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访 问 卢 昌 海 个 人 主 页

除了自己的无知,
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信 息
 
 
 
All English Contents
作品列表 | 电子图书
站长简介 | 常见问题
版权说明 | 电子邮箱
 
统 计
 
 
 
自 2019-10-18 以来
本文点击数
13,087
自 2008-02-01 以来
本站点击数
33,580,423
昨日点击数 5,942
今日点击数 950

站长在 Bluesky 新开了微博帐号
▷▷▷ 敬请关注 ◁◁◁

趋于 1 的缘分

- 卢昌海 -

《数学文化》创刊号封面
《数学文化》创刊号封面

缘分这东西有还是没有, 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我昔日念的是物理, 写作时虽屡有 “跨界”, 在迄今出版的 11 本书中, 单纯关于数学的其实只有一本——《黎曼猜想漫谈》。 然而知道我的人, 有很大比例是因这本书而知道我的。

我昔日在大连军训过一年, 自那以后, 直到 29 年后的今年, 才重返故地。 然而既不是出于怀旧, 也不是因为旅游, 而是去参加一个数学文化会议。

这两个 “然而” 的背后, 是一个共同的缘分——与《数学文化》杂志的缘分。

这缘分始于 2010 年。

那年夏天, 我收到了《数学文化》主编汤涛老师的邮件, 邀我成为了该刊的特约撰稿人, 当时还只是我主页上一个已停更四年多的连载的 “黎曼猜想漫谈”, 则不仅成为了我在《数学文化》上发表的最早的文章, 且还因此才摆脱了原本不无可能的 “烂尾楼” 命运。

更令我感念的是, 《黎曼猜想漫谈》成书出版前夕, 经汤涛老师牵线, 王元先生为该书撰写了一篇书评。 那篇书评我原以为会是短文, 收到后才发现是长达九页的手写文稿。 那一刻, 心中深为感动。

作为《数学文化》的撰稿人, 有一点特别自在, 那就是《数学文化》从不对我文章的体裁、 篇幅做出任何限制, 也毫不排斥公式。 由于不排斥公式, 《数学文化》在通俗生动的同时, 具备了专业科普的一切优点。 也因此, 《数学文化》的读者圈藏龙卧虎——比如王元、 杨振宁等先生都是《数学文化》的读者。 如此顶尖读者的存在, 不仅是杂志的殊荣, 对作者也是鞭策。

替《数学文化》撰稿, 除自在外, 还有一份轻松, 因为公式的整理皆由编辑代劳了。 对于像我这样文章已在主页上发布过的作者来说, 这意味着替《数学文化》撰稿等同于旁观自己主页上的文章变为铅字, 而无需亲自插手。 这个看似细小的代劳, 对编辑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我打过交道的杂志和出版社中堪称独一无二, 很能体现《数学文化》在编辑水准上的专业性。

《数学文化》专业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在审稿机制上。 科普杂志据我所知大都是没有系统审稿机制的——事实上也很难找到有足够水准同时又愿意替科普杂志审稿的人。 《数学文化》却有一个非常独特而有效的审稿机制, 那就是每期的草稿都会发到一个由编委及若干撰稿人组成的十几人的邮件组里, 由每人挑选一两篇进行审阅。 凭借大家的 “运筹学” 造诣, 挑选的结果往往能构成 “覆盖”——保证每篇文章至少被一人审阅, 而不会全体一窝蜂地审阅一两篇最吸引人的文章。 这个审阅过程是我见过的氛围最好, 水平最高, 同时也最一丝不苟的文字交流, 参与其中甚至是一种享受。 由于《数学文化》的编委都是职业数学家, 这样的审阅阵容, 别说在科普界, 哪怕跟一些专业期刊相比, 也不遑多让。 《数学文化》的水准也因此有着坚实保障。

时光荏苒, 《数学文化》于今年迎来了创刊十周年的纪念。

年初, 汤涛、 严加安两位老师邀我参加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 “第九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 汤涛老师并且将在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数学文化》创刊十周年座谈会的日程安排得与之衔接, 从而促成了我在时隔 29 年后的重返大连, 以及首次的踏足贵阳。

如今, 《数学文化》不仅是我唯一系统阅读的杂志, 而且是我有史以来唯一集全了的杂志, 可以说无论从作者还是读者的角度讲, 《数学文化》都是与我缘分最深的杂志。 我的专业是物理而非数学, 在我的文字里, 数学的比例其实不大, 但因《数学文化》的缘故, 是数学让我结识了最多的友人, 这是让我倍感温暖的。 赴大连和贵阳参加数学文化活动的那些日子, 在我波澜不惊的人生中, 是极让我留恋和回想的时光。

从发表第一篇 “黎曼猜想漫谈” 算起, 在《数学文化》的十年历程中, 我与之同行了九年, 算是 90% 的缘分。 不过我想, 未来应该还会同行 N 年, 让缘分以 (N + 9) / (N + 10) 的方式趋于 1。 我并且希望, N 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是我个人人生或写作生涯的终点, 而非《数学文化》的终点。 在科普杂志的世界里, 美国的《国家地理》 (National Geographic) 已存在了 131 年, 《大众科学》 (Popular Science) 已存在了 147 年, 《科学美国人》 (Scientific American) 已存在了 174 年…… 好的科普杂志沉淀着许多代人的美好记忆, 绝对是超越个人生涯的。

我曾经不止一次在微博上推荐过《数学文化》, 在这篇为她的十周年而撰的文字里要再说一次: 《数学文化》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中文数学科普杂志, 没有之一。

希望《数学文化》能像那些国际知名的科普杂志一样, 走过越来越多的十年。

相关链接

站长往年同日 (10 月 18 日) 发表的作品

站长近期发表的作品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
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 查阅目前尚在讨论期限内的文章 <<