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手机版
作品一〇〇
- 卢昌海 -
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美国作家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一生写过约 500 本书。 我有时会想,
自己一生发表的文章数是否能赶上他的书本数?
1969 年, 阿西莫夫出版了第 100 本书, 取名为《作品一〇〇》(Opus 100), 与第一本书——《天空中的小石子》(Pebble
in the Sky)——相隔 19 年。 巧得很, 本文是我发表的第 100 篇文章,
距离第一篇文章——电磁场量子化的新方案——也相隔 19 年。
因此我将本文的标题 “效颦” 为 “作品一〇〇”[注一]。
阿西莫夫的《作品一〇〇》谈论的是他的前 99 本书, 本文有心效仿, 惜因字数所限,
就只聊聊与《科学画报》的渊源吧。 那是我小时候就很喜爱的杂志, 也是迄今发表我作品最多的杂志,
其中还包括了我在平面媒体上发表的第一篇科普。
那是 10 年前 (2003 年) 的某一天, 我收到了《科学画报》编辑周文峰先生的邮件,
问我是否愿将主页上的 生命传输机 一文发表在《科学画报》上,
由此开始了我作为作者与《科学画报》的渊源。 生命传输机
后来发表在了《科学画报》创立 70 周年、 出刊 800 期的纪念刊上。
这些颇具纪念意义的数字, 以及我的第一篇科普能发表在一份童年时给过我启迪和快乐的杂志上,
让我觉得很高兴。
说起来, 我与周文峰先生的联络虽只有寥寥数次, 却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他在第一封信中作了一句自我介绍: “我是上海《科学画报》杂志 (已经很老了, 今年刚好 70 高龄) 的编辑”,
我却粗心地将 “70 高龄” 看成了这位比我还略小几岁的编辑的岁数,
以至于后来通了电话后, 还在信中赞道 “从电话里一点听不出您有 70 岁”。
也许在潜意识里, 陪伴一个人度过童年的杂志是容易被想象成由长者编辑的吧。
这种潜意识里的误解则在无形中揭示了杂志能度过悠长岁月却青春依旧的 “秘诀”,
那就是不断吸引年轻人——既有年轻的编辑, 也有年轻的读者。
周文峰先生后来离开了《科学画报》, 但几年后, 另一位编辑——杨晗之女士——与我建立了联系, 并一直延续至今。
时光如梭, 一转眼距离我在《科学画报》上发表第一篇科普已有 10 个年头了, 这份带给我美好记忆的杂志则迎来了
80 华诞, 我谨以本文表示由衷的祝贺。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写于纽约 二零一三年四月十九日发表于本站 https://www.changhai.org/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3-04-19)
早就谋划这篇文章了, 原本打算 “公器” 私用, 先斩后奏地发在我为《科学画报》撰写的专栏上的,
可惜《科学画报》恰巧从那一期起开始提前审阅专栏篇目, 结果我的叵测居心破灭了。 总算我是老作者,
可在专题之外单发此文, 只是字数要缩减为 700, 因此原本想闲扯到技术上去的 (因为我那专题是科技的),
就放规矩了 (没需要也没篇幅了)。 本文大概是我在平面媒体上发表的字数第二少的文章。
-
网友: zhangqq (发表于 2013-04-19)
我是《科学画报》老读者, 79 年订阅到 89 年, 很好的杂志, 斑竹文章为杂志添彩。
-
来自 173.29 的游客 (发表于 2013-04-19)
Good job!
-
来自 120.128 的游客 (发表于 2013-04-20)
这是一种科学公益事业, 昌海兄做得好!
-
网友: 往事如昨 (发表于 2013-04-21)
从初中时就订科学画报, 到高中毕业时厚厚一大摞, 和上百盒 TDK 磁带一起成了在同学中炫耀的资本。
-
来自 59.66 的游客 (发表于 2013-04-28)
作为一个理工男, 很喜欢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