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0-11-04 以来
本文点击数
40,724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4,132,048
昨日点击数 9,389
今日点击数 180

电子书 “太阳系三部曲” 已制作完成
>>> 欢迎选购 <<<

太阳的故事 (十一)

- 卢昌海 -

上一篇 | 返回目录 <<

十一. 光子大逃亡

本文已收录于电子书《太阳的故事》
欲读本文者
>>>>>> 请购买该书 <<<<<<

>> 返回目录 | 下一篇

注释

  1. 当然, 太阳核心区的边界并不是一个鲜明的几何边界, 而是一个有一定厚度的渐变区域, 而且即便在这一渐变区域之外, 核聚变反应也只是少到可以忽略而并非绝对不可能。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核心区的边界, 而且也适用于后面将要提到的任何其它区域之间的边界。
  2. 在史瓦西的分析中, 这一小团物质的上升过程被假定为是绝热的, 即与周围太阳物质之间几乎不交换热量。 这是一种近似。 在这种近似下, 膨胀会使这一小团物质的内能减少 (因为一部分内能会消耗在膨胀导致的对外做功上), 从而使得温度降低。 另外顺便提一下, 这位史瓦西就是那位给出了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非平凡严格解——史瓦西解——的史瓦西。
  3. 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太阳表面并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太阳表面, 后者——如我们将在后文中加以介绍的——其实是隶属于太阳大气层的。
  4. 人们通常把能量在 0.1 MeV 以上的光子称为伽马射线。 作为对比, 可见光光子的能量只有 2-3 eV。
  5. 熟悉布朗运动 (Brownian motion) 或随机游走 (random walk) 问题的读者可以利用本文提供的信息自己估算一下这一时间, 看能否得出数量级相近的结果。
  6. 温度降低之所以能使太阳物质变得不那么透明,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温度降低, 重原子核开始有机会俘获一部分电子, 这些俘获了一部分电子的重原子核吸收光子的能力比裸核大得多 (因为它们有密集的电子能级, 可以通过电子跃迁吸收光子)。 太阳物质在对流区里变得不那么透明不是偶然的, 事实上, 正是因为太阳物质变得不那么透明了, 才使得温度分布发生了新的变化, 进而使史瓦西判据得到了满足。
  7. 湍流性对流不仅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能量传输方式, 而且对太阳来说还有许多其它影响, 比如能使太阳的物质均匀化, 以及能把太阳深处的重元素带到太阳表面等。 人们能够在 太阳光谱 中发现重元素的谱线, 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湍流性对流的存在。
  8.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 但可信度不高, 八卦价值大于历史价值。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网友讨论选录

  • 网友: 星空浩淼   (发表于 2010-11-05)

    以前一直不知道太阳里面原来还有这么多有趣的奥秘, 以为就不过是发生着核聚变的一团气体火球而已。《太阳的故事》一开始写得很通俗, 以至于刚开始我以为是纯通俗科普, 到了后来又有了高级科普的特征。 这一篇跟前两篇相比显得更通俗些。 总之, 应该是 “综合型” 科普, 形式随内容而变化, 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妙趣横生, 科学性、 趣味性、 艺术性同时兼备。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5)

    谢谢星空兄点评。 一般约稿类的文章都只能写得通俗一点。 之所以不同章节在难度乃至风格上有一定 “涨落”, 主要是希望自己的科普在技术层面上能保持严谨, 不因为穿插网络语言而牺牲严谨性。 这样一来, 文章的难度和风格多多少少会受技术层面本身难易程度的影响。 在我看来, 网络语言是 “糖衣”, 具有严谨性的内容是 “干货”, 没有糖衣则容易吓跑普通读者, 而且编辑这关也不好过; 没有 “干货” 则读者读了也是浪费时间。:-)

  • 来自 121.229 的游客   (发表于 2010-11-06)

    看了几年昌海兄的文章, 不得不说: 你是中国有史以来写作质量最高的科普作家, 希望你能长期坚持写作, 谢谢!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6)

    谢谢光临。 太过奖了, 愧不敢当。

  • 来自 123.138 的游客   (发表于 2010-11-06)

    “你是中国有史以来写作质量最高的科普作家”——想想还真是如此。 小时候看的那些科普, 一般都属于幼儿级别的, 小儿科, 甚至有些科普作家仅仅只是作家而已, 不具备雄厚的专业背景。 如今国内一般的科技人员都忙于挣钱生计, 没有几个能想到写科普。 写科普需要综合素质, 同时需要将专业的东西吃透, 让一般科技人员来做, 未必能做得好。

  • 网友: shanqin   (发表于 2010-11-08)

    昌海兄, 今天给你建立了一个百科词条, 先斩后奏, 勿怪勿怪。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8)

    谢谢 shanqin 的好意, 虽然我不作无原则的自谦, 但为我这样既无学术成就, 又无公众知名度的人建词条还是有些过了。 再说百度本身的名声也不怎么样, 因此还是删了那词条吧。

  • 网友: shanqin   (发表于 2010-11-08)

    呵呵, 你去看看百科中有多少无名小辈, 就会觉得自己有一个百科是一个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 百科一旦建立, 删除内容都基本不允许通过, 删除词条则完全是管理员的事情, 就算那个获奖的刘某某, 其词条也只是被锁定, 而不是被删除。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08)

    删除词条既然已不可能, 那麻烦做一些修改, 最好是只保留 “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哪里” 那样完全中性的简历式介绍。

  • 网友: blackhole   (发表于 2010-11-08)

    昌海兄不必自谦。 有些东西是需要宣传的, 尤其是象你这样思维理性、 为中国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作出正面和专业的贡献、 有望成为国内一流科普作家的人。

    对百科内容的几点建议:

    1. 昌海兄自己的 “官方” 网站要不要介绍进去?
    2. 对昌海兄针对民科的理性意见是否要给个介绍? 我以为有这个必要。
    3. 也许可以加上一些 “网友评价”。 正面的直接给出, 负面的给出网页链接。

  • 来自 204.197 的游客   (发表于 2010-11-08)

    太阳故事系列写的真好。 科普文章作者既有深厚的科学功底又有通俗科普的文采很少, 而作者就是我见过最好的科普作家之一。

  • 网友: 快刀浪子   (发表于 2010-11-09)

    我觉得主要成就里应该包含这个个人网站, 并在下面的人物简介里重点介绍一下。 建立这个高质量的网站实在不简单, 那些已经发表的文章只是网站内容的一部分。

  • 卢昌海   (发表于 2010-11-11)

    本拟彻底回避, 不过以下两处信息差错还是提一下吧:

    1 “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物理系, 但因……, 卢放弃前往北大”——我并未被保送至北大过。 这句大概是源自我 军训 一文中的 “弃北大而选复旦”。 不过那句话的实际背景是参加集训队时北大曾动员大家选北大, 而我出于厌恶军训的缘故未选, 而非被保送至北大后放弃前往。

    2 “出版数学科普专著《Riemann 猜想漫谈》”—— Riemann 猜想漫谈 并未出版过,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只在某本书中收录过其中的第一篇。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