坏。
他们用以预测的方法有三种, 其中一种是纯粹的随机预测, 另两种则是以 “相对强弱指标” 为基础的策略
(RSI-based strategy), 以及所谓的 “惯性策略” (momentum-based strategy) 。
这后两种策略——用普鲁其诺等人的话说——都属于 “标准交易策略” (standard trading strategies),
而前一种则形同儿戏。 但三种策略的比较结果却显示, 前一种策略不仅预测准确率稍高, 而且很稳定, 鲜有大起大落,
从而风险较低。 对于这一结果, 普鲁其诺等人的解释是: 标准金融策略常常会把 “宝” 误压在不足为凭的涨落上,
从而放大了涨落, 大起大落和交易风险便随之而生。 当然, 对于想赚大钱的人来说,
或许大起大落才更刺激、 也更有魅力, 这就好比很多人都知道长期而言赌博是注定会输的, 甚至会 “大落”,
却仍愿去搏那小概率的 “大起”。 不过, 撇开这种心理因素不论, 随机性若果真能胜过标准金融策略,
对于理解金融世界来说实在是不容忽视的事情。
但是, 随机性果真能胜过标准金融策略吗? 虽然我对经济学缺乏敬意,
并乐见衣冠楚楚的金融顾问们败给本质上是一把骰子的随机性,
却并不觉得上述研究已接近哪怕只是初步的结论。 事实上, 普鲁其诺等人自己也承认,
要判断他们的结论有多大的普适性, 还需要研究更多的金融数据, 并对更多的金融策略进行比较。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纽约 二零一四年一月一日发表于本站 https://www.changhai.org/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4-01-05)
写了若干篇介绍经济类观点的文章后, 借这篇文章的讨论区谈一点感想。
首先必须承认, 我是经济学的外行, 因此不足以指正多数留言者的观点,
读到批评性留言后只能从我是否曲解自己所介绍的文章这一角度进行自省。 如果发现曲解, 那是我的错,
否则——并假设批评者批对了的话——我会很不厚道地把主要责任推给原文作者等。
当然, 介绍一个观点虽不等于为其打保票, 但介绍一个犯有低级错误的观点毕竟也是过失, 为减少这种过失的概率,
我一般只介绍作者当中就有经济学家 (如本文), 作者请教过经济学同事, 或被若干主要媒体介绍过 (如以前的几篇此类文章)
的观点。 之所以如此, 是相信经济学家或主要媒体的经济版编辑起码不会比我网站的普通读者更外行, 也起码懂一点基本概念,
从而可以起到一点减少低级错误的作用。 此外, 虽然我对 “经济学家” 和 “经济版编辑” 这两个头衔并无敬意,
但被他们提出或报道的东西在他们的领域中起码也算一家之见, 从介绍的角度讲, 以此作为取材范围在我看来是较合适的。
为减少曲解自己所介绍的文章的概率, 我所做的则是尽量在术语及对结果的表述等方面遵照原始论文或主要媒体的措辞。
此外, 我一般还会在文末提醒读者 (虽然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所介绍的只是一家之见, 不够普遍, 还不是结论性的,
还存在争议, 等等。 以进一步减少误导读者的可能性。
但尽管这么做了, 依然时常有读者 (主要是微博读者, 此处因熟人居多, 可能在措辞上给我留了面子)
用尖刻且不容质疑的口吻斥责我的此类文章, 其中包括有读者 “负责任” 地表示我的此类文章全是胡扯。 我想,
假如不是我曲解了所介绍的文章——这不无可能, 但迄今还没有读者举出过例子——的话, 那么,
那些斥责起码部分地可以被理解为同时也斥责了那些文章背后的原始作者或媒体的经济版编辑。
我不敢说那些斥责是错的, 但多半只是票友水平的读者斥责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原始作者或经济版编辑如斥小学生一般,
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也是我撰写了此类文章后的一个主要观感。
或许, 是我这位经济学外行的介绍为他们不幸招来了轻蔑语气; 也或许,
这原本就是一个连票友都觉得自己最有理的领域。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