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人文字的读者 >>> 欢迎选购本站电子书 <<<
手机版
我的 “微言小义” (二集) 序
- 卢昌海 -
2013 年 1 月, 我在新浪开了微博。
2017 年 6 月, 我的第一本微博体的书——《我的 “微言小义”》——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于是第一本并且也是本书之前唯一一本微博体的书,
《我的 “微言小义”》在我已出版的十余本书中是一种另类——不仅体裁另类,
而且相对于多数读者对我本人的认知也是一种另类。 在多数读者眼里, 我大约是被归为科普作家的,
我的多数作品也被归为科普作品。
但《我的 “微言小义”》却往往被归入散文随笔类。
对这一归类, 我自己是很喜欢的。
因为, 作为作者的我跟作为读者的我一直有这样一种关联, 那就是:
我爱写的文字跟我爱读——或曾经爱读——的文字以类型而论是相同的。
而在我爱读的文字中, 散文随笔是类型之一。 只不过, 阅读是个人之事,
作为读者的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读我爱读的类型, 而写作一旦具体到出版上, 则牵涉颇广,
作为作者的我并不是爱写什么就能出版什么的。 因此, 虽然我爱读的类型早已大体固定,
但只有到了《我的 “微言小义”》问世的时候, 才终于在出版的层面上将爱写的类型延拓到了科普之外。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普只是我小时候爱读——即所谓曾经爱读——的类型, 现已读得不多
(因为我一向认为, 科普写作是不能以科普为知识储备的),
散文随笔却是我现在仍爱读甚至越来越爱读的类型。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的 “微言小义”》跟作为读者的我的联系,
甚至比科普跟我的联系更密切。 更何况, 对我这种 “书虫” 来说, 作为读者的我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这个人,
也定义了我的个性。 因此, 《我的 “微言小义”》及如今这本 “二集” 在我已出版的书中, 是最个性化的。
《我的 “微言小义”》甄选的是 2013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间的微博。 这本 “二集”
则顺接前书, 时间跨度是从 2017 年 1 月到 2020 年 7 月 (偶有例外),
体例亦承袭前书——即如前书后记所言[补注一]:
由于绝大多数微博不具有时效性, 为节省篇幅计, 除个别外, 收录时一律略去了发布时间。
此外, 为阅读便利起见, 所录微博被粗略分为十个类别, 每个为一章。 不过由于内容的细散纷杂,
类别间并无绝对清晰的界限, 类别之内亦非秩序井然——后者原则上可用子类进一步细分,
但最终决定不那么做, 因为有些微博是以不同方式谈论相近话题, 一经归并不免单调,
不如间杂起来更有趣味。 当然, 对某些逻辑相关的微博作了类似于长微博的归并,
甚至拟了标题, 算是混沌中的有序吧。
读过《我的 “微言小义”》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这本 “二集” 跟前书的一个小小差异, 那就是段落
(每个段落通常对应于一条微博) 的平均篇幅有所增加, 这是因微博取消了 140 字的限制。
不过跟我的其他书和其他文章相比, 本书的文字依然是短小的,
不至于失去微博体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殊优势。
>>>>>> 微言小义目录 <<<<<<
2020 年 7 月 18 日完稿 2021 年 4 月 28 日发布 https://www.changhai.org/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