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手机版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修订版自序)
- 卢昌海 -
返回目录
在我为自己的第三本书《黎曼猜想漫谈》撰写 后记
时, 曾对前两本书没有前言或后记的原因作过这样的解释:
并不是不想写, 而是因为那两本书的写作及出版过程都很平淡 (或曰顺利), 没什么值得叙述的。
若生添一篇前言或后记, 不免有灌水之嫌。
现在, 我却要为那两本书中的第一本——《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的修订版 “生添” 一篇自序了,
其 “灌水之嫌” 且容我辩白几句 (希望不会越辩越黑)。
之所以要写这篇自序, 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距离本书初版的问世已经过了三年多,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 算是一段不太短的时间了。 而且对于本书来说,
这三年多的时间颇具代表性, 甚至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生死轮回, 从而多少有了一点谈 “历史”
的资历——就像久历了岁月的人多少可以谈点往事一样。
其次是因为修订版——或许是出于促销方面的考虑——对书名作了变更[注一]。
我虽由衷地希望出版社不要因出版我的作品而亏损,
心底里却更害怕读者因书名变更而将修订版当成新书误买以致血压升高,
因此想在尽可能靠前的文字——即这篇自序——中提个醒。 不过, 这一提醒是否真有效力却殊难预料,
因为读者买书前未必都会看自序, 网购的读者则是想看也未必看得到。
倘若哪位读者不幸仍中了书名变更之 “招”, 致使足可购买若干个汉堡包的私款流失,
可到我的网站来留言解恨。
好了, 现在言归正传, 谈点与本书有关的往事吧。 本书的撰写始于 2007 年 3 月,
一开始只是作为系列文章在我的网站上连载。 连载了几篇之后, 恰逢杭州《中学生天地》杂志的一位编辑来信约稿,
我便提及了该系列, 编辑看后表示有兴趣。 于是自 2007 年 9 月起,
本书的内容开始在《中学生天地》杂志上连载。 不过, 由于杂志方面对字数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刊出的往往是删节版, 尤其是到了后期, 杂志方面希望在一年之内完成连载,
比我自己对内容的规划少了好几个月, 因此最后几期刊出的内容存在大幅度的删节。
但另一方面, 杂志的连载虽有诸多欠缺, 却正是由于要向杂志供稿, 使那个系列成为我撰写的篇幅相近的所有系列中最先完成的。
从这点上讲, 杂志的连载功不可没。《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的单行本于 2009 年 11 月出版, 成为我的第一本书,
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此。
不过,《寻找太阳系的疆界》的写作及出版过程虽然顺利, 出版后的命运却不无曲折。
初版的问世才不过三年, 就陷入了极大的窘境, 其结果用我网站上一位网友的话说,
是成为了 “绝版名著”。 当然, 那是戏言——确切地说, 后两个字 (“名著”) 是戏言 (虽然我很希望不是戏言),
前两个字 (“绝版”) 却是事实 (虽然我很希望不是事实), 因为本书的初版确实已无处购买了 (除非是购买旧书)。
只不过那并非因为卖得太好以致脱销, 而恰恰相反, 乃是因为卖得太不好, 以致于未及卖完, 就被清了库存。
对图书来说, 可以说是 “死” 了一回[注二]。
唯一值得庆幸的, 是本书的零售虽十分失败, 却 “东边不亮西边亮” 地中标了若干个省份的中小学图书的馆配,
从而成为了一些中小学生的 “钦定” 课外读物之一。 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
出版社决定为本书再冒一次险, 出一个修订版。 本书因此而有了如今这个 “死而复生” 的机会。
那么, 这个所谓修订版究竟在何处作了修订呢? 从正文上讲, 只是更正了几处笔误, 并扩充了几个注释,
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这是托 “历史题材” 之福, 因为科学史不像科学前沿那样日新月异)。 不过,
图书的修订并不限于正文, 本书的真正修订是以下三类内容:
- 插图——修订版添加了许多新插图, 而且是手工绘制的, 不同于初版中那些来自互联网的现成图片。
- 索引——包括人名和术语两部分, 索引在国外科普图书中几乎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科普图书中却还不太普遍,
在我自己的作品中则是首次添加。
- 文字——包括序言 (由复旦大学物理系的 金晓峰 老师所撰)、
附录 (由我 2009 年 10 月以删节版形式发表在《科学画报》上的
冥王星沉浮记 一文的完整版整理而成) 及自序 (即本文)。
以上就是对本书及修订版的简单介绍。 说实话, 对于出版社此次的 “冒险行动” 我是暗暗捏一把汗的。
作为作者, 我对自己作品的水准是有信心的, 但作为有几十年读书、 买书经验的资深书迷,
我却深知那绝不等于能卖得好。 玩过博客的朋友们大都知道,
非著名作者在非热门话题上哪怕写上十篇 “沥血之作”, 也赶不上知名人士贴一张宠物相片更有点击数。
这是大众行为的鲜明特点, 非独博文如此。 不过, 在捏汗的同时,
我还是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 “冒险”, 并且特别感谢为本书及修订版的出版付出巨大心力的邹开颜编辑
(她也是我其它几本书的编辑)。 另外, 我也要感谢为本书修订版撰写序言的金晓峰老师,
在平面媒体或博客上为本书初版撰写过书评的 秦克诚、
陈学雷 等先生, 为本书绘制插图的李璟小姐,
以及本书过去、 现在和将来的所有读者。
返回目录
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日写于纽约 二零一三年十月十六日发表于本站 https://www.changhai.org/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