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08-02-01 以来
本文点击数
24,593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580,691
昨日点击数 5,942
今日点击数 1,218

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关于民间 “科学家”

- 卢昌海 -

本文汇集了有关民间 “科学家” 的两篇文章及三篇附录

民间 “科学家” 与想象力

最近在繁星客栈里有网友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那就是民间 “科学家” 的想象力比较发达, 能够想一些学术界不敢去想的东西, 而大部分学术界的人士则非常规矩, 行的是中庸之道。 类似的观点以前也曾在客栈出现过。 本文就对这一观点略作讨论。

在讨论之前, 我想先就自己写这类文章的目的作一个简单说明。 每个人都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 也都有权走自己的路, 民间 “科学家” 也不例外。 我写这些文章, 并非要与民科过不去, 读者对象也不是他们 (因此希望网友们不要把我的这类文章转往民科网站)。 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 是希望来到这个网站的年轻朋友——那些喜爱科学而又尚未成为民科的年轻朋友——能够避免成为民科。 我希望我的这类文章能起到一点这样的作用, 但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 每个人都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 也都有权走自己的路。 我在这个个人网站里只表述自己的观点, 至于我的观点有没有道理, 则完全由读者自己去分析判断。

好了, 现在回到话题上来。 首先, 民间 “科学家” 的想象力真的比较丰富吗? 答案是否定的。 以物理学为例, 所有真正革命性、 真正大胆、 真正新奇的概念——包括那些民间 “科学家” 未必理解却喜欢挂在嘴边的概念——都是学术界而不是民间 “科学家” 首先提出的。 在经典决定论还根深蒂固的时侯, 正是学术界在实验的引导下开始探索量子力学的规律; 在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中逃逸出来这种自 Laplace 以来就很符合直觉的观点笼罩之下, 正是学术界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黑洞辐射的想法; 在物理时空只有四个维度这个几乎颠扑不破的经验事实面前, 正是学术界不仅提出物理时空有可能多于四维, 而且将之与四维时空中的相互作用关联起来。 其它许多深受民间 “科学家” 青睐的概念, 像虫洞、 多世界理论、 超对称、 超弦等大胆、 新颖、 甚至疯狂的概念与设想也正是学术界提出的。 民间 “科学家” 的想象力根本不具有那样的发散性及深刻性。 真正的科学家多数具有, 而民间 “科学家” 多数不具有的东西, 比如坚实的数学功底, 是直觉与想象力的延伸而非束缚。 没有这种强有力的延伸, 你能看到相对论量子场论中时空及内禀对称性的统一必须用到超对称吗? 你能看到量子反常会在特定的时空维数下消失吗? 你能看到超弦理论中紧致空间的结构是 Calabi-Yau 吗? 民间 “科学家” 所做的往往只是真正大胆的概念被学术界提出, 并被科普化之后, 在纯文字及中学数学层次上玩弄几个时髦的名词及加减乘除而已。

其次, 民间 “科学家” 所想的真是学术界不敢去想的东西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民间 “科学家” 想得最多的首推这样一些课题: 1. 著名的数学难题 (尤其是那些表述特别简单, 中小学生都能看懂题意的难题); 2. 统一场论; 3. “推翻” 相对论。 这些课题不仅不是学术界不敢去想的, 反而都是学术界已经思索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课题。 事实上, 正是学术界长期不懈的思索和努力使得这些课题引人注目, 从而招致大量民间 “科学家” 的驻足。 这其中, 只有推翻狭义相对论在学术界相对冷落, 但这并非学术界不敢去想, 而是因为狭义相对论受到无数的实验支持。 即便如此, 每当新的实验或理论进展 (比如特定情形下的超光速效应) 看似会对狭义相对论形成某种挑战时, 学术界仍会立即对可能的后果进行认真地探讨。 学术界所想的课题无论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远非民间 “科学家” 可比, 其中多数的课题, 民间 “科学家” 根本就不具备理解和思考所必需的基础。

