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太阳系三部曲” 已制作完成 >>> 欢迎选购 <<<
手机版
太阳的故事 (十一)
- 卢昌海 -
上一篇 | 返回目录 <<
十一. 光子大逃亡
本文已收录于电子书《太阳的故事》 欲读本文者
>>>>>> 请购买该书 <<<<<<
>> 返回目录 |
下一篇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日写于纽约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四日发表于本站 https://www.changhai.org/
-
网友: 星空浩淼 (发表于 2010-11-05)
以前一直不知道太阳里面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奥秘,
以为就不过是发生着核聚变的一团气体火球而已。《太阳的故事》一开始写得很通俗,
以至于刚开始我以为是纯通俗科普, 到了后来又有了高级科普的特征。 这一篇跟前两篇相比显得更通俗些。
总之, 应该是 “综合型” 科普, 形式随内容而变化, 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妙趣横生,
科学性、 趣味性、 艺术性同时兼备。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5)
谢谢星空兄点评。 一般约稿类的文章都只能写得通俗一点。 之所以不同章节在难度乃至风格上有一定 “涨落”,
主要是希望自己的科普在技术层面上能保持严谨, 不因为穿插网络语言而牺牲严谨性。 这样一来,
文章的难度和风格多多少少会受技术层面本身难易程度的影响。 在我看来, 网络语言是 “糖衣”,
具有严谨性的内容是 “干货”, 没有糖衣则容易吓跑普通读者, 而且编辑这关也不好过; 没有
“干货” 则读者读了也是浪费时间。:-)
-
来自 121.229 的游客 (发表于 2010-11-06)
看了几年昌海兄的文章, 不得不说: 你是中国有史以来写作质量最高的科普作家,
希望你能长期坚持写作, 谢谢!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6)
谢谢光临。 太过奖了, 愧不敢当。
-
来自 123.138 的游客 (发表于 2010-11-06)
“你是中国有史以来写作质量最高的科普作家”——想想还真是如此。
小时候看的那些科普, 一般都属于幼儿级别的, 小儿科, 甚至有些科普作家仅仅只是作家而已,
不具备雄厚的专业背景。 如今国内一般的科技人员都忙于挣钱生计, 没有几个能想到写科普。
写科普需要综合素质, 同时需要将专业的东西吃透, 让一般科技人员来做, 未必能做得好。
-
网友: shanqin (发表于 2010-11-08)
昌海兄, 今天给你建立了一个百科词条, 先斩后奏, 勿怪勿怪。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8)
谢谢 shanqin 的好意, 虽然我不作无原则的自谦, 但为我这样既无学术成就, 又无公众知名度的人建词条还是有些过了。
再说百度本身的名声也不怎么样, 因此还是删了那词条吧。
-
网友: shanqin (发表于 2010-11-08)
呵呵, 你去看看百科中有多少无名小辈, 就会觉得自己有一个百科是一个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 百科一旦建立, 删除内容都基本不允许通过, 删除词条则完全是管理员的事情,
就算那个获奖的刘某某, 其词条也只是被锁定, 而不是被删除。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8)
删除词条既然已不可能, 那麻烦做一些修改, 最好是只保留 “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哪里”
那样完全中性的简历式介绍。
-
网友: blackhole (发表于 2010-11-08)
昌海兄不必自谦。 有些东西是需要宣传的, 尤其是象你这样思维理性、
为中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作出正面和专业的贡献、 有望成为国内一流科普作家的人。
对百科内容的几点建议:
1. 昌海兄自己的 “官方” 网站要不要介绍进去?
2. 对昌海兄针对民科的理性意见是否要给个介绍? 我以为有这个必要。
3. 也许可以加上一些 “网友评价”。 正面的直接给出, 负面的给出网页链接。
-
来自 204.197 的游客 (发表于 2010-11-08)
太阳故事系列写的真好。 科普文章作者既有深厚的科学功底又有通俗科普的文采很少,
而作者就是我见过最好的科普作家之一。
-
网友: 快刀浪子 (发表于 2010-11-09)
我觉得主要成就里应该包含这个个人网站, 并在下面的人物简介里重点介绍一下。
建立这个高质量的网站实在不简单, 那些已经发表的文章只是网站内容的一部分。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11)
本拟彻底回避, 不过以下两处信息差错还是提一下吧:
1 “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物理系, 但因……, 卢放弃前往北大”——我并未被保送至北大过。
这句大概是源自我 军训 一文中的
“弃北大而选复旦”。 不过那句话的实际背景是参加集训队时北大曾动员大家选北大,
而我出于厌恶军训的缘故未选, 而非被保送至北大后放弃前往。
2 “出版数学科普专著《Riemann 猜想漫谈》”—— Riemann
猜想漫谈 并未出版过,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只在某本书中收录过其中的第一篇。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