那么, 想象力乏善可陈的民间 “科学家” 如何会给一些人留下 “想象力比较发达” 的印象呢? 我觉得, 这与民间 “科学家” 群体与学术界的另一个巨大差异不无关系。 我们知道, 学术界并不是每一位科学家都在研究最前沿的理论, 许多科学家致力的是完善现有理论的细节。 反观民间 “科学家”, 几乎人人都在大干快上地 “钻研” “伟大理论”。 或许正是这种风气使一些人产生了民间 “科学家” 想象力发达, 而学术界 “非常规矩” 的印象。 但事实上, 正是学术界所具有的这种 “非常规矩” 的一面, 使科学变得枝繁叶茂, 而非只有几根光秃秃的宏伟枝干。 试想, 如果每一位科学家都在做 Einstein 所做的事, 都在构筑新的宏伟理论, 那么广义相对论中那一个个具体的度规由谁来解? 量子力学中那一个个具体原子的光谱又由谁来算? 没有那些细节性的工作, 我们如何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检验理论? 又如何能够全面定量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学术界的力量就在于她既有高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又有扎实稳重、 一丝不苟的严谨与勤勉; 而多数民间 “科学家” 的致命缺陷恰恰就在于他们既没有比玩弄文字游戏更高明的想象力, 也没有扎实的功底和从事细节工作的精神。

除此之外, 民间 “科学家” 被一些人视为 “想象力比较发达”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国内学术界自身声望的下降。 我在 “学术腐败的几个间接后果” 一文中曾经提到, 学术腐败可能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 学术界自身声望的下降有可能成为民科进一步蔓延的温床。 事实上, 当人们对学术界自身的阴暗面了解得越来越多的时候, 会很自然地试图为原先赋予学术界的优良品质寻找新的载体。 在这种情况下, 民间 “科学家” 由于其行为与科学研究 (尤其是 Galilei 之前的科学研究) 之间的表观相似性, 以及付出的精力与所得到的社会承认不成比例这一弱势特点, 很容易被一些人 (尤其是年轻人) 视为是执著精神和想象力的代表。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术界本身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民间 “科学家” 与腐败

在有关民间 “科学家” 的讨论中, 除了我在 民间 “科学家” 与想象力 一文中评论过的内容外, 还有一个常常被提及的话题, 那就是腐败性。 一些网友认为, 民间 “科学家” 的活动不像学术界那么具有功利性, 相应地也就不那么腐败。 有网友提出, 民科比那些为职称而学术的人更值得敬佩。 应该说, 在国内学术界丑闻不断的情况下, 产生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 学术腐败的几个间接后果民间 “科学家” 与想象力 中都提到过这种想法, 本文对此做些进一步的讨论。

尽管我不主张对人们的学术动机进行诛心 (历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的学术动机也不那么单纯, 这并未妨碍我们将他们视为伟大的科学家), 不过我也认为为职称而学术的人不如因热爱科学而学术的人值得敬佩。 而那些打着学术的幌子, 实际上是为职称而腐败的人, 则完全是令人鄙视的。 但是, 在承认中国学术界存在严重腐败的同时, 我觉得也有必要破除这样一种错觉, 即以为民科大都是清廉或单纯的。 不可否认, 民科中的确有一部分人是清廉或单纯的, 他们满足于埋头演算自己的东西, 并从中得到快乐 (学术界同样不乏这样的人, 客栈里就有一些在高校的朋友, 拿着微薄的报酬, 却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不仅力求闻达之心旺盛 (事实上, 许多民科自以为发现了通天彻地的伟大理论, 扬名立万的欲望比学术界的人强烈得多), 而且采取的手段丝毫不逊于学术界的腐败手段。 我收到过许多民科的来信, 其中不少人获得过寻常学者望尘莫及的 “荣誉”。 比如去年某县中医院一位民科给我来信, 声称自己在数学上有重大成就, 主要 “业绩” 被收录于《世界文化名人辞海》、 《中国专家大辞典》、 《世界名人录》、 《世界人物辞海》、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 等大典之中, 荣获 “世界文化名人奖”、 “世界学术文献奖论文金奖” 等称号, 并且 1998 年发表的文章受到陈景润研究员的推荐 (陈景润 1996 年就已去世)。 像这种人, 他们追逐名利的意念与手段比学术界的腐败分子并不逊色。 而且这样的人在民科中不在少数。 国内的许多 “名人录”、 “大辞典”, 以及二三流高校的校刊也从中牟取了不少好处 (各种腐败往往是共生共荣的)。

两年前, 我的科普文章被一位在《绵阳日报》任编辑, 具有研究员等头衔的民科抄袭, 事败之后该民科在各大论坛重新张贴自己的文章, 将被抄袭的文章列为 “参考文献”, 并以此为由对我进行攻击 (却忘了那时他的不带参考文献的旧文还在一些网站上挂着, 更何况参考文献岂是用来在正文中不加任何说明地整体复制他人文字的?), 像这种事败之后还反咬一口的品行, 比学术界的腐败分子犹有过之。 凡此种种, 都表明民科并不都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执著于自己的 “科学”。 许多人对民科的印象还停留在多年以前。 在那时, 学术界不像如今这么腐败, 民科群体也有过一段单纯朴实的岁月, 那时侯许多民科一方面过着节衣缩食的贫苦生活, 一方面自筹经费前往高校, 怯生生地请求师生们阅读自己的东西。 许多人因此而同情民科, 我也不止一次耐心地给民科讲解过东西。 但时过境迁, 如今的许多民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样子了, 在腐败大潮渗透中国社会的今天, 民科们早已与时俱进, 他们搭乘腐败列车的身手丝毫不落人后。 他们头上顶着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华丽头衔, 他们的种种不良行为只是因为他们不在学术界才没人有兴趣来曝光他们。

附录一: 什么叫做新理论超越旧理论

在民间 “科学家” 的文章中, 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声称自己的 “理论” 超越了某个科学理论。 在本文中, 我们要强调这样一点, 那就是一个新理论要想超越旧理论, 不仅要对旧理论无法解释的东西做出解释, 更重要的——或起码是同等重要的, 是要对旧理论已经解释过的全部实验事实做出起码是同等水平的解释。 这一点几乎是自明的, 但在很多民间 “科学家” 的 “理论” 中却被有意忽略了。 几个月前观星楼来过一个人, 声称 “他的朋友” 提出了一个比标准模型更好的 “理论”, 可以预言 Higgs 质量及耦合常数, 并向网友打听该如何发布这种 “理论”? 在到观星楼之前, 此人给我发来 email 索要 Witten 等 “主要物理学家” 的 email 地址, 以便 “替他的朋友” 向他们推荐这一理论 (我的回复是建议他到那些人的论文中去收集 email 地址)。

众所周知, Higgs 质量及耦合常数是标准理论所不能预言的可观测参数。 对于民间 “科学家” 来说, 这是很有诱惑力的东西, 因为只要拼凑出那几个数字, 甚至于根本不必知道标准模型究竟是什么东西, 他们就可以声称自己的 “理论” 能够预言标准模型所不能预言的东西, 从而 “超越” 了标准模型。 那位想要向 Witten 等人 “传道” 的人就豪迈地宣称 “相信 Steven Weinberg 所期待的伟大时代不久就会到来”。 但是当我问他那个理论能否给出标准模型可以解释的各种粒子反应, 比如 τ 轻子各种衰变方式的相对几率时, 此人就销声匿迹了。

把注意力放在科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若干参数上, 想方设法拼凑出这些参数 (在 数字拟合与神秘主义 一文中我已经演示了要拼凑出若干个数字是何等地容易), 然后宣称自己 “超越” 了该科学理论, 这是民间 “科学家” 们惯用的一种手段。 至于那些参数应该具有何种物理意义? 如何体现那种物理意义? 他们就不管了。 在他们眼里, 一个与具体的粒子相互作用过程 (比如衰变过程) 没有半点关系的数字只要数值与他们想要的东西相近, 就可以被称为 “耦合常数”, 这是他们那种蛇吞象把戏的精髓所在。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特别挑明这样一点: 那就是一个新理论是否超越旧理论决不是单纯看它能不能给出一两个新预言, 更要看无数个旧预言是否能得到起码是同样水准的解释。 一个新理论如果不能对旧预言给于同样水准的解释, 不等于说它一定没有价值, 但这时就不能宣称新理论超越了旧理论。

附录二: 小议《易经》与中国科学

在国内的报刊上常常可以读到某某人依据《易经》破解某某科学之谜之类的消息, 更有人出版所谓 “专著”, 依据《易经》阐述所谓 “宇宙至理”。 这类东西, 不客气地讲纯属糟粕。 前些时候杨振宁发表文章认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结果遭致围攻, 可见靠《易经》吃饭的还大有人在。

说实在的, 我认为《易经》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过实质性的阻碍作用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有大量的东西 (包括显而易见的独裁、 专制、 压制自由思维等政治传统) 可以有效地阻碍科学的发展。 与那些因素相比,《易经》是否该对中国科学的落后负重要责任是可以商榷的。 但我觉得, 倘若今天我们还牵强附会地以为从《易经》中可以破解出现代科学来, 并把精力投注在上面, 将毫无疑问会阻碍未来中国科学的发展, 使中国科学更加落后。 如果有一天《易经》登堂入室, 中国科学院沦为《易经》查经班, 那中国科学就算栽进死门了。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纯文化的领域内进行研究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靠《易经》吃饭的人不必太过担心, 饭还是有得吃的, 只是别走错食堂), 但将其神圣化, 甚至科学化, 则是对民众的极大误导。

附录三: 判断民科作品的简单方法

判断作品类别听起来像是一件需要专业知识的事情。 幸运的是, 判断民科作品不需要专业知识, 甚至无需阅读作品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 只要看一下文章作者对自己文章的介绍, 就可以作出具有较高准确度的判断。 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是看作者是否声称自己解决了学术界的著名难题, 或挑战了学术界的著名理论等。 如果是, 再看以下几点:

  1. 作者的背景。 赤脚医生类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当然, 托学术腐败的福, 这一点现在比以前难判断了, 因为现在有些民科也戴上了学术头衔 (我在网上及邮件中接触到的民科头衔已经包括了教授、 研究员和博导, 看来民科只剩下院士这一头衔有待攻克了), 其 “理论” 也获得了某些 “奖项”。 因此背景光鲜的未必不是民科, 但赤脚医生类的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2. 作品的标题。 标题特别耸人听闻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3. 作者的语气。 斩钉截铁声称自己做出重大贡献或重大发现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个小诀窍: 那就是文章中惊叹号用得特别多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4. 作品的发表。 作品未在学术刊物上或以学术机构的预印本形式发表过的, 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托学术腐败的福, 这一条现在也比以前难判断了, 因为有些学术刊物 (比如国内某些高校的校刊) 只要出钱就可以买到版面。 因此发表过的未必不是民科, 但没发表过的几乎可以断定是民科。

当然, 这几条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不过把握住这几条起码可以识别 90% 以上的民科作品。 这其中 (i) (iv) 两条照说是硬标准, 但在我国却不易使用 (原因除上面所说之外, 还有一个核实的问题是普通读者不太可能做的)。 而 (ii) (iii) 两条照说是很容易出错的软标准 (民科只要改变一下文章的措辞、 语气甚至标点就能让这两条失效), 实际上却很管用, 因为几乎所有的民科都忍不住要用那样的语气, 为大家识别他们提供便利, 这是他们的著名优点。 民科作品有学术价值的概率远小于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 大家不必浪费时间去阅读。

相关链接